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和繁荣。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要成就。

经济领域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重要的经济地位。

其中一些主要的经济领域成就包括:GDP 快速增长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实际GDP已经增长了近11倍。

尽管在过去的40年中,GDP的增长率下降了一些,但国家仍然保持了令人惊讶的经济发展动力。

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成为全球发展经济的范例。

减贫中国在减贫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成功地将贫困的人口从8亿人减少至不到1亿人。

中国的减贫成就令人瞩目,并为该国取得与和平和安全同等重要的崭新成就吸引了国际关注。

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并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在快速增长,以应对全球贸易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大量进展。

中国的高铁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网络之一,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并为其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教育领域的成就新中国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自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在通过教育改革为该国的发展机遇做出贡献。

以下是新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一些主要成就:普及教育中国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1949年以来,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读写能力从20%提升至90%,并扩大到包括儿童和年轻人的全民教育。

这项振兴工程帮助建立了中国的人才储备,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世界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也拥有许多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声誉,与其他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竞争。

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的政策有利于这些机构持续发展。

新中国取得的十大成就

新中国取得的十大成就

新中国取得的十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成就,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新中国取得的十大成就:一、国家独立解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1840年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二、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实现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使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经济建设发展:中国经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GDP总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亿增长到了今天的数万亿。

四、科技创新:新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包括核武器、人造卫星、高铁等,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五、教育事业:中国的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硕果累累。

从初期只有少数人接受教育,到如今实现了普及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六、医疗卫生事业:新中国建立了国有医疗卫生体系,推行了全民医保制度,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健康保障。

七、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互联互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八、文化事业: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同时,国家还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开展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九、环境保护:新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改善了环境质量,增强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十、外交关系: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推动了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这些成就无疑彰显了新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中国正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前行,相信未来,新中国将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新中国的辉煌成就纵览

新中国的辉煌成就纵览

新中国的辉煌成就纵览经济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以下是新中国的一些辉煌经济成就:1. 经济增长:中国连续几十年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国。

经济增长:中国连续几十年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国。

2. 减贫成就:中国成功地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减贫计划,将数以亿计的人口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这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赞誉。

减贫成就:中国成功地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减贫计划,将数以亿计的人口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这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赞誉。

3.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铁路、现代化机场、高速公路网络等项目的建设将中国各地紧密连接起来,促进了区域发展和经济繁荣。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铁路、现代化机场、高速公路网络等项目的建设将中国各地紧密连接起来,促进了区域发展和经济繁荣。

4.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中国的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中国的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社会进步新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下是一些新中国在社会领域的成就:1. 教育事业: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教育事业: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 医疗保障:中国建立了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大病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成就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新中国开始了崭新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从长期的封建剥削和社会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的征程。

在新中国的70多年发展历程中,成就斐然。

以下将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成就作一简要介绍:第一,新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新中国建立之初,内阁就提出了把农业和工业同时改造发展的目标,全国经济总量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70多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大量改善和建设,城乡社会关系和式微,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改善。

第二,新中国开创了受教育的伟大梦想。

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许多中小学、师范院校等,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等深受落后状态的地区也可以接受到基础教育,解放了百姓羁绊,使百姓群众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育,人民素质也有了不小的提升,为新中国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新中国取得了政治上的卓越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牢牢把握住国家主权,维护了民族荣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深化,完善,使中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大的国家,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繁荣、稳定、安定,各项政治体制把新中国的社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中国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外交战略核心,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还在世界上树立了新中国的形象和地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拓宽了中国的视野,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五,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新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不仅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而且使中国能够率先实行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的飞速发展。

第六,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不仅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快速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比如登陆月球,这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列举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考资料

列举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考资料

列举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进步,还包括了国家建设、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政治进步等各个层面。

以下是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经济的复兴和现代化建设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40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

这得益于中国坚持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强大富强的转变。

2. 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大力投资科技研发,加强高校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制造国之一。

此外,中国大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至于教育,在改革开放初期,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已全部恢复,并且得到了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3. 文化繁荣和历史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国度,文化历史深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力保护传统文化,并加强文化建设。

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吸收外国文化,推广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建设了世界文化名城,古城保护和旅游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 社会保障和高效治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也进一步完善了户籍制度、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据统计,中国政府已经实现了以民为本的改革和发展,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医疗保障、退休金、就业安置、教育救助等方面,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

