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
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
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
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和繁荣。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要成就。
经济领域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重要的经济地位。
其中一些主要的经济领域成就包括:GDP 快速增长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实际GDP已经增长了近11倍。
尽管在过去的40年中,GDP的增长率下降了一些,但国家仍然保持了令人惊讶的经济发展动力。
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成为全球发展经济的范例。
减贫中国在减贫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成功地将贫困的人口从8亿人减少至不到1亿人。
中国的减贫成就令人瞩目,并为该国取得与和平和安全同等重要的崭新成就吸引了国际关注。
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并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在快速增长,以应对全球贸易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大量进展。
中国的高铁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网络之一,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并为其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教育领域的成就新中国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自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在通过教育改革为该国的发展机遇做出贡献。
以下是新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一些主要成就:普及教育中国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1949年以来,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读写能力从20%提升至90%,并扩大到包括儿童和年轻人的全民教育。
这项振兴工程帮助建立了中国的人才储备,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世界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也拥有许多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声誉,与其他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竞争。
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的政策有利于这些机构持续发展。
新中国五十个第一

新中国五十个第一新中国五十个第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第一”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令国人骄傲,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新中国五十个第一的辉煌时刻。
第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原子弹试验,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五个核武器拥有国之一。
第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第三: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开始运营。
1971年9月26日,中国的第一条城市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开始运营。
这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少数几个具备城市地铁交通系统的国家。
第四: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
从1956年开始,中国开展了自主研发和生产汽车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58年8月15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了第一辆中国国产轿车“红旗”CA71。
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第五:中国第一次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任务。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迈出了中国的载人太空历史第一步。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同时具备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第六: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中国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展示了中国的高超组织能力和独特文化魅力。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体育盛会。
第七: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
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下,于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始了中国的探月之旅。
第八:中国第一辆高铁投入商业运营。
2007年4月1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谐号”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一.经济方面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六、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上: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
扶贫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
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二.政治方面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
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新中国70 年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

新中国70 年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作者:蔡昉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8期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长期探索,我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并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
回顾和理解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应该把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时期有机衔接起来。
从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邓小平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的与时俱进的宏伟目标。
一、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70年前,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由此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不仅在短时期内恢复了经济,使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
在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逆转了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的局面,也为后来在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增长奇迹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条件。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中国选择实施计划经济模式,以此动员全国资源加快进行国家工业化。
1953年,全国83.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就业仅占8.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仅为17. 6%。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实际增长81.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一五”结束时增加到23.2%,提高5.6个百分点。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978年达到44.1%。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20多年奠定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读后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读后感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读后感背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不仅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内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和推广了本土文化。
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措施,中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的传统戏曲、舞蹈、音乐和造型艺术等代表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文化形式,得到了保护和弘扬。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广了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不断创新发展,注重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思维。
例如,中国的陶瓷、漆器、丝绸、瓷器等工艺美术品不但保留了传统的工艺技艺,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
这种创新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中国的工艺美术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包括电影、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不仅为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的电影产业不断崛起,中国出版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也蓬勃发展,传媒行业成为了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旅游的繁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新中国60年来,中国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丽江等著名景点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必访之地。
政府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保护和修复了许多文化遗产,同时举办了许多文化旅游活动。
大学生新中国成就调研报告

大学生新中国成就调研报告报告标题:大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对大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调研结果,对新中国成就的影响、优势和展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新中国成就普遍持肯定态度,并认为这些成就在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带来了显著变化和积极影响。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看法以及他们认为这些成就带来的影响。
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有500名大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并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新中国成就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较高的认知。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尊严。
三、新中国成就的影响1.经济发展: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2.教育进步:约60%的受访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普及教育为大多数人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
3.社会变革: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社会地位的提升、个人权益的保障等进步,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安定。
四、新中国成就的优势1.团结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持了国家的团结稳定。
2.人民福利:中国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福利政策逐步完善。
3.国际地位提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五、新中国成就的展望1.经济发展:大学生普遍认为新中国在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教育进步:大部分受访者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社会进步: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法治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

回首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这是一段不断打破纪录、 不断填补空白的时期,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用他们的汗水 和努力,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
六(2) 赵鹏
上海世博会
北京奥运会
科技研究
1964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并试爆成功。 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向 了太空,开启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 的国家。
第一颗人造卫星
回首过去我们国家已经走过了65年,我忘不了那段战争的 历史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豪情万丈,先辈们的光荣传统我 们至今都难以望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不能忘却革命 烈士的生死拼搏才换来我们如今的生活。建国65年就是我们 最伟大的成就!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庄严而又圣神的时刻,我们伟大 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郑重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 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我们创造了个新的时代,也创造了现 在幸福美好的今天。
“神舟”三号
“神舟”五号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试验成功。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载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 等四大科学实验,创下来中国航天领域的四个第一。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 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 员)。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发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长征”四号火箭
“神舟”二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载“模拟人”试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历时 21小时23分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
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
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
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以
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中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由于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辉煌丰富,我的见解有限,所以参考了必要的资料,忘老师指正错误)。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初,又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年4月,设立海南省,并兴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
2001 年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目前,全国共有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
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二、货物贸易规模由小到大逐年扩大,增速由慢到快实现快速增长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
建国初期,主要是通过对前苏联、东欧和亚洲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货物贸易。
之后,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经济贸易往来。
在此期间,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对外援助为主。
同时,通过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吸收外币存款和在对外贸易中使用延期付款的方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设备。
70年代,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商品日益丰富,贸易结构逐步改善。
三、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多种方式、内容丰富、覆盖较广的服务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国除了对外援建项目和少数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外,基本上没有对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旅游,开展国际间经济、科技以及学术文化等合作与交流,既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把中国元素推向了世界,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改变了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对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承诺,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
当前,基本形成了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服务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基本没有利用外资,也没有企业海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既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提升了综合竞争实力。
2000年,“引进来”战略实施20年之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并初步具备了主动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能力的基础上,我国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面向世界互利共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我国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很少。
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有所转变,中国的国际交往有所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倡导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认真履行大国义务,面向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声音日益被国际组织和世人所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不断提高。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新中国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新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中国积极兑现“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多边谈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积极组织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涵盖了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
对外开放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新中国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路线方针,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期待着中国在未来的六十年间能取得更多辉煌的成就和创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