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
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

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将颜料(着色料)、填充料、连结料和辅助剂经过混和、研磨,使颜料、填充料和辅助剂均匀细致的分布在连结料中,成为一种胶体分散体系,外观是均匀细腻的流体或膏状体,这就是油墨。
由于印刷工艺的不同,就要求油墨有不同的性质。
如凹版油墨很稀薄,粘性也很小,否则就不能填入版子凹处。
也不能被刮刀刮干净,印报墨大多供凸版轮转印报机使用,印速快达10000印/时以上,所用纸张是吸收性较好的新闻纸,故印报墨仅比凹版墨厚些粘性,而渗透干燥性很好。
否则就不适应高速印刷和迅速干燥的要求。
印书的凸版轮转机较慢,所用纸张较坚实,吸收性较差。
故印书墨比报墨更厚些粘些,渗透干燥性稍慢一些,甚至有的具有一部分氧化集合结膜干燥的性质。
使书刊的字迹可以印得更清晰,干后不易擦掉。
彩色凸版印刷多用于印刷商标、包装等印件,印速更慢些,所用纸张则从凸版纸、胶版纸、铜版纸到玻璃粉面涂层纸各色均有。
要求印刷品色彩鲜明,图文清晰,固一般凸版墨、或称彩色铅印墨、另件墨(包括铜锌版墨),比较印书墨要厚得多也粘得多,否则网点印不清晰。
因为印速更慢,且纸张吸收性差,固需氧化聚合结膜干燥。
另外,也要色彩鲜艳,并有一定的光泽。
至于印铜版纸、涂层纸等印件则一般均采用颜色浓度更高的胶版墨,甚至亮光快固着胶版墨,以求色彩鲜艳并且光泽优良。
胶版印刷因利用油水互斥原理进行印刷,故胶版墨必须有一定的耐水性,不应在印机上严重乳化和在药水中渗色。
因为胶印印速现在比凸印快,且经过橡皮转印,要求油墨的粘性不能太高,故其稠厚程度较彩色铅墨小,粘性也小。
所用纸均为胶版纸、铜版纸,故亦为氧化聚合结膜干燥。
有的要求背面不沾脏,故需用快固着油墨。
要求光泽优良,则更需用亮光快固着墨。
油墨的性质实际上决定于其组成成分,如油墨的颜色、着色力、耐光性、耐酸、耐碱、耐皂、耐热、耐各类溶剂和耐水性,主要决定于颜料。
油墨的干燥性、快固着性、光泽性、耐摩擦性、耐挠曲性等性质主要决定于连结料。
论油墨的干燥问题及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论油墨的干燥问题及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油墨从流体状态到固体状态的变化过程称为油墨的干燥,完成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干燥时。
干燥时间短,油墨干燥速度快,干燥时间长,油墨干燥速度慢。
油墨干燥的快慢对印品质量有很大影响,干燥过快,油墨会在印版表面结皮、糊版,使印刷品油墨堆积,光泽不良,出现"墨斑";干燥过慢,印刷品背面可能发生粘脏、转移现象,同时也不利于下一道工序的进行。
而油墨的干燥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物理、化学、流体力学以及表面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受承印物、油墨组成、印刷条件、印刷方式、印刷机械以及印刷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这里作一探讨。
重点在于应用物理、化学的知识,从油墨组成、承印物、印刷环境以及印刷条件等方面更好地控制油墨的干燥性能。
一、油墨的干燥方式油墨的干燥方式大体上分为三种:渗透干燥型、挥发干燥型和氧化结膜型。
通常来说,油墨的干燥是以某一种干燥方式为主,同时伴随其他的干燥形式来完成的。
渗透干燥型是指油墨对承印物有渗透作用,亦既承印物对油墨中的连接料有吸收作用。
一般针对纸张而言,纸张是由纤维交织成的多孔性物质,孔径很微小。
当油墨转移到纸张上时,由于纸张纤维空隙的毛细管作用而开始吸收油墨中的连接料,随着连接料的减少,液体分也减少,颜料粒子间的凝聚力逐渐增大,油墨逐渐失去了流体的性质而呈现固体的形态。
可见,纸张吸收油墨中的连接料的过程(亦即油墨向纸张中的渗透过程)就是油墨在纸张上的干燥的过程。
另一方面,油墨粒子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空隙,构成了无数个毛细管。
当油墨向纸张的渗透过程中,油墨颜料粒子空隙的毛细管作用是阻止渗透的。
当纸张纤维间的毛细管作用和颜料粒子间的毛细管作用相平衡时,油墨中的连接料便停止了向纸张中的渗透。
挥发干燥型是指油墨中具有较大能量的溶剂分子克服了油墨中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从油墨表面逃逸到空气中,而使留下的树脂和颜料形成固体膜层固着在承印物表面的过程。
