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实验

合集下载

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原理

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原理

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原理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原理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的方法。

其中,Herg通道指的是心肌细胞中的一种离子通道,其全称为人类心室外膜下的快速延迟整流电流(human ether-à-go-go related gene,简称HERG)通道。

该通道主要负责控制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中的外向K+离子流。

当该通道发生异常时,可以导致心脏QT间期延长,从而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风险。

因此,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心脏疾病,并评估药物对心脏离子通道的影响。

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的原理是通过记录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来评估HERG通道的功能状态。

具体步骤如下:1.培养心肌细胞。

首先需要从动物或人类心脏中分离出心肌细胞,并将其培养在体外的培养皿中。

2.制备电生理记录装置。

电生理记录装置包括一个记录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记录电极需要接触到心肌细胞的表面,以记录电位变化。

3.记录电位变化。

将记录电极接触到心肌细胞表面后,可以记录到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细胞外液中的K+离子浓度,可以观察到HERG通道的变化。

4.分析记录数据。

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HERG通道的打开和关闭状态,以及药物对HERG通道的影响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此外,该试验需要使用动物或人类心肌细胞,因此存在一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Herg通道电生理试验是一种评估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记录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来评估HERG通道的功能状态。

该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心脏疾病,并评估药物对心脏离子通道的影响,但需要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博士课程电生理实验技术

博士课程电生理实验技术

博士课程电生理实验技术引言:电生理实验技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通过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来揭示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

博士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一系列电生理实验技术,包括信号记录、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电生理实验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常用技术和实验设计的考虑因素。

一、电生理实验技术的基本概念1.1 神经元的电活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它通过电活动来传递和处理信息。

神经元的电活动主要表现为神经脉冲或动作电位,是由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和关闭所引起的。

电生理实验技术可以记录和分析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揭示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

1.2 信号记录技术信号记录技术用于记录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

常用的信号记录技术包括多通道电极阵列、针电极和场电极等。

多通道电极阵列可以同时记录多个神经元的电活动,针电极可以直接穿刺神经元进行记录,场电极可以在神经元附近检测电场的变化。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信号记录。

1.3 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处理记录到的神经信号,以得到有关神经活动的信息。

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包括滤波、放大、模数转换和数字化等。

滤波可以去除噪音和干扰,放大可以增强信号的幅度,模数转换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化可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1.4 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用于分析处理后的神经信号,以获得有关神经系统功能和机制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时频分析、相关分析和相位分析等。

时频分析可以揭示神经信号的频率特征,相关分析可以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位分析可以分析神经信号的相位同步性。

二、常用的电生理实验技术2.1 神经元记录与刺激技术神经元记录与刺激技术用于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对其进行刺激。

常用的技术包括细胞外单元记录、细胞内单元记录和电刺激等。

细胞外单元记录可以记录到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细胞内单元记录可以记录到神经元的膜电位,电刺激可以对神经元进行刺激并观察其响应。

人体心电图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生理实验报告1. 引言人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常用的生理信号检测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录健康受试者的心电图信号,了解心脏的电生理特征以及识别心脏疾病的可能。

2. 实验方法2.1 实验仪器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和材料如下:- 心电图记录仪:能够记录心电图信号的仪器,本实验使用的是BioAmp系统。

- 导联电缆:将受试者与心电图记录仪连接的导联电缆。

- 心电图贴片电极:置于受试者身上用于记录心电信号的电极。

2.2 实验步骤1. 将心电图记录仪接通电源,并进行仪器校准。

2. 将导联电缆的接口与心电图记录仪的相应接口连接。

3. 清洁受试者的皮肤,确保贴片电极能够充分贴附。

4. 将贴片电极粘贴在受试者的身体上,按照国际标准配置3导联或12导联。

5. 确保受试者放松并保持安静,开始记录心电图信号。

6. 记录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稳定的心电图信号。

7. 结束实验,拆除电缆和贴片电极。

3. 实验结果3.1 心电图信号特征根据所记录到的心电图信号,可以观察到以下特征:1. 心电图由一系列波形组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P波、QRS波群和T波。

2. 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可用于评估心房的电活动。

3.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用于评估心室的电活动。

4. T波代表心室的舒张,用于评估心室的电活动。

5. 心电图的波形和间期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节律、传导阻滞和心脏肥厚等心脏疾病的信息。

3.2 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心电图可以提供识别心脏疾病的线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1. 心律失常:心律过缓、心律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定量评估和诊断。

2. 传导阻滞:心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可以在心电图上显示出延长的P-R 间期或QRS波群扩展。

3. ST段变化:ST段上升或下移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是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4. QT间期延长:长QT间期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或某些药物副作用的表现。

