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线虫概论、蛔、蛲

线虫概论、蛔、蛲
• 内含一个卵细胞(蛔虫卵、鞭虫卵)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二)生活史特征

虫卵 基本发育阶段 :
(在外界发育)
幼虫
(在宿主体内寄生)
成虫
-----------
感染期虫卵 虫卵 感染期幼虫
幼虫
成虫
有些线虫为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丝虫、旋毛虫)
● 幼虫只发育不增殖,蜕皮是其显著特征
• • • •
虫卵产出后不久即具有感染性,如:蛲虫 虫卵产出后需要在外界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性 如:蛔虫、鞭虫 虫卵产出后需在外界发育并孵出幼虫才具有感染性 如:钩虫 既有自生世代,又有寄生世代,如:粪类圆线虫
肠道内寄生性线虫多属土源性线虫
2.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属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生 活史较复杂,如:丝虫、旋毛虫。
雄虫:15 31×0.2 0.4cm
新 鲜 排 出 的 蛔 虫 成 虫
口孔位于虫体顶端,由排列成品字形的三个唇瓣围绕。 唇瓣内缘有很多细小的齿,外缘有乳突一对。 消化系统:口孔连接食管,食管呈圆桶状,中肠为直管状, 直肠较短,雌虫开口于肛孔,雄虫开口于泄殖腔。


蛔虫生殖器官
2. 虫卵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原因:钻孔
喜苦、酸 ,嫌甜、辣 遇氧麻痹 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 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可刺激虫体,使虫体 的活动力增强,乱窜乱钻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 :
• • • • •
胆道蛔虫症:占并发症的 64% 蛔虫性肠梗阻:占并发症的32.8% 蛔虫性肠穿孔
蛲虫卵检查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
感染非常轻的也可能只有一过性的皮肤 感觉异常和轻度的头痛以及低热等,大 约3-5天症状就会消失。
实验室检查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虫体抗体阳性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成浑浊或乳白色, 白细胞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还可从中捡获虫体。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头痛可服用阿司 匹林,也可腰穿放脑脊液 阿苯达唑和左旋咪唑具有的杀虫效果 眼广州管圆线虫病可手术取出虫体 广州管圆线虫病具有自愈性,转归较好
广州管圆线虫病
最先于1935年在广 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 检出, 当时命名为广州 肺线虫,1946年正式 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 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 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 州管圆线虫幼虫(偶或成虫)寄生在人 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引起脑脊液内 出现大量嗜酸细胞,严重者脑脊液中尚 能查见幼虫,从而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适宜终宿 主,人是非正常宿主。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主要为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 病变。幼虫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 为间脑和脑干、脊髓,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 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 (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 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 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 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 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
“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
“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
第一是爆炸似的头痛,脑袋感觉像要炸 开来一样;第二是皮肤剧痛,连风吹过 皮肤都会疼得受不了,一碰更会疼得跳 起来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文章编号: 0 3 4 3 (0 8 0 — 0 9 0 10 — 3 1 2 0 ) 2 0 1— 3
行原 因, 出 了广 州管 圆线 虫病的控 制与预 防对 策。 提
关键词
文献标识码: B
据 报 道 ,0 7年 北 京 市 多 家 医 院共 收 治 了 2 20 3 例 皮肤 异 常 、 痛 头 晕 、 头 恶心 呕 吐 的病 例 , 有 患者 所 均称 近 期 曾吃 ‘ 拌螺 肉” ‘ 辣 螺 肉 ” 经调 查 , 凉 或 麻 。
是十分 必要 的 。 1 形 态特 征
到肺 毛细 血 管 , 末 梢动 脉 血管 内形成栓 塞 并发 育 , 在 成 熟 后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期幼 虫从 卵 内钻 出,幼 虫 穿过毛 细血 管
进 入肺 泡 , 呼 吸道 沿气 管 上行 到达 咽 喉部 , 在 再被 寄 主 吞 入消 化道 , 后 随粪 便排 出体外 。 最 排 出宿主 体 外 的第 一期 幼虫 , 耐干 燥 , 不 但在潮 湿 或 有水 的 环境 中可 存 活 3周 。 当第 一 期幼 虫被 软 体 动物 吞食 或 主动 钻 入其 体 内后 ,即可进 入 宿主 的 血液、 内脏 、 肉等处 。 肌 1周后 蜕 皮变 成第 二期 幼虫 , 第 三 期幼 虫 ( 感染 期幼 虫 ) 在第 1 7天左 右 出现 。 由于 两 次都 只 是蜕 皮而 不 是脱 鞘 ,故 第三 期幼 虫具 有两 层 鞘 。 当 鼠吞食有 第 三期 幼虫 的软体 动物 或饮 用 了 含 第三 期 幼虫 的水 后 , 虫在 鼠胃 内脱 去 两层鞘 , 幼 并
内的广 州管 圆线 虫 n i t n yu a tn ni , go r g lscno e s ) 于 so s 是管 圆线 虫病 重 新浮 出水 面 , 引起 世 人 的关注 。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n i t n, u a tn ni go r b ls c no e s so y s