油墨的流变性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油墨的流变性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油墨是印刷的重要材料,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进行印刷工作时,油墨的流变性对于印刷产品的质量和水平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油墨的各种流变性能的属性进行解析。
流变学流变学,是研究物质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理想的弹性体和理想的粘性物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许多物质,如纸张、油墨等,其变形规律是复杂的。
油墨是在印刷机上被压匀到墨辊上,转移到印版上,再转移到橡皮布上,最后转移到纸张上。
在这个过程中,有种种的变形和流动,当油墨受力变形时,既会呈现弹性变形的某些特征,又会呈现流体的粘性,这种现象称为粘弹现象。
这种粘弹性物体的受力变形不仅与应力大小有关,而且与这些形变的发展速度有关。
印刷油墨的流变性质对印刷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油墨的流变性能包括油墨的黏度、黏着性、屈服值、触变性、流动度和流动性、转移性等性能。
01、黏度粘度是指流体流动时的粘滞程度,是流体分子之间相互吸收而产生的阻碍分子之间相对运动能力的量度,是表征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
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根据流体的结构与性质会出现流体呈黏稠状态时流动困难、流体呈稀薄状态时流动舒畅的现象,流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流动中存在着流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而导致的运动阻力,称为内摩擦力。
流体的这种性质称为黏度。
黏度是表明油墨流变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印刷过程中一定的黏度是保证油墨支持传递和均匀转移的主要条件,因为它关系到印刷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直接影响到印迹墨色的均匀程度、清晰度及光泽度。
印刷中对油墨黏度控制不当,会给印刷带来多种故障。
如下:1)油墨的黏度过大时,黏性过大,拉丝性强。
油墨转移过程中,在墨辊之间分裂时丝头过长,断裂的丝头末端容易形成油墨飞散到空中,形成印刷中的飞墨现象,飞墨现象在高速印刷时表现更为明显。
2)油墨的黏度过大很容易造成纸张的脱粉、拉毛或分层剥离现象。
这是油墨的黏力在一定印刷条件下超过了纸张的表面强度所形成的,这种现象在印刷用纸的结构疏松,表面强度不高时,更为明显。
丝印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如何影响其印刷性能

丝印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如何影响其印刷性能丝印油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印刷材料,它可以印刷在各种材料上,如玻璃、陶瓷、纸质材料和塑料等。
在丝印印刷过程中,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对印刷的成效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丝印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对于优化印刷过程和提高印刷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丝印油墨的组成及其流变学特性丝印油墨通常由多种组分组成,包括树脂、颜料、稀释剂和添加剂等。
这些组分的比例和性质不同,会决定油墨的颜色、粘度、流动性、耐磨性等特性。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油墨的流变学特性。
油墨的流变学特性是指油墨在剪切力下的反应特性。
正常情况下,剪切力越大,油墨的流动性就越强。
根据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可以将油墨分为牛顿型和非牛顿型两种类型。
