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报告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勘探实验报告

地球物理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等)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分布的技术。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物理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等信息。

三、实验内容1. 重力勘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重力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重力仪测量地面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从而推断地下岩石密度分布。

(3)实验步骤:① 将重力仪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水平,记录初始重力值。

② 沿着预定路线移动重力仪,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重力值。

③ 将记录的重力值绘制成曲线,分析重力异常分布。

2. 磁力勘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磁力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磁力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磁力仪测量地面磁场的变化,从而推断地下磁性矿物的分布。

(3)实验步骤:① 将磁力仪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水平,记录初始磁场值。

② 沿着预定路线移动磁力仪,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磁场值。

③ 将记录的磁场值绘制成曲线,分析磁场异常分布。

3. 电法勘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法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电法勘探仪器测量地下电性差异,从而推断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和含水性。

(3)实验步骤:① 将电法勘探仪器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水平,记录初始电流值。

② 沿着预定路线移动电法勘探仪器,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电流值。

③ 将记录的电流值绘制成曲线,分析电流异常分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重力勘探实验结果:通过分析重力异常曲线,发现实验区域存在一个重力高异常,推断该异常可能与地下岩层的密度变化有关。

2. 磁力勘探实验结果:通过分析磁场异常曲线,发现实验区域存在一个磁场高异常,推断该异常可能与地下磁性矿物的分布有关。

3. 电法勘探实验结果:通过分析电流异常曲线,发现实验区域存在一个电流低异常,推断该异常可能与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和含水性有关。

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报告

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报告

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报告根据使用瞬变电磁法进行的超前探物探测,以下是我们得出的报告:1. 概述:瞬变电磁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获取地下介质的电导率和电磁性质。

通过将电磁信号传播到地下并测量其响应,可以识别地下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本次超前探物探使用了瞬变电磁法进行地下探测。

2. 实施过程:在超前探物探中,我们选择了适当的瞬变电磁法仪器,并依据待探区域的需求进行了测量。

仪器通过发送短时间的脉冲电磁信号到地下,然后记录接收到的反射信号。

使用不同的接收器和电磁信号传播路径,我们可以获取地下不同深度的信息。

3. 结果分析:根据我们的测量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地下介质的电导率分布:通过分析接收到的电磁信号强度和延迟时间,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介质的电导率分布情况。

具有高电导率的地下介质可能表示存在含水层或含有金属成分的区域,而低电导率则可能表示存在岩石或矿物质。

- 地下构造特征:通过观察接收到的电磁信号的强度和形状变化,我们可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征,例如断层、裂隙或洞穴等。

这些特征对于地质和工程勘察都具有重要意义。

- 地下水资源:根据电磁信号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水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测提供了重要的地下信息,有助于了解地下介质的性质、构造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根据我们的测量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更全面地了解地下情况,并为相关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请注意,以上报告仅根据文本理解和常识假设生成,具体的瞬变电磁法超前探物探测报告需要根据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编写。

物探_实习报告

物探_实习报告

物探实习报告一、前言我于2023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物探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物探技术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各种物理场和方法探测地下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和其他地下物质的技术。

在这次实习中,我参与了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等工作,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野外数据采集野外数据采集是物探工作的基础。

我们使用了地震勘探、电磁法、重力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地震仪、电磁法设备、重力仪等设备,并了解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物探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使用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电磁法数据处理软件等工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编辑、数据解释等工作,并了解了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3. 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物探工作的最终目的。

我们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分析了地下地质结构、矿产资源等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数据、绘制地质图、建立地质模型等技能,并了解了物探成果的应用价值。

三、实习收获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这次实习,我掌握了物探基本原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物探技能。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各项任务,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3. 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次实习让我有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对我今后从事物探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物探实习,我对物探技术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

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物探知识,为将来从事物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仪器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仪器实验报告

磁法电法实验报告学生:陈康学号:20101002352班级:076102指导老师:李永涛实验一:磁法实验1.原理:GSM-19T 是轻便的、高灵敏度的、可手持,拖带和基站使用的磁力/梯度仪器。

