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考核试卷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6.以下哪个陶瓷品种以烧制温度高、釉面光洁著称?()
A.青花瓷
B.粉彩瓷
C.钧瓷
D.琉璃
7.以下哪个朝代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以下哪个陶瓷品种以“薄胎厚釉”著称?()
A.定窑白瓷
B.钧瓷
C.汝窑青瓷
D.哥窑青瓷
9.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以下哪个陶瓷品种被誉为“千峰翠色”?”()
1.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以下哪些朝代被誉为制瓷业的黄金时期?()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以下哪些是陶瓷的主要原料?()
A.高岭土
B.长石
C.石英
D.碳酸钙
3.以下哪些是唐三彩的特点?()
A.彩色釉陶
B.多为陪葬品
C.釉色以黄、绿、白为主
D.制作精细,造型多样
4.以下哪些是青花瓷的特点?()
3.请详细说明宋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及其在当时陶瓷艺术中的地位。()
4.以一件你熟悉的中国古代陶瓷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价值、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D
4. D
5. B
6. C
7. A
8. C
9. C
10. C
11. A
12. B
13. A
14. D
15. C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中国古代陶瓷中,被誉为“瓷母”的是_______。()
2.宋代五大名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陶瓷鉴赏与研究

02
古代陶瓷发展历程
石器时代陶瓷
早期陶瓷
01
最早的陶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中国,当时人们
开始制造原始陶器。
陶器制作技术
02
石器时代的陶瓷制作技术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手捏、泥条盘筑
等方法。
原始陶器的应用
03
早期的陶瓷主要用于煮食、储存和运输,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
,而元代青花瓷则多以人物故事为主题。
06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研究方法
收集样本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陶瓷器物样本,进 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考古研究
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深入研究古代陶瓷器 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比分析
将所研究的陶瓷器物与已知的古代陶瓷器 物进行对比分析,寻找特征异同点。
文献资料研究
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古代陶瓷器 的技术发展历程。
3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陶瓷的鉴赏与研究,探讨 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历史背景等。
研究问题和目标
研究问题
如何通过鉴赏古代陶瓷深入了解历史文化?
研究目标
通过对古代陶瓷的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艺 术价值、历史背景等。
研究限制
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古代陶瓷 。
研究受到时间、经费、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可能 无法涵盖所有古代陶瓷。
活中的重要用具。
唐宋陶瓷发展
唐宋瓷器
唐宋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青瓷 、白瓷、黑瓷等品种逐渐出现。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时期,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 和钧窑)逐渐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
瓷器外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陶瓷品种繁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一直备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古陶瓷的种类、特点、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
一、古陶瓷种类古陶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根据历史时期和代表作品进行分类的示意:1. 先秦时期:主要有彩陶(如绘人图彩陶、舞蹈图案彩陶)、黑陶、红陶等。
2. 唐代官窑:包括定窑、钧窑、汝窑、宋徽、云龙窑、松洲窑等。
3. 元代官窑:主要有元青花、元官窑瓷器等。
4. 明代: 有青花瓷、五彩瓷、白瓷等。
5. 清代: 有粉彩瓷、釉里红、鹿顶等。
其中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瓷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表现手法多样,被誉为“万紫千红、包罗万象”。
二、古陶瓷特点1. 色泽:古陶瓷的色泽丰富多彩,有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为代表。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动物和抽象图案等。
其中青花瓷器以绘制人物、花卉和山水为主题,五彩瓷器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造型为主。
3. 制作工艺: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技术手法,包括器物造型、烧制、定稿。
其中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更是独特,需要进行多次烧制,才能呈现出独特的青花纹饰。
三、古陶瓷的鉴赏方法1. 观察:古陶瓷鉴赏的第一步是观察,要仔细观察器物的形态、釉色和胎质等方面,从而初步判断器物的品质和时代。
2. 对比:在观察后,可以对不同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加精细地了解它们的口径、底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的差异。
3. 翻转:将器物翻转过来观察或倒立着看,可以进一步判断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品质等方面。
4. 摸感:用手去摸器物的质地和釉面,以此来判断它们的胎质和温度控制。
5. 气味:闻闻器物的气味,以此判断器物的材料和烧制时间等。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学期的课程中,古瓷引起
了我很大的兴趣。
古瓷裂纹、色差、釉料、烧制等技艺的高超使我惊叹,古瓷的经典颜色