牛顿型油墨的流变学特性符合牛顿定律,即随着剪切力的增加,油墨的流动性会线性增加。
这种油墨的特点是粘度恒定,易于流动和控制。
但是其颜色和光泽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印刷效果。
非牛顿型油墨的流变学特性不符合牛顿定律,随着剪切力的增加,流动性会发生变化。
以黏弹性为代表的非牛顿型油墨中,粘度和弹性是相互关联的。
当受到剪切力时,油墨分子会“拉伸”并相互交错,从而提高流动性。
当剪切力消失时,分子又会重新归位,使油墨恢复原有的粘度和弹性。
二、丝印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对印刷性能的影响在丝印印刷过程中,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对印刷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颜色、流动性和耐磨性方面探讨其影响。
1、颜色丝印油墨在印刷时,其颜色通常会受到剪切力的影响。
如果油墨的颜色和光泽度变化较大,会导致印刷质量下降。
因此,需要选用具有稳定流变学特性的油墨,并进行充分测试,以确保印刷效果稳定。
2、流动性油墨的流动性是影响印刷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流动性太差,油墨容易过早干结,影响印刷效果;但如果流动性太强,油墨易流失,会导致印刷失真和油墨的浪费。
因此,在选择油墨时,需要考虑油墨的流变学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耐磨性油墨的耐磨性是指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能够保持其颜色和光泽度的能力。
油墨对印刷品光泽效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3)给完工的成品表面上亮光油或贴膜。油 墨是通过颜料,连结料和附加剂混合研磨而成的 结构复杂的胶体,其性质主要是由颜料和连结料
的特性决定的。它通过挥发,渗透和氧化结膜三
种形式来完成印刷品印迹的干燥,作为印刷的主
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
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
(2)印刷时在油墨中适当加入燥油,以帮助 油墨表面的良好结膜,从而使产品获得适当的光 泽。要正确掌握红,白燥油的性能和用量,选择
燥油的种类和用量对光泽有一定影响,402 号红
燥油主要由荼酸钴组成,催干作用是以表面氧化
结膜为主,催干速度快,约为白燥油的 23 倍, 一般在红墨和黑墨中加放,中兰和深兰也可以 用。特别是同一种印品的后几色,若能最大限度
地加放红燥油,这对增加印品的光泽会有良好的
作用。黄版作为第一色序时,不宜加放红燥油,
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
因为红燥油的颜色会改变黄墨的色相,其次是黄 墨量最大,过于干燥极易发生玻璃化现象。白燥 油是钴、锰、铅的金属盐类的混合物,具有全面
催干的作用,但是不及红燥油强烈,正确地加入
世间是循环的,人不可能永生为人。我也期待下辈子也许会
分,剩下油墨的颜料颗粒附在纸张表面,因此使 产品暗淡无光。 处理方法 如何使印刷的产品有较好的光泽,实际操作
经验告诉我们,印品光泽的获得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着手: (1)油墨本身的光泽是最基本的要素,在高 档精细产品印刷时,油墨要选择高档快干亮光油 墨印刷,以获得最佳光泽。
要材料,了解油墨组成,熟悉油墨的性能,正确 掌握油墨的使用方法,是保证印刷质量的必要条 件。
油墨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油墨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油墨触变性是印刷工艺的性能之一,它对印刷产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所谓触变性是指油墨在外力和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下,油墨变稀或变稠、流动性改变的一种现象。
对印刷工艺来说,稳定的产品印刷质量,要求油墨应保持适度而又稳定的流动性。
