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国内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研究进展guide download
22广州管圆线虫病

(3)生吃疏菜,吞食附于疏菜的陆地蜗牛或
蛞蝓分泌物含有感染性幼虫。 (4)吞食蛞蝓或转续宿主如蟾蜍、蛙等 “治病” 被感染。(5)饮水污染。(6)可 经皮肤侵入大白鼠,故不能排除通过皮肤感 染人体的可能性。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
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 脑膜炎,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为特征。病变集中在脑组织,除大脑及脑膜 外,还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等处。主要病 变由虫体移行和死亡虫体引起的组织损伤及 炎性反应。
生活史
鼠类等终宿主因吞入含有第 3 期幼虫的中间宿主、 转续宿主以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第 3 期 幼虫在宿主的消化道内,穿肠壁进入血循环,经肝、 肺、左心室至全身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沿颈总动 脉到达脑部。在感染后 4 ~6d和 7 ~9d 先后在脑 部经 2 次蜕皮发育为第 4 期幼虫,即幼龄成虫,此 期已能区别雌雄。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 ~30d 由静脉回到肺动脉,继续发育成熟。雌虫多在感染 后 35d才能成熟。
临床表现
潜伏期:3~36天,平均半个月左右 临床表现:
病人多为急性起。 1、发热: 发热,热度不等,多在38~ 39℃,多于数日后降至正常,少数患者可 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头痛: 为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约 占90%左右。间歇性,患者可伴有恶心、 呕吐、颈部僵硬及活动后头痛加重。 3、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多数有不同部位 的皮肤感觉异常,例如针刺感、麻木、烧 灼感、冷热感觉相反及肌肉萎缩、面瘫 等;
病 原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种 野鼠等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在肺毛细血 管内发育成熟,并孵出第 1 期幼虫,幼虫 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移行至 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然后随宿主粪便 排出体外。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 主螺蛳或蛞蝓体内后,幼虫可进入宿主肺 及其他内脏、肌肉等处,在适宜温度 (25 ~26℃ ),约经 1 周蜕皮为第 2 期 幼虫,2 周后经第 2 次蜕皮,发育成为第 3 期幼虫,即为感染期幼虫。
生命科学营之舌尖上的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

生命科学营之舌尖上的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一、简介 1933年由陈心陶在鼠肺动脉发现此虫。
1935年确定为新属新种,命名为广州肺线虫,1946年 Dougherty将其改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1944年Nomura 和 Lin 首次报道台湾省1例15岁的男孩脑脊液中获该虫幼虫。
1984年朱师脢,何竞智报道第一例大陆的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称之为“新出现的全球性威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我国卫生部2004年称之为“新发传染病”。
二、形态Ⅰ期幼虫 Ⅱ期幼虫 Ⅲ期幼虫Ⅳ期幼虫Ⅴ期幼虫三、生活史(肺动脉分支内)中间宿主:淡水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蛞蝓感染期:第3期幼虫转续宿主: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和蜗牛、鱼、虾、蟹等媒介:瓜、菜人为非适宜宿主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自然感染率: 12.7%~55.89%第一期幼虫在大鼠肺动脉所产下的卵,于微血管中孵化成第一期幼虫,经气管食道在粪便排出体外。
第二、三期幼虫软体动物(例如:非洲大蜗牛)可摄食入第一期幼虫,在体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人或老鼠(尤其是大鼠)吃下软体动物或受污染的饮水或生菜而得病。
在啮齿类,幼虫穿过肠管进门脉循环后,移至宿主脑部经脱皮两次,回到宿主肺脏。
在人体中,幼虫进入脑部不再发育。
俗称的两种东风螺:褐云玛瑙螺、花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东风螺爬过留下的痕迹福寿螺生态环境福寿螺卵一年可繁殖两代,一次产卵数千粒,孵化后的幼螺生长4个月就可以产卵,一只螺一年可繁殖30万个后代。
广州管圆线虫病: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幼虫移行症,也是人兽共患疾病。
主要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致病机制: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肠壁、肝脏、肺、脑引起一系列机械性损伤、炎症反应、分泌物、脱落产物毒性作用。
最严重的是侵犯中枢神经,病变可在大脑,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颅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受累。
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潜伏期1~27天,平均约10天,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有腹痛、腹泻。