让人眼前一亮,五彩斑斓,极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我学习到了古瓷对历史、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除了欣赏到那绚丽多彩
的外表,古瓷也包含着千古流传的中国文化故事、古代贵族朝廷的庄严气派、古代国家
的兴实威猛,以及古代社会的文明流芳,而这些都被古瓷之美逼真地反映出来。
其次,我还学习到了古瓷的制作工艺。
瓷器的制作非常繁复,从泥料的预处理、改型,到后塑、烧制、釉料的多态性变化,每一步都需要十分精准的技术处理。
此外,我还发现
古瓷也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出土文物颜色如此艳丽耀眼,到底是使用了怎样的技术才
能做到呢?我想要更深入了解,共同探究未知领域。
最后,我对古瓷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更能感受到古瓷藏品的隽永,感受到中国古
代陶瓷用料和工艺之高超,其实古瓷的宝贵,远不止于其华贵之外。
它包含着秦汉水陆大
运的历史沉淀,渗透着上海社会文明的味道,也折射出中国人共有的节俭价值和坚强的品。
[鉴赏]陶瓷鉴赏
![[鉴赏]陶瓷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7d877d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f.png)
中国陶瓷——泥与火的结晶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他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干,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china在英文中是陶瓷之意,而CHINA则是中国。
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创造,是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
在这一阶段,对我国制陶手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已开始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如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等,砖瓦从此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低温铅陶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陶瓷艺术鉴赏

陶瓷艺术鉴赏陶瓷艺术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艺术之一,以其流行的古典风格以及独特的设计而备受欢迎。
陶瓷艺术大部分涉及到陶瓷器物的创作,包括容器、尊瓷等,引出了一种优雅的感觉。
陶瓷艺术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彩磁”便是穿越时空的见证者。
陶瓷艺术在历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宋代的圆润、精致,明代的浅色朴素,清代的健康细腻。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陶瓷器物的艺术风格也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明代的大象瓷器细腻、柔美,蕙质兰心,好似一只温驯的大象,传达出慈悲之心;清代的象牙瓷器富有节奏,折射出清新淡雅的情趣,体现了一种温柔、安定、沉静的生活境界。
陶瓷艺术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创造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庄严、端庄。
陶瓷器物以其精美的外观和颜色,使人感觉充满活力和美感,而且丰富多彩的瓷胎、绚丽的釉色,使陶瓷器物更显精致,更有美感。
另一方面,陶瓷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在工艺技术上的精湛。
古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发明了素朴、尊贵的“四大瓷器”,它们是窑景瓷、宣纸瓷、珐琅瓷和彩釉瓷,这些瓷器保存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技艺,也表达出古代瓷器艺术家们的审美观念。
陶瓷艺术的鉴赏方式繁多,从形制、技艺、釉色上来讲,它们都体现着古典、精致的艺术风格,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艺术内涵、品质以及历史价值,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技艺,更可以唤起我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敬畏之心。
欣赏陶瓷器物,不仅可以了解其制作过程,更可以鉴赏它们传递出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认为收藏陶瓷器物只是一种奢侈,但其实,这背后反映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敬与推崇,也是一种精神之泉。
总之,陶瓷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家园。
有志于艺术的朋友可以充分欣赏它的美,并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
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
由此可以说明钧瓷在唐代时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到北宋则已昌盛发展。
《钧州志》有“钧器始贡于五代,后汉。
北汉高帝……”的记载。
一般史有:“……后崇子录钧与契丹进贡器于禹州名钧窑,色蓝为上物故名也”。
上述下白峪、赵家门、老官崖村蓝斑彩唐钧的发现和北宋以前五代后汉,北汉皇室,将钧瓷作贡品献宝表明,钧瓷就已闻名于世了,所以钧瓷应始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宋代初期,钧瓷处于单色窑变分相釉,多以天蓝、天青、月白及少量带红斑纹为主。
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制瓷工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钧瓷工匠在早期钧釉的基础上,吸收唐花瓷的装饰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的烧制出鲜艳夺目的钧瓷铜红釉。
钧瓷铜红釉的问世,是我国高温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历代陶瓷专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陶瓷史》称“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
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
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
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五彩花鸟纹八方花盆
清康熙
高32.2厘米,口径50.5厘米,足径31.1厘米
盆通体呈八方形,折沿,深腹。
通体五彩装饰,盆身绘花鸟图,老树新枝,梅花、玉兰绽放,喜鹊栖于枝上,折角处绘翠竹纹。
折沿上绘折枝花卉和飞鹤纹,近足处外壁凸起如意头八个,内绘折枝花卉纹。