但是,由于油墨本身固有因素和印刷条件的原因,印刷过程中油墨不可避免会出现“触变”现象,影响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油墨的触变性,从工艺、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克服和弥补,减少油墨印刷中触变的程度,才能更好地保证产品的印刷质量。
对油墨触变性的认识在生产工艺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般油墨都具有一定的触变性、共主要表现为油墨一经搅动、摩擦后即变得稀薄,使流动性增大,而把它静放一段时间后,油墨又会恢复到原来那较稠的状态。
如粘度较大的油墨,在外力的搅动下,其凝固状态遭到破坏,就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静止状态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其凝固状态渐渐增加,当重新开机时就会影响墨斗中油墨的正常流动,甚至出现不能传递现象。
另一方面,油墨在印刷机墨斗和胶辊上,经过转动摩擦,其温度升高,于是流动性、延展性也随之增大,直至转移到印张上后,由于外力消失,其流动性、延展性减少,随之由稀变稠,从而保证印刷墨色的清晰度。
此外,气温低时,油墨就显得稠;反之,油墨就变稀,流动性就增大。
当机器长时间处于停机状态,墨斗中的油墨也会由稀变稠逐渐恢复原状,这些都是油墨触变性的正常现象。
一般在印刷过程中,绝大多数油墨会由稠变稀,其原因是温度变化的因素,如机器升温、墨辊升温、印版升温等造成的。
油墨具有一定的触变性时,有利于油墨顺利、均匀地传送和印刷。
影响油墨的触变性,除上述因素外,主要是由油墨的成分特性所决定的,如采用表面吸附性强的颜料制成的油墨,其触变性就大;油墨中的颜料呈针式和板状粒子的比球状粒子的触变性要大一些;颜料用量大的,其触变性也大,这是由于颜料分子相互吸引而絮凝的缘故;颜料与连结料润湿性差的,油墨的触变性也就大;树脂分子比重大的,油墨触变性也大。
浅谈油墨性能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的印刷 。值得提示 的是 ,印刷纸张表面较光 滑的、
、
般 采用 以一定 厚度 的墨层试 样 , 把其 一端 浸入 酸 、
纸质表面强度较好的 ,油墨粘度可适当大些。反之 ,
表 面强 度差 的纸 张 时 ,油 墨粘 度 应小 些 ,以获 得 相
碱或醇的溶液中,经过大约 1 天时间的浸泡后观察 墨层测试样 的颜色情况,即可判定出油墨的耐酸 、 碱 、醇的性能。如试样 出现严重变色为一级;明显 变色的为二级 ;稍微变色的为三级;基本不变色的 为四级;都不变色的为五级算是最好的。
印刷质量 的影 响
耐酸 、耐碱 和耐醇性较强 的油 墨 ,印出的产 品墨色鲜艳 ,版面层次分明、网点清晰 ;反之 ,印 出的产 品墨色灰暗乏力 ,版面层次有欠分 明感光盘 印刷,网点印得也不光洁。印刷油墨具有耐酸、耐 碱和耐醇性是包装产品的基本要求 ,如用于包装香 皂、苏打或食品类 的印刷 品,所采用的油墨必须具 备较好的耐酸 、耐碱。此外 ,上光油中含有醇类溶 剂,所以需上光 的产品必须考虑使用具有耐醇性的 油墨 , 以免产生不 良现象。 油墨耐酸、 碱、 醇的测定 ,
色泽容易产生褪色和变色现象。 油墨耐光性的试验,
一
般采用把印张放在 日光下晒或在曝光实验机中受
紫外 线 灯光 照 射 ,之后 取 之 与 国际八 级 羊 毛蓝 色标
准的褪色情况作比较 ,即可定出级别来。八级耐光
为最 好 ,耐 光性 能 达 到七 、八 级 的油 墨 几乎 不会 变
油墨因素对印刷品光泽度的影响

油墨因素对印刷品光泽度的影响影响印刷品光泽的油墨因素主要是墨膜的平滑度,它是由连结料的性质和数量多少决定的。
油墨应含有分散均匀的细微颜料,并具有足够的粘度和较快的干燥速度,以避免连结料过多渗入纸张孔隙。
此外,油墨还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以便使印刷后形成平滑的墨膜。
1、墨膜厚度对印刷品光泽的影响在纸张最大限度吸收油墨的连结料以后,剩余的连结料仍保留在墨膜中,它可以有效提高印刷品的光泽。
墨膜越厚,剩余的连结料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印刷品的光泽。
光泽随墨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油墨相同,但不同纸张所形成的印刷品光泽随墨膜厚度而变化是不同的。
高光泽涂料纸在墨膜较薄时,印刷品光泽随墨膜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墨膜掩盖了纸张本身原有的较高光泽,而墨膜本身形成的光泽又由于纸张吸收而降低;随着墨膜厚度的逐渐增加,纸张对连结料的吸收基本饱和之后,其表面保留连结料增多,光泽度亦不断提高。