广州管圆线虫基本知识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肺部血管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94年在台湾省发现人是非正常宿主形态成虫线状,细长,体表有微细环状横纹雌虫:17~45x0.3~0.7mm,尾斜锥形雄虫:11~26x0.2~0.5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呵呵,看我长这样,妖娆漂亮吧!!!生活史终宿主:鼠(犬、猫和食虫类也可)肺动脉内一期幼虫经呼吸道至消化道随粪便排出,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发育3周中间宿主:螺、蛞蝓转续宿主:蟾蜍、蛙、蜗牛、鱼、虾、蟹在中间宿主(螺、蛞蝓)体内为感染期幼虫鼠因吞食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再来秀一下我的生活史,看我怎么祸害人民,哈哈!!!人感染的方式和途径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喝含幼虫的生水致病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脑组织症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躯体疼痛、低中度发热潜伏期:1-27天,平均10天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正常1-2%)免疫学检查: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流行与防治流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在台湾、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传染源:鼠类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治疗:阿苯哒唑,及时治疗效果好、预后佳预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灭鼠生baby so easy!!!!!!附注: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发传染病。
the 国内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研究进展guide download

间的一个大约200bp的内含子上。
第2种为单核苷酸突变,在外显子14中出现G→A的转换,导致了由精氨酸到组氨酸的突变,这种突变个体的表型与正常个体的表型在连锁分析时表现出了很好的共分离;另外发现了在外显子5中出现C →T的转换,但只是一种同义突变;第四种是在第一个poly Q 中的谷氨酸发生扩增,但并不引起发病,可能只作为多态。
4 基因F O XP2的功能和作用由于F OXP2基因对言语功能的重要意义,科学家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化学方法研究了F OXP2基因在幼鼠和成年鼠大脑中的表达,发现F OXP2基因在大脑皮层皮质(cerebral cortex)、小脑埔肯野氏神经元(cerebellu m Purkinje neur ons)以及丘脑都有表达,而在髓区却很少表达,说明了F OXP2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特异性[10]。
从时间上看,F OXP2在引导神经元的迁移过程中出现了较高的表达,这也说明了F OXP2基因编码蛋白在迁移后的神经元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F OXP2基因编码产物的结构上看,该蛋白主要包括一个forkhead box和DNA结合区,而又f orkhead box包括3个fox(α镙旋)和2个大的l oop结构。
F OXP2该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该蛋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对其它细胞的遗传性程序具有调控作用,可以调控其它基因的表达。
F OXP2基因突变,产生的调控蛋白质的DNA粘合区被破坏,无法与脑发育期所表达的相关基因的调控区结合,使的大脑发育早期阶段所需的基因程序性表达遭到破坏[10]。
总之F OXP2作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与言语功能相关的基因,从该基因的进化上看也是人类在遗传上不同与其它物种的重要遗传标记之一。
它的突变使其编码产物丧失了作为一种调控因子诱导大脑神经元迁移后分化的重要功能,近而影响了个体言语能力的发展。
但关于该基因如何启动和抑制其它基因的表达,它的突变是否孤独症有关[11,12],以及还与其它生理功能有关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人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试题及答案

人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试题X—1一、判断题,每题1.5分。
1、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
(A)2、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则寄生于唾腺,最后积聚于蚊胃。
(B)3、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的长短与温度和湿度无关。
(B)4、恶性疟原虫多寄生于幼红细胞。
(A)5、间日疟原虫多寄生于Duffy阴性网织红细胞和幼红细胞.(A)6、人类发现世界上第一个致病性原虫为蓝氏贾第鞭毛虫。
(A)7、2008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丝虫病,我国成为第二个消除丝虫病的国家。
(B)8、毛蚴孵化法诊断血吸虫病的原理是利用血吸虫虫卵中的毛蚴在适宜条件下可破壳而出和毛蚴在水中运动具有一定的特点而设计。
(A)9、直肠镜活组织检查法诊断血吸虫病适合早期血吸虫病患者,检出率高。
(B)10、囊虫病可寄生人体又可寄生猪体。
(A)二、单选题.每题2分。
1、在生活史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的绦虫是( C)A.牛带绦虫B.猪带绦虫C.曼氏迭宫绦虫D.细粒棘球绦虫E。
微小膜壳绦虫2、似囊尾蚴是哪种绦虫的幼虫(C )A.牛带绦虫B.猪带绦虫C.缩小膜壳绦虫D。
细粒棘球绦虫E.曼氏迭宫绦虫3、哪种绦虫的头节没有顶突及小钩( A)A.牛带绦虫B。
猪带绦虫C.微小膜壳绦虫D.细粒棘球绦虫E。
多房棘球虫4、成虫孕节具有子宫孔的绦虫是(A)A。
曼氏迭宫绦虫B.猪带绦虫C。
牛带绦虫D.细粒棘球绦虫E。
微小膜壳绦虫5、终宿主是人或鼠的绦虫是( E)A。
细粒棘球绦虫B。
猪带绦虫C.多房棘球绦虫D.牛带绦虫E。
微小膜壳绦虫6、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很多,但不包括(C)A。
犬B.猪C。
骆驼D.鼠类E。
牛7、布氏姜片虫的保虫宿主主要是(B)A.牛B。
猪C.猫D.犬E。
羊8、我国的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在生物学特性上属于(B)A.无周期型B.周期型C.亚周期型D。
