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2023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

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_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_6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定稿)年级六年级主备教师备课日期参加人员上课日期课题伯牙绝弦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难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补充一、导入:学生听乐曲,(PPT)说话:“我仿佛看到了……”或“我仿佛听到了……”,引出“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伯牙绝弦。

二、新授:(一)自主学习:1、《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检测;2、回顾文言文读法,试读课文。

(学生评价,教师点拨,范读)PPT出示朗读要求: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节奏停顿连而不断。

3、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4、齐读课文(二)合作学习PPT出示翻译文言文的要求:结合课下的注释,说出句子大概的意思即可。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读懂课文;3、汇报交流。

4、重点字强调:(1)一字多义:出示短文中四个“善”字,引导学生辨析;(2)不同字意相同:出示“志”“念”段落,辨析词义。

(三)再读感知:1、再读课文,PPT出示要求:读出语气、情感。

2、出示最后一句,读出悲伤的情感。

学生就此句提问(会读的同学就会问,同学们读到这里有问题要问吗?)3、板书并理解知音:师生互动读课文,理解知音难觅。

(音乐《假如爱有天意》)(四)延伸:为体现“绝弦”的痛心,特选下面这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时的痛苦、绝望的心情。

(五)课堂达标《导学案》95页三、小结小结语;记笔记:伯牙绝弦,知音,高山流水(播放音乐)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绝---知音难觅(情投意合,心灵相通)作业布置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5 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5 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出示一些古今交友的名句。

(课件1)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千古流传的交友故事,古文——《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3.板题,读题。

(课件2)二.解题1.“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绝弦”又是什么意思?2.介绍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晋国做上大夫。

他琴技高超,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琴仙”。

虽然很多人都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找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3.这样一位“琴仙”,为什么要绝弦呢?答案就在文中。

三.初读课文。

(课件3——整篇课文,包括注释和拼音。

)导读:借助课文中的两个小老师----注释和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四.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师述:有一次,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完成使命之后,于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伯牙在汉阳江边的一座山下弹琴。

优美的琴声吸引了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他们由音乐走到了一起,情投意合,结为了生死之交。

于是,便有了今天这个故事。

2.理解生字。

(课件4——善哉zai峨峨兮xi)①找生读。

②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

(注释有)③再读。

(提示:表示感叹的语气怎么读——拉长语气。

)④把这两个词放进句子里读。

(再出示课件3)3.通读全文。

师:谁能一口气把全文读下来?4.出示划有停顿符号的课文(课件5),找生读。

5.通过理解重点难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师述:其实呀,我们还可以把读得更好。

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懂了,也就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了。

①出示课件6.(课文及三组词语:一组:1善 2善;二组:3念 4必得之;三组:5乃 6谓)②同桌交流,讨论。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伯牙绝弦》,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伯牙绝弦的典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友情的美德,激发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伯牙绝弦》的文意,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以及对伯牙绝弦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伯牙绝弦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翻译和理解课文。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翻译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课文填空练习,巩固生字词。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一篇关于伯牙绝弦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技巧的讲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培养。

六、课堂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绝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音乐欣赏1. 教师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艺术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伯牙绝弦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九、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伯牙绝弦的典故和友谊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伯牙绝弦》示范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伯牙绝弦》示范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伯牙绝弦》示范课教学设计第一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伯牙绝弦(马场镇党固小学肖丽娜)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3、积累中华古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喜欢音乐吗,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注意,把你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我找同学们来说一说,听到音乐,我仿佛看到了。

播放音乐。

学生描述画面。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些美妙的音符,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

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好朋友钟子期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绝弦”,正音“弦”并解释课题4、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熟读课文1、下面听老师读一遍,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读文言文和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范读课文,学生找特点,(慢、声音高低起伏,停顿多。

)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多人读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洋洋兮 / 若 / 江河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2、现在我们来一起配合音乐读课文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出示幻灯:课文。

齐读课文)三、品读感悟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

什么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们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以后,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请同学们先观察这幅图片,谁是伯牙?谁是子期?(生回答)师板书(伯牙、子期)再问:课文中是用那个词来表明他们的关系?(知音,并板书)。

那什么样的人才叫知音?(生回答)他们之间是靠什么传递情感的?(琴,师画琴并说: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哪。

名师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优质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优质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优质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张聪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

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

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

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

“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

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体会知音情深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操练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先给大家听一段音乐,大家要仔细听,听了说说你的感觉。

(放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说说感受)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她的名字叫“高山流水”,这首乐曲里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讲的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解题。

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杨氏之子)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最古老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

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

(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
点词语的意思。

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理解此句。

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

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

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

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指名说。

(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

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

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

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

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

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

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

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

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