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的本质

贵族精神的本质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总是对更为高级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充满向往,这是一种普遍人性。
这些年,当“土豪”这样的贬义词日益充斥于媒体和众人之口的时候,越来越多有追求的国人开始思索如何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在他们心目中代表着“高大上”的欧洲贵族。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听说过所谓“一个贵族需要靠三代人养成”这样的格言(据说,这句话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的)。
他们深知,自己这一辈子是来不及了,他们中富有责任心的人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趁早把儿女送到英国和法国的那些著名学府去求学,而国内的一些教育机构也看准这种心态,纷纷推出了价格昂贵的“贵族式教育”,以图一圆他们自己的成功梦。
不过,在素来缺乏贵族传统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对于“贵族”的理解恐怕是存在重大偏差的。
的确,我们今日从文学作品和大众媒体上看到的欧洲贵族,大多是举止优雅、礼仪周全、品位高尚的形象。
这使得许多人直观地认为,所谓“贵族教育”,就是一些经典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辅之以合适的礼仪训练。
这些当然都是一个培养“贵族”所需要的,但它们仅仅是肤浅的表面,距离真正的“贵族精神”相去甚远。
如果你真正见识过英国“贵族学校”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它与大多数国人的想象截然不同。
所谓贵族学校,与一般公立学校不同并不在于它那里有多么高级和全面的人文艺术和生活礼仪教育——这些,在欧美的普通教育机构都普遍存在。
10多年前我在瑞典学习时,那里的人告诉我,他们的普通中小学生都受过一些基本的古典文学、古典音乐和古典绘画教育。
因此,只要是中学毕业的瑞典人,大多会演奏一种乐器,画几笔素描之类。
如果简单总结一下的话,贵族学校的最大特点其实差不多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吃苦教育”,它们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艰苦严苛的磨练,来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习性以及重视责任感、珍视荣誉的品质。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于欧洲那些君主立宪国家的王室男性成员来说,到军队服役是一条几乎固定不变的生活轨迹。
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1.直与 贵 不 是 一 圄事
现 在 很 多 人 所 理 解 的贵 族 生 活 就 是 住 别 墅 、
世 界 著 名 的 贵 族 学 校 要 实 行 如 此 严 格 和 艰 买 宾 利 车 、打 高 尔 夫 , 就 是 挥 金 如 土 、花 天 酒
那 个 时 候 亨 利 二 世 很 年 轻 ,经 验 不 足 ,出 兵 的 时候 没 有 很 好 地 筹 划 ,所 以大 兵 千 里 迢 迢 开 到 了 英伦 三 岛一 上 岸 ,就发 现 钱 已花 光 了 ,没 粮 食 了 。怎 么 办 呢 ? 这 个 时候 亨利 二 世作 出 了一 个 一 股 人 绝 对 想 不 到 的 选 择 ,给 对 手 斯 蒂 芬 写 了 封 求 援 信 ,说 我 出 征 准 备 不 周 ,没 了粮 草 ,您 能 不 能 给 我 点 接 济 ,让 我 把 这 些 雇佣 军 遣散 回欧 洲 。斯 蒂 芬居 然 慷 慨 解 囊 ,给 了 亨 利 二 世 一笔 钱 。可 后 来 亨利 二 世 竟 然 第 二 次 发 动 了 同 样 的战 争 来 争 夺
公 元 前 1 135年 ,英 国 国王 亨 利 一 世去 世 了 , 他 的 外 甥 斯 蒂 芬和 他 的外 孙 亨 利 二 世 都 认 为 自己 有 权 继 承 英 国 王 位 。斯 蒂 芬本 身 在 英 国 ,就 捷 足 先 登 。抢 先 登 上 了 王 位 ;亨利 二 世 在 欧 洲 大 陆 , 听到 这 个 消 息 后 愤 愤 不 平 ,在欧 洲 大 陆 组 织 了 一 支 雇 佣 军 前来 攻 打 斯蒂 芬 。
百味人生 品茗 I Brightness)艚
贵族精神四大素养