它主要应用在:地球物理、土木技术、考古的勘探,地磁观测站、火山和地震等的长期监测。

GMS-19T是进行地磁场测量的第二代标准,分辨率为0.01 nT,在全温度范围内,绝对精度达到0.2 nT。

系统特点:1) 微处理器控制,存储量(32 Mbytes)。

2)与基点站保持同步,并对磁场的偏差自动进行日校正。

3)采集的数据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读取采用RS-232-C串行口。

4)在线实时传输(RTT)和后操作传输。

5)梯度方式对两个磁场的间隔测量和同时测量进行精密的控制。

6)兼容磁力和梯度仪的VLF测量,要选择VLF测量时需要选择VLF(超低频)传感器。

GMS-19系列磁力仪包括几个模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选择。

而且每种方式和选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的组合结果。

这个手册的目的是介绍主要的方式、特点和选择;理解了之后,这些组合就变得容易了。

2.实验步骤:①极化:在传感器中所富含质子的液体被通过很强的射频电流而被极化。

GMS-19在这种情况下,极化与测量间隔被同时的快速采样,射频发射保持到采样率增到最大5Hz。

②暂停:暂停允许电子瞬间消失,大于噪声电平的质子旋进信号缓慢衰减。

③计算:质子旋进频率被测量并转换成磁场强度单位。

④存储:其测量结果与日期、时间、测量坐标一起存储到存储器里。

在基站方式,只有时间和总的场强被存储。

3.实据统计及实验分析:2 5 3649674.3830 149808.3235 3649561.5240 149594.3245 3649524.932 5 3549673.0830 249776.8235 3549570.9840 149595.445 3549537.792 5 3449667.4930 349733.6735 3449578.6840 249635.1445 3449546.742 5 3349663.6230 449718.6935 3349581.0840 349649.1245 3349555.912 5 3249662.2930 549715.9935 3249578.2440 449677.8745 3249564.332 5 3149657.8730 649714.5635 3149578.440 549701.0945 3149571.372 5 3049652.2330 749713.2935 3049617.6740 649699.8945 3049576.372 5 2949637.3230 849710.7835 2949647.8640 749697.3245 2949581.092 5 2849634.3630 949703.5835 2849634.3540 749697.3645 2849584.382 5 2749654.4930 1049678.8735 2749622.8640 849695.5245 2749589.182 5 2649657.230 1149564.1835 2649621.1340 949690.6245 2649594.992 5 2549633.8630 1249639.5835 254962140 1049685.8145 2549604.172 5 2449608.2230 1349697.1935 2449622.1940 1149679.745 2449612.042 5 2349604.230 1449692.4635 2349622.440 1249676.7345 2349619.452 5 2249642.5130 1549685.6535 2249623.640 1349676.2345 2249624.322 5 2149678.7130 1649683.4335 2149624.0940 1449690.9345 2149628.722 5 2049696.9430 1749688.6835 204962840 1549710.9145 2049634.512 5 1949702.3230 1849708.35 1949635.40 1649647.45 1949638.39 91 65 92 5 1849698.9730 1949758.6735 1849640.3340 1749641.1845 1849644.92 5 1749693.430 2049853.1735 1749647.2240 1849642.0745 1749649.332 5 1649690.2230 2149833.9535 1649654.0240 1949640.8545 1649654.322 5 1549689.4530 2249069.7935 1549661.1340 2049637.545 1549658.782 5 1449689.8130 2349581.9735 1449666.6640 2149631.8845 1449664.272 5 1349691.1930 2449612.4735 1349670.440 2249627.7745 1349671.262 5 1249693.3630 2549630.1635 1249670.6540 2349622.2445 1249678.792 5 1149694.430 2649639.5135 1149670.7740 2449616.3645 1149685.872 5 1049695.0830 2749639.5735 1049671.3340 2549612.945 1049692.582 5 949701.4730 2849642.8735 949677.3940 2649609.0845 949699.812 5 849706.7330 2949639.4835 849687.2140 2749604.4645 849708.162 5 749713.7130 3049637.2135 749700.1340 2849598.7645 749713.452 5 649718.2130 3149643.1935 649705.6940 2949591.0545 649674.962 5 549726.7330 3249656.6935 549703.8440 3049583.0645 549573.062 4 4973230 33 496354 49740 31 49545 4 4965 .39 79.68 06.4576.4155.982 5 349737.9730 3449711.3235 349718.840 3249572.6345 349692.282 5 249756.630 3549780.1335 249774.1640 3349569.3745 249695.812 5 149798.2335 149835.2440 3449562.0545 149709.122 5 049836.0335 049824.3240 3549553.7945 049669.67图形结果: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的地点是物探楼后的小树林,由于规模较小,且周围存在建筑物、人群放的汽车、自行车等金属物品等,因此对结果造成了一定影响。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物探分析报告

物探分析报告

物探分析报告1. 引言物探分析是一种应用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其通过使用地球物理仪器和技术,对地下的物理性质和地质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以了解地下的各种特征和属性。

本报告旨在对物探分析的方法、应用和结果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2. 方法2.1 数据采集物探分析的第一步是采集地下相关数据。

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磁法、重力法、磁法等。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使用了地震勘探和电磁法两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来推断地下结构的方法。

我们在研究区域选择了一组地震仪器,将其布置在地表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电磁法是一种通过记录地下电磁场的分布来判断地下结构的方法。

我们使用了一台电磁仪器,通过在地表上移动并测量电磁场数据,来获取地下的电磁信息。

2.2 数据处理在数据采集之后,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去噪、数据校正和数据解释等。