折沿下自右向左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底有一圆孔。
康熙官窑五彩多为碗、盘等小件器物,大件器物有花盆、瓶类。
此器形制较大,古朴浑厚,气魄雄伟,画工苍劲有力,静动相生,显示出康熙时期制瓷的高超技艺。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康熙
高1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4厘米
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
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
底心施白釉,上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圣主得贤臣颂》是汉代王褒奉汉宣帝刘询之诏而作。
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
瓷制笔筒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豆青釉、乌金釉、洒蓝釉等,而且装饰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以题写长篇诗词歌赋作装饰纹样最具特色,除《圣主得贤臣颂》外,尚有苏轼《赤壁赋》、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秋声赋》、《醉翁亭记》、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等。
官窑器结尾多钤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有盛世之朝代代传袭之意。
器底多铭青花康熙六字楷书款。
五彩凤仪亭图盘
清康熙
高6.3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19.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外底双圈足。
器内五彩绘凤仪亭图,外底青花双圈内花押款,画一树叶纹。
康熙瓷器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绘制在瓷器上非常流行。
凤仪亭取自《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人物刻划生动,展现出康熙民窑五彩瓷的艺术风韵。
康熙民窑款识多仿前朝款、堂名款和花押款,这与康熙时期禁止民窑器书本朝款有关,《浮梁县志》记:“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
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撰稿:耿东升张润平摄影:邵玉兰董清)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
清康熙
大长22厘米小长15.8厘米直径50厘米
攒盘由内外两层共十二件大小盘组成葵花式样。
盘折沿,浅腹,平底,圈足。
盘内五彩绘花卉蝴蝶纹,沿面红彩“卍”字锦地描金团寿字,盘外壁红彩八吉祥纹,并描金篆书“寿”字。
攒盘又称为拼盘,为盛放食物的器具。
始制于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康熙朝较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
一组拼盘的数量不等,少者五个,多者达二十多个,按件数的不同,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可组成六方、八方形、葵花形、莲花形、扇形等式样。
康熙攒盘以五彩、三彩多见,乾隆时期品种多样。
此盘造型别致,施彩丰富,以绿、红、紫、黄、金等彩描绘纹饰,五彩斑斓,不仅是美观大方的日用瓷,而且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撰稿:耿东升张润平摄影:邵玉兰董清)
枢府窑瓷盘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高4.3厘米、口径13.3厘米、足径4.5厘米
此盘胎体厚重,胎质坚硬,胎色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盘内有印花装饰及“枢”、“府”字样。
元代后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出现了新品种,其特征是胎体较为厚重,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枢”、“府”二字,因此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或者卵白釉瓷。
枢府瓷根据质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贡品,最为精致,专门供给宫廷,作为皇家祭器或者日常使用。
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枢”、“府”字样的就属于此类,根据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
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枢”、“府”字样的器物,虽然更为粗糙,但是价格便宜,所以大量行销海内外。
这件瓷盘是景德镇枢府窑产品,系元朝枢府院定制,盘底圈足内有釉下压印的“枢府”二字。
枢府窑的器型以盘、碗、洗为主,常见纹饰有缠枝花、双龙等,采用模压印花技法。
器物胎体较厚重,釉色发白而微带青色,故又称“卵白釉”。
青釉仰覆莲花尊
南北朝北朝北齐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
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
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
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
该尊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
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
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
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吴(222-280年)
生活用具
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长30.5厘米,高25厘米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
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
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
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
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
呈卧羊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空。
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
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
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
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
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