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粉碎还田机械 开题报告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开题报告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开题报告第一篇: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开题报告青玉米杆收割粉碎机械1.课题研究的意义青玉米秸秆机械收割粉碎还田技术,就是在玉米收获后,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直接将留在地里的玉米茎秆就地粉碎并抛撒地表,或人工喂入铡切后抛撒地表,补氮后翻耕入土。
目前新疆玉米面积约123万h㎡棉秆资源非常丰富。
玉米杆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为8%~9%,经过微化处理后,其蛋白质含量可达12%,比麦草、稻草的蛋白质含量高5~6倍,可作为很好的牛羊饲料。
而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棉秆利用率只有35%左右,经处理后的利用率低于20%。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青玉米秆遗弃田间或烧毁,造成了青玉米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空气的严重污染,甚至严重影响到交通安全。
机械化青玉米杆收割粉碎还田技术是将青玉米秆在田间就地粉碎后翻耕人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
研究推广此技术,无论是从保护环境、改善土壤结构,还是从减轻农民负担,都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大规模利用这项资源,必须有相应的收获机械。
将青玉米秆粉碎还田与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平衡等密切联系,已成为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棉秆粉碎还田的优化方式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2.现状及分析2.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2.1.1 国内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机型按青玉米杆秆粉碎部件轴的位置分,棉秆粉碎还田机可分为卧式粉碎还田机和立式粉碎还田机两种。
卧式秸秆切碎还田机切碎部件在垂直面内做旋转运动,打击秸秆。
大多属于无支承式打击切碎。
多用于高粱、玉米、棉花等柔韧性差、脆性好的硬秸秆作物。
已有机型主要有: 4F-90(70)型秸秆还田切碎机、9Q-1.7型牵引式茎秆切碎机、9Q-1.5型悬挂式茎秆切碎机、JQ-2.0型悬挂式茎秆切碎机、JZH-2秸秆根茬还田通用机、JH-100、JHF-150、JHF-130型秸秆还田机等。
秸秆还田议题报告模板

秸秆还田议题报告模板秸秆还田议题报告报告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聚焦秸秆还田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并为解决该议题提供思路和措施。
议题概述秸秆还田是指将庄稼收割后的秸秆还原分解后,撒在田地上用以改良土壤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种农业技术。
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秸秆还田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量,还田量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秸秆还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农田秸秆还田后的运输和处理问题等。
问题分析秸秆还田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对秸秆还田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替代焚烧,减少空气污染。
此外,还需要考虑还田量逐年增加带来的秸秆运输和处理问题,以及延长秸秆利用周期的方法等。
决策建议基于以上问题分析,在制定决策时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加强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开发更高效、环保的秸秆还田方法,减少秸秆焚烧方式的使用。
其次,我们应该推动建立健全秸秆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引导农民将秸秆出售给秸秆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减少运输和处理环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秸秆还田对农田肥力的重要作用。
措施和效果预测针对上述的决策建议,可以采取多个具体措施。
比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秸秆还田给予补贴,提高农民参与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其效率和环保性。
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会显著减少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减少秸秆运输和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解决议题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开题报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及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及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的影响学号:报告人:专业学位(类别):研究方向(领域):所在学院:校内导师:教授校外导师:高级工程师报告时间:2013年7月**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制1立题依据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
