追求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社会——浅论《吉檀迦利》中-梵我同一-的境界和-积极人世-的追求

合集下载

《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抒情诗集。

它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2)《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①表达了印度教的哲学思想。

诗人以诚挚而又热烈的感情表达了希望与神合一的渴望,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和无限的意志。

②通过献给神的颂歌,歌唱了生命的荣枯、现实世界的欢乐与悲哀。

③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诗集中的神,无所不在,既是印度教中的神,也是人类美好理想和真理的化身。

(3)《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吉檀迦利》的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①哲理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诗集将泛神论哲学思想融化在优美的诗行之中,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抒情色彩浓厚。

②诗歌语言和意象朴实无华,清新动人。

诗歌运用口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象入诗,突出这些形象可感、可触、可视的特征,形成具体朴实、清新动人的风格。

③散文涛的韵律。

诗歌吸收了格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则,结合了散文诗千变万化的特点,创作了具有内在节奏感的韵律。

《吉檀迦利》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让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论《吉檀迦利》—自由、至美的追求及其艺术魅力

论《吉檀迦利》—自由、至美的追求及其艺术魅力

论《吉檀迦利》—自由、至美的追求及其艺术魅力我认为《吉檀迦利》这部文学巨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深刻地探讨了自由和至美的追求,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这些思想。

在小说中,主人公萨迦尔·辛格一直追求自由——自由思想、艺术自由、政治自由等——甚至不惜与他人对抗和犯罪。

他的热情来自于对自由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和自由精神的坚定信仰。

这种追求使他感到自在和充实,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磨难和痛苦。

但尽管如此,这种自由追求给了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正如小说中所言:“这是一种追求,一种意志,通过一切离奇而鲜活的形式,渴望自由。

”除了自由,小说中还有一个主题是至美追求。

萨迦尔·辛格追求的不只是自由,还包括了至美的追求。

他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在艺术创作上,凭借独特的创造力和对美的热爱,创作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画作和音乐作品。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这些作品向更广阔的群众传递波澜壮阔的理念与思想。

这种艺术魅力令人叹服,令人欣赏,令人感受到真正的至美。

另外,在小说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人们对自由与至美的定义。

有些人认为自由就是不受任何规则限制的状态;有些人则认为只有在遵守公正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

对于至美,也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有些人认为它只与人的美感体验有关;而有些人则认为它分不开道德的高尚境界和美的境界。

这些多元的定义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使读者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和理解它所揭示的深刻真理。

最后,小说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

作者通过细腻而雄奇的描述,让人感受到萨迦尔·辛格的冲动和激情。

他的笔下既有高尚的理念和哲学,又有动人的激情和情感。

这些丰富、多元的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壮丽的艺术品。

在小说的结尾,萨迦尔·辛格在被审判的情况下选择自残而死。

他的死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由和至美的追求。

吉檀迦利副稿一组新

吉檀迦利副稿一组新

上帝是造物之神,“不断的把它倒空,又不断的以新生命来充满”整个世界处于一种不断变新的过程之中,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在“轮回”之中,新生命必将出现,全新的社会必然会出现。

由于宗教传统的影响,使得泰戈尔的宗教思想更接近于一种直接的,活生生的神秘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

泰戈尔认为,神是我们经验中的原初现象,而不是需要证实的假设或现在的个别事实,我们感知到神的存在就像我们感觉到光的存在一样。

泰戈尔认为,世界的有限性所显示的非自给自足与缺,但使人要接受无限。

有限似乎充满了不和矛盾,但是越过了它们再来看,我们却看到在和谐一致上显现出有目的的活动的征象。

使人感受更为深刻的是,美学体验把我们引向对无限的追求。

而这一切都把我们引向万有的最高调节者。

泰戈尔接受了印度的神性观和西方人道主义与人性论。

而崇拜具有人性的神,神不再是有些人在宇宙里所朝拜的僵死的佛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格之神;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完美的爱的关系,而人对于神的爱,则应该是一种自我舍弃的虔诚与奉献,泰戈尔的宗教观,就是以这种无限虔诚的爱去追求“神人合一”的真谛。

他认为这种神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生救道旅途的极致。

泰戈尔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对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思索和探究的一生,《吉檀迦利》就是泰戈尔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宗教哲学探索的一部代表性诗集。

诗人在《吉檀迦利》开篇时就说,他创作这部诗集的缘由,是听从了神的命令:“梵我合一”中的“梵”是泰戈尔对美好的理想世界追求的一个象征,也是他在印度古典哲学观念、西方人道主义、人性论的等思想影响下,自己营构的一个新世界——文学中的永恒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类希望的所在,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①在《吉檀迦利》中,诗人以一种倾诉的语气,把自己对神的理解,幻化成为一首优美的诗。

神就在他的面前,神就在他的心中:他是“主人”、是“万王之王”、是“朋友”、是“兄弟”又是“情人”。

他是人格化了的神,是生命之神。

他代表着真理,代表着真,善,美……在《吉檀迦利》中,我们看到诗人犹如一个虔诚的教徒去追寻,礼赞他的神。

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吉檀迦利》中的自然观

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吉檀迦利》中的自然观

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吉檀迦利》中的自然观孙凤玲内容提要:印度诗哲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观。