贵族精神四大素养
贵族精神四大素养指的是风度、教养、修养和气度,可以用来形
容一种优雅、高尚、文明和宽容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具体内容:
1. 风度:指的是举止得体、言行谦和、待人接物礼貌得体的品质。
贵族精神中的风度强调的是用温和、文雅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表现出
一种引领他人、有礼貌的领袖风范。
2. 教养:指的是知识面广、胸怀开阔、品质高尚的品质。
在贵族
精神中,教养意味着具有优良的家风、坚定的原则、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从容不迫的处理困难。
3. 修养:指的是具有内在美的品质,包括自律、克制、审美、情
感和精神品质。
在贵族精神中,修养让个体内心充满力量和蕴藏无限
的美,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自觉、冷静、坚定。
4. 气度:指的是了解自己,并对他人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展现出
自信、慈悲、慷慨、自主性和勇气的品质。
在贵族精神中,气度意味
着具有光彩照人的外貌和优越的精神素质,能够以宽容、包容的态度
面对一切,以自信、坚强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和变化。
贵族精神四大素养是现代人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和参考。
学点贵族精神

一、守时: 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 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 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二、谈吐有节: 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 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 见。
三、态度和蔼: 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 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 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旧时的贵族为了保 持他们的社会地位并受 人尊敬,在为人处世方 面很注意修养,逐渐形 成了一种共有的气质和 风度,这就是贵族精神。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 性社会,人们的交往越 来越频繁,接触的人来 自方方面面。修养和气 质直接影响交往的效果。 学点贵族精神,有助你 提高修养和气质。 那么,贵族精神有 那些表现呢?
六、不自傲: 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 的一面,也不有意识的去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七、信守诺言: 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谈出 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 好的诺言。
八、关怀他人: 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 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 顾和方便。
九、大度: 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 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 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十、富有同情心: 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 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四、语气中肯: 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高声喧哗 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令人生厌。
五、注意交谈技巧: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 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会当着他人的面指责 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 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真正的贵族精神

真正的贵族精神,有三根重要的支柱:1、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2、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3、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
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有一天,猪做了一个梦。
就想如果天上能够天天掉下来饲料,那该多好啊!每天都这么想着。
想啊!想啊!最后想着这个太难了不可能实现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等着它去享受,所以最后放弃了。
过了一些时候猪不断的琢磨着,它在不断的琢磨地二个梦想就是所有的围着的围栏都拆掉,等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去实现天天吃饲料的梦想了,常时间的看守让它无所适从,所以只好打消这个念头,重新寻找新的方法让自己的释放。
紧接着第三个梦想就是所有的人类都去信奉回教,这个还是有可能的,一个宗教信仰只能针对一个民族的人民。
第四个梦想是世界上所有的屠夫全部都死掉。
猪的梦还没有醒可是它的生命就已经接近尾声了,看准它身上肉的不止屠夫一个人,屠夫也只是扮演了一个执行让它结束生命的刺客,真正要它命是吃它肉的人…………两只小猪吃饱了躺着聊起了自己的梦想。
猪甲说:“我希望拥有祖先猪八戒的武功,‘猪葛亮’的智慧,‘猪元璋’的权利,‘猪丽叶’的美貌。
”猪乙一脸向往的说:“哇!那不成猪猪侠了。
”猪甲问:“那是谁啊?”猪乙说:“就是那个把内裤外穿的猪啊。
”猪甲惊讶的说:“这么容易,我也把内裤外穿试试,”说完正要行动。
这时,猪母慢慢走来看着小猪说:“孩子不要在幻想了,那些都是转基因猪,我们纯种猪想的是天上天天掉祠料.所有的栅栏都倒掉.全世界的屠夫都死掉。
”两小猪连连点头。
贵族精神有什么特点

贵族精神有什么特点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因素,中国人对于贵族的认识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非富不贵;二是,成为贬义词。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贵族精神的特点,希望你喜欢。
贵族精神的特点“贵族”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特指,最早的贵族起源于欧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贵族不仅意味着一种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一种我们称之为“贵族精神”的东西。
贵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贵族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并延及孺弱。
贵族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莎修女出身富裕家庭,曾任修道院院长,而她赤脚走进印度社会的底层,一生都在奋力拯救那些在贫穷和苦难中挣扎的平民。
贵族精神中的社会责任主要元素其实就是平民意识,“俯身而下”,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没有根基,何来贵族传统?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缺乏贵族传统的国家。
纵观整部中国历史,自秦朝统一以来,王朝世家更迭频繁,根本就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贵族集团。
相比之下,历史短些的欧洲贵族谱系就更加一目了然。
欧洲的王权更迭,基本上都属于皇室内部的更替。
因此尽管有着诸多的分支,诸多的政变与革命,每个皇室姓氏在本国的根基都非常牢靠,而且其属下的贵族也很容易就可以根据家徽的特征而向历史之河的上游溯源。
贵族血脉的断流,导致贵族传统的遗失,从而促就了“因富即贵”等级意识的萌芽和“及时行乐”奢靡悲风的沿袭。
即便是末代王朝满清后期的八旗子弟,他们所积淀、传承了200余年的所谓“贵族习惯”也不过是把玩鼻烟壶和蝈蝈虫罢了,这些个遗老遗少,早没了祖先的铮铮傲骨、烈烈雄风。
就像美国人不可能跑到被流放的印第安人部落中寻找美国的文明、贵族的传承一样,饱受历代战争洗礼的国人也不可能因为某个模糊的家族谱系或牌位自封为贵族后裔。
有意思的是,竟然真的有不少老美喜欢说自己祖上是五月花号上过来的;不少国人也好和前朝遗老攀关系,甚或翻出解放前自家和资本主义的瓜葛。
春秋时期礼仪中的“贵族精神”是什么