电生理学实验中的电极制备与应用

电生理学实验中的电极制备与应用

电生理学实验中的电极制备与应用电生理学实验是研究神经电活动与心脑血管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电极制备和应用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生理学实验中电极制备和应用的相关知识。

一、电极制备1. 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极材料是影响电极制备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实验需要,不同电极材料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金属电极是最常用的电极材料之一。

其优点在于制备容易、成本低廉,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

但是,金属电极容易被污染和腐蚀,对生物体有毒性。

碳纤维电极是一种新型电极材料,具有轻便、灵敏、耐腐蚀等优点,可以作为微电极使用。

但碳纤维电极需要在制备工艺和应用中严格控制尺寸和结构,否则会影响信号质量。

硅基微电极及钛基微电极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型电极。

硅基微电极制备精细,且尺寸小于0.1毫米,可用于单细胞记录;钛基微电极化学稳定性好,不容易氧化和腐蚀。

2. 电极的制备工艺电极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制备技术、表面处理等步骤。

不同的电极材料和应用需求会有不同的制备工艺。

以金属电极为例,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材料选择:常用的金属电极材料有银、铜、金等,选择合适的材料可提高电极的性能和稳定性。

2)加工:利用微机械加工等技术,将金属制成所需形状的电极。

尺寸越小,加工难度越大。

3)电化学处理:将电极放入盐酸等化学试剂中进行表面处理,提高电极化学稳定性和导电性。

4)组装:将电极与导线连接组装成电极装配体,以方便实验操作。

二、电极应用1. 单细胞记录单细胞记录是电生理学中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单个神经元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常用的单细胞记录电极包括硅基微电极和玻璃微电极等。

硅基微电极是由一根细小的硅管制成,直径仅为4-8微米。

硅基微电极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且可以与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进行接触,能够实现单细胞信号记录。

玻璃微电极制备简单,可以直接拉制成长10-20厘米细管材料,也可制成各种形状,适合于各种神经元记录。

最新神经干动作电位电生理综合实验(2013-10)-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神经干动作电位电生理综合实验(2013-10)-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观察项目
1、引导神经干动作电位
点击“神经干 动作电位的引 导”,引导出 一个双相动作 电位。
1、在电脑上引导出双相动作电位。
2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的测定:


(1)、测量从刺激伪迹至两个动作电位起始点之间的时间差 (t),此即为神经冲动从第一对引导电极传导到第二对引导电 极所需要的时间。 (2)、测量神经屏蔽盒内两对电极之间的距离(s)(应测两 对电极中第一个电极或第二个电极之间的距离)。 (3)、按公式v=s/t(m/s)计算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度之间的关系。

3.掌握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 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标本放在任氏 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 若给神经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上产生一 个动作电位。制备坐骨神经标本是生理学实 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 部位。当神经冲动通过后,该部位的膜外电 位又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神经干兴奋过程 所发生的膜电位变化称神经干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 标志。神经干由很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 组成。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这种兴奋性 不同的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综合成的复 合性电位变化。因此,不同于单根神经纤维 的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电位幅度在 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加大。
实验原理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 干表面,当神经干一端兴奋后,兴奋波先后通 过两个引导电极处,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 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如果两个 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组织有损伤,兴奋波只通 过第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至第二个引导电 极,则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 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流程

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流程

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流程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流程引言:电生理实验是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用于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电流传递和突触传递。

其中,IPSC(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和EPSC(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是突触后电流的两种重要类型。

本文将介绍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的流程。

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前准备工作。

1. 动物选择和准备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等。

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动物,并按照实验需要进行麻醉和固定。

2. 脑片制备将动物的大脑迅速取出,用冰冻切片机制备出所需的脑片。

脑片的制备应尽量保持快速和准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脑片保持将制备好的脑片置于培养皿中,加入含有氧气和营养液的培养液中,保持脑片的活力和稳定性。

同时,注意保持培养液的温度和pH值。

4. 实验设备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设备和仪器,如电生理放大器、电极、玻璃微针、记录系统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二、记录突触电流在进行IPSC和EPSC电生理实验时,需要记录突触后电流的变化情况。

以下是具体的实验流程。

1. 电极制备制备适合的电极,如玻璃微针。

将电极注射器连接到电生理放大器上,并调整电极的位置和角度,确保稳定地接触到脑片上的细胞。

2. 细胞内记录将电极插入脑片中的神经元内部,进行细胞内记录。

通过调整电极的深度和位置,使其与目标神经元发生稳定的接触。

3. 刺激输入通过刺激电极对目标神经元进行刺激,观察突触后电流的变化。

可以通过电刺激、光刺激等方式进行刺激。

4. 记录和分析数据使用电生理放大器记录突触后电流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以下是具体的步骤。

