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传统文化
德州文化

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抬花杠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架鼓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旋饼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女寺的传说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姑嫂坟的传说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堤吹腔庆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忠八极拳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剪纸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蹦鼓舞临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乐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唢呐吹咔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在禹城的传说现代德州文化名人宋清渭,原名宋清湖,德州陵县人,时任济南军区政委。
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获三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周子玉,德州武城人,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委纪委书记。
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满文军原籍德州,生于北京郊区,1998年满文军异军突起,获得了各地传媒颁发的诸多奖项,包括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大赛最佳新人奖,《懂你》获得金奖;他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和纯情激越的嗓音给歌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健康、朴实、诚恳,也许正是这份来自乡土的清新使他获得了成功。
杨传堂,德州禹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在职研究生学历。
先后担任齐鲁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兼乙烯指挥部党委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兼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院长、青海省省长李敏,德州市人,山东电视台主任播音员,首席主持人。
荣获第十届"山东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5年,1997年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金话筒"奖银奖(均获金奖提名),被授予"全国百优栏目主持人"称号:1999年,获第四届"金话筒"奖金奖,被授予"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德州文化

德州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
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铁路(高铁)、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是山东的北大门,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一、德州概况辖一区两市八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
主要特点:一是历史悠久。
德州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汉以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县治所,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古时京城水路南下的首道关口。
明洪武九年设德州卫,1946年解放后设立县级德州市,1950年建德州地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专区,1994年撤专区设立德州市。
二是文化底蕴丰厚。
古代德州地处燕赵三邻,黄河运河穿境而过,黄河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大禹文化、儒家文化根深蒂固。
境内现有禹王亭、全国最大的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王墓等众多历史古迹,董子读书台正在恢复建设当中。
三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渤海湾,处在渤海湾经济圈之内,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
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四是资源比较丰富。
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粮棉菜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地下还储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
德州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全国城市环境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太阳城、中国围棋城、中国京剧城、山东省卫生城市、山东省双拥模范城市、山东省优秀城市建设与管理“齐鲁杯”、山东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2010,2011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十大地级活力城市”等称号。
德州文化

德州文化一、戏曲1.一勾勾临邑县文化局“一勾勾”剧种流行德州、聊城、惠民及河北省东南地区,地处鲁西北地区的临邑县,“一勾勾”的流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
“一勾勾”剧种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
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
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
“一勾勾”戏,演出形式古老,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
演员白天劳动,如帮工、锄草,晚间唱戏,乡人常称之为“锄草班”,也经常在农村集市、赶会场、节日,组织演出。
一勾勾来自“一讴吼”。
由于它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
清代中叶,临邑一带已有老人们组成的班社,并带徒传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70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附马》、《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巧遇》、《社长的女儿》、《丰收之后》、《夺印》、《三世仇》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
2.吹腔夏津县文化局马堤吹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
其前身是近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
流传于夏津、临清、武城一带的则称吹腔,吹腔在马堤村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其间,村民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历经九代,将此剧种传承至今。
保留了最初柳子戏的特点,和现在柳子戏又有所区别,是研究最初柳子戏形成和特点的“活化石”。
吹腔戏属弦索声腔戏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唢呐等吹奏乐器,故俗称吹腔。
其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曲牌板式固定,保持了自元、明、清以来俗曲小令的风格。
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夏津县志》文化艺术编详细记载了马堤吹腔戏。
马堤吹腔属弦索声腔系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唢呐、三弦等吹奏乐器,故俗称吹腔。
文化遗产知识:德州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深入了解中国书画文化的历史和精华

文化遗产知识:德州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深入了解中国书画文化的历史和精华德州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德州市的特色传统文化之一,起源于明朝。
木版年画,在传统中国年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画种之一。
在德州,木版年画的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德州木版年画,是以木板刻画为基础的年画,其内容涵盖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
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到历史事件、传统节日,都可以在德州木版年画中找到它们的踪迹。
艺术家们采用明快的色彩,加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将这些元素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
德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需要多个步骤。
首先,艺术家需要先画出设计图案,一般是在宣纸或者布料上画好草图。
然后,将设计图案复制到木板上,并利用刻板刀,将不需要的部分刻划掉,形成凹凸不平的图案。
最后,将刻好的木板放在红、黄、绿、蓝等颜色的墨汁中,运用印刷技术,将图案印刷在宣纸或者布料上面,以此形成艺术作品。
德州木版年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融合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各种传统元素,如线条、色彩、形式等等。
与传统中国画相比,德州木版年画更加注重形式表现和图案的色彩鲜艳,使观赏者感到充满欢乐和热情。
不仅如此,德州木版年画对中国书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书画中,木板是一种重要的制作工具。
德州木版年画中的刻划技术,与传统中国书法中的狂草和行草的书写技法非常相似,使得德州木版年画具有较高的书画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德州木版年画虽然已经不再是中国年俗的主流文化之一,但是,它仍然在德州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逢新年,德州的街头巷尾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木版年画。
人们在欣赏年画的同时,也在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德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来看,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更要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欣赏其造诣,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德州市市级非遗名录