数据去噪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

常用的去噪方法包括滤波、降噪算法等。

数据校正是指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使其符合地下结构的真实情况。

校正的方法包括校正算法、校正模型等。

数据解释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地下结构和特征的信息。

解释的方法包括反演算法、层析成像等。

3. 应用物探分析在地质、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本次物探分析的应用案例:3.1 地质勘查物探分析在地质勘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使用物探仪器和方法,地质勘查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灾害预防物探分析在灾害预防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地下结构的分析,物探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地震、地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3.3 地下水资源调查物探分析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物探专项总结报告

物探专项总结报告

物探专项总结报告一、项目背景本次物探专项总结报告旨在回顾和总结我所参与的物探项目的成果、经验和教训,以便为将来的物探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项目概述本次物探项目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进行的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

项目的目标是探测该地区的地下岩石结构、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

在项目中,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型构建等。

三、项目流程1. 数据采集在项目开始阶段,我们利用物探设备对目标地区进行了物理场数据的采集。

具体而言,我们使用了地震勘探仪、电磁场勘探仪、重力勘探仪等设备,以获取地下的物理场数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主要包括数据校正、噪声去除、图像增强等步骤。

通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地下结构的一些基本信息。

3. 模型构建在数据处理与分析完成后,我们基于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模型的构建。

具体而言,我们采用了地质层析成像等方法,对地下结构进行了模拟和重构。

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地下结构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勘探提供了依据。

4. 结果评估最后,我们对模型构建的结果进行了评估。

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验证我们的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对模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精度。

四、项目成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合作,本次物探项目取得了许多成果。

首先,我们成功地采集到了目标地区的物理场数据。

这些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提供了基础。

其次,我们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了目标地区的一些地下结构信息。

这为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最后,我们基于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模型构建,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地下结构模型。

这不仅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还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指导。

五、项目经验与教训在本次物探项目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首先,数据采集的质量对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至关重要。

我们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及时的校正与检验。

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报告

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报告

一、前言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地球的物理特性与原理,通过探测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参加了地球物理勘探实习,现将实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习内容1. 地震勘探实习(1)实习地点:某地地震勘探公司(2)实习内容:地震勘探的踏勘、测量、表层调查、钻井、排列、下药、激发和采集等工序。

(3)实习心得:通过实习,我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全过程,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重力勘探实习(1)实习地点:某地重力勘探公司(2)实习内容:重力勘探的踏勘、测量、仪器布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工序。

(3)实习心得:重力勘探实习使我了解了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重力仪器的操作技巧,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3. 电法勘探实习(1)实习地点:某地电法勘探公司(2)实习内容:电法勘探的踏勘、测量、仪器布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工序。

(3)实习心得:电法勘探实习使我掌握了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各种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技巧,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三、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地球物理勘探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联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电法勘探等多种勘探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拓宽视野,增强职业素养实习期间,我参观了多家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了解了地球物理勘探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了职业素养。

四、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习,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掌握地球物理勘探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课程报告
姓名:xx
班级:xxxx
学号:xxx
指导老师:xxx
20xx年xx 月
第一章地下水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地下水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资源,而利用一般的钻探,水文等领域的方法找水存在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而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寻找地下水则是费省效宏的找水方法。

它可以更好地定位地下水的位置,形态,提高找水的效率,节约成本,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越性。

以研究不同物理场空间分布规律为基础的各种物探方法种类繁多, 通常我们主要应用以岩石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的地面电阻率法、井中电阻率测井法; 以岩石激电性差异为基础的激发极化法; 以岩石自然激电性差异为基础的声频大地电场法和以岩石磁性差异为基础的磁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如表1-1)
表1-1 主要水文物探方法的分类及应用范围
各类物探方法, 尤其是地面物探方法, 都是通过观测地下地质体在地面产生的物理场空间分布规律来推断地质情况, 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 这比用肉眼观察推断, 比钻探手段了解地层深部构造来说, 显然具有透视性、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

[1]
第二章地下水勘探的地球物理仪器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是一种有效的地下深部资源勘探方法,采用人工场源可以克服天然场源信号微弱的缺点,但是波的非平面波特性决定了处理资料时的复杂性。

当发射距是探测深度的3~5倍,高频时非平面波可以近似地看作平面波,低频时则会出现电阻率随频率降低而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呈45°上升的近场效应,因此须作近场改正,校正后的数据可看作为平面波产生的结果,然后再采用用MT的方法来分析。

所以,MT的反演方法原则上都可用来做近场校正后的CSAMT反演。

如不作平面波校正的反演,其有效数据只能取远场的值,而对于近场甚至过渡场的资料都要摒弃不用,这将造成较大的浪费。

由于现有仪器分段分时的工作方式使得其观测精度受不同排列观测条件差异的影响。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研制了一种实现整条测线多点同步观测的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
第三章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
一、工作原理
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主要采用CSAMT法标量测量的工作原理。