夜现亚周期型E.昼现亚周期型9、猫是弓形虫的(C)A。
广州管圆线虫资料讲解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
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 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 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 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东省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3.83%,每只螺最多含13 565条幼虫;云南河口为37.65%;海南为 1.85%~95.74%,最高1只螺含13 726条幼虫。
温州地区水田和河中福寿螺密度很高,且此螺的感染率达 69.4%,每只螺最多含720条幼虫;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 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 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 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 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四、诊 断
1、有吞食或接触含该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2、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3、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 入水中。
2006年北京市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福寿螺事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蜀国 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
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
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 、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 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 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 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

流行与防治
流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在台 湾、广东、浙江多感染病例报道
传染源:鼠类
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虫 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治疗:阿苯哒唑,及时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预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灭鼠
生食或半生吃含有第三期幼虫的陆地螺类 感染期幼虫污染食物(如蔬菜)、饮水 民间流传所谓“治病”而吞食蛞蝓或转续 宿主如蛙、淡水鱼、虾、蟹等
致病
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脑
组织
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躯体
疼痛、低中度发热、畏光、视力减退等
潜伏期:1-27天,平均14天,多数起病较急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 或转续宿主的经历
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
病原学检测:从脑脊液中可查出幼虫,但检 获率极低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免疫学检查: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 性抗体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鼠肺部血管
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94年在台湾 省发现 人是非正常宿主
形态
成虫线状,细长,体表 有微细环状横纹
雌虫:
17~45x0.3~0.7mm,
尾斜锥形 雄虫:
广州管圆线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
一形态
1. 雌雄异体
2. 雌虫后半部分有红白相间的螺旋纹
3. 雄虫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的肺动脉中。
2. 一期幼虫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继续发育。
3. 人食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
4. 人是本虫非正常宿主,幼虫主要寄生于眼前房、后房、视网膜等处。
5. 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蛞蝓
三致病
1.该虫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重要寄生虫。
2. 幼虫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3. 临床症状:高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头痛、颈强直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四诊断
1. 主要依据为有无生/半生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史+临床症状。
2.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20%~70%)也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3.本病的病原学检查较困难,较难获得虫体。
4. 在所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中可以尝试检查虫体
