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黍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黍离PPT课件

黍离PPT课件

黍在植物形态上与其它谷 物(麦子、粟、高粱、水 稻等)的最大区别是谷穗 不是密实成粗厚棒状,而 散穗是向四周分开下垂。 因此在这里用于比兴人的 离散。
黍 图 与实去皮后叫黄米, 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彼:那个地方,指西周宗庙宫室所在之地。《毛 传》:“彼,彼宗庙宫室。” 3.离离:繁茂的样子。 4.稷 :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5.行迈:行的复合词,即行。《毛传》:“迈,行 也”。 6.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指行走缓慢。 《毛 传》:“靡靡,犹迟迟也。” 7.中心:内心。 8.摇摇:忧苦不安。《毛传》:“摇摇,忧无所愬 (诉)。” 9.悠悠:遥远的样子。《毛传》:“悠悠,远意。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 成的呢?此句中“人”字,历史上有解为“仁”的解 法,指苍天不仁,对周朝竟不作庇佑,所以后来的诗 人都将“黍离”引用为“去过怀乡”的语意。 11.实:籽粒。 12.醉:心中忧愁犹如醉酒一样。 《毛传》:“醉于 忧也。” 13.噎 :咽喉闭塞,不能喘息。这里指哽咽。
难舍家园说
程俊英 《诗经译注》: 这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 时难舍家园的诗。《毛诗序》 是周大夫慨叹西周沦亡之作, 但诗中并无凭吊故国之意,似 不可信。
理解《王风·黍离》的关键, 我认为是诗中一再咏叹的“知我
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为何“心忧”?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曹植《情诗》;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向秀 《思旧赋并序》;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 阳故城》;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姜夔的《扬州慢》;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文及翁《贺新凉》;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 之感”——张炎《月下笛》; “四围山护绕,几处树高低。谁,曾赋‘黍离离’”— —查德卿《越调·柳营曲(金陵故址)》;

黍离课件ppt

黍离课件ppt
黍离的背景
黍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 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黍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历史意义
黍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 之一。从《诗经》开始,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以黍离为主题创 作诗歌,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我们了 解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黍离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审 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引发观众对 历史和文化的共鸣和思考。
黍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黍离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提 醒人们珍惜文化遗产,反思历史事件,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
黍离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和艺术领域,还渗透到社会、 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话 题。
黍离与中华文化的比较
哲学思想
黍离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但在具体理解和实践上存在差异。 中华文化更强调“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美德,而黍离文化则更注重禅 宗的“无我、无念、无执”等哲学思想 。
VS
文学风格
黍离文学与中华文学在风格和主题上也有 所不同。黍离文学更注重对自然和心灵的 描绘,追求空灵之美,而中华文学则更强 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文化意义
黍离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代表着丰收、希望和感恩。 它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传承黍离文化,人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黍离的应用和影响
应用领域
黍离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涉及到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许多 艺术家以黍离为主题创作音乐和绘画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自然和生活 的感悟。

《王风·黍离》PPT课件

《王风·黍离》PPT课件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 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h
4
商颂 ·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 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 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 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 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h
5
玄鸟,黑鸟,即燕子。宅,居住。芒芒,同茫茫。古帝,即上帝。武汤,即商汤, 自称“吾甚武,号曰武王”。正,通征。方,通旁,“方命”即“遍令”的意思。奄 有,囊括。九有,九域,即九州。龙旂,中原诸侯之旗,大糦,即黍稷,诸侯奉黍稷 以助祭。肇,兆,疆域。假,音格,朝见。祈祈,众多貌。景员维河,景山周围皆大 河。何,即荷。
h
6
h
2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不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远游》
h
3
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诗经·王风·黍离语文教师教学课件

诗经·王风·黍离语文教师教学课件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浩渺的苍天啊,这(亡国的凄凉景象)都是谁造成 的呢? ……
1.黍 :俗称“小米”; 2.离离:茂盛的样子。 3.稷 :高梁。行迈:远行; 4.靡靡:迟迟、 犹疑不决。 5.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6.悠悠:遥远、渺茫。 7.噎 :食物塞住咽喉。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黍:小米(糜méi子) 、谷子、粟、禾。 稷:高粱。 菽:大豆。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彼稷……行迈……中心…… 知我者,谓我……不知……谓我…… 悠悠……此何人……
诗经·王风·黍离
陈琴
诗经·王风·黍离
黍离之悲:
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 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 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 离》。描述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 埋没于荒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多 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 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朗读课件

