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民俗文化春节(同名13518)
德州的传统民俗

“拉洋片”,又称“西洋镜”。这种街头文艺,历史较短,产生与清末民初。德州拉洋片始于三四十年代,他们在药王庙会和城隍庙市场西跨院演出。所谓洋片,是把彩印的画片、镶在大镜框内,再吊置在大木箱里,由绳拉动起落,大木箱由四腿支撑,木箱正面有三至四个小窗口,小窗口前放一长板凳,观众坐着,眼睛正好贴在小窗口上,透过凸透镜片,看到放大的画片。艺人站在大木箱一侧,侧面按有木架、架上装有锣鼓和小镲,鼓键子锣锤与小镲,用红绿彩绸系在一起,一手拉动彩绸,即可打击。放片时,艺人一手拉动上下换片的小绳,一手拉动系乐器的彩绸,随着艺人的说唱而有节奏的伴奏
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文娱形式,在发展提高蹦鼓舞动作的同时,还陆续增添了各类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棒手等。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太平车、旱船、龙灯、荷花灯、霸王鞭、跑驴、武术、高跷等秧歌混编。解放后,有的又增添了工农兵角色,增添了说唱形式,歌唱党的好领导,歌唱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通过各类舞蹈、秧歌等形式的混编,各界代表人物的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有别、特点各异的大型广场秧歌组合。秧歌队伍之大,有的上百人,较大的村镇达三、五百人。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如“跑圆场”、“四门斗”、“十字街”、“剪子股”、“龙摆尾”等。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歌舞、小戏,如“太平车”、“跑驴”、“舞狮”、“清唱”等轮次出场表演。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舞者双足踩在二、三尺高的木腿上,身着戏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表演各种动作。秧歌进村时,随着锣鼓节奏,在打伞的指领下,秧歌队前后穿花,路线复杂曲折,分合有序,谓之“跑圆场”。圆场后再“过对”,进行“捕蝶”、“摸鱼”、“跳桌子”、“劈叉”、“翻筋斗”等单项表演。舞艺高的秧歌队,还在出村时表演叠罗汉。人上叠人,叠到三、四层,最上一人超出屋顶。
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完整篇.doc

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二)是一个古老且隆重的及节日,春节的乐趣在于它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像贴春联、扫尘、拜年、年夜饭等,虽然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各不相同,但那种辞旧迎新的气氛是一样的。
那么,你知道山东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一起来了解下吧!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省地处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其春节习俗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山东春节习俗:
1. 贴春联:人们会在门口贴上对联,以寓意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2. 守岁:在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会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烟花爆竹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3.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山东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有祈求丰收和驱走恶灵的意义。
4. 拜年: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尤其是长辈拜访晚辈,互道新年祝福。
5. 剪窗花:人们会用纸剪成各种图案装饰窗户,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6. 送年货:人们在春节前会购买年货,如糖果、瓜子、糕点等,以招待亲戚朋友。
7. 牛肉面: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品尝传统的山东特色美食——牛肉面。
8. 红包:给孩子发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以祝福他们在新年中平安、健康。
这些习俗代表了山东人民过年时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色。
齐鲁各地风俗研究---德州

四 、 除 夕 ( 农 历 腊 月 三 十 日 )
"
" " "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 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 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 宵节。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德州 民间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 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 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 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 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 童压岁钱。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占岁:旧时 民间以进入春节正月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 年年成。送神: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州城 的鞭炮声又响成一片,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 添财(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 把家中水缸添满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满, 谓之“添财”。期盼一年中财源滚滚,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
一 、 腊 八 ( 农 历 腊 月 初 八 日 )
二、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辞灶”的 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 “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 王老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 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 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祀灶是在 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德州民间有 “君辞三、民辞四、王子辞五、水 辞六”之说。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德州称为“龙抬头”的日 子。据说,到了这一天,经过冬眠的龙就被 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青龙节”。 在德州一带还保留着二月二,家家吃面条、 烙饼拌和菜的习俗。吃面条,称为“龙须面”; 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 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二月二,德 州又有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头、 忌针刺龙眼等节俗 Nhomakorabea 百科名片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德州春节风俗德州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德州,春节作为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德州的春节风俗非常丰富多彩,让人们流连忘返。
德州春节的第一大风俗就是贴春联。
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贴上一幅贴有对联的红纸,并在正月初一拆下来,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些对联很多都是自己写的,上面写着对美好生活、和睦家庭的祝福。