1. 数据整理将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筛选和标注。

在体细胞电生理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在体细胞电生理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在体细胞电生理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在进行体细胞电生理实验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注意安全保养事项。

本规程旨在帮助实验人员了解正确的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实验前操作在进行体细胞电生理实验前,需要进行以下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器材需要事先准备好并正确连接。

一般包括振荡器、模拟转换器、摄像器、传感器、电极扫描器等。

2. 保证操作环境安全操作环境应干燥、通风并避光。

注意避免潮湿、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 看护培养器具要对细胞培养器具(如培养皿:培养棚,呼吸室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无漏洞、无锈蚀和无异味。

4. 准确测量液量由于实验中使用的罩片很脆弱,不可以使用移液器把液体倒在罩片中,而是需要使用玻璃吸管将液体沿着罩片边缘轻轻滴下。

5. 制备培养基实验前需要准备好培养基,特别是需要将葡萄糖置于温箱中加热,以免在实验中出现结晶。

6. 准备电极电极是进行体细胞电生理实验的关键部分,需要特别注意下列几点:•对电极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电极不会对细胞进行伤害。

•不得强行电泳电极,避免对细胞造成损伤。

•特别注意减少使用化学物质和杂质,以免对实验产生影响。

操作规程在进行体细胞电生理实验时,需要严格掌握以下操作规程:1. 细胞的准备在进行体细胞电生理实验前,需要实现以下准备工作:•确保取得足够多的细胞。

•将细胞放在培养器具中,并在培养棚中静置30分钟,以增强细胞活性。

•立即执行实验。

2. 电流的掌握在实验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不超过细胞的最大电流负荷。

过度电流会导致细胞膜破坏,影响实验结果,甚至造成细胞死亡。

3. 电极扫描在进行电极扫描之前,需要首先清理样品台。

特别要注意确保电极与样品之间不存在任何杂质或垃圾。

实验后操作在进行体细胞电生理实验后,需要进行以下操作:1. 保存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需要书写详细记录,并保存至电脑或其他机器中。

以便分析,随时核对和引用。

2. 贮存器材必须将电极、传感器等器材予以妥善存放。

生理学实验探索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生理学实验探索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生理学实验探索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理学研究中,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生命现象和机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并解释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一、电生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电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电流和电位变化的学科,其实验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记录电信号、电刺激和电生理成像等。

其中,膜片钳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细胞膜上形成微小的玻璃电极,可以记录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从而研究神经细胞间的电信号传导机制。

电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神经科学方面有很多应用,例如研究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和离子通道的功能等。

二、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探针当我们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工具。

通过光学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器的位置和分布等。

此外,荧光探针也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荧光分子的特殊性质使其能够与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从而在显微镜下可视化和追踪生物分子的活动和相互作用。

荧光探针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理学研究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其中最为知名的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

CRISPR-Cas9系统可以特异性地编辑生物体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从而研究该基因在生理过程中的功能。

该技术的简便性和高效性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联,为解析生命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四、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是高通量技术的代表,它们通过对生物体中代谢产物和蛋白质的全面分析,揭示了生理过程的全貌。

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变化,从而了解生物体的代谢状态。

而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这些高通量技术在生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代谢和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

总结而言,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生理实验
(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
(2)观察记录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演变过程。

二.实验对象
蛙的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

三.实验器材
蛙板、蛙钉、剪刀、镊子、玻璃分针、瓷盘、滴管、任氏液。

神经标本屏蔽盒、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打印机等。

四.实验原理
细胞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的除极化过程,使该处细胞膜外的电位下降。

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相对于静止部位而言呈负电(细胞膜除外),即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可以用电极以及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显示。

五.实验过程
(1)制备蛙的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

(2)连接测试系统。

(3)调节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参数至合适的工作状态。

(4)进行动作电位观察。

刺激强度由1V起逐步增大,直至观察到产生动作电位。

记录此时的刺激强度。

(5)继续逐步增加刺激强度,观察记录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记录、分析
(1)刺激强度从1V起逐渐变大。

1V:
1.5V:
1.8V:
2V:
由于担心过大电压对神经干产生损伤,在增加到2V以后就没有再加大。

(2)随着刺激的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值没有变化,一直稳定在1.810mV。

这反映了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

七.注意事项
(1)神经标本分离出来以后,应在任氏液中浸泡片刻,以恢复并稳定其兴奋性。

(2)神经标本放入标本盒中后,应保持标本与电极之间的良好接触,并保持标本的湿润(否则标本将失去活性)。

(3)刺激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至适当强度,且不宜使用过强的刺激以及连续刺激标本,否则将会对标本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八.思考题
(1)用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理论,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增大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并没有变化。