春秋时期礼仪中的“贵族精神”是什么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那么你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春秋时期礼仪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
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精品国学系列 中国的贵族精神

【三种贵族精神的衰变】
• • • 从追求卓尔不凡,到自我放逐; 从自我放逐,到回归权势;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贵族精神的衰变。
与欧洲贵族的对比
与欧洲贵族的对比
《君主立宪》《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我有一个梦想》 ------美 马丁路德金
思考:
• 造成中国贵族精神衰变的根源在哪里 ?
贵族精神短暂的觉醒
陶渊明精神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追求超脱物欲 崇尚自由 甘于自我放逐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 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代表作品《饮酒》《桃花源诗》等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 -2》
曾国藩精神
追求建功立业 追求个人品格完善
•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 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 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 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 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 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 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 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 早发武连驿忆弟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 傲奴 君不见,萧郎老仆如家鸡,十年苔楚心不携。 君不见,卓氏雄资冠西蜀,颐使于人百人伏。 今我何为独不然?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 谁知傲奴乃过我。昨者一语天地睽,公然对面相勃奚。 傲奴诽我未贤圣,我坐傲奴小不敬。拂夜一去何翩翩, 可怜傲骨撑青天!噫嘻呼,傲奴! 安得好风吹汝朱门权要地,看汝仓皇换骨生百媚。 喝火令 不说封侯事,心中止水平。十年争战起中兴。 家国不甘人后,留学觅童生。 外事多帷幄,人前赚骂名。 咽牙和血少哼声。 骂也随人,笑也眼微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朋友圈上有一篇文章一直在热传,叫《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这篇文章对贵族精神顶级推崇,讲了富与贵的区别,贵族所代表的尊严和品行,贵族的风度等,穿插数个精彩的小故事,最后还引用了托克维尔的名言,颇为耐人寻味,总之它的目的是告诉你,贵族精神就像雷锋精神一样,在当代是稀缺的。
朋友圈里的热传,代表了网友以投票加以认同,显然大家都认为,我们周围不乏有钱人,但确确实实没有贵族,更没有所谓贵族精神。
中国与欧洲的历史不同,中国自古就没有贵族,也没有高尚的贵族,所谓王公显贵,一向是史书嘲讽的对象,但在中国确实存在着跟贵族类似的被称作绅士或者士绅这样的阶层,他们一般是有学问的地主或退休(下野)的官僚,普遍有着类似贵族精神般的气质,平时主持乡间正义,维系风俗,富而好礼,乱世则结民自保,流血殉节......都说一战时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高达45%,可是在中国的宋末、明末,殉国的士绅也一样不老少。
然而,这一切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呢?中国现代的绅士们都跑哪里去了呢?
原因有很多,从深层次说,孔家店被打倒之后,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就已经轰然倒塌,但在当代,儒家思想仍有遗留,而贵族精神或者绅士精神却荡然无存,则有很多现实的原因。
首先是家世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说家世或许太长,也可以称为家教。
俗话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时间,体现贵族精神需先要有一种气质或者教养,它从哪里来?贵族精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很难自学出来,那是培养出来的。
而且,这种对今天中国人来说堪称奢侈的气质,还相当娇贵,须有相当的环境才能培养成功。
稳定是一个关键,稳定的家庭,稳定的时代,稳定的家乡环境都很重要,比如上世纪初期的著名绅士、也是鸟类收藏家英国的罗特希尔德男爵二世,一生都是在白金汉郡特林镇他们家厢房的育儿室里度过。