5. 已有的免疫学诊断试剂盒也可提供辅助诊断支持。
五流行与防治
1. 关键:不吃生/半生螺肉。
2. 此外,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的皮肤侵入,应加强螺蛳加工中的防护。
3. 目前仍未有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仅能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
4. 可以尝试使用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的一个大约200bp的内含子上。
第2种为单核苷酸突变,在外显子14中出现G→A的转换,导致了由精氨酸到组氨酸的突变,这种突变个体的表型与正常个体的表型在连锁分析时表现出了很好的共分离;另外发现了在外显子5中出现C →T的转换,但只是一种同义突变;第四种是在第一个poly Q 中的谷氨酸发生扩增,但并不引起发病,可能只作为多态。
4 基因F O XP2的功能和作用由于F OXP2基因对言语功能的重要意义,科学家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化学方法研究了F OXP2基因在幼鼠和成年鼠大脑中的表达,发现F OXP2基因在大脑皮层皮质(cerebral cortex)、小脑埔肯野氏神经元(cerebellu m Purkinje neur ons)以及丘脑都有表达,而在髓区却很少表达,说明了F OXP2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特异性[10]。
从时间上看,F OXP2在引导神经元的迁移过程中出现了较高的表达,这也说明了F OXP2基因编码蛋白在迁移后的神经元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F OXP2基因编码产物的结构上看,该蛋白主要包括一个forkhead box和DNA结合区,而又f orkhead box包括3个fox(α镙旋)和2个大的l oop结构。
F OXP2该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该蛋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对其它细胞的遗传性程序具有调控作用,可以调控其它基因的表达。
F OXP2基因突变,产生的调控蛋白质的DNA粘合区被破坏,无法与脑发育期所表达的相关基因的调控区结合,使的大脑发育早期阶段所需的基因程序性表达遭到破坏[10]。
总之F OXP2作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与言语功能相关的基因,从该基因的进化上看也是人类在遗传上不同与其它物种的重要遗传标记之一。
它的突变使其编码产物丧失了作为一种调控因子诱导大脑神经元迁移后分化的重要功能,近而影响了个体言语能力的发展。
但关于该基因如何启动和抑制其它基因的表达,它的突变是否孤独症有关[11,12],以及还与其它生理功能有关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该基因只是与人类言语功能相基因中的一个,其它言语相关的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和定位。
参考文献:[1]Marcusand,Si mon,E Fisher.FOXP2in focus:what can genestell us about speech and languag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6(17):257-262.[2]Belton E,Sal mond CH.B ilateral brain abnor malities associatedwith dom inantly inherited verbal and or ofacial dysp raxia[J].Hum B rain Mapp,2003,18(3):194-200.[3]Erin K,O’B rien,Xuyang Zhang,Carla N ishi m ura.A ss ociation ofSpecific Language I mpair ment(S L I)t o the Region of7q31[J].Am J Hum.Genet,2003,72:1536-1543.[4]Enard W,Przeworski M,Fisher.Molecular Evoluti on of FOXP2,a Gene I 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J].Nature,2002,418:869-872.[5]O’Neill M D.First Language2A ss ociated Gene Identified[J].B ioBeat Online Magazine(May22,2002).http://www.app liedbiosystem .[6]B ruce HA,Margolis RL.FOXP2:novel exons,sp lice variants,and CAG repeat length stability[J].Hum Genet]2002,111(2):136-144.[7]Cecilia S,L Lai.Af orkhead2domain gene is mutated in a severes peech and language dis order[J].Nature,2001,413(4):519-523.[8]Gauthier J,Joober R.Mutation screening of FOXP2in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autistic disorder[J].Am J MedGenet,2003,118(2):172-175.[9]A rend Sidow.Genome M inireview Sequence First,A sk QuestionsLater[J].Cell,2002,111(4):1316.[10]Russellj,Ferland,Ti mothyj.Cherry,Characterizati on of Foxp2and Foxp1mRNA and Pr otein in the Develop ing and MatureB rain[J].J Compar Neur,2003,460:266-279.[11]D F Newbury,E Bonora.FOXP2Is Not a Major suscep tibilityGene for Autis m or Specific Language I mpair ment[J].Am JHum Genet,2002,70:1318-1327.[12]W assink TH,Piven J,V ieland VJ,et al.Sheffield VC(2002)Evaluati on of FOXP2as an autis m suscep tibility gene[J].Am J Med Genet,2002,114:566-569.国内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研究进展Advances of I n term ed i a te Host and Reservo i r Host of Ang i ostrongylusCan tonen sis i n Guangzhou,Ch i n a王新彩,刘润芳摘 要:目的 了解国内已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已发现和证实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作一综述。