通过沿一定方向(设为x方向)布置的接地导线向地下供入某一音频谐变电流,在其一侧或两侧60°张角的扇形区域内沿与发射平行的方向布置测线;分布式接收机同时布置在一条测线上,所有测点同步观测相应频率的电场分量和与之正交的磁场分量。

根据公式(1)、(2)计算卡尼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
式中:|Ex|,|Hy|和φEx,φHy分别为Ex,Hy的振幅和相位;μ为大地的磁导率;ω=2πμ为角频率。

在音频段内逐次改变供电和测量的频率,便可测出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随频率的变化曲线,经过数据处理及反演,获得反映地下结构的地电断面资料。

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的另一个辅助测量功能是激发极化法。

分布式接收系统固定布置在测线上,通过沿测线逐点切换供电A极位置实现三极装置的激电测深,移动发射源至测区实现中梯装置激电剖面测量,激电法除提供浅部视极化率异常外,获取的浅部直流电阻率信息可为CSAMT勘探参数的设计及深部电阻率的反演提供参考和约束条件。

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
图1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工作原理图
二、仪器的组成
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由级联式大功率发射系统和分布式多通道接收系统组成。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发射电流最大30A;发射频率为1/128~8/192Hz;动态范围大于130dB;采样频率最高196kHz;同步精度为±0.5μs;总通道数为53;通道误差幅度<0.002V,相位<0.2°(标定前,输入信号幅度1V)。

级联式大功率发射系统由发电机、直流电源、逆变桥路、电流检测装置及控制器组成。

发电机输出的三相交流经过整流、滤波后送入半桥电路进行逆变,逆变后交流信号通过功率变压器调压,最后再经过全波整流、滤波,输出直流电压提供给IGBT全桥变换电路。

图3分布式多通道电磁探测接收系统结构图
分布式多通道电磁探测接收系统由1个主控站和多个采集站组成,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的方式实现连接,主控站配置了5个数据采集通道,可同时测量3个磁场和2个电场。

每个采集站有2个电场或磁场的测量通道,每通道使用1片独立的24位A/D转换器,通过GPS实时校正恒温晶振输出产生高精度的同步时钟,保证主控站及所有采集站与发射系统时刻保持同步。

采集站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实现系统测试、参数设置、数据采集、数据上传等功能,原始数据本地保存。

主控站和多台采集站可同时布设在一条乃至多条测线上,实现同时观测。

分布式接收系统整体结构如图3所示。

[3]
第四章应用实例
以吉林松江河深部地下水资源勘查为例,在吉林省松江河镇果松山地区开展了深部地下水资源勘查。

测区距长白山80余km,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由一系列北东向的山脉和宽缓的山间盆地组成。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起伏大,平均海拔800m左右。

表层被松散岩类冲洪积物和第四系玄武岩覆盖,区内断裂构造、水系发育,岩层电阻率受含水裂隙发育状况影响较大。

勘查方法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时间域激电法。

在1号线及其旁侧进行了3条测线的中梯激电测量,供电极距100m,接收极距50m,供电电流10A,周期8s。

激电测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无明显激发极化异常,背景视极化率很低,浅地表电阻率西高东低,与该地区地质特征相符。

直流电阻率值的测定为CSAMT参数设计提供了参考。

在1、4、5号测线进行了CSAMT法测量,供电极距1km,发射系统采用两级级联,供电电压500~800V,供电电流2.5~10A,收发距7~10km,接收系统采用1个主控站和8个采集站进行分布式观测,接收极距50m,一次覆盖测线长度为900m。

在相同测线上采用6通道进行测量,每个排列长度250m,整条测线分4段分时测量,获得对比数据。

测量时,2种仪器系统采用的测点和供电点位完全相同。

测区位于采石场和村庄附近,主要电磁干扰来自电力线。

结论
根据应用实例可以发现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外界噪声具有的时变性,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采用多个采集站一次性布设在一条测线上,多点同步观测,克服了传统单机分时测量带来的精度问题,提高了分辨率和工作效率。

2)外界噪声具有区域性,同时测量使得不同测点的采集数据中具有相同的噪声成分,只会影响反演参数的绝对量值,不影响横向相对异常的判断。

3)CSAMT具有勘探深度大、分辨低阻能力强的优点。

在吉林松江河地区成功预测了深部地下水资源的有利赋存位置,是寻找地热资源的有效勘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龙凡. 勘探地球物理在地下水探测中的研究[A].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6:15.
[2]王赟,杨德义,石昆法.CSAMT法基本理论及在工程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8,4(2):383-387.
[3]张文秀,周逢道,林君,刘长胜,曹学峰,陈健,徐汶东. 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在深部地下水资源勘查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04):1207-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