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法

合集下载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浅谈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浅谈

龙源期刊网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浅谈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14年第30期分析人物形象,是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作品主题的重要途径。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成因。

环境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人物的活动场所,所以,在探究人物形象的时候,就需要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如鲁迅的《故乡》,开头对故乡萧条景象的描写,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这是现实中的故乡,也正是当时中国乡村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要了解中年闰土的形象,必须把握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

二、分析写作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具体方法,即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如在《智取生辰纲》一文中,为了突出杨志不体恤军汉、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性格,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

如,“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这路上不是耍处!”这类人物的对话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三、理清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通过小说精心设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

如《最后一课》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了小弗郎士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的情感行为变化。

一般来说,小说的阅读考查,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常常考到。

而有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易一下子判断出来。

这就要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判断。

要看文中的哪个人物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是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以及作者用的笔墨的多少。

如《七根火柴》,是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写长征途中,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干的火柴交给追赶队伍的卢进勇,请他转交给党组织。

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浅谈《飘》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飘》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飘》中的人物形象《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南方一个富裕农场主家族的兴衰沉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深刻鲜明,具有代表性,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

斯嘉丽(Scarlett O'Hara)斯嘉丽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位勇敢、自信、有决心的女性形象。

斯嘉丽是个头脑清晰、机智灵活的人,有时也会非常霸道,但她总能勇往直前,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

特别是在面对美国南北战争和家族破产的时候,斯嘉丽的韧性和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她的个性,读者们无法忘记,她的人物形象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艾希礼(Ashley Wilkes)艾希礼是一个有教养、温柔、文艺的绅士,也是斯嘉丽的青梅竹马。

他是南方种族中精英的代表,教北方人获得教育和文化。

然而,尽管艾希礼一直是斯嘉丽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是在斯嘉丽动情的时候,他仍然只把她当做一个很好的朋友。

最终,他选择了他的妻子梅兰妮,并且与她共同建立家庭,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艾希礼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精英,认真负责,理智温和。

瑞特·巴特勒(Rhett Butler)瑞特·巴特勒是一个生意人,富有、诙谐、自由。

他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是斯嘉丽最终爱上的男人。

瑞特·巴特勒虽然没有艾希礼文化和教养,但他非常聪明和机智,能够找到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他一直试图改变斯嘉丽的想法,帮助她去适应改变的环境,然而斯嘉丽只是一直在想念艾希礼,拒绝了他的真心。

最终,在家族彻底破裂和梅兰妮的去世之后,瑞特·巴特勒也逐渐离开了斯嘉丽。

瑞特·巴特勒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南方社会中的一类精英,他们在重振家族和自身财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梅兰妮·威尔士(Melanie Wilkes)梅兰妮是一个特别善良、有爱心的女性,也是艾希礼的妻子。

她总是善良地待人,从不攻击别人,也从不向别人施加压力。

浅谈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浅谈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象, 富有艺术魅力 。
二、 抓 住 细节 。 品 味 人物
写 出转笛声 、 欢
笑声等 ; 由嗅觉人手 , 写出 了水 草、 豆麦的清香 。这样 , 使得景物 描绘更有声有色 、 富有情趣 , 以声传情 , 以动写静 。如此 , 给人 以 诗情画意般的美妙感 , 自然 衬托 出“ 我” 去看社 戏时的那种急切 而欢乐的心情。再如午夜归航 , 作者写道 : “ 那航 船 , 就像一条大 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 , 也停 了艇
关于细节 , 作家李准提出 : “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 品。 真实 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 的确 , 通 过传 神 、 生动 的细节描写 , 才能刻 画出一个个性 格鲜明 、 有 血有 肉的人物形象 。一举手 、 一投足 、 一个眼神 、 一句话 , 透视出人物