在诗集《吉檀迦利》中就体现了泰戈尔三种典型的自然观: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的自然观。

物我同化自然观认为自然万物(物)具有人格化品质,自然与人(“我”)可以在情感、思想上共鸣、同化,同悲同喜。

梵物同化则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大梵与其受造的自然万物因同体而同化,大梵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亦是大梵。

瑜伽行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之景的鲜美生机与晦暗萧寂,与居于自然万物中人的种种正法与非法行为相应相契。

这三种自然观,是逐层递进、深入的,它们赋予《吉檀迦利》以自我与自然共鸣、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相融的美学力量。

关键词: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 《吉檀迦利》 自然观 物我同化 梵物同化 瑜伽行作者简介:孙凤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印度文学与诗歌。

Title: Material-man Assimilating, Material-Brahmam Assimilating and Yoga Activity—On the Natural Viewpoint of Gitanjali Abstract: There is abundant and abounding natural viewpoint in the Indian philosophy-poet Rabindranath Tagore. There are three typical natural viewpoints in the poetry of Gitanjali—Material-man assimilating, material-Brahma assimilating and Yoga activity. The natural viewpoint of Material-man assimilating contends that the natural world (being) equips with the personalistic character which can resonate, assimilate with the human ("I") involving in mood and thought, and enjoy the same mood of sad and joy. The natural viewpoint of material-Brahma assimilating utters that the natural world created by Brahman was assimilated with the cosmic noumenon, Brahman due to being consubstantiality. Brahman is fl ower, grass, tree, fowl, beast, and vice versa. The natural viewpoint of Yoga activity considers that the fresh, vitality, gloomy and bleak of the natural scene is correspond to all kinds of right and wrong activities of human. These three typical natural viewpoint is a progressive relation and gradually deepen. They endows an assimilating power of aesthetics for Gitanjali which concerns ego and nature resonating, the phenomenal world and the noumenal world.Key words: Rabindranath Tagore Gitanjali natural viewpoint Material-man assimilating material-Brahma assimilating Yoga activityAuthor:Sun Fengling is from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dian Literature and Poetry.东方诗哲泰戈尔在其诗学著作中通过对《沙恭达罗》剧本的解读,阐明印度传统的自然观,也是他自己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犹如感情和理智的关系,这种不同凡响的矛盾统一,在印度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里是不可能、也不会见到的。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吉檀迦利》35首赏析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吉檀迦利》35首赏析

我们从《 吉檀迦利》 1 首 、 l 首 中, 第 O 第 l 泰戈尔让他心 目中的神与 “ 最贫最 贱最 失所 ” 的大众在一起 , 生 活在工人 、 民中间就可 以清楚地看出诗人积极人世 的人生态度 。对印度教中传 统的追求解脱 的苦行 农 苦修 , 泰戈尔是持坚决 的反对态度 的, 认为这是一种消极遁世的世界观 , 是不足取的。
只能向他 的“ 呼吁求助 , 神” 以此来寄托伟大的理想 , 安慰彷徨的精神 。 那么 , 泰戈尔的“ 又是谁呢?他在哪里?对此, 神” 泰戈尔自己也多次表示过他并不清楚他的“ 到底 神”
指什么, 如有一次圣地尼克坦的一个年轻教师直接问泰戈尔是否相信他 自己反复谈到的“ , 神”泰戈尔的回 答是 : “ 不相信 , 我只能说 , 只有当我沉浸于一首新歌里时 , 我格外深刻地和亲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在 6

“ 并不是高高在上 , 梵” 不食人 间烟火 , 而是存在于 现实社会之 中, 至是落脚在穷苦大众 中间。如 甚 《 吉檀迦利》 l 首 、 l 首中, 第 O 第 l 诗人称他的神“ 穿着破敝的衣服 , 在最贫最贱最失所 的人群 中行走”神 , 是和农夫 、 工人在一起 ,衣袍上蒙着尘土” “ 。三是泰戈尔主张执着于现实生活 , 反对离开现实寻求超脱。
收 稿 日期 -0} 0 '( 2 6— 3—2 4
作者简介 : 虞雅芬 (92 。 . 】 1 一)女 浙 宁波人 。 6 宁波教 育学 院人文 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外 国文学研究 。
31
维普资讯
宁波教育 学院学 报
2O 年第 3 ( O6 期 总第 2 期 ) 9
一 一
前面诗句 的描绘还只是含蓄透示对现实不满的话 , 那么诗歌 的最后一句则 明明白白地道出了诗人胸 中 郁积的块垒 , 表现了对不觉醒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改造现实的急切心愿 。那么 , 改造现实的路在哪里?