最有意思的是,家家户户写的对联风格和内容都各不相同,既有经典古诗的,也有新潮时尚的。
这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展示了生活的多彩和创意的无限。
春节的第二大风俗是包饺子。
德州人喜欢在除夕夜晚上包饺子,这也是一个团圆的传统。
很多家庭都会陆续进入厨房,忙着切菜、调料、揉面团,之后烧水、开火,制作丰盛的饺子宴。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亲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围绕着丰盛的年夜饭、爆竹声和开年红包等品味年味浓郁的氛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第三大风俗是看春晚。
在德州,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收视春晚的热情,很多人会自发地聚在一起,一起看春晚。
春晚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欢乐,也是丰富夜生活形式的一个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德州还举办了中国农民春晚、德州新春晚会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让城区和农村的孩子都能尝到文化的甜头。
最后一个风俗是舞狮。
这是一项很有特色的传统活动,非常受欢迎和喜爱。
春节期间,人们自发地组织狮子舞队,穿过德州的大街小巷,舞狮表演给每一个市民送上新春的祝福。
狮子舞演员手持铁环、饼干、果子等物品,展示出狮子舞的专业性和美妙,加上吉祥的音乐、热烈的气氛,让人们即使冬天也感到温暖和喜庆。
总之,德州春节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丰富多彩的,德州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不仅表达了新年愿望和祝福,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
山东德州过年风俗

山东德州过年风俗山东德州过年风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过年”历来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德州也不例外。
依循古历,农历腊月三十(小建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谓之“除夕”。
德州城人们有许多过年的事情,必须在这一天办完,如:撒岁、贴对联、祭天、布灯、放鞭炮、接神、包饺子、辞岁、守岁等。
以下是山东德州过年风俗,欢迎阅读。
撒岁除夕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元旦至初五,不准动笤帚),并把水缸挑满,然后将芝麻秆遍撒院中,名曰“撒岁”或“踩岁”。
因“岁”与“祟”谐音,其意,将“邪祟”撒开踩烂,以期新年吉祥,吉庆。
贴对联除夕上午贴对联,亦称“贴春联”,“贴对子”。
贴对联与贴门神并行。
“门神”系民间用木板彩色套印,有的绘披挂甲胃执戈、悬弧佩剑的神荼和郁垒(传说善于捉鬼的两兄弟),有的绘蔚迟恭和秦叔宝,以示驱鬼避邪,保护家人平安。
对联古称“桃符”,据说古人过年时,把两块画着鬼王的桃木板放在大门两边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蜀国君主——孟昶在除夕这天,令学士辛寅逊在木板上写上吉语献岁,结果孟昶并不中意辛学士所写的字,他自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张贴对联,门户不同,讲究也不同。
如:一般人家可以写“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等;书香人家可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柏叶为铭椒花献瑞,龙缠肇岁风纪书元”等;商号店铺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和气生财有道,童叟无欺义风”等;新婚人家贴“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燕翼贻谋承后裔,凤毛齐美耀前人”等;药店贴:“满架读书破故纸,一天星斗夜明砂”,“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积尘”等。
院内影壁及其它能见处贴:“抬头见喜”及大“福”字。
总之对联之多,不胜枚举。
对联都用丹纸黑字,工笔正楷,内容吉庆,端正雅致,烘托千门万户,气象一新的节日气氛。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古以“齐鲁之邦”著称天下。
以孔孟之学闻达四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1、孔府年节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
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
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
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
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
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
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
“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
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
本家来孔府拜年。
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2、宁阳县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
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
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
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
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
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黄色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
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黄色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
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
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
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
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
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
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
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
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
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
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
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
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
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
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期.德州民俗文化——春节(梁国楹3王永顺1)2011.1.22录制
(除了以下为主持人设计的内容外,栏目组还可在适当位置为主持人增添内容。
)
主持人:各位观众,明天就是除夕,后天就是春节了,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一期有关德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节目……
嘉宾1:春节,俗称“过年”,又称元日、元旦、岁首等,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过春节。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只有“年”而没有“春节”之名,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今天的春节习俗基本上形成于宋代,是自腊月廿三祭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持续近一个月的综合性的节日。
主持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那些呢?