诗经【王风-黍离】朗读课件

解读续1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 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 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 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 低回无限” 。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 所见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 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黍稷 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 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 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 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 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 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王风【黍离】
王风【黍离】
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 )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 )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 )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y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周朝的衰微,《诗 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 去,而作是诗也。” 《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 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 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 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 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 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 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 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 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黍离》ppt课件

《黍离》ppt课件
.
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 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 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 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 “黍离之悲”。故成语“黍离之悲”的 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 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 “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 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
写作背景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 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 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 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 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 之靡靡,心之摇摇。”
.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噎(yē):咽喉堵塞而
知我者谓我心忧难,于喘息。此处指心中
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
不知我者谓我何透求不。过起来。形容忧思
沉重,心里难受。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熹 的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解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解 释
现 在 的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作铺垫。
.
《王风·黍离》
《诗经》
.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王风·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总结词:研究价值
02
详细描述:《王风·黍离》具有很 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它的深入 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王风·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结词:传承意义
详细描述:《王风·黍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传承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世 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王风·黍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结词
启发诗人情感表达
详细描述
《王风·黍离》对后世诗人情感表达产 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他们通过诗歌来 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悲凉,使诗歌的情 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王风·黍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结词
推动诗歌创作风格发展
详细描述
《王风·黍离》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精练、 意境更加深远,促进了诗歌艺术的进步。
《王风·黍离》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意义
01
02
03
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的美学价值能够提升 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丰富 精神世界,增强人文素养 。
引导情感表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深 沉,有助于现代人学会真 诚地表达内心情感,促进 情感交流。
激发探索精神
《王风·黍离》的深邃意蕴 激发现代人探索生活、思 考人生意义的勇气和智慧 。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目录
• 《诗经·王风·黍离》的背景介绍 • 《诗经·王风·黍离》的内容解析 • 《诗经·王风·黍离》的影响与评
价 • 《诗经·王风·黍离》的现代意义
01
《诗经·王风·黍离》的背景 介绍
《诗经》的简介

黍离ppt课件

黍离ppt课件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 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 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 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 之状 。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 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 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 呢?
•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 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
注》)等。
表现手法
赋:彼黍离离 …… 行迈靡靡……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比: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
室的衰微。
兴: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
手法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 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 “彼稷之苗”、“彼稷之穗”、 “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 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 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 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 摇”、“中心如醉”、“中心如 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
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 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 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玉润《诗经原始》)。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 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 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 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 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
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8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 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心如醉酒 。了解我的人啊,说 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9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 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4.行:道;迈:行;行迈:道上走。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 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6.中心:即“心中”。 7.摇摇:“愮愮”的假借字,心神不宁的样子。 8.谓:说。 9.求:寻找。 10.悠悠:遥远的样子。 11.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
黍离
1
据说,这首《黍离》是西周灭亡 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 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地 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 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 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2
3
一、解 题
黍离
《诗经·王风》
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呜咽难言。了解我的人啊,说 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10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 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 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 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
造成的呢?\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7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 缓行其间啊,心中忧戚。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 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 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 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 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 上 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 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 作!
4
五谷
❖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 稻:水稻 ❖ 黍:小米 ❖ 稷:高粱 ❖ 麦:小麦 ❖ 菽:大豆
11
《黍 离》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 人公形象?
刻画了一位因痛失故园,看到满目黍稷青青而 心生深切哀伤、忧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2
思考: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 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实”,不仅起到分 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 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 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 情。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 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把一种深沉、绵长的忧思 表现的淋漓尽致,突出主题。
比:“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
王室的衰微。 兴: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
15
5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 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
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粘 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茂盛的样子。(1)果实累累的样子; (2)庄 稼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样子。
3.稷 :高粱。一说小米。 郝懿行《尔雅义疏》:“以今北方验之,黍为大黄米, 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
13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 染力
(1)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 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如“靡 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 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 心态的音韵美。
14
3、比兴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