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广州管圆线虫yy10

广州管圆线虫yy10
/ 疗程
四、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见:
颅内压力升高, 外观成浑浊或乳白色, 白细胞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还可从中捡获虫体。
常用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皮试、 ELISA 、
IFA 等。
广州管圆线虫病特征
“三高”:
发热、嗜酸粒细胞高、颅压高 “三痛”: 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
诊断标准
三、致 病
• 人体感染主要以幼虫侵犯CNS,幼虫分布以大
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为间脑和脑干、脊髓, 最少是脑室。 • 幼虫移行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 反应。 • 解剖可见鼠单侧肺部豆腐渣样坏死,剖开后可 见集束(由鼠肺动脉包裹)的成虫,一般由1 至10条雌虫和一条雄虫组成(雌虫是变数而雄 虫不变)。
经根炎,
也可损害肺、眼睛和鼻。
• 过去, 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 直至1996
年才报道4 例确诊病例。近几年来, 我国大 陆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 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
• 1997 年10月, 温洲市首次发生广州管
圆线虫集体感染并引起该病爆发, 105 人因食凉拌“辣味螺肉”造成47 人发 病, 罹患率44.8% ; 而未吃螺肉者77 人,则无人发病。
二、生活史:ຫໍສະໝຸດ 雌虫产卵右心、肺动脉
蜕第3、4次皮
随血流到肺cap孵出一期幼虫穿到肺泡
逆呼吸管到咽胃消化道随粪排出
第一期幼虫

颈动脉 左心 肺 右心 肝 胃
软体动物
鼠 蜕第1次皮
第三期幼虫
(感染期幼虫)
蜕第2次皮
第二期幼虫
蛞蝓
生活史特点
1、感染方式: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
• 2006年从6月24日始,北京首次发生群

周蛲虫广州管圆线虫丝虫旋毛虫

周蛲虫广州管圆线虫丝虫旋毛虫
褐云玛瑙螺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 鼠类(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
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蛞蝓
?转续宿主: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
蜗牛、鱼、虾、蟹等
致病
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 症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躯体疼痛、低中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病原学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muscular biopsy) (取材:腓肠肌、肱二头肌、三角肌) 人工消化法
?免疫学诊断
IHA; LAT; IFA; ELISA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欧美发病率较高 ?流行因素:
主要传染源:猪 人体感染和爆发流行与食生肉有关
防治
?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 开展卫生教育,把住“口关” ? 加强肉类检疫和食品卫生管理
广州管圆线虫
A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 ?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为幼虫侵犯中 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生 活 史
福寿螺产卵
俗称“东风 螺” 、“花 螺”、“海猪螺” 和“南风螺”。 肉质鲜美、酥脆 爽口。
预习
1.预习原虫基本特点及原虫致病作用 2.预习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特点及其临床 表现
微丝蚴形态
?体态 ?头间隙(长:宽) ?体核 ?尾核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 中间宿主: 蚊 ? 终宿主: 人 ? 感染阶段: 丝状蚴 ? 感染途径: 经皮肤 ? 寄生部位: 淋巴组织

管圆线虫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管圆线虫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读者信箱 管圆线虫病是人畜共 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问 国内最近报道人感染管圆线虫的病例增多,请问这种寄生虫病在人、兽、软体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何 琼 玉林市)答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ontonen 2sis)是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发现的,其成虫寄生在鼠类的肺动脉和右心内。

雌虫产卵后,卵经血流至肺部毛细血管,数日后孵化为第一期幼虫,幼虫由肺泡游走经气管至咽部,被宿主咽下,经胃、肠随粪便排出。

第一期幼虫经陆生螺类等软体动物吞食,幼虫在中间宿主内经两次脱皮,成为第三期幼虫,此期幼虫可长期生存于软体动物体内等待机会,鼠及人类若食入此类软体动物,或未曾煮熟的软体动物即可感染。

此外,鱼、虾、蟹、蛇等食入第三期幼虫,则幼虫转入其肉内并长期存在,此现象称为转宿主,若人或鼠类食入此类转宿主动物的生肉或半生肉,也可发生此病。

现在已证实该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人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称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目前此病感染有增多的趋势,至1988年台湾省已报告310多例,1984年我国大陆在广东省报告了首例病例后,1997年温州暴发55例,2006年6月至9月北京131例。

全世界流行区域内,病例报告已超过3000多例。

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软体动物有78种,其中陆生软体动物有36种,淡水螺类32种。

人类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人高热,出现脑膜炎、脊髓膜炎、脑炎或脊炎等症状,患者脑脊液内有大量嗜酸性细胞。

人类预防本病主要措施是不食未经煮熟透的田螺、福寿螺、蛇、蟹、鱼生片等。

此外,经蜗牛、蛞蝓爬过污染的水果也应注意。

有可疑病史及症状的病人要及时就医。

(李康然 广西大学)关于保育仔猪胃液酸度的问题问 我们猪场在实施集约化养殖方式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提高保育仔猪胃液酸度的意义、生理阶段和方法的认识差别较大,意见不一。