嘉宾1: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节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扫尘;腊月三十:剪窗花、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接神、燃放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初二以后:祭祖、走亲戚;正月十五闹元宵。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升天觐见玉皇大帝的日子,我国的春节由此开始,渐入年味。
旧时,家家灶房都供奉“灶王爷”神位或神像,称为“灶君”或“司命菩萨”。
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祭灶”就是送灶神,也称“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对过去一年一家人的善恶汇报,再将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得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
因此,在祭灶时灶王爷神位或神像两旁要先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的对联,然后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目的是让他多说好话。
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因为,灶王爷长得俊俏白皙,“着赤衣,状如美女”(《庄子》)。
嘉宾1:祭灶后是“扫尘”。
“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意在“除陈布新”,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舍,清洗器具,洒扫庭院,疏浚沟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古人认为,每人身上都附有三尸神。
三尸神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察明人间犯乱之人,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除夕之夜派天兵下界,凡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
灶君得知,于是让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之夜,天兵下界查看,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找不到一处记号。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德州又称“小年”。
农村风俗和上面讲的差不多,一定要“扫尘”,但现在已经不贴门神像了,只贴灶王像;城市里也要“扫尘”,并全家一起吃饭过“小年”。
“小年”之后,做新衣,办年货,开始为过年忙活。
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买鸡鱼,寓意吉祥有余;蒸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做豆腐,寓意全家幸福。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腊月三十的节日内容吧?
嘉宾2:一是剪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很普及的民间艺术,为烘托喜庆气氛,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二是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要吃到深夜。
这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现在主要是看春晚。
嘉宾2:传说,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之夜,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可是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收拾行装,封窗锁门,一片忙碌时,却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不想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劝说无效,只好答应他住在家里,匆忙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走进老婆婆家,“砰砰啪啪”突然响起炸响声,“年”浑身战栗,急忙逃蹿。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之夜,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嘉宾1:六是接神、燃放爆竹。
除夕之夜,天上诸神下界,所以要置天地桌、接神。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新年子时,又降临人间。
接神仪式由家中长者主持,摆好贡品,焚香叩首,最后将纸钱、神像、纸元宝等放入“钱粮”盆内焚烧。
接神已毕,鞭炮齐鸣。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满园灯笼高挂,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
嘉宾2: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平时饮酒,一般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
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
主持人: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呢?
嘉宾1: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是“拜年”。
一大早,人们便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相互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者带领族人拜年;有的是同辈相邀结队拜年。
拜年时,晚辈给长者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岁”与作祟的“祟”谐音,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嘉宾2: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拜年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礼节性拜年。
如给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拜年,一般只拱手一揖,相互问候:“过年好!”一般不宜久留,寒暄两句就要告辞。
二是感谢性拜年。
凡一年来对欠人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嘉宾1: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清朝就有“团拜”的形式。
现在,机关、团休、企业、学校,盛行“团拜”。
个人之间则盛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
嘉宾2:正月初一为扫帚日,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向里扫。
主持人:大年初二以后有哪些习俗呢?
嘉宾1:初二以后主要是祭祖、走亲戚。
祭祖形式不一,有的到野外祖坟拜祭,有的到宗祠拜祭,有的在家中拜祭祖先牌位。
祭拜时间各地也不一,潍坊三十下午,德州初二。
嘉宾2: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
南方人初五祭财神。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大年初一关门,正月初五开门。
关于财神,一说为道教中的玄武之神赵公明;一说为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因其“无心”,故守正公平;一说范蠡,春秋时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家至万金,名“陶朱公”;一说关羽,关羽诚信、重义气,后人认为先有“义”后有“利”。
嘉宾1: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传说女蜗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剪彩为花,戴在头上。
嘉宾2: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晴,预示一年五谷丰登,天阴则歉收。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
主持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
嘉宾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观灯赏月、猜谜看戏,堪称中国的狂欢节。
春节活动至此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信佛,而正月十五日是佛徒点灯敬佛日。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唐玄宗时长安燃灯五万盏,极为壮观,大诗人卢照邻曾描写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开封灯市绵延数十里,名目繁多,妙意横生,并伴有杂耍技艺、猜灯谜等活动。
嘉宾2:元宵也叫“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可汤煮,可油炸。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寓意全家团圆幸福。
嘉宾1: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元宵之夜,男女青年借着赏花灯的时
机相约会面,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主持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即便是德州范围内,各县市甚至一个县市之内,春节风俗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上面两位教授讲的只是北方一般春节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