由于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等问题,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据报道,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秸秆还田的数量很大[1]。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有近20种,而且数量巨大(每年都有6~7亿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能源的改善,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
尤其是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无组织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约为150g/kg,氮、磷、钾、钙、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也相当丰富[2]。
秸秆还田可以以草养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秸秆还田,在现代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因素。
作物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重要的有机肥源[4]。
通过人工或机械操作,并综合采用少耕、免耕,选用良种、平衡施肥、防治病虫害、模式化栽培等多项配套农艺措施,以不同形式将秸秆还田,可以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
尽管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还田后的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质量;有些农民对秸秆还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长期效益观念,秸秆还田机具价格偏高、利用率低等,使推广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
水稻整株秸秆还田关键部件模糊可靠性设计及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稻整株秸秆还田关键部件模糊可靠性设计及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产效益。
而整株秸秆还田机具作为实现该种生产方式的关键部件,其可靠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整株秸秆还田机具的关键部件进行模糊可靠性设计及试验研究,旨在提高整株秸秆还田机具的可靠性,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的过度耕作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土地质量逐渐下降,土壤肥力降低,致使水稻产量出现了下降趋势。
于是,整株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整株秸秆还田是指在收获完水稻后,将整株植株(包括茎、叶子和穗等)还原到土地上,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秸秆分解为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这种生产模式需要使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实现,而实现该模式的机械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因此机具的可靠性设计和试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内容:本文将针对整株秸秆还田机具的关键部件进行可靠性设计及试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1.根据机具的实际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对关键部件进行模糊可靠性设计,建立可靠性设计模型,从而确保机具在复杂的作业环境中能够稳定运行。
2.通过试验验证机具的可靠性设计方案,包括关键部件的材料选型、结构设计等,以确保机具能够在实际作业中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3.针对机具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故障分析和处理,提出有效的维修和保养方案,以确保机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研究意义:通过对整株秸秆还田机具的关键部件进行模糊可靠性设计及试验研究,旨在提高机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机具故障率,从而提高整株秸秆还田生产方式的效益。
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粉碎机设计的开题报告(川农)

(1)通过国外玉米粒粉碎机发展概况的研究与阐述,归纳出其优点与不足,并对其提出设计方案。1通过间断的使用减小摩擦2减小结构尺寸,使粉碎机易移动。并对其提出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以下是三种方案的简要特点:
①方案1:锤片采用矩形锤片
特点:运用的较多,通用性好,形状简单,易制造。它有两个销连孔,其中一个孔销连在销轴上,可以轮换使用四个角来工作。
②方案2:锤片采用阶梯型锤片
特点:阶梯型锤片工作棱角多,粉碎效果更好,但是与之相比耐磨性要差些。
③方案3:锤片采用尖角型锤片
特点:尖角锤片适用于粉碎牧草等纤维质饲料,但是耐磨性也差。
(2)锤片式粉碎机方案的简要特点:当物料由进料口进入机膛时,立即受到高速旋转的锤片的打击而破碎,当物料在机膛连续多次撞击而粒度小到能通过底下的筛面的筛孔时,就可以从出料口流出。缺点是一般的粉碎机整体比较大而不易移动。
意大利GBS公司(GOLFETTO/BERGA/SANTATI)最新生产的MSVl20/25型立式粉碎机,在增大锤片与物料撞击区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了粗粉与筛片的摩擦以降低温升;其转筒型筛片及大筛理面积结构有助于出粉,无须再配传统的吸风装置;机体部涂覆耐磨材料显著降低了噪声。该机配备了AB 60/R型喂料机,可自动排出铁质杂物,能根据电机的功耗实现均匀进料[15]。
2007年初,沃仕机械研制开发了“双转子锤片粉碎机”。该粉碎机有2个旋转方向相同的转子,2个粉碎室之间连通,构成“∞”型的粉碎室,中间装有导流装置。GTC导撞粉碎技术是引导物料流和锤片撞击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阻止环流层的形状,增加锤片对物料的正面冲击的概率,利用一部分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解决小筛孔(1.5mm以下)堵塞问题,实现超细粉碎工艺,提高了超细粉碎的产量。2008年,明博机电设备、无极县元大饲料机械公司等企业也相续研制了“双转子锤片粉碎机”。
