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为学生理解诗中的琵琶声做准备。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4.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琵琶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

2.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如琵琶女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对女性权益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素材和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解读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本。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技巧,通过模仿、改写等手法进行实践。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1.2 教学内容课文《琵琶行》原文阅读与解析。

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与主题。

探讨《琵琶行》在音乐与诗歌结合上的创新。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琵琶行》的深入学习与理解。

文学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实践。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读《琵琶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琵琶行》中所运用的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独特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搜集白居易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

准备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素材,如琵琶曲等。

3.2 教学步骤朗读与欣赏: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魅力。

解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实践与创作: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模仿或改写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如创意、技巧运用等。

4.2 成果评价通过笔试或口试方式,评估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模仿或改写课文中的文学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及相关注释。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影视资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相关艺术表演,增强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理解。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第一课时导入:介绍白居易及《琵琶行》的背景。

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第二章:诗歌逐句解析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琵琶行》,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方法:1.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分组讨论。

2. 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行》的情感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教学时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瑟(s 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四、讲析小序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

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者:……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

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

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

命,动词,叫,吩咐,命令。

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

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

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

因,连词,于是,就。

为,动词,写,作。

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

凡,共计。

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

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

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作者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三、小序的内容及作用四、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课时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明确: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和“才华横溢的诗人”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

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