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上)

俄林波斯神系: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他们都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得名。共有12位主神: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弗洛狄忒等,另外还有9位文艺女神。

教会文学:是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会需要的文学。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及象征、寓意等手法。教会文学缺乏艺术性,一般都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骑士文学:指伴随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封建贵族文学,盛行于12、13世纪的西欧,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形式,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骑士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骑士文学既突破了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群众的生活,对后世欧洲诗歌和小说的形成影响较大。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产生于12世纪末期。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愿望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讽刺封建地主和教会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狡猾和乐观。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城市文学的主要样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文艺复兴:14至17和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广泛展开。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这一名称是从“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的。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举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的学科,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即所谓“人文科学”。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而且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直到19世纪,西方史学家们才把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统治,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富有才华,既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而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又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故称“大学才子派”。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团体,

其作品在风格与思想倾向上也各不相同,但都在某些方面对英国戏剧做出了贡献。成就较高的有李利、格林、马洛。

七星诗社:16世纪中叶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贵族诗人团体,由以龙沙、杜·倍雷等7位诗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这个文学集团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要求发展民族文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尤其重视大型史诗的创作,对法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的作品表现出贵族阶级的偏见。

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它本是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文艺复兴后,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流浪汉小说:一种以主人公的流浪生活为线索,以描写城市下层平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一般为自传体,主人公常是失业者和下层平民,它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并讽刺某些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有名的作品是《小癞子》。

福斯泰夫式背景:这是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提出的著名命题。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通过福斯泰夫的活动,生动、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恩格斯称赞“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旨在要求作家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

“莎士比亚化”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写给菲·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创作方法,提出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命题。马克思强调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进行创作。马克思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不应该由人物直截了当地说出,而应该像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马克思关于莎士比亚化的论述,是反对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有力武器。

巴洛克文学: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于barocco,愿意是指形状不圆且有瑕疵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洛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西班牙,兴盛于17世纪的法国。这类文学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它们偏向写信念的危机和悲观颓丧的思想,常用的主题是对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和顶礼膜拜,在形式上讲究语言的雕琢矫饰,手法怪诞夸张,形式混乱破碎。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清教文学: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以体现清教徒思想为特色,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家是弥尔顿、约翰·班扬。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兴盛于法国,流行于西欧达200年之久的一种文艺思

潮。因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为古典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代表作家是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得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启蒙文学:指18世纪产生于欧洲启蒙运动中,表现启蒙主义思想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它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竭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最后的舆论动员。启蒙文学家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作品中着重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启蒙文学最典型的形式是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在艺术上,它忽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缺乏血肉,缺乏真实感。代表作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

正剧:又称启蒙戏剧、市民戏剧或严肃喜剧,是18世纪启蒙文学的一种典型样式。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莱辛的《汉堡剧评》、博马舍的《论严肃戏剧》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启蒙戏剧的主张。他们认为,要使戏剧更好地反映生活真实,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打破古典主义把悲剧和喜剧截然分开的清规戒律,建立一种新剧种,即严肃喜剧或正剧。这种戏剧在题材上要描写现实生活,在情节上要真实、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并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社会内容,在语言上要求放弃传统的韵文,改用散文。狄德罗的《私生女》、博马舍的《塞维勒的理发师》等,是正剧的范例。但正剧存在着艺术形象缺乏血肉,人物缺乏真实感的缺陷。

哲理小说:18世纪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地描写个性和细致地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它常常通过传奇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代表作有伏尔泰的《天真汉》、《老实人》等。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飚突进》而得名。这次运动主张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推崇“天才”,崇尚情感,歌颂自然,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影响。参加这一运动的青年作家大都富有狂热的幻想和奔放的激情,他们的作品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和感伤的成分。主要代表作家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