使用的家具也都是从小就一直使用--包括他睡的床也是他小时候睡的幼儿床......贵族一定是传统的。
这个例子或许有点极端,但与中国现状及历史却形成明显的对照--中国最缺的就是传统。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流离失所,上下动荡,经常是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容不下,更何况教养贵族的育儿室?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基层社会土壤早被几次大革命扫荡一空,而新社会却仍在变化当中,谁有功夫教养士绅?在国外,你会经常遇到孙子在经营爷爷传下来的咖啡店。
而在中国的城市里,估计已经很难找到几十年稳定不变的家族了,在乡村里,这类社会形态也在瓦解。
无恒产则无恒心,自己的事儿都拿不准,谁还有心思教养士绅?
除了与出身相关的家世,还有后天的教育。
近几十年中国人所受到的教化中,最最匮乏的就
是人文教育,中国人最匮乏的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的各种富人,不外是暴发户、草莽英雄、学商、红顶商人、海归等几种,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相信斗争理论与强者通吃的丛林法则,推崇彪悍的人生(当然现在还是有些变化了),却匮乏贵族们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悲天悯人之情、公众道德意识、公共服务观念。
中国的士大夫与国外的贵族有共通之处。
以前中国农村介于王权与农民之间那一层,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他们是中国传统中最具公共道德意识、公共服务观念的一群人,可惜这群人早随着社会的变革被历史荡除的一干二净。
古代有句话叫“为富不仁”,反面理解,就是“为富当仁”,“仁”这个概念算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之一了,什么士大夫要讲的人文精神、公共道德意识、公共服务观念都在“仁”字覆盖之下,现在的富人有几个受过“仁”的教育,体会“仁”的精神?
再一个是贵族的心态。
我以为,只有自信、自足的一代人才会盛产贵族绅士。
他们在稳定、平和的环境下成长,对外来有肯定的预期,对自己有十足的安全感,这个时候,才能神定气闲地发挥绅士风度、释放贵族气质,甚而悲天悯人,服务公众。
而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安全感,我们这代乃至下几代人都将是充满危机感、不安全感、不满足感、焦虑感、对未来不敢确定的一群,这不单是对一般群众讲如此,对富人也一样。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中国人的沉浮太速了,有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扶梨黑手翻持笏,吃肉朱唇却吃齑。
先别说什么社保养老之类奢侈问题,就是在保证人的生存权、财产权等切身利益方面,近100年的中国从事实来说也做得太差,从制度来说漏洞百出,富人们都未必有十足的安全感,搂钱都来不及,何谈做什么贵族。
还有对财富以及权力的认识。
以前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富人为什么不爱慈善:除了中国富人们自身缺乏安全感,还没顾到慈善之外,富人们对金钱及权力的认识也与现代主流社会不同。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许金钱是万能的,但肯定不是全能的,人们都能认识到金钱以及权力的边界,所以比尔盖茨在赚足了钱以后会想到捐出去--他知道钱就那么大用处,再多也有其边界。
但在中国,金钱以及权力的边界却远未理清,金钱的用处太大了,多一分金钱就多一分权力,怎么能轻易捐出去?这一点,俄罗斯的寡头们的想法跟中国富人非常相似--他们也不爱捐钱。
也就是说,贵族们不但有家世、教养以及财富的基础,而且,要对财富与权力有清醒的认识。
他们不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这种人,没有长期而肥沃的宪政法制民主精神土壤,也培养不出来。
如果把贵族绅士当作一群贴着礼仪、风度标签的新富人士,中国几个高校完全可以开高价班培训几批出来,而如果要寻找那些具备真正教养与精神的贵族与绅士,在当下的中国,可说
难之又难。
或者,这种人要在中国国家安定团结政治现代文明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复兴开放一百年之后方有可能量产。
最后需要说的是,中国虽然没有贵族精神、绅士精神非常可惜,但更为可惜的是,中国连千古相传的士大夫的精神也没有传承下来。
什么是士大夫精神?说起来一言难尽,总之就是一种古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一切优良品质与魅力之处,比如战国游士藐大人贱王侯的气魄,西汉人的淳朴,东汉人结党聚朋的气势而有能如东汉人崇尚名节,魏晋上品门第男女的风骨,隋唐人不羁,宋人的适意、优雅、超拔、正气与社会责任,明人的执拗与前仆后继......这些都已经不见了。
贵族精神需要培养,士大夫精神也是养出来的,尤其是统治者刻意养出来的,孟森《明史讲义》提到明朝的廷杖时说“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之美俗。
”明朝士大夫这种前仆后继,不畏强权,敢于同帝王抗争的精神,却是出于皇帝对士大夫精神的珍视,以至成为风气,但此后三百五十年,统治者所悉心培养的却都是忠诚的奴才与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