德州市市级非遗名录德州市,位于我国山东省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多个门类,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技艺、戏剧、美术、医药和民间文学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音乐:悠远流长的民间旋律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音乐项目包括齐河民歌。
齐河民歌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这些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味。
二、传统舞蹈: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舞蹈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有武城大祁庄地秧歌和乐陵战鼓秧歌。
这两种舞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展现了德州人民英勇、热情、开朗的性格。
三、传统技艺:匠心独具的民间工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项目丰富多样,包括英翔眼镜手工制作技艺、德州窑红绿彩木质杆秤制作技艺等。
这些传统技艺项目代表了德州民间工艺的高峰,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工匠精神。
四、传统戏剧:传承千年的舞台艺术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戏剧项目为西仓东路梆子。
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传承着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情。
五、传统美术: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项目有徐氏木雕和葫芦烙画。
这些美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德州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为研究我国民间美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传统医药:世代相传的医术秘方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医药项目包括宋氏针灸、善知堂黑膏药等。
这些医药项目世代相传,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为“神头”的由来。
这是一个富含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传承了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山东德州的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山东德州的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在我们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课本上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嘛,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乡山东德州的节气风俗习惯。
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风俗。
立春里的风俗最好玩。
我的家乡德州就有“咬春”或“尝春”的习俗。
在农村,很多人认为,立春的时候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懒觉、赖床的习惯。
在一些农村地区,立春这天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到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咬下萝卜。
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
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我到现在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一个人真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
而“尝春”类似刚才说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
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
杜甫的诗里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
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
夏至这天,德州人们都要吃面条,俗称过水面。
谚语里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不过,也有的家乡人在夏至时煮新鲜的麦子吃。
而到了立秋这天,德州的儿童比赛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
在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德州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洗澡,他们认为立秋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者拉肚子。
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天天洗澡,也没有拉过肚子,或许这和某个历史故事有关吧。
这就是我家乡山东德州的风俗。
德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简介

德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简介
德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
德州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儒家学说中的“仁”、“礼”、“义”、“孝”等观念都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占据着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追求。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仁之本也”,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爱思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关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和道德支柱。
德州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
齐桓公曾七败七胜,称霸诸侯;孟尝君曾五次出使赵国,赢得了“纸上谈兵”的美誉;晏子曾三朝为相,辅佐齐景公治理国事;管仲在齐桓公死后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也曾三次为相,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
—— 1 —1 —。
德州民俗文化