涂料纸板印刷品的光泽度随墨膜厚度的增加很快提高,在墨膜厚度增加到3.8μm以后,光泽便不再随墨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2、油墨的流动性油墨的流动性太大,网点增大,印迹尺寸扩大,墨层变薄,印刷光泽度差;油墨流动性太小,光泽度高,油墨不易转移,也不利于印刷。
因此,为了得到较好的光泽度,应控制油墨的流动性,不能太大不能太小。
3、油墨的流平性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流平性好,则光泽度好;流平性差,易拉丝,则光泽度差。
4、油墨中颜料的含量油墨的颜料含量高,在墨膜内便可形成大量的细小毛细管。
而这些大量的细小毛细管保留连结料的能力,比纸张表面的纤维间隙吸收连结料能力要大得多。
因此,与颜料含量低的油墨相比,颜料含量高的油墨能使墨膜保留更多的连结料。
使用颜料含量高的油墨的印刷品的光泽度比颜料含量低的油墨的印刷品的光泽度高。
因此,油墨颜料颗粒间形成的毛细管网络结构是影响印刷品光泽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印刷时,采用上亮光油的方法来增加印刷品的光泽,这种方法完全不同于增加油墨的颜料含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
一、比重
在20℃、1cm3油墨的重量(g)与其体积之比称为油墨的比重。
油墨的比重,是估算油墨用量和评价其工艺特性的物理量。
目前,市售胶印油墨的比重一般约为1~3g/cm3。
在调墨过程中,一般应考虑所选配油墨或辅料的比重。
如比重大的与比重小的互相配调时,不仅容易发生分层现象,而且也会引起浮色,使其表面显现比重小的色彩来。
如在配调同一色墨时,比重大的较比重小的耗量多。
在印刷过程中,比重大的墨,不仅耗量大大而且也容易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聚集堆积,造成堆墨辊、堆印版、堆橡皮布或糊版等故障,特别是在高速印刷条件下,当墨层转移的均匀性受到破坏时尤其如此。
二、细度
细度是指油墨中的颜料、填充料等的最大粒径,以及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
油墨的细度,在一定程度上了墨体的流动性和着色强度,对印刷工艺和印刷质量影响甚大。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细度会影响图象的传递和清晰度,这是因为它与印版上的网点面积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如表B-1所列)。
如比例较近时,则容易发生网点虚、扩大、点型不良和不光洁等弊病。
油墨的细度细,则印迹的网点饱满有力,着色力也强。
如太粗时,不仅容易造成毁版、糊版、堆墨(堆版、堆橡皮布),也不利于小网点的完整性。
目前,国产胶印油墨的细度一般为15~20μm,多数厂的产品在15μm以下,但各种辅料的细度一般在20~35μm。
表B-1 油墨中的颗粒与印版上网点面积的比例关系
网线数
网点
墨中颜料颗粒与网点面积比
线/cm
线/英寸
成数
面积(μm2)
粒径为15μm时粒径为20μm时
40
100
1
6451
36:1
20:1
4
2580
145:1
8:1
48
120
1
4480
25:1
14:1
4 17921 101:1 57:1
53 133 1 3647 20:1 11:1
4 14589 82:1 46:1
60 150 1 2867
16:1 9:1
4 11469 65:1 36:1
70 175 1 2160 12:1 6:1
4 8426 47:1 27:1
80 200
1 1613 9:1 5:1
4 6451 36:1 20:1
100 250 1 1032 6:1 3:1
4 4129 23:1 13:1
三、透明度
透明度指油墨墨膜覆盖在承印材料上,或相迭在另一墨层表面后,其被覆盖所能显现的程度,它是表征油墨墨膜对被覆盖面遮盖力大小的指标,故通常又称为油墨的遮盖力。
油墨的透明度。
对于三色或四色印刷的色序设计和印刷后的色彩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三色或四色印刷中,油墨的透明度是实现减色效果的关键。
使用透明度高的油墨,除了考虑原稿和工艺因素外,其色序设计比较灵活。
而在某些多色套印中,如需遮盖其底色时,则要求使用透明度低的油墨,以达到不露底色的目的。
油墨的透明度,一般分为透明(无遮盖性)、半透明(半遮盖性)和不透明(有遮盖性)三种。
四、着色力
着色力是指油墨层在承印材料上所能显示颜色强度的能力,它是
表征油墨浓度或饱和度的质量指标之一。
油墨的着色力,除了由其结构中的颜料浓度、含量和分散度决定外,同时也与油墨膜对光波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有关。
