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蛲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及丝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muscular biopsy)
(取材:腓肠肌、肱二头肌、三角肌)
人工消化法
免疫学诊断:
IHA;LAT; IFA
ELISA
流行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欧美发病率较高 流行因素: 主要传染源:猪 可在动物间相互传播 人体感染和爆发流行与食生肉有关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病(parasitic zoonoses)
♀ 2.5-3.5mm ♂ 1.0-1.8mm
成囊期幼虫(encapsulated larva)
生活史小结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 内,但完成生活史需转换宿主 寄生部位: 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内
感染阶段:
by mouth
虫体离开人体的方式: 雌虫移行至肛周产卵
致病
典型症状: 肛周瘙痒及炎症
异位寄生: 阴 道炎、输卵管炎
诊断
晨查卵,夜捉虫 肛周查虫卵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取材时间:清晨排便前 粪便或肛周检获成虫 ※取材时间:入睡1~3小时后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 感染率:城市﹥农村,儿童﹥成人 集居儿童高于散居儿童 感染具儿童群体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方式:
广州管圆线虫
A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
幼虫侵犯人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 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及脑膜炎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final host): 鼠类(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
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蜗牛等)、蛞蝓
诊断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 嗜酸粒细胞超过10% 患者血液与脑脊液的ELISA试验呈阳性反 应 脑脊液检查可找到幼虫
防治
治疗 药物:阿苯达唑 预防本病主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
俗称旋毛虫 致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 旋毛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俗称蛲虫(pinworm)
蛲虫病(enterobiasis)
成虫


成虫
虫卵
50 µ m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
寄生部位: 盲肠、 结肠、直肠及回肠下端 感染阶段: infective egg human
感染途径:
致病
主要是成虫致病 致病机制:淋巴管扩张,淋巴管、淋巴结炎, 淋巴结阻塞
急性期 (过敏反应 ): 发热 (丝虫热) 急性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elephantiasis)
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 乳糜尿(chyluria)
转续宿主(paratenic/transport host) : 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鱼、 虾、蟹等
福寿螺产卵
褐云玛瑙螺: 俗称“东风 螺” 、“花 螺”、“海猪 螺”和“南风 螺”。肉质鲜 美、酥脆爽口。
致病
病变部位: 大脑、脑膜、小脑、脑干及脊髓等 主要病理改变: 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 由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症状: 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可伴有颈 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
成囊期幼虫(囊包幼虫)
感染途径: 食入含幼虫囊包的未煮熟猪肉及肉制品 寿命: 雌1-2 months 保虫宿主: 猪、鼠、猫、犬、马等
致病
主要是幼虫致病:
侵入期: 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
幼虫移行期: 发热、眼睑及面部水肿、肌痛、 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皮疹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诊断
病原诊断
血液查微丝蚴 厚血膜法 新鲜血滴法 浓集法 海群生诱出法
体液和尿液查微丝蚴
组织内活检成虫法
实验诊断
免疫诊断
检测抗体 检测抗原
流行
分布:
世界性分布: 班氏—热带、亚热带; 马来—东南亚 国内分布:山东、河南以南16个省市 山东、海南、台湾只有班氏丝虫 特点:呈点状分布 ※我国199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
成虫
微丝蚴(Microfilaria)
体态: 马来蚴:弯曲僵硬 头间隙 班氏蚴: 长:宽≤1:1
马来蚴: 长:宽≈2:1 班氏蚴: 均匀,可数
马来蚴: 密集,不易数 班氏蚴:弯曲自然
体核
尾核 班氏蚴: 无尾核,尾尖
马来蚴: 具2个尾核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类型: 间接型 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蚊 终宿主: 人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途径: 经皮(间接)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部及深部淋巴系统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
流行
传染源:

传播媒介(主要)
班氏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
影响因素:
防治
普查普治
药物:海群生Hetrazan、呋喃嘧酮等
防蚊灭蚊
加强人群监测
广州 管圆线虫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流火”、
“红线”
丹毒样皮炎
皮肤浅表微淋巴管发炎
弥漫性红肿
血性乳糜尿 乳糜尿 正常尿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 间接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防治
驱虫治疗,防止再感染
阿苯达唑albendazoBaidu Nhomakorabea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普及预防蛲虫的知识,讲究卫生
个人卫生习惯;
定期烫洗和清洗玩具、被褥等
丝虫
丝虫 Filaria
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寄生性线虫 致丝虫病(filariasis) 我国仅有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防治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开展卫生教育,把住“口关” 加强肉类检疫和食品卫生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