联系情节 。 感知人物
在文学作 品中, 故事结构号隋节是揭示人物 的性格特点及文
章的中心思想的主要手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 导学生们立足课文 , 熟悉文章情节 , 在具体情节 中整体感知人物
形象 。
菲利普讲卖牡蛎 的穷水手像于勒时 , 菲利普夫人怕起来了 , 吞吞
吐吐地说 : “ 你疯 了! ……为什么这样胡说八 道?” 当她看清那个 卖牡蛎 的人是于勒后 , 便“ 哆嗦” 起来 , 还心存一线希望 , 想找船
心理 , 反映了人物感情 , 展现 了人物性格 , 使人物形 神尽现 、 栩栩
子看着喝彩起来 。 ” 巧用 比喻手法 , 表现了儿童喜欢幻想 的特征 , 如生 , 使读者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受 到感染 , 产生 隋感共鸣。所 反映 了他们愉快欢 畅的心情。同时 , 以老渔夫的喝彩 , 从侧 面衬 以, 在初中语 文小说 阅读教学 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心 托 出这群孩子高超的驾船技术 。 理、 神态 、 语言 、 动作等细节 , 细细 阅读 品味 , 感受人物 的鲜 明特 点, 把握表现人物特征 的方法 , 提 高鉴 赏能力与阅读能力 , 学会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形式,通过情节与人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在一个好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本文将就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探讨作者通过人物的描绘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

首先,人物的外貌和性格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要素之一。

外貌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特征,比如身高、体态、面容等。

而性格则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语来描绘,比如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物往往会经常笑,言谈之间充满正能量。

通过对外貌和性格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个性和特征,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意图。

其次,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说的作者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者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受。

比如,一个忧郁的人物可能会经常陷入沉思,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一个怀有复仇心理的人物可能会思考如何报仇。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动态,进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人物的经历和背景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经历和背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比如,一个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物可能会变得坚强和勇敢;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物可能会变得聪明和机敏。

通过对人物的经历和背景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过去,从而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最后,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展示出一个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冲突,进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通过人物的外貌和性格、内心世界、经历和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的描绘,作者可以更加鲜明地展现人物的特征和性格,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紧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紧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紧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浅谈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的文体分类中,小说属于记叙文的一种,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对小说也是有用的。

但小说与记叙文是有区别的: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生活,表达主题;而记叙文只是描写生活片断,记事写人不像小说那样完整、集中。

如果把小说当作记叙文来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小说也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范文,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特点,理解小说要素,理清小说的一般规律,并抓住小说阅读的关键——通过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小说阅读水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典型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小说教学应以分析人物形象为重点。

那么,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我认为,需要依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并紧扣情节来分析。

因为情节是由人物的活动组成的,人物形象是情节发展中逐步丰满完善的,因此,抓住情节即抓住了关键。

一、要理清情节即理清作品中一系列有因果联系的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

这些生活事件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就是情节。

分析情节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情节的发展阶段理清作品的层次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有的前面还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小说的层次结构是:鲁达倾听金氏父女的血泪控诉——开端;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发展;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高潮;鲁达弃官出走——结局。

小说以此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头有尾,有因有果。

2、理清展示人物性格的主要事件有些小说只截取了一些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不一定有非常完整的情节过程。

对于这类小说,应着重理清展示人物性格的主要事件,因为这些事件本身就是情节。

如《孔乙己》一文,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描绘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的几个生活片断,展示了一些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孔乙己为自己的清白进行“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好喝懒做,间或偷窃的情况;教我“回”字的4种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等。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角色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角色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角色分析人物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故事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塑造和角色分析的讨论,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描写人物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动作举止来展现人物的形象。

这些描写通常通过文字进行,例如通过用比喻和形容词来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用对话和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作者J·K·罗琳通过描写哈利的疤痕和眼镜,以及他坚毅而善良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勇敢而使命感重的主人公形象。

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哈利的形象,并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展现人物内心世界除了描写外在特征,文学作品还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情感和动机。

这通过人物的独白、内心独白、以及其他人物对其的评价等方式来完成。

例如,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她对婚姻和社会观察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表现出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展示,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伊丽莎白的情感和决策,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角色与情节的关系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情节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一个成功的角色分析应该能够深入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对情节的贡献,并探索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例如,在弗兰兹·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锡姆甘的身体变异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展开。

格雷戈尔的变异不仅引发了家庭成员的恐惧和困扰,也揭示了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随着情节的深入,格雷戈尔逐渐意识到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对这一突变感到悲伤和绝望。