因为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的特性;当动作电位传导到另一位置时,动作电位幅度因刺激强度的增大有所增大,这是因为实验所用的不是单一神经,而是多个神经组成的神经干,这与“全或无”是不矛盾的。

(2)解释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在神经干上放置一对记录电极a、b,静息时记录不到电位差。

当在神经干一段进行刺激时,表现为负电位变化的动作电位由此极端向另一端传导。

当其传导到a电极时,a、b 之间出现电位差,a负b正。

此时可记录到上相波。

当动作电位传至两电极之间是时,a、b 又处于等电位状态。

动作电位进一步传导当到达b电极时,a、b之间又出现电位差,a正b 负,此时可记录到下相波。

然后记录又回到零位。

如此获得的呈双相变化的记录就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但是,当a、b之间的或b处的神经干被阻断或损伤时,由于损伤电位的存在,在进
行刺激之前就能记录到电位。

当在神经干另一端进行刺激时,a极的电位变化实际上是负电
位抵消 了损伤电位所致。

动作电位传至阻断或损伤处,不能再引起电位的变化,故整个记录呈现为单相动作电位。

(二)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用电生理的方法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并由此计算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二.实验对象及器材与上相同。

三.实验原理
坐骨神经-腓神经受电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为多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组合,即复合动作电位。

测量两对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测量并计算动作电位通过两记录电极的时间差,根据公式t d V /=即可计算出动作电位在该复合神经干上的大致传导速度。

四.操作步骤
(1)制备标本。

(2)连接系统。

(3)将记录电极1和记录电极2分别接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4个输入端中的任意两个,并选择该两通道进行显示。

(4)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直至在两对记录电极上均记录最大幅度的动作电位。

(5)用尺量出记录电极1和记录电极2之间的距离d 。

(6)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显示屏上的标尺分别测量记录电极1和记录电极2上记录下的刺激伪迹与动作电位起始点之间的时间差t1和t2,t1-t1=t 即为动作电位通过距离d 所用的时间。

(7)根据公式计算出动作电位在该神经干标本上的传导速度。

五.实验结果记录、分析
实验测得两处距离为1.2cm ,时间间隔为0.0004s ,由公式得:
s m t d v /300004.0/102.1/2=⨯==-
传导速度为30m/s 。

六.思考题
如果本实验只允许使用一对记录电极,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从发出刺激信号到记录下动作电位所需的时间来计算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那么与本实验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有何不同。

刺激开始的部位和动作电位开始的部位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距离很难测定。

如果只用一对测量电极,记录结果可能并不准确;用两对记录电极时,是利用它们间的相对距离来计算,结果较为准确。

(三)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明确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在电生理特别是心脏电生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本实验了解不应期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巩固不应期的概念。

二.实验对象、实验器材与上相同。

三.实验原理
不应期是细胞电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次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之后,其兴奋性要经历一个周期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的不应期可能存在着差异。

测定坐骨神经-腓神经的不应期可通过逐步提高刺激频率(保持最大刺激强度不变),同时观察所记录下的动作电位幅度的变化情况来实现。

由于所使用的实验对象是复合神经干,其中所包含的各神经纤维的不应期可能不同。

所以,当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开始减小,表明此时的刺激脉冲间隔(其倒数为刺激频率)已小于或等于神经干中某些神经纤维的不应期。

如继续减小刺激脉冲间隔,可观察到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减小,直至记录不到动作电位,说明此时刺激脉冲的间隔已不大于该神经干所包含的所有神经纤维的不应期。

四.操作步骤
(1)制备标本,连接系统。

(2)用单刺激确定最大刺激强度。

(3)保持刺激强度不变,调整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以使记录到的两个动作电位的幅度均保持单次刺激时所记录到的最大复合电位。

(4)在上一步骤基础上,逐步减小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同时观察记录到的两个动作电位的幅度。

当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幅度开始减小时,记录此时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该时间间隔表示的是复合神经干中神经纤维的最长的不应期。

(5)继续减小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则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向第一个动作电位靠拢,且幅度也逐渐减小。

当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时,记录此时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该时间间隔表示的是复合神经干中神经纤维的最短的不应期。

五.实验结果记录、分析
第二图可显示第二个波形幅度减小时的时间间隔为3.8ms,此即为神经干的最长不应期;当第二个波形完全消失时的时间间隔是神经干的最短不应期,大约为零点几毫秒,不过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

六.思考题
以本实验的方法能否准确测定绝对不应期?或者需要增加哪些步骤才能测定绝对不应期?第二个波形完全消失时即为刺激落在了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内。

并不能准确测出绝对不应期,这只是最短的绝对不应期;
要测得较长的绝对不应期,要在时间间隔长时,加大电刺激,如果幅度不增大即为在绝对不
应期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