吉檀迦利读后感

吉檀迦利读后感

吉檀迦利读后感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塔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她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十分曲折。

塔拉生于一个地位低下的婆罗门家庭,被卖给一个寺庙,成为了神丫环。

在寺庙中,她经历了种种身体和心灵的折磨,在牧儿的带领下,经历了很多变故,最后走上了修行的道路,成为一名仙子。

作为一个女性,塔拉的经历反映了社会中女性的身份和地位的边缘化和压迫,尤其是在印度这个男权社会。

尽管她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但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始终要遭受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待遇。

然而,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塔拉开始追求自由和独立,她不再接受那种被束缚和压迫的状态,她选择了脱离寺庙,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令人感动,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女性权益和平等的思考。

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他人所限制。

其次,小说中大众的心态和社会体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他们有的是富有的商人,有的是地位尊贵的宗教领袖,还有的是贫困的穷人和受压迫的女性。

拉封丹通过他们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同时,小说中的题材和剧情揭示了当时印度社会的一些问题。

比如,宗教教义和信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很大,但也存在着虚伪和腐化。

寺庙中的僧侣们表面上宣扬着伟大的宗教信仰,但内心却充满着贪欲和欺骗。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宗教领袖们,也让我思考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另外,小说中的社会体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吉檀迦利中,作者描绘了寺庙、牧场和城市等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都展示了不同的社会和人群。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根据三个主要城市形成的“三角片”。

这个区域是由标记充斥着的山谷和峡谷组成的,标记揭示了各种各样的信仰和神秘的力量。

这个地方是混乱和灾难的源头,但也是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这个地区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反映了社会体制的复杂性和变化无常性。

在一个如此复杂和变幻莫测的社会中,个体的命运往往是无法预知的。

《吉檀迦利》读后感《吉檀迦利》心得体会五篇

《吉檀迦利》读后感《吉檀迦利》心得体会五篇

《吉檀迦利》读后感《吉檀迦利》心得体会五篇《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

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下面是WTT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吉檀迦利》读后感【一】品读这满含溢美之词的《吉檀迦利》,才知道语言的贫乏。

由衷感叹作者只用安详的天外般的笔触,就轻轻画出了一颗敏感天真的心灵历经凡尘荡漾出的微澜。

书名“吉檀迦利”是印度语中“献歌”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歌。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的。

”这个“神”十分神秘,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说,“真的,我说不出来。

”泰戈尔之所以能凭此书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正如瑞典诗人海登斯坦向评委们推荐时所说:“我不记得,过去20多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远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

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够拥有这些品质,那么他就有权得诺贝尔奖金......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具有真正伟大水平的一个理想诗人,他就是这位泰戈尔诗人。

” 然而,这本书对于众人来说,有时显得难懂。

因为,心无灵犀难点通。

正像我曾在一本旧诗集里读到这样一首打油诗“是你生命无弦/非神指法不对/任凭怎么弹拨/如同敲击棒槌”,亦像泰翁所言:“当有人读了我的诗歌,说他不懂它,那末,我真是不知所措了。

倘若有人一面闻一朵花,一面说他不懂它,那对他的回答是:这里不需要理解,它仅仅是香味而已......”敬仰神、渴求与神结合是该诗集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是《吉檀迦利》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宗教颂神诗,在这诗的世界里,有清新绚丽、变幻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美妙神奇的彼岸世界的玄想,又记录着现实生命的体验,人世的欢乐与悲哀。

既具圣徒的虔诚高洁,更不乏凡人的亲情爱心。

而这一切既是诗人广博而细致、丰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又处处展现着诗歌美的极致。

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我们飞得自由,轻松,豪迈。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吉檀迦利》35首赏析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吉檀迦利》35首赏析

"Enters That Free Heaven" --Appreciation of
Jitanjiali and His 35 Poems
作者: 虞雅芬[1]
作者机构: [1]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出版物刊名: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31-34页
主题词: 泰戈尔;《吉檀迦利》;“梵我合一”;赏析
摘要:《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

《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

在这首诗里。

“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又充满想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并与诗人对印度未来强烈热切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爱祖国、爱人类的进步思想,更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

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追求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社会——浅论《吉檀迦利》中"梵我同
一"的境界和"积极人世"的追求
作者:陈忠树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88
刊名: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2)
1.叶之大学生必读文选 2001
2.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2002
3.陈惇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1994
1.欧东明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宗教思想试析[期刊论文]-南亚研究季刊2001(4)
2.武澄宇证悟的道路——泰戈尔《吉檀迦利》试解[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1(7)
3.魏婧.Wei Jing论《吉檀迦利》的思想内涵[期刊论文]-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2)
4.祁建立"梵"、"人格"、"爱"的颂歌——《吉檀迦利》的神性解读[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
5.王露婧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大爱无垠[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0(8)
6.房方《吉檀迦利》神的审美意象与《圣经》上帝的关系[期刊论文]-云梦学刊2004,25(6)
7.刘静爱、诗歌、文学本质精神——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析论[期刊论文]-黄河文学2007(5)
8.黄元英.HUANG Yuan-ying生命的永恒--激情与爱--简评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期刊论文]-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
9.刘燕泰戈尔:在西方现代文化中的误读——以《吉檀迦利》为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3(2)
10.张德福泰戈尔宗教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3(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jy-j20090208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