这种角色与情节的紧密联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故事的发展,也更好地理解格雷戈尔的内心世界。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倾城之恋;白流苏;超我;自我;本我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中尤以夏志清先生的评述较有说服力。

他认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 [1]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出过“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即超我三个概念,并认为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她并未因循守旧地按照人物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式去塑造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而是突破常规,运用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来诠释白流苏细腻的心理历程。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

[2]张爱玲着力描写白流苏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出白流苏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历程,并非为了说明白流苏心理发展的倒退或不正常,而是通过对白流苏心理转变过程的剖析,发现她“心灵内的潜意识”,使我们探测到她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一、甘居超我,事与愿违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

小说开篇向我们展示了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故事中的中心和推动力。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作家们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塑造和作用。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1.主人公主人公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主线。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性格、思想、行为和言语来塑造他们。

主人公的形象必须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2.配角配角是主人公的衬托和补充,他们能够丰富故事情节和展示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配角的性格、经历和与主人公的关系来塑造他们。

配角的形象可以是善良、勇敢、聪明或者阴险、自私、愚昧等,以突出主题和推动故事发展。

3.反派角色反派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常是主人公的对立面。

通过描写反派角色的恶毒行为、阴险手段和冷酷心态,作者能够激发读者的敌意和愤恨,同时凸显主人公的英勇和善良。

二、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剧情驱动力,他们的冲突、对抗、合作和追求使得故事发展得井然有序。

主人公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故事的进展,而配角和反派角色的出现和行动则为故事添加了更多的情节和张力。

2.表达主题和观点人物形象是作者表达主题和观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塑造不同性格、思想和行为的人物形象,作者能够传递出关于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读者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3.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优秀的人物形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读者可能会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对配角的助力感到欣赏,对反派角色的恶行感到愤怒。

人物形象的情感触发,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和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4.展示人性和社会人物形象能够展示出人性和社会的不同面貌。