结果 中间宿主的种类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螺类;足襞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等蛞蝓类;同型巴蜗牛、短梨巴蜗牛等蜗牛类。
转续宿主有:青蛙及蟾蜍。
结论 国内已发现一些软体动物螺类、蛞蝓类、蜗牛类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青蛙和蟾蜍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中图分类号:R5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2006)04-0311-03收稿日期:2006-10-08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河南洛阳471003作者简介:王新彩(1963-),女,河南温县人,副教授,从事寄生虫学教学和研究。
广州管圆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亚纲圆线虫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它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偶可寄・113・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12月 第24卷 第4期生于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头痛、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亦可引起死亡。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主要是因为食用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因此广州管圆线虫病也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
该病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多有报道,北方较少见,而2006年夏季北京发生多起因食用螺类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公共卫生事件。
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新现的寄生虫病,人们对其临床表现和传播过程还缺乏了解。
本文对我国已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种类做一综述。
1 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过程较复杂,成虫寄生于多种鼠类的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进入肺毛细血管,第1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宿主粪便一起排出,当此幼虫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体内后,在其组织内先后发育为第2及第3期幼虫,鼠类因吞食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及被感染期幼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人的感染过程同鼠类,只是人并非广州管圆线虫的适宜宿主,因此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内大多只以幼虫存在,并且多停留在中枢神经系统并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主要有3大类。
1.1 螺类宿主 褐云玛瑙螺,为我国最大的一种陆生软体动物。
此种原产东非一带,故又称非洲蜗牛或非洲巨螺,广东一带俗称菜螺[1]。
该螺生活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和橡胶园地,常隐匿在芭蕉叶腋和菠萝叶腋中、鼠洞或石缝中、松软土壤里。
为热带、亚热带种类。
各地感染率不一,梁浩昆等[2,3]对广州市褐云玛瑙螺进行调查感染率为2418%,1986~1990年对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九县市进行调查感染率为26189%。
何竞智等[4]报告在中国大陆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现地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1169%。
张鸿满等[5]报告广西南宁市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为55198%。
李莉莎等[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为36112%。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此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巴西华侨引进台湾,上世纪80年代后传入广东,其适应性和繁殖力强,既可以生长于流动的水域,也可以在肮脏的污水中、田园里孳生繁殖。
此螺为两栖生活,夜间活动频繁,晚间爬上水生植物的茎、叶、池塘壁等处产卵,每个卵块约有1000多个卵,呈粉红色,如此大的产卵量,使其不断的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各省分扩散[7]。
潘长旺等[8]调查浙江温州福寿螺感染情况,共检查福寿螺361个,阳性螺251个,螺的感染率为6914%,共检出幼虫11784条,其中最多一个螺虫数720条,最少一个螺虫数3条,平均每只阳性螺有71136条。
张莹珍等[9]调查福建福州郊区福寿螺235只,阳性螺49只,感染为2018%,幼虫总数为1180条。
杨发柱等[10]报告福州市福寿螺感染为2019%、将乐县福寿螺感染率为2316%、莆田福寿螺感染率为3516%。
黄锦源等[11]在2000年7月对福建将乐县螺类进行了调查,在当地市场上出售的福寿螺中,72只中有17只感染,感染率为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