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三、词类活用
1.上.智圣人底资质 __名__词__活__用__为__形__容__词__,__上__等__的_______ 2.圣.贤.教人 ___形__容___词__活__用__为__名__词__,__圣__贤__之__人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须大.段.著力 古义:_仔__细__。__ 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明确] 通过第三则廷秀问“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 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内外”“义利”等方面明确 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 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明理在先,行动在后, 读书也是如此。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2.主要成就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
3.朱熹的理学思想 (1)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 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2)动静观 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 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 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 先行后,行重知轻。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 学思想体系。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2份打包)

审美鉴赏
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 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 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 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德境地。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 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 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第七单元 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
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摘自《光明日报》)【课内挖掘】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 存天理,抑人欲。
【课外运用】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合:应该A.明知合.行大路厌:厌恶B.略晓其义即厌.之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煞有:很有..工夫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之,结构助词“的”;B项,则,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动词,是。
答案:C4.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D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A项,“工夫”同“功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6~9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徒.为懒倦徒:学生,徒弟B.则精神自是愦愦..愦愦:昏乱不清醒C.孟子虽是为时.君.言时君:当时的君主D.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不肖:不才,不正派解析:A项,徒:只是。
答案:A7.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乃为人欲引去A.甚矣,汝之不惠B.秦人不暇自哀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A项是主谓倒装句,B、C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D8.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坚持不懈方能做到“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朱熹用打比方的方式告诉人们:不要被欲望牵引,否则会心生后悔。
C.人学习都要以提升自己为目的,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D.朱熹认为贤人的资质比较高,可以不用克己就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D项,朱熹认为人不论资质高低,都要克己,这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晓其义即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致明白它的要义就满足了。
(2)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3)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何必谈利!(4)这里只要求人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牧 斋 记朱 熹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事之勤如,以其志之笃,以诵之于兹也。
百氏”之文”“六经“则无一日不取,病之忧而思之。
间.故尝,。
以是自咎而业益堕也.....,.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加进,宜其智益加明,此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