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腐败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的反腐败制度: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监管 政治献金等。
德国的反腐败制度:建立廉洁教育体系,强化媒体和公民社会监督,设立反腐败协调 机构等。
新加坡的反腐败制度:推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建立高效的反腐败机构,推行公务员道 德教育等。
印度的反腐败制度:推动公民参与反腐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信息公开和透 明度等。
定义: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者因贪污受贿而放弃的合法收入和正常发展机会 经济成本:腐败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市场效率,增加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腐败破坏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公信力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扭曲市场价格信号
增加交易成本和降低生产 效率
Part Seven
全球反腐败倡议:G20、OECD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反腐败工作,加强国际合作。
跨国腐败案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反腐败方面的成功案例,如国际刑警组织、世界银行 等。
国际法律框架:国际反腐败公约、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法律框架,为各国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 法律支持。
经验与启示:各国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如加强国内立法、强化国际合作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反腐败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推进透明度和公开化,增加腐败行为的成本。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诚实守信和反对腐败的态度。
优化薪酬制度: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激励员工积极反腐,减少腐败行为 的发生。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腐败行为进行及时发现 和制止。
定义:通过游说、 行贿等不正当手 段获取经济利益
原因:信息不对 称、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一)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寻租型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三)寻租型腐败将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主要腐败类型。

(四)治理寻租型腐败是一项从个体到政府制度再到外部法制的系统工程。

(五)了解腐败行为选择及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对治理寻租型腐败很有帮助。

(六)治理寻租型腐败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腐败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权力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腐败问题——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并分别对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探讨。

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各有侧重、综合治理的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腐败经济学腐败可能性函数需求性腐败供给性腐败一腐败(权力腐败),用经济学家樊纲的话说,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1)。

腐败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腐败行为如何将公共品——权力作为投资,低成本或0成本地谋取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以最低成本取得反腐败的最大收益的途径。

影响腐败行为发生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包括社会公众的容忍度和心理预期,以及反腐败所带来的收益(如“警示作用”)等等。

假设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T,T=f(Y,P,Q,G……)。

Y代表腐败收益,即腐败者通过权力投资得到的好处,腐败的收益就等于腐败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净损失(即不包括给社会造成的精神损失,如司法精神的“磨损”,制度缺口的打开,权力规则的破坏,以及给市场秩序带来的混乱等等)。

显然,腐败收益越大,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P 代表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它与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成反比,即查处的概率越小,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反之。

Q代表腐败查处的力度,或惩治腐败的程度。

而腐败行为的成本C应包括个人成本C1和社会成本C2,个人成本C1为腐败查处的概率(可能性)与查处的惩罚力度二者之乘积,如果P为0或接近于0,则个人成本也为0或近接近于0。

对党政机关腐败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对党政机关腐败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对党政机关腐败行为的经济学思考由于党政机关的腐败行为总是与政府、组织、权力、官员相联系,因此,这些年人们多从政治的角度对腐败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然而也应该看到,党政机关的腐败行为同政治、法律行为一样,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其作一些分析思考是大有益处的。

一、党政机关腐败行为的本质是权力商品化各级党政机关,是具体履行我们党执政领导职能,代表人民行使党政管理职权的领导机关和办事部门。

在党政机关中,领导干部比较集中,党员在干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他们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其行为总是同权力紧密相连。

正因为如此,党政机关中的腐败行为也总是与权力密切联系。

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经济上的权钱交易、组织人事上的权官交易、生活作风上的权色交易等。

但无论何种交易,均离不开公共权力的变异,也离不开一个“钱”字。

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的商品化是党政机关中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

应当说,各级党政机关中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

但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受不住考验,权力腐败现象仍在“边打边冒”。

从广州市直属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材料分析看,党政机关中的腐败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些领导干部处在领导位臵,手中的权力比较大,他们将其变成了谋私的条件和资本,利用掌握的审批权、决定权、发包权,收受贵重礼品和巨额贿赂,笑纳下属单位和求其办事的人员送给的各种名堂的“孝敬费”。

从1994年到1998年,广州市直机关受处分的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占违纪党员总数的53%。