开题报告

1.2.1国内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机化工作者在引进国外农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开发出了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和整株还田的机械化技术和各种机具。目前,大量应用的多是完成单一粉碎作业的卧式秸秆粉碎还田机,如‘IGX一2型旋耕灭茬机,4JQ一200型秸秆切碎还田机,FGL- 140型秸秆还田旋耕机。虽然秸秆还田机械种类较多,但是对它们的理论研究甚少,技术多半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致使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比较盲目,对其结构参数、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配置与选择缺乏较充分的理论和试验依据。我国的秸秆还川机具除己有的卧式粉碎机外,近年来又开发了以灭茬为主的立式圆盘切割粉碎机。成熟的机型主要有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生产的4Q系列秸秆切碎还田机和栾城第二机械厂生产的4F系列秸秆粉碎机。现有机具性能基本能够满足农艺要求,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秸秆还田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技术成熟度不高。例如,‘常用的正转旋耕机灭茬不彻底,碎土率低,秸秆不能充分掩埋和覆盖,不能较好地实现秸秆还田的农艺要求。1980年之前大田里使用的旋耕机主要是正转旋耕机。近年来,随着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季节己形成由南向北的收割态势,反转旋耕机作为其主要配套耕作机具得到了迅速发展。反转旋耕机耕作时,旋耕刀从沟底向地表切割土壤,消耗功耗较小,同时土块和留茬通过刀轴上方向后方抛出,撞击旋耕机后方的栅栏后,留茬在栅栏内落地,小土块通过栅栏间隙覆盖在留茬上,形成耕后埋茬的土壤。但反转旋耕机刀辊前方奎土严重,缠草多,造成旋耕刀重复切削,功率消耗也很大,农民反映配套拖拉机冒“黑烟”,其打茬能力也不理想,许多大的根茬仍留在耕层里。
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 目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设计
学生姓名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
直播田是指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亚热带和温暖地区,其特点是在整个耕作期间都不改变田地的土质结构,不进行翻耕和深耕,只是在清理杂草后,
直接把种子播撒在地上。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直播田的耕作方式逐渐被淘汰,
而以深耕和机械化为主的耕作方式逐渐兴起。
为了缓解土地退化和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许多研究对于秸秆还田进行了探究,发现该方法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肥料用量,提高土地产量和经济收益。
然而,不
同的耕作方式对秸秆还田的效果有所不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研究。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其在改善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参
考和指导。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
实验部分将在直播田和传统农耕田分别进行秸秆还田实验,比较不同条件下土壤质地、水分、有机质等方面的变化,
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经济收益进行统计和分析。
文献综述部分将对秸秆还田的现有研
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和原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探讨了秸秆还田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效果,为今后的农耕生态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指导。
此外,该研究还将提供直播田和传统农耕田的
比较结果,为农民和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对于粮食、纤维和能源等生产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农耕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对土壤、水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坏。
为了减轻劳动压力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免耕和秸秆还田已经成为了一种逐渐普及的农业生产方式。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免耕和秸秆还田对于农田生态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
研究内容:1. 免耕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肥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免耕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秸秆还田与无秸秆还田下的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土壤保水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揭示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3.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通过对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的稻麦产量、营养品质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免耕和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