广州管圆线虫资料讲解

广州管圆线虫资料讲解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
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 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 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 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东省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3.83%,每只螺最多含13 565条幼虫;云南河口为37.65%;海南为 1.85%~95.74%,最高1只螺含13 726条幼虫。
温州地区水田和河中福寿螺密度很高,且此螺的感染率达 69.4%,每只螺最多含720条幼虫;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 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 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 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 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四、诊 断
1、有吞食或接触含该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2、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3、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 入水中。
2006年北京市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福寿螺事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蜀国 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
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
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 、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 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 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 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1)

广州管圆线虫(1)

三、致病
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引起幼虫移行症,造
成多个器官损伤。 1、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最 明显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脑炎表
现。
四、诊断
1、询问患者是否有生食、半生食过淡水螺肉、鱼虾、蛙、
蛇肉等的流行病学史。 2、可从患者脑脊液等部位检查是否有幼虫或成虫,若有即 可确诊,但查出率不高。亦可结合血液中白细胞数升高、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超过10%)作辅助诊断检查。 3、免疫学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还可采 用间接萤光试验、金标法检测血清、脑脊液的抗体。 4、如采用磁共振检查脑部,可见患者颅内有结节状病灶或
十分明显,阴门开口于肛小(64.2 ~ 82.1)×(33.8 ~
48.3) µm,卵壳薄而透明,新产出的虫卵内含1 个卵细胞 。 3、感染期幼虫 无色透明,大小为(419~489) µm×(0.21 ~ 0.53) µm,头端稍圆,有一骤然 变尖细的尾部末端。
二、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又称广州肺线虫,主要在鼠
类肺血管中寄生,但有时偶可寄生人体,
可导致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
脑膜炎症。该虫1933年首次由陈心陶在广
东家鼠、褐家鼠体内发现。
一、形态
1、成虫
线状,细长,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
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缺口囊。雌雄异 体。雄虫11~26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雌虫 17~45mm,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形、白色、 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见的螺旋纹,
血流到达脑部,再移行过右心后,最终至肺动脉发育为成虫。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 课件
目录 引言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引言
引言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管圆线虫 引起的植物病害。 这种病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 了严重危害。
引言
本课件将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 预防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 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植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叶 片上会出现黄化、褪绿和挠痕 等病状。 感染程度严重时,植物生长受 阻、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还会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育 ,进一步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广州管 圆线虫病能力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 土壤处理:采用翻土、灭菌等措施 来减少土壤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数量 。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增强植物的抗病 能力,降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风险。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 降低广州管圆线虫的繁殖和传播。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化学防治:在严重感染的情况 下,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 化学防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由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褐家鼠的肺中检出[1]。

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沿海城市,发病率不详,多呈散发,亦有群体性暴发流行的报道[2]。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而儿童病例报道罕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经实验室及广州管圆线虫基因检测证实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15~25个月。

3例均以发热就诊,其中嗜睡1例,呕吐2例,咳嗽2例。

3例血常规及脑脊液常规检测均存在不同程度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表1)。

经详细追查病史,3例均存在螺类或蜗牛等感染源接触史。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仪器与方法患儿检查前禁食≥4h ,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为0.5mL/kg 体质量)镇静后分别行头颅MRI 及胸部CT 检查。