第二种是,握有实权部门中的具体办事人员,“官不大,权不小”,他们“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致“行霸”式的“吃、拿、卡、要”现象屡禁不止。

这几年,广州市直机关查处的贪污受贿案件,相对集中在拥有各类实权的部门、部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种是,一些部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权力换取部门利益。

有些部门利用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力,“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些部门利用行政管理的权力,随意增设收费、罚款项目,以致多一项管理就多一个收费项目;有的部门为了维护本部门、本系统的利益,利用权力限制“非嫡系部队”进行本行业自由经营,以致引起民怨。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的五大理论述评[1]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的五大理论述评[1]
程看作是市场过程。
一、腐败的经济选择理论
4、政府公职人员具有两种权力:一是公权,二
是私权。他的职业要求是作一个“忠实公共人“,他
在公权的行使过程中,要坚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5、作为“理性经济人”,他必然有其自身的利
益,他在行使私权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腐败的寻租理论
1、从广义上讲,寻租(Rent-Seeking)就是 “花费稀缺资源追求纯粹转移的活动”。 2、 经济学家布坎南、图洛克等把寻租活动产生
有两种: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三、腐败的交易费用理论
无论是道德约束还是法律约束,都是要支付成
本的。为道德约束能够进行而支付的成本包括 (1)道德伦理体系的构建成本 (2)教育成本 (3)监督成本
三、腐败的交易费用理论
相对于带有”事前约束“性质的道德约束而言,法律 约束更具有“事后约束”的色影。为维持法律约束的正常进 行而不得不支付的成本包括: (1)法律体系的建立成本刊 (2)建立执法机构的成本刊 (3)执法过程当中的成本支出刊 (4)搜寻有关腐败分子信息的成本支出 (5)由于“事后”性质,执法人员要时时保持“高度警 惕”, 由此产生的“精神闲暇损失”成本刊 (6)监督执法人员的成本
根据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可以认为,腐败的产生 与现行社会的市场机制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 只能把它理解为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率、社会公正方面 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既然腐败是政治权力的衍生物,只 要权力存在,腐败就不会自动消亡,而且控制腐败会 产生成本,那么,我们的反腐败目标就不应是幻想如 何彻底消除腐败,而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定为如何最佳 程度和最为有效地遏制腐败.理论上最佳程度可以根据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思想来定,即反腐败的边 际社会收益等于腐败的边际成本的时候.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精选ppt
供求均衡分析
贿赂/惩罚
S D
ABLeabharlann DS精选pptC 腐败活动
供给:Mi xfi(x)
需求: qj 1 if xDj(x)Pj qj 0 if xDj(x)P
精选ppt
腐败的经济效应
Corruption is like cancer,retar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by Wolfensohn,J.)
在纳依看来,腐败的范围远远超出非法 的范围。
精选ppt
腐败与寻租: 密切关联,但不完全等同。
精选ppt
腐败的“成长”
不是新现象: ——2000年前印度王国PM,Kautilya专著
Arthashastra讨论它;
——7世纪前,Dante将行贿者打入地狱最 深层;
——莎士比亚剧作中也有描述 ——美国宪法,明确提到的总统可受弹劾
对“车轮润滑剂”的提法进行深入的考 察,就会发现这一提法漏洞百出。在腐 败国家中的政治家和官僚在规制的形成 和解释上拥有自主权,因此,腐败不会 润滑僵化管理的生锈的车轮,而是加剧 了过度的和自由决定的管制。(《反》 P39)
精选ppt
腐败出一套新体制度期待也会由于腐败 的“内生”特征而落空。
腐败有可能“制度化”。 虽然有观点认为,制度化的腐败比随机
精选ppt
续前
——腐败可以是有用的政治黏合剂,使政 治家获得资金,用于保持国家团结(hold a country together),而这是经济增长的 必要条件。
——贿赂可以成为低工资的补充,从而可 以使政府保持较低的税收负担,这有利 于经济增长。
精选ppt
续前
——转轨过程中有可能腐败出一套新体制。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当代经济学对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腐败的实质和反腐败的重点所在。
腐败理论之一是“经济人”理论。斯密最早阐述了“经济人”思想,帕累托首先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斯密认为:“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帕累托认为,“经济人”总是在比较其边际效用,看怎样才能使自己获益最大。可见,“经济人”就是自利人,他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经济人”也是理性人,他要考虑以最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的生产或利益。腐败产生的基础就是“经济人”行为,“经济人”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利用制度、法律、政策的漏洞,徇私舞弊,巧取豪夺。
20世纪70年代,关于腐败的寻租理论问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布坎南因寻租理论及公共选择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早提出“寻租”概念的是克鲁格。所谓“寻租”就是追求非生产性的利益,或者追求管制带来的价格差。斯蒂格里兹认为,寻租就是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殊的好处;布坎南认为,寻租指那些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在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上了。也就是说,由于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形成了差价收入——租金。可见,哪里有垄断、特权和管制,哪里就有租金。贝克尔说:“腐败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外在产物,对经济的控制越多,腐败也就越严重。”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提出了腐败的内部人控制理论。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员是“内部人”,他们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倘若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他们极有可能侵害出资人的利益,形成腐败。因为内部人控制的资产往往属于“无保障资产”,如国有资产。
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进行“机制设计”,健全制度、法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腐败经济学分析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