请有关专家给予指导。

(蒙智 南宁市)答 提高保育仔猪(早期断奶仔猪)胃液酸度是减少仔猪拉稀、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
感染非常轻的也可能只有一过性的皮肤 感觉异常和轻度的头痛以及低热等,大 约3-5天症状就会消失。
实验室检查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虫体抗体阳性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成浑浊或乳白色, 白细胞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还可从中捡获虫体。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头痛可服用阿司 匹林,也可腰穿放脑脊液 阿苯达唑和左旋咪唑具有的杀虫效果 眼广州管圆线虫病可手术取出虫体 广州管圆线虫病具有自愈性,转归较好
广州管圆线虫病
最先于1935年在广 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 检出, 当时命名为广州 肺线虫,1946年正式 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 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 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 州管圆线虫幼虫(偶或成虫)寄生在人 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引起脑脊液内 出现大量嗜酸细胞,严重者脑脊液中尚 能查见幼虫,从而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适宜终宿 主,人是非正常宿主。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主要为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 病变。幼虫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 为间脑和脑干、脊髓,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 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 (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 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 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 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 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
“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
“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
第一是爆炸似的头痛,脑袋感觉像要炸 开来一样;第二是皮肤剧痛,连风吹过 皮肤都会疼得受不了,一碰更会疼得跳 起来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1、广州管圆线虫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

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

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福寿螺含有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福寿螺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

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条至6000条管圆线虫。

避免方法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烹煮熟透。

含虫食物:未熟肉类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并且感染率很高。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

避免方法食用肉类前要充分烹煮至熟透,定时消毒与肉类有接触的厨具。

含虫食物:猪肉、黄鳝避免方法尽量减少鱼类的生吃次数,选择合法安全的用餐场所食用生鲜类食物。

含虫食物:小龙虾、蟹类烤、炒、腌、醉等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幼虫全部杀死。

避免方法不要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小龙虾、蟹类即可。

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5、绦虫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主要寄生于人小肠,虫卵在牛肠内孵化并可随血循环遍布全身,生长成囊尾蚴,人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3个月后即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人体内寄生牛带绦虫后,不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肠梗塞等并发症。

牛肉中可能含有牛带绦虫卵(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牛肉避免方法最好不购买未经检验的牛肉,切完牛肉后用开水洗烫砧板和刀具,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牛肉最好冷冻后再食用。

6、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淡水鱼生鱼片中会存在肝吸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淡水鱼生鱼片避免方法淡水鱼最好不生吃,杀死肝吸虫囊蚴最好的办法是高温,超过90度只需要几秒钟肝吸虫就能被杀死,所以只有吃熟鱼才安全。

广州管圆线虫病演示ppt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演示ppt课件

05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嗜酸性 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明显升高。
血清学检查
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广州 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 诊断。
免疫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
患者脑脊液中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 氯化物正常。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 且疗效不稳定,亟待研发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 案。
防控措施不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缺乏 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疫苗,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 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诊断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快速、准确的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季节性
感染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 季节,如春夏季。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如癫痫、昏迷等。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其 中,血液检查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虫体 或虫卵;组织活检可观察到虫体在组织内的寄生情况。
组织器官受累情况
脑组织病变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犯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病变,表现为头痛、 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脊髓受累
成虫可侵犯脊髓,引起脊髓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 常等症状。
其他器官受累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肺、肝、肾等,引起相应 症状。
并发症与后遗症
并发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等。

广州管圆线虫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课件
13
五、流行与防治
预防
1. 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蛙、蜗牛、鱼、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2. 对淡水螺食物要监测和管理;从事螺肉加工人员要避免污染。 3. 加强环境卫生和灭鼠工作。
14
五、流行与防治
治疗
1.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
2. 对症治疗 - 颅压高者可用甘露醇降低颅压。
- 眼部有虫者先取虫后治疗。
3. 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极个别感染严重者有后遗症甚至死亡。
15
4
二、生活史
1. 终宿主 鼠(肺动脉分支内)
2. 中间宿主 淡水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蛞蝓 3. 转续宿主 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和蜗牛、鱼、虾、蟹等
4. 媒介
瓜、菜
5
5. 感染期 第3期幼虫 6. 感染途径 经口、皮肤(儿童) 7. 感染方式 人食入未熟的螺、蛞蝓、虾、蜗牛、蟹等
二、生活史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概述
一、形态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成虫寄生于鼠 类肺部血管,幼虫偶尔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陈心陶(1933,1935)首先在广州的家鼠体内发现该虫。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1944年在台 湾省发现的。
10
恢复期
各种症状减轻或基本好转,病人逐渐康复。极少数重病人出现持续高 颅压、昏迷或脑实质定位损害表现,预后较差。
四、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近期(2个月内)进食了生的或半生的淡水螺肉、转续