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回顾

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回顾

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回顾引言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的辉煌历程。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在这段时间内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展示我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科技教育在科技教育领域,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飞船,实现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

此外,我国还在高铁、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教育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民生新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社会的转变,农村贫困人口得到了全面脱贫。

在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改革举措不断出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同时,我国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

结语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我们深感自豪。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坚定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建设方面。

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中国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教育事业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

建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对基础教育进行了近乎全部的普及,消除了大量文盲。

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三、科技创新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众多的重大成果。

例如,中国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等核武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超级计算机以及5G技术等等,都是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成就。

四、文化建设方面。

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也是获得多方面的成就。

建立了全国性的文化惯常制度和机制,保护了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了中国文化。

新中国还表现出了强大的文艺创造力,诸如京剧、晋剧、昆曲、雕刻和书法、绘画等都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征。

五、军事建设方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实力已经得到极大地增强,形成了强有力的国防力量。

中国将永远恪守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

六、社会建设方面。

在新中国的社会建设方面,中国实现了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和国防制度相当落后的社会到一个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社会。

中国在绿色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总之,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今后,中国将继续努力,促进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6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6万
亿元,总量增长了125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8%,连续多年实现位居世
界前列。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达到15.3%,位列世界
第二、新中国将祖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大国,为人民谋得新
生活,赢得了国际上普遍的赞誉,在全球前沿,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发展经济的同时,新中国也取得了新的社会发展成果。

进入21世纪
以来,国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总体消费能力不断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大
幅缩小,平均预期寿命与美国水平相当,基本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基本建立,基本民生领域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2024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
5.05%的历史最低水平,普及义务教育率连续多年达到99.6%以上。

新中
国实现了以最小代价使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福利的目标,令人叹为观止。

在生态环境方面,新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
过政府及社会努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取得了较大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一、回首看历史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

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

“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

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

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

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

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

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

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城镇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非工资性收入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

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

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庭收入比重稳中有升。

1999年开始,在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及就业主动权变化的共同影响下,非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

2008年达4928.76元,占家庭收入比重为36.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453.08元,8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6.27%,比重上升5.6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比例接近6:4。

二是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长。

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达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了29.22元,增长42.6%。

经营净收入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了332.96元。

转移性收入为3676.88元,占非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长1.2倍。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7.3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逐步丰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1978年的181元增长27.3倍,平均每年增长11.6%。

回顾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划分摆脱贫穷到解决温饱、温饱有余到实现总体小康、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三个阶段。

一是摆脱贫穷,解决温饱(1978至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由于我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多,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显现,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农民生活基本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

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91年的748元,增长4.1倍,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0.6%。

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10.9个百分点。

二是温饱有余,迈向总体小康(1992至1999年)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各种市场的建立使商品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

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温饱有余快速向总体小康迈进。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643元增加到1999年的1348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2%。

恩格尔系数从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个百分点。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到1999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

三是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2000至2008年)进入新世纪,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主要是靠政策推动。

自2003年以来的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0.5%。

恩格尔系数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个百分点。

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农民收入与农村改革密切相关。

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44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3%。

而从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0元增加到146元,仅增加6元。

从1988年至1992年五年间基本没有针对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这一时期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仅为6.4%。

再就是从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

二是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密切相关。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的年份是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调的几年。

改革以来这种情况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0.1%。

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长35.8%,年均增长16.6%。

三是农民收入与惠农政策密切相关。

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我省实行的“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人均直接增收228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8.5%。

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实际得到各种政策性补贴收入356元,同比增长41.3%,对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

也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长95%,年均增长14.3%。

四是农民收入与打工收入密切相关。

1978年至1983年是我省农民纯收入高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20.7%。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进入90年代后,虽说家庭经营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资性收入)的不断增加。

使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而同期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8.1%提高到16.4%。

从绝对数看,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344.7元,比1990年增长4.8倍,而同期工资性收入增长12.5倍。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3.3%,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主要来源。

而到2008年,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向家庭经营为主。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344.72元,比1978年增长了55.8倍,年均增长13.9%,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7.8%,比1978年上升35.5个百分点。

(2)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增速最快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非生产性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778元,比1978年增长了99.1倍,年均增长16%,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

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5.8%,比1978年上升11.5个百分点。

(3)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10.17元,比1983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12.5%。

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已达16.4%,上升了10.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货币化率大幅提高30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居民以食物收入为主的状况逐步被货币收入所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