遏制腐败有利于社会成本的降低。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主要取决于腐败者对腐败成本和腐败收益的权衡。

当腐败收益远远大于腐败成本时,腐败就会滋生蔓延;腐败收益等于或小于腐败成本时,腐败现象就会得到遏制。

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制定出增加腐败成本和降低腐败收益的方法,让腐败者在腐败上“无利可图”,进而减少腐败现象。

标签:腐败成本;腐败收益;成本收益分析;反腐方法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加大,媒体揭露的腐败官员陈出不穷,其中不乏政府高官和军队将领,体现出了长期来我国权利腐败问题的严峻性。

腐败作为十分复杂和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它不仅造成各种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对社会的稳定性构成了严重挑战,是每个国家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质上,腐败是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现阶段,虽然党中央在反腐上下了大力,但是依旧不能扼住腐败的根源,究其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等。

倘若把腐败问题作为经济人的行为来看,最为重要的就是腐败行为对腐败者效用的大小及由此产生的收益大小问题。

1 腐败的经济学基础
资源的稀缺性和理性的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腐败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恰是此假设的体现:权利作为一种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而具有稀缺性;而腐败的当事人具有权衡利失而做出腐败行为的能力,因而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资源的稀缺性和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决定了稀缺资源的价值,当面对巨大收益的诱惑时,掌握权利的人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腐败欲望。

帕累托认为,经济人总是在比较其边际效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可能以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为代价,利用法律制度、政策的漏洞,徇私舞弊。

官员在做出腐败决定前,为了得到最大利益,也必定会衡量收益和成本关系。

当其认为腐败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其便会实施腐败行为。

1.1 腐败成本构成分析
腐败的成本主要体现在被揭发接受法律制裁后这一阶段。

主要有限制人身自由,没收腐败所得并罚款,个人名誉的丧失等。

可把这一制裁作为制裁成本K1。

当然,腐败者被发现后,其的各种正常的工资和政府提供的各种保障也被剔除,应该作为K2。

另外,腐败被揭露又与社会法制的健全和监督,社会舆论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把其作为腐败的成本构成因素,可把这一过程作为腐败被发现的成本,用概率P表示。

那么,腐败的成本C可表示为:C=(K1+K2)P。

1.2 腐败的收益分析
腐败的收益往往是多方面的。

最为显著的是腐败作为寻租现象提供的租金M1。

显然租金越大,腐败者的收益越大。

当然,收益还体现在对腐败者个人的效用上。

有些腐败者是因为个人家庭的经济困难、个人为满足某些欲望等一些因素而导致的,而这一效用的满足过程也可以作为其收益,这种收益为M2。

另外,倘若腐败行为侥幸逃脱,其仍然享有其固有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此时也应该作为一种收益M3。