CT 扫描采用ToshibaAquilion 64排螺旋CT 机,扫描参数:120kV ,25~30mAs ,层厚0.8mm ,矩阵512×512。

增强扫描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浓度300mg/mL ),剂量1~2mL/kg 体质量。

MRI 扫描采用Siemens Skyra 3.0T 扫描仪,行轴位平扫,扫描序列及参数:T 2WI ,TR 4200ms ,TE 109ms ;T 1WI ,TR 2000ms ,TE 9ms ;T 2FLAIR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21[通信作者]吴倩倩,Email :。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艾斌,刘鸿圣,薛婷,吴倩倩(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放射科,广东广州25001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医学寄生虫学4-广州管圆线虫

医学寄生虫学4-广州管圆线虫
人,调查发现:24人食用福寿螺,发病16人,另 2人也有食用史。福寿螺中III期幼虫感染率 69.49%,褐家鼠中找到成虫。
此后,福建省长乐市也有集体感染的报道
1997-2004年间病例增至近100例,最北感染病例 在辽宁 2004年北京5人吃福寿螺,1人患病。 2006年北 京福寿螺事件。
• 不吃生鲜淡水螺和流行区的生蔬菜等。
• 治疗: • 住院, 没特效药。成人感染该病多能自愈, 但少数可有癫痫、肢体麻痹或死亡,同时 会有比较严重的后遗症。
临床症状
• 幼虫寄生在人的脑脊液中;
•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叫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 膜炎,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 脑膜脑炎是主要的临床症状; • 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强硬、面神经瘫 痪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爆发流行
• 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一个地区爆发流 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 或未煮熟的螺的习惯。
诊断
• 2006年9月,卫生部组织在福建召开专家
会议,紧急制订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确 诊标准,也就是该病的“诊断白皮书”。 • 会上对该病的确诊“金标准”包含三个 要素——即有生吃螺肉的流行病史,有头 痛、发烧、恶心呕吐、脖子发硬等临床症 状,以及血液、脑脊液中有嗜酸粒细胞增 高。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基本上就可以 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 福寿螺
• 田螺
广州管圆线虫和中间宿主 二、管圆线虫
雌虫:17-45 X 0.3-0.66 mm 雄虫: 11-26 X 0.21-0.53 mm
管圆线虫
学名: 福寿螺 别名:大瓶螺,苹果螺
别名:东49±40)μ
m×(28±3)
μ
m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肺部血管
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94年在台湾省发现
人是非正常宿主
形态
成虫线状,细长,体表有微细环状横纹
雌虫:17~45x0.3~0.7mm,尾斜锥形
雄虫:11~26x0.2~0.5mm,交合伞对称,
呈肾形
呵呵,看我长这样,妖娆漂亮吧!!!
生活史
终宿主:鼠(犬、猫和食虫类也可)肺动脉内
一期幼虫经呼吸道至消化道随粪便排出,
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发育3周
中间宿主:螺、蛞蝓
转续宿主:蟾蜍、蛙、蜗牛、鱼、虾、蟹
在中间宿主(螺、蛞蝓)体内为感染期幼虫
鼠因吞食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再来秀一下我的生活史,看我怎么祸害人民,哈哈!!!
人感染的方式和途径
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
喝含幼虫的生水
致病
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脑组织
症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躯体疼痛、低中度发热
潜伏期:1-27天,平均10天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
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正常1-2%)
免疫学检查: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流行与防治
流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在台湾、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
传染源:鼠类
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治疗:阿苯哒唑,及时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预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灭鼠
生baby so easy!!!!!!
附注:
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
家新发传染病。

这是一种以病原名称命名的疾病。

广州管圆线虫主要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及右心内的线虫,中间宿主包括褐云
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东风螺等,一只螺中可能潜伏1600多条幼虫。

广州管圆线虫多存在于陆地螺、淡水虾、蟾蜍、蛙、蛇等动物体内,如果人不经煮熟就吃,很容易招惹上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寄生虫病。

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南病北移”现象很明显。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

诊断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极个别感染虫体数量多者,病情严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