中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分析

现广州管圆线虫在 当地广泛存 在 , 并且 感染度 较高。此后 ,
在 福 建 、 南 、 南 、 西 及 浙 江 等 地 也 相 继 开 展 了调 查 , 海 云 广 并
发现广州管 圆线虫的 自然疫源地 。另外 , 在我国东北辽 宁盘 锦一褐 云玛瑙螺 养殖场 也发 现广 州管 圆线虫 的存在。 这 ,
幼虫… 。
氏 1 3 年 在 广 卅 褐 家 鼠体 内首 次 发 现 。 首 例 由广 州 管 圆线 93 I 虫 引起 人 体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性 脑 膜 脑 炎 于 1 4 在 台湾 9 5年 报 告, 随后 太 平洋 岛屿 相 继 发 现 了 病 例 , 直 到 上 世 纪 6 但 O年 代初 才认 识 到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致 病 的 重 要 性 。其 是 人 体 嗜 酸性 粒 细 胞 增 多 性 脑 膜 脑 炎 的 主要 病 原 体 。 。 然 而 , 国 大 中
年福 州 的 3 暴 发 累 积 病 例 3 次 O人 “ ; 是 2 0 ~ 2 0 三 0 3 0 4年
( 福寿螺) 的存在 , 并且在这两种外来人侵物种 ( 尤其是 后者)
体 内 发 现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0 。另 外 , 浙 江 省 的 一 些 地 区 也 在 发 现 了 大瓶 螺 自然感 染 广 州 管 圆线 虫 的情 况 , 且 因之 造 成 并 了 疾 病 的 暴 发0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已 经 不 仅 仅 局 限分 布 于 沿 海 地 带 , 内陆 的一 些 山 丘 地 区 也 发 现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 云 在 如 南 河 口 、 宏 , 建 将 乐 、 城 等 地 0 ”。 由此 可 见 , 州 管 德 福 浦 广 圆 线 虫 在 近 年 有 明 显 的 自东 南 沿 海 地 区 向 内地 及 北 方 蔓 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
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 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 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 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东省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3.83%,每只螺最多含13 565条幼虫;云南河口为37.65%;海南为 1.85%~95.74%,最高1只螺含13 726条幼虫。
温州地区水田和河中福寿螺密度很高,且此螺的感染率达 69.4%,每只螺最多含720条幼虫;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 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 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 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 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四、诊 断
1、有吞食或接触含该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2、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3、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 入水中。
2006年北京市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福寿螺事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蜀国 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
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
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 、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 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 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 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 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生到西城区 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和该酒楼朝阳区劲松分 店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 肉”为“福寿螺”,2/12只螺中检测出有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 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凉拌螺肉
三、致病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为10.25天
1、传染源:本虫可寄生在十几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
类、猫类等,其中主要是鼠类%,温州为 26%。
鼠类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因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 常宿主,该虫很少能在人体肺血管内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酸性粒细胞数超过10%,多为20%~70%; 4、免疫学检查(常用ELISA或IFAT)血清及脑脊液
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阳性;
5、病原学检查 从脑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成虫可确诊,但病原体
的检出率不高。
六、防治
1、健康教育: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不吃生 菜,不饮生水,接触螺类后应充分洗手。
2、灭鼠 3、治疗病人:
在福州,福寿螺的感染率为42%,每只螺最多含8 754条 幼虫。
3、主要经口感染:
1)生食或半生食螺类、鱼、虾、蟹等:爆炒 或麻辣福寿螺、凉拌螺肉等为本病暴发的 主要原因;
2)幼虫污染手或食物:用螺类喂养家禽或加 工螺类的人员;
3)生食蔬菜:陆地蜗牛或蛞蝓爬过蔬菜时含 幼虫的分泌物可能粘在蔬菜上;
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90%成虫。 阿苯哒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剂量为 20mg/kg,9天为一疗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3期 幼虫
(鼠肺毛 细血管)

中间宿主 体内2周
终宿主 鼠体内
1期幼虫 (肺泡)
气管 咽 小肠
1期幼虫 粪便
(外界)
3期 幼虫
转续宿主(蛙,蜗牛, 鱼,虾、蟹等)
经口感染
3、4 期 幼虫

(非正常 宿主)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福寿螺
黄蛞蝓
双线嗜粘液蛞 蝓
高突足襞蛞蝓
转 续 宿 主
蜗 牛
-
五、流行病学
广州管圆线虫
2、幼虫
第3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
大小(0.462~0.525)mm×(0.022~0.027) mm
虫体无色透明,体表具有两层鞘,
头端稍圆,尾端骤变尖细(钢笔尖样)。
Male adult
Female adult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成 虫
广州管线虫 Ⅰ期幼虫
大小为 0.27×0.016mm, 咽管可达虫体 一半,尾部骤 变尖细,并有 刀切样的凹陷。
本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 洋岛屿、日本和美国;
我国见于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 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其中台湾省有300多例
在中国大陆,1979年首次在广州报道了1疑似病例,1984年 在1例患儿脑积液中查获了幼虫,从而确立了中国内地的首 例病人。
1期幼虫
脑液中第4期幼虫
感染期幼虫
二、生活史
特点:
1、成虫寄生于鼠类(终宿主)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中间宿主)内脏、肌肉
等处;
3、转续宿主--蛙、蜗牛、鱼、虾、蟹等 4、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
5、感染阶段:第3期幼虫(感染期幼虫)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鼠肺动脉 成虫
(螺类及蛞 蝓内脏肌 肉等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