德州民俗文化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
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铁路、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德州特产德州扒鸡、德州菊花、德州黄河涯西瓜、德州美陶、德州大驴、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鸟、夏津手工艺花、夏津印花蓝布、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宁津景泰蓝、宁津蟋蟀、宁津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
德州当地民俗德州市的宁津、乐陵、庆云、陵县不仅是民间杂技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杂技艺术人才辈出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之称。
农历九月十五日,是宁津县黄家镇赶庙会的日子,周围县的杂技班子都到这里集会,不仅搞杂技演出,而且买卖演出所用的道具,艺人们也借机相互切磋技艺。
这是杂技行业的盛会。
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
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
德州高跷: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
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形成了德州高跷陈容与演出程式。
高跷节奏明朗欢快,锣、鼓打击乐器伴奏。
德州跑驴:德州跑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王小赶脚》中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
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武城花杠舞: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镇南屯乡,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流传:当时为庆祝“大姑”出巡围饰以红花布,也象征红火吉祥。
主体为花杠,特别漂亮,抬花杠的小伙子可以扭、摇、蹦、跳、杠的弹性带动主体,上下舞动,声色并茂,人心鼓舞。
德州民间音乐起源于夯歌、小调,流传时间较为久远。
器乐主要是民间的吹打乐,各乡镇均有吹鼓艺人,遇有婚丧嫁娶大事,都有吹打乐,很受群众欢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传统文化
德州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
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
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
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祢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
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
德州最著名的文化要数其陶器文化了。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黑陶作为陶艺奇葩,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随着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及发展,黑陶的生产也由盛转衰,渐至消失。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复活。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齐鲁北大地上,一批年轻的德州艺人,在黑陶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经过多方挖掘和整理,采用京杭运河两岸的红胶泥作原料,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成型,使“龙山文化”在德州复活,德州市黑陶研究所应运而生。
但在繁多的陶艺记载中,黑陶醉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个迷。
黑陶流行于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的父权制度阶段,祖先们以其制造的生动简朴、形态万别
的黑陶器皿创造了继仰韶、大汶口之后的新文化支——龙山文化。
史学界亦称“黑陶文化”。
据考证,龙山文化约兴盛于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
只可惜这种工艺精致、魅力夺人的远古技艺,至汉代(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间)基本消失无迹。
到20世纪80年代,在鲁西北平原的古运河畔,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的青年职工,把这些古老的工艺挖掘整理,再现了龙山文化的风采。
这就是今日的德州黑陶。
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作原料,这种泥土质地纯净细腻,土质密度大。
用传统手工轮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体晾干过程中压光、雕刻,高温烧结后封窑,做焦烟渗碳处理,烧制出来的陶器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
“金山丽水,玉出昆岗”,“如铁之质似玉之润”……,文人墨客的词赋,可以使人想见黑陶的艺术魅力。
德州黑陶是一种无釉陶器,采用京杭运河两岸的红胶泥作原料,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成型,在坯体的晾干过程中压光,雕刻然后烧成,在工艺、造型、色泽等方面,仍保持着浓厚的阿特色,留存着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传统轨迹。
成品以黑色著称,产于德州市,故德州黑陶,由此而产生了二十世纪的德州黑陶文化。
德州黑陶在造型上别具一格。
德州黑陶的艺术价值源于其独特的工艺特点,轮制成型,使产品造型粗矿朴拙,无釉压光,使表面虽有光泽却不浮艳,黑色陶体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紫靛银等不同光泽,晶莹幻变,富有金属感,“叩之如馨,望之似金”。
它采用手工轮制,既保留了传统的单层拉型成坯,也创造出一底双层合成坯。
或复制、或衍化、或创新,各种仿商绢简、仿青铜陶鼎,镂空花瓶、浮雕瓶、笔洗、笔筒、葫芦、香炉、烟壶、挂盘等,简洁酣畅,古朴典雅。
坯体刻花采用红雕、浅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纹饰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松、竹、
梅、菊、牡丹、鸟、蝶、鱼、虫,并汲取了剪纸、木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特点。
除少数几件盘龙雕凤的宫廷式样外,绝大部分显露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诸如双层套的大肚子香炉,镂空浮雕十分精致。
腹部刻有龙凤呈祥浅雕图案的“龙凤瓶”,整个瓶体都是云型镂空图案,两侧有立体比龙对卧,恰好为瓶的双耳,构思叫绝。
其中蛋壳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这种轮制陶器薄如蛋壳,厚仅0.3毫米,漆黑发亮,是龙山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珍品。
另外,德州自古辈出名人,演绎了一段段不朽的历史。
董仲舒(公元前 179 ——公元前 104 ),广川(德州汉时属广川)人。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
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 104 年)下诏,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以备朝廷策问。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汉书》有其传。
在德州小西门外四龙坝建有董子读书台,是董舒读书的地方,俗称董子台。
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
东方朔(公元前 154 ——公元前 93 ),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武帝时,为太中大夫,著名文学家。
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
其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风格,卓然一家。
他的文章,后人汇成《东
方太中集》。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
俗称东方朔乃当今相声之祖师爷。
现陵县文博苑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亦述其生平大略。
颜真卿( 709 —— 785 年),字清臣,山东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唐玄宗二十二年( 734 年)考中进士,曾任节度使、尚书、殿中侍御史,后进爵鲁群开国公,故人称“颜鲁公”。
他是唐代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即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继王羲之而起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天宝十二年( 753 年),因受奸相排挤,被贬为平原郡太守,治所在今陵县。
此时,颜真卿对安禄山阴谋叛乱有所查觉,便积极进行防御准备,便以防霖雨为名修设城池,训练兵丁,治械存粮。
安禄山闻之便派使臣平列、李史鱼等,以巡视为名,来此刺探军情。
颜将计就计,便集约文士,汔舟饮酒,赋诗作字,书写了《东方画赞碑》,以惑其使者。
安禄山得知后,,“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第二年举兵叛乱,河北二十四郡多被贼陷,独平原郡固若金汤。
由于颜真卿在敌后牵制,使其兵力分散,致安禄山最后一败涂地。
安史之史平定后,被封为鲁郡公。
还有不畏权势的东汉文学家祢衡,义和团首领朱红灯、李长水,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都在德州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不同的文化。
最为山东的北大门,德州有着其特有的文化。
是的,山东是一个文化肥沃的土地,德州的文化为其添上了不得或缺的特质。
最为历史小城的德州,其地域文化一直是当地人们的骄傲,传扬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