研究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将有效提高人们对于免耕和秸秆还田等农业生产方式的认知,促进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生态环境和作物生产力的影响,给出相关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结论。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将揭示免耕和秸秆还田对于农田生态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米杆收割粉碎机械1.课题研究的意义青玉米秸秆机械收割粉碎还田技术,就是在玉米收获后,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直接将留在地里的玉米茎秆就地粉碎并抛撒地表,或人工喂入铡切后抛撒地表,补氮后翻耕入土。
目前新疆玉米面积约123万h㎡棉秆资源非常丰富。
玉米杆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为8%~9%,经过微化处理后,其蛋白质含量可达12%,比麦草、稻草的蛋白质含量高5~6倍,可作为很好的牛羊饲料。
而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棉秆利用率只有35%左右,经处理后的利用率低于20%。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青玉米秆遗弃田间或烧毁,造成了青玉米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空气的严重污染,甚至严重影响到交通安全。
机械化青玉米杆收割粉碎还田技术是将青玉米秆在田间就地粉碎后翻耕人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
研究推广此技术,无论是从保护环境、改善土壤结构,还是从减轻农民负担,都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大规模利用这项资源,必须有相应的收获机械。
将青玉米秆粉碎还田与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平衡等密切联系,已成为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棉秆粉碎还田的优化方式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2.现状及分析2.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2.1.1 国内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机型按青玉米杆秆粉碎部件轴的位置分,棉秆粉碎还田机可分为卧式粉碎还田机和立式粉碎还田机两种。
卧式秸秆切碎还田机切碎部件在垂直面内做旋转运动,打击秸秆。
大多属于无支承式打击切碎。
多用于高粱、玉米、棉花等柔韧性差、脆性好的硬秸秆作物。
已有机型主要有: 4F-90(70)型秸秆还田切碎机、9Q-1.7型牵引式茎秆切碎机、9Q-1.5型悬挂式茎秆切碎机、JQ-2.0型悬挂式茎秆切碎机、JZH-2秸秆根茬还田通用机、JH-100、JHF -150、JHF-130型秸秆还田机等。
立式秸秆切碎还田机切碎部件的轴垂直安置。
碎部件在水平内作旋转运动,切碎秸秆。
一般都有动刀和定刀,属于有支承切割,多用于小麦、水稻等秸秆柔软韧性较好、脆性较差的软秸秆作物,也有用于棉花等硬秸秆作物的。
已有机型主要有: 4Q-31型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2JH-1.6型秸秆还田机、2JH-1.7型悬挂式茎秆切碎还田机、2JH-1.9型茎秆还田机、2018型可折翼旋转切割机等。
2.1.2 青玉米杆秆粉碎还田机机型的特点分析2.1.2.1 1JHYz一系列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
工作原理及构造:自走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割机自身的输出动力,经链条和V带传递系统,通过变速机构,带动刀爪轴上的锤爪刀高速旋转,将被粉碎的秸秆切断并送入壳体内定刀处,次击切成细碎秸秆,切碎的秸秆沿机壳内壁被气流均匀抛撒在还田机壳后边的地面上。
17HYz一系列玉米秸秆粉碎还由机架、机壳、传动齿轮箱、动力传递系统、刀爪、轴、地滚、液压悬挂升降机构组成。
2.1.2.2 2JH-1.6秸秆还田机该机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传入动力,经安全离合器传递给变速箱,变速箱将水平传动改变为垂直增速传动,带动动刀盘作水平旋转,对秸秆进行切割。
当拖拉牵引机具前进时,秸秆喂入机壳,在刀片较大的加速度和动能的作用下秸秆切断并打入机壳内。
茎秆经过定刀片的重复剪切被切成碎节最后均匀地抛撒在田间。
2.1.2.3 2018型可折翼旋转切割机美国迪尔公司研制的2018型可折翼旋转切割机属于立轴式秸秆切碎机,该机有三立轴三套切碎装置,动力经动力输出轴输出后由万向节传给各甩刀轴。
该机型没有定刀片只有一组动力片,动刀片数目为4个或2个,改变刀片类型可用于切碎不同的作物秸秆。
由于刀片数目少,工作幅面宽所以刀端线速度较大,为80m/s以上。
这样才能保证切碎质量。
该机重量较大,工作幅面较宽所需动力较大,不太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但其更换刀片用于不同的作物秸秆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我国年生产秸秆约6亿吨, 在农村多用于生活燃料和牲畜饲草。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农作物秸秆, 近几年来国家农业部大力推荐秸秆还田技术。
并对秸秆还田方式、时间、数量施氮量、粉碎程度、土壤水分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秸秆还田的技术规程, 为秸秆还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 秸秆还田仍局限于培肥效果及作物产量效应研究,而对于桔秆施人土壤后速效养分的动态变化及配施氮、磷对其腐化系数的影响研究不多。
从区域研究来看北方旱作区域秸秆还田技术日趋完善, 无论是机械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和生物化学沤肥都取得一定进展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积极推广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到2009 年底,全市拥有拖拉机近24 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242 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2647台,旋耕机14556 台,玉米秸秆还田面积380 万亩,还田率达8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南安阳市从2001年开始, 连续3年被农业部河南省农机局确定为实施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的重点地区。