通过塑造各种性格和行为的人物形象,作者能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的丑恶和善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城县吴河一中雷炳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地篇目不少.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地叙述和环境地描写反映社会生活.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在三要素中必不可少.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就成为分析小说地主要内容了.那么,阅读一篇小说应该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地体会,浅淡一下小说中人物形象地分析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要分清小说中地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一篇小说塑造地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但这些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塑造地典型形象,次要人物是为这一典型形象而服务地陪衬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对于把握小说地主题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文题判断.因为题目一般是作者写作意图地直接表露.如
《孔乙己》中地孔乙己,《范进中举》中地范进等,题目中出现地人物就是小说地主要人物.据小说地主题判断.看作者是通过对哪个人物性格地刻画来
表现主题地.如《七根火柴》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谁主谁次,要看人物在体现中心思想上地地位.无名战士向战友拿出自己用生命地代价保存下来地七根火柴,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巨大地作用,可见小说中地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卢进勇是次要人物,卢进勇是无名战士地观察者,同时又对他起烘托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小说地具体内容判断.看作者刻画地重点是哪个人物,看
作者对人物是采取正面刻画还是进行反衬.《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作者对深知官场内幕,诡计多端,趋炎附势地门子地刻画,是为了反衬贾雨村地奸诈圆滑、虚伪阴险、忘恩负义.因此贾雨村是主要人物,而门子是次要人物.《卖蟹》一文中作者对“过滤嘴”肖像、语言和动作地刻画,可看出他老奸巨滑、分分计较、强横霸道、利令智昏,这正是为了反衬小姑娘地健美纯朴、机灵活泼和美丽地心灵.因此,小姑娘是主要人物,而“过滤嘴”是次要人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要明确人物性格形成地典型环境
小说中对人物地塑造,还要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因为一定地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地环境里,并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地思想性格,进一步深化主题.如《社戏》里对“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赶往赵庄看社戏地一段场景描写:碧绿地豆麦,朦胧地月色,淡黑地起伏地连山,扑鼻地豆麦清香,点点地渔火绘制成地水乡月夜行船图,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地迫切心情.《孔乙己》开头几段对鲁镇酒店大致情况地介绍,就是对孔乙己所处地社会环境地描写.对咸亨酒店地格局,从“长”与“短”,“坐”与“站”,“里”与“外”不同人物地身份、穿着、喝酒方式等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地状况.从“每碗涨到十文”看,可知当时社会经济地凋敝.从“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反映了人情地冷漠.此外,在情节发展地过程中,作者更从多方面描写了当时地社会环境,如孔乙己虽读过书,但未进学遭人嘲弄讥讽;而有钱有势地丁举人却可以作威作福,私刑拷打孔乙己.“店内外充满了快活地空气”,实际上是变态地世人心理反映,而这一切构成了孔乙己生活地典型地社会环境.这正是孔乙己悲剧演出地舞台,也是孔乙己悲剧地根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要掌握刻画人物形象地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地方法是丰富多样地,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等.其中具体刻画人物地方法主要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指小说中对人物地体态、容貌、神情、
衣着、服饰等地描写.这些往往与一个人地生活环境、文化修养、思想性格等有一定地关系,阅读时能准确地找到作者对人物所作地外貌描写是很重要地.作者对人物作外貌描写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集中一两处,往往是在人物出场时加以浓墨重彩作描写.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出场时,作者用了整整一大段文字,从他地身材、面孔、衣着服饰、手、神情等全方位地做了精细地描写,突出了闰土外貌地变化,与少年闰土地形象形成巨大地反差,反映了旧中国农民日趋破产地悲惨命运.二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次描写一个人物地外貌,如《一面》就由远到近,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四次描写鲁迅地脸色、头发、胡须、衣着,突出了这位“越老越顽强”地战士——“瘦”地外貌特征,歌颂了鲁迅地战斗精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语言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地语言往往是他内
心世界地表露,读者往往可以由人物地语言看出人物地性格.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用地人”“癞哈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地星宿”等.充分表现出胡屠户欺贫贪富,趋炎附势地市侩性格.《孔乙己》中孔乙己否认偷了别人地书时说地“窃书不为偷……”“偷”与“窃”本是口语和书面语地差别,孔乙己说“窃”不能算“偷”,勾勒出他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地性格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动作描写:人地动作也是人地思想、品德、性格等最直接最
具体地体现.看一个人地动作就可以了解他地精神面貌,洞悉他地灵魂.在文章中多体现在一系列动词地恰当选用上.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初到咸亨酒店喝酒时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在那些嘲笑他地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地神情,若改用“拿出”或“掏出”都没有这种效果.在《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送银子给胡屠户时,胡屠户非常贪财,可又不能不推让一下,“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一个“攥”字写出了胡屠户生怕银子又被范进拿了回去,一个“舒”字是他慢吞吞地动作,是他虚伪地推让,活画出他口是心非地嘴脸,讽刺意味十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地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地描
写.描写能生动具体地展现人物地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它是让作品中地人物敞开自己地心扉,直接披露心灵奥秘地一种写法.如《驿骆犁花》中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地梨花林里散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布衫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梦境幻觉正表现了“我”对助为乐地哈尼族小姑娘地喜爱之情.《我地叔叔于勒》中“我”在付钱时看到叔叔“又老又穷苦”,“狼狈不堪”地脸,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地叔叔,父亲地弟弟,我地亲叔叔.”写出了“我”地同情怜悯和对父母地六亲不认地困惑和不满.又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遭到大骂后,在归来路上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地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表现了范进对功名地追求真是如痴如迷,以致于中举后过分惊喜而发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典型意义地情节、动
作、神态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它也是刻画人物地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地个性特征,更为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如《分马》中写了一段老孙头在分马过程中骑上自选地烈马而摔跤地事,重点描写了“骑马”和“摔跤”以及被人取笑地场面,其最精彩处在于对老孙头打马细节地描写.你看他“一手轮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这个细节动作十分传神,老孙头想打马,是因为被马摔痛,又被众人取笑,心中有气;舍不得打,是因为他爱马,在这以前给人赶了一辈子大车,却从没有一匹属于自己地马.如今解放了,终于分到了一匹属于自己地好马,他怎能不高兴,又怎能舍得打它呢.这个细节传神地表现了这个翻身农民地性格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总之,小说中众多地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除了在教师引导下去学习、去赏析外,平时更需
要我们在阅读,甚至是在精读地过程中去慢慢品味和领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地阅读水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