这些收益都是建立在腐败未被发现的基础上的,假设用结果分析,腐败一经发现,其收益便不复存在,那么,腐败收益Q可表示为:Q=(M1+M2+M3)(1-P)。

1.3 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是决定可能腐败行为是否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当成本小于收益,经济行为发生;当成本大于收益,则不发生。

腐败行为与其相类似。

当Q>C时,即腐败提供的租金越大,腐败行为为腐败者预期效用越大,法制舆论监察越低,那么腐败行为越容易发生。

当Q≦C时,即腐败者认为预期收益小于等于其所承受的风险,那么,腐败行为便不会发生。

2 成本收益分析的治腐之策
由成本收益分析可知,治理腐败,可以提高腐败成本,降低腐败收益。

从成本和收益的构成看,加大法律的监督和舆论的揭露力度,加大腐败的惩治力度,降低腐败者对腐败行为的效用,加大腐败者劳动报酬的比重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1)通过提高被揭发的概率P来提高腐败的成本。

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提高法律效率。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纪检部门的反腐能力,提高有关执法部门腐败案件的侦破率,通过侦破率给腐败者增加腐败成本,使腐败者预期效用降低。

并完善高效的反腐机构,赋予其独立侦查权、逮捕权、起诉权,使其有较强的独立性。

这种措施一方面可以使一些欲腐败者因感到随时可能被发现并受到惩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而放弃腐败;另一方面,又能使我国因反腐机构重叠而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降低下来,从而使同样的付出获得更多更好的反腐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手段,鼓励检举和曝光。

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广告牌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曝光腐败案件,增加可能腐败者的心理负担,让其在心理上有附加成本的感觉,从而增加腐败的成本。

(2)增加对腐败者的惩罚力度来增加腐败的制裁成本K1。

加大处罚力度,对在法律中不利于打击腐败行为的条文要进行修改,对法律规定明确的,则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使惩罚因人而异。

尤其要增加经济处罚力度,不仅要全额追缴非法所得,而且要处以沉重的罚金,对无法支付罚金者则以加重刑罚
来补偿,决不能让腐败者在经济有利可得。

对腐败者要公开审判、公开披露,要努力营造反对腐败的社会氛围。

通过这些举措来增加腐败主体的各种代价,使其因腐败成本太高望而却步。

腐败成本是衡量惩治腐败力度的重要尺度,对腐败行为惩处力度最终表现在腐败成本的高低上。

(3)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可以适当提高固有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作为激励,由于C=(K1+K2)P,这样便加大了K2的比重,即合法收入比重增加,可以促使欲腐败者对成本更加敏感。

薪俸过低容易导致腐败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共识,丰厚的薪金收入和完善的保障措施可以促使廉洁。

一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中状态,大幅提高薪金还有一些难度,并且还可能拉大贫富差距,导致分配不均。

但是,我国可以针对个别人的经济困难进行特别的扶助,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经济困难,有针对的合理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那些因为经济困难而走向腐败的几率降低。

(4)加强思想教育,改变对腐败的认知,降低因满足个人主观效用而附加的收益。

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结果。

树立崇高的道德准则、排斥腐败的正确认识观,对促进廉洁行政和反腐败运动的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职业道德准则的强化会减少代理人因自利动机进行腐败行为的几率,改变民众对腐败的认知。

当前,请吃、行贿、受贿在中国社会交际中盛行,不转变这一腐朽观念,减低腐败发生几率便无从谈起。

应破除旧有的重视人在社会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树立重视制度、程序的新观念。

任何腐败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经济利益的权衡及腐败者自身对效用的追逐。

通过对腐败的从经济学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粗略的发现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与腐败发生的关系,进而可以运用提高腐败成本和降低腐败收益这一原理,施以具体的方法,来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党中央强调了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对腐败也逐渐加大了打击力度,这些都加重了腐败成本,对腐败现象的减少有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腐败现象的发生掺杂着许多经济学的理论,对腐败要从不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反腐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向.腐败成本分析及其治理[J].理论月刊,2007,(5):79-81.
[2]李曉明,刘杰.成本收益理论:腐败与反腐败的机理[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