一般地说,颜料含量多、且分散度又大时,其着色力强;反之,其着色力则弱。
由于平版胶印是一种间接印刷方法,印张上的墨膜厚度较薄,因此需要借助油墨的着色力予以补偿。
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的着色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印刷效果和印品质量,而且对于油墨的单位面积用量,关系也十分密切。
如选用着色力强的油墨,较着色力弱的油墨耗用量少,又可获得良好的印刷效果。
对于油墨的着色力选择,通常是按印刷品的图文性质而定的。
如以印刷彩色网线为主时,则应用着色力强的,对反应小网点有利。
而以印刷满版实地为主时,则应用着色力稍弱一些的。
在胶印过程中,对于油墨着色力强弱的判定,通常可以从墨辊表面的传墨量和印品的着色浓度加以对比。
如传墨量多,而印品浓度不足,则表明其着色力弱;反之,则强。
五、粘度
粘度是指油墨流动时的粘滞程度它是表征油墨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
胶印油墨的粘度主要取决于所用连结料的固有性质和颜料(含填充料)颗粒大小、含量,及其在连结料中的分散状态。
颜料含量高,粘度大;颜料颗粒大,粘度小;颜料分散度好,粘度小。
在胶印过程中,一定的粘度是保持油墨正常传递、转移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印迹牢度、清晰度和光泽度的重要条件。
油墨粘度过大时,传递、转移困难,使版面墨量不足,造成图文基础裸露形成花版。
同样,粘度过大,也易引起纸张拉毛、脱粉现象,或造成印张的剥离。
但粘度过小时,则容易产生浮脏,严重时会造成墨体乳化,若使其不能保持正常的传递、转移,并逐渐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堆积起颜料颗粒,当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糊版。
在胶印过程中,对于粘度的控制,应该根据所用纸张的紧度和印刷速度而定。
紧度大粘度可以大些,反之则应小。
印刷速度慢粘度要大,印刷速度快粘度要小。
六、粘性
粘性是指油墨在传递、转移与分布过程中。
其墨层间分离、断裂(或扯开)时所产生的阻力,它是表征油墨的粘附和内聚力性质的,故通常又称为粘着性。
油墨的粘性,受其本身的粘度、弹性、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粘性与粘度成正比,但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
粘度数据只是提供了一个参照范围,因其受纸张、印刷机速度、印品情况等诸因素影响圈较大,故经常出现粘度并不太大但粘性却大的情况,或出现粘度大而粘性并不大的情况。
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粘性的大小,主要与墨层厚度与墨层分离时速度有关,墨层厚粘性大,速度高粘性也大;墨层薄粘性小,速度低粘性亦小。
如粘性过小时,其抗分离的力小,则分布的墨层太薄,印品色泽易淡,网点印迹有扩大趋势。
粘性小,抗水性一般也差,故容易造成脏版。
如粘性过大,则抗分离的力大,因而产生传递、转移不很,墨层分布也不均匀,使印张色泽浓淡不一。
甚至造成条痕。
当橡皮布与印张剥离时,如纸张表面强度不足,油墨的粘性又大,则会产生拉毛,严重时造成剥纸故障。
一般地说,在湿式套印中,油墨的粘性应按色序依次相应递减。
这是因为在多色(如四色或五色)连续印刷中,由于油墨是湿压湿套色叠印,其粘性应按印刷压力、印刷速度、给墨量、纸张性质等实际情况而定,以保证其获得良好的套印性能和印刷效果,防止后一色叠印时,不能很好地粘着于前一色墨层上。
据经理,在湿式套印中,只有当第二色墨的粘性小于第一色,而大于第三色的情况下,才能使墨
层套印良好,故一般地说,各色间的粘性,应满足下式要求:T1>T2>T3>T4。
七、屈服值
屈服值是指油墨在开始流动时所需的最小外力。
它是用来表征油墨由弹性变形到流动变形过程的粘滞现象和性质的。
胶印油墨多属塑性流体,它的屈服值,主要取决于所用连结料的流值性质,及其本身的粘度。
在调墨或胶印过程中,当油墨的切变力作用下开始变形时,并不立即出现流动,而是在切变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才出现塞流现象。
随后,当切变力超过理论屈服值时,才显示出层流现象。
在实际观察到油墨开始塞流流动时,称为最小屈服值;而到出现层流流动时,则称为最大屈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