该市以实施项目为契机, 通过“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 实施以机械秸秆还田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使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获突破性进展。
3年来, 推广秸秆还田机2319 台(2003 年推广秸秆还田机881台), 总保有量达到3696 台。
2003 年还田面积达到84889hm2 (时, 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56.3% , 加上秸秆青贮和应用其他措施, 玉米秸秆综合用项目已获较大突破。
同时, 积极引导发展玉米机械联合收获,2003 年在农业部“新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带动下, 新增玉米联合收割机29(保有量达到50), 实施面积首次突破7000hm2. ,3 年的项目实施, 推广的秸秆还田机具和实施面积超过了 1987 年推广这一项技术以来的前 14年的总和, 累计完成秸秆直接还田面积23446hm2。
农业生产国都十分重视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最根本的战略性技术措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秸秆还田技术上做了大量工作。
美国把秸秆还田当作一项农作制,坚持常年实施秸秆还田;日本把秸秆还田当作农业生产中的法律去执行;近几年我国对秸秆还田技术也十分重视,黑龙江、吉林、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坚持秸秆还田工作,并取得较好效益。
3.任务要求及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成功设计出青玉米杆秆收割粉碎还田机械应有以下几个任务要求;①.外形美观、操作简便、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优点。
②.由动力输出轴输出动力,经安全离合器和一对锥齿轮后直接传给刀轴,结构紧凑,噪音小,运动平稳,工作可靠,且维修方便。
③.刀片的选材要好,要有较强的耐磨性和较高的冲击韧性。
④.刀片与刀座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联接,防止刀片在切割时碰到坚韧的障碍物而被损坏。
⑤.留茬高度不宜太高,60~80mm即可。
青玉米杆秆粉碎长度在30mm左右。
⑥.多用途。
多用于小麦、水稻等秸秆柔软韧性较好、脆性较差的软秸秆作物,也有用于棉花等硬秸秆作物。
4.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4.1 研究内容本课题重点研究棉秆粉碎还田机械,实现了青玉米秆收割、粉碎、还田一体化。
一机多用,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青玉米秆留茬高度过高,粉碎长度过大的现象.刀片的选材要好,要有较强的耐磨性和较高的冲击韧性。
刀片与刀座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联接,防止刀片在切割时碰到坚韧的障碍物而被损坏。
留茬高度不宜太高,40~60mm即可。
青玉米杆秆粉碎长度在10mm左右。
保证留茬高度和粉碎质量,加快秸秆腐烂速度。
粉碎后的青玉米秆被均匀地喷洒到田间。
4.2 解决思路解决思路如下:⑴动力部分:由大马力拖拉机带动,省油耐用、操作简便、效率高、寿命长、安全等优点。
⑵传动部分:采用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传动,结构紧凑,传动平稳,工作可靠,且维修方便,液压传动装置为刀盘提供动力。
⑶粉碎装置:刀片与刀座的结构设计。
5. 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完成本课题的方案:在原有青玉米杆秆收割切碎还田机的基础上,增加刀片长度,从而增加作业幅宽;另一方面,在不减小其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小机体重量,提高作业效率。
第1-2周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第3-4周走访农机销售部门,进行测量、比较,决定设计方案。
第5-6周根据工作要求,查阅相关手册,对各部门机构设计、计算,画草图。
第7-10周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并完成二维零件图、装配图,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整机各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第11-12周从工艺性能,经济性能,使用性能等对产品进行综合评价,校核,修正。
第13-14周完成产品说明书,准备答辩。
6. 主要参考文献[1] 段宪兵,陈学庚,李亚雄,温浩军.茎秆切碎还田机械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J].新疆农机化, 2003,(2):57-58.[2] 孙学军,王频. 秸秆切碎还田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新疆农机化, 2001,(2):41-43.[3] 黄新平. 棉秆粉碎收获机的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7):136-138.[4] 黄新平. 棉秆粉碎收获机的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 2003,34(4):56-62 .[5] 帕合尔鼎·阿布来提,吐尔逊娜依·热依木江. 几种秸秆切碎还田机的特点及使用要求[J].新疆农机化 , 2005,(3):56-57 .[6] 夏俊芳,袁巧霞,周勇. 我国秸秆机械化还田发展现状与对策[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2):48-49 .[7] 吕小荣,努尔夏提·朱马西,吕小莲. 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化农业, 2004,(9):41-42 .[8] 米志峰.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能源基地建设,2000(06) .[9] 张庆玲.水稻秸秆还田现状与分析[J].农机化研究, 2006(08) .[10] 安素兰,王菊鹏.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农机, 2002(S1) .[11]. 邢文英,康春晓,刘蔚艳.1JH-60型秸秆切碎还田机的研制[J].山东农机,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