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总论-1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

第1篇总论第1章 绪论第1节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中药鉴定学(Identifi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drug),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是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原料药,简称为“药材”,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3大类,迄今为止,中药材的总数量已近13 000种。
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称之为饮片(decoction pieces)。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是以饮片(或药材)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
中药饮片(或药材)在临床上应用的形式绝大多数是复方和中成药。
据不完全统计,中药的方剂已达100 000余首,已经批准生产的中成药数量为9 300余种。
由此可见,对于中药的鉴定,只有把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与特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的目的。
中药鉴定学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分类与命名,发展历史,资源概况,采收和加工方法、贮藏方法、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质量标准要求、代表性中药选论。
代表性中药的记载大纲主要包括下列项目:名称、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第2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价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而对其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依赖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这三条原则是中药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准绳,也是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核心内容。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总论1

牡丹皮 长柱状或针状、羽状结晶 长柱状或针状、 徐长卿 同上 斑 冰
蝥 30~140℃ 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 , 加碱 斑蝥素 30~140℃ 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 溶解, 溶解,再加酸结晶析出 樟脑 片 白色不规则片状结晶
(4)显微化学法鉴别药材举例
品名 黄 连 紫苏叶 丁 香 肉 桂 槟 榔 北柴胡 直立百部 方法与结果 成分 加稀HCl析出针簇状结晶;或加30 加稀HCl 析出针簇状结晶;或加30%HNO3 ,析 小檗碱 HCl析出针簇状结晶 30% 出针状小檗碱硝酸盐结晶。 出针状小檗碱硝酸盐结晶。 加 10%HCl 显红色 ; 或加 5%KOH 显鲜绿后变黄 紫色素 10%HCl显红色 或加5 KOH显鲜绿后变黄 显红色; 绿色。 绿色。 切片加3 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 切片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油室内 丁香酚 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 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 加氯仿,速加2 盐酸苯肼, 加氯仿,速加2%盐酸苯肼,黄色针状或杆状 桂皮醛 结晶 加水及稀硫酸,微热,滤液加碘化铋钾液, 加水及稀硫酸,微热,滤液加碘化铋钾液, 槟榔碱 混浊→ 混浊→石榴红色球形或方形结晶 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 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1:1)液,木栓层, 木栓层, 柴胡皂苷 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蓝绿色 鲜块根切片,加氯化金液, 鲜块根切片,加氯化金液,皮层细胞有微黄 生物碱 色玫瑰花状结晶
(2)火试法鉴别药材举例 品 降 麝 名 香 香 结 果
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 香气浓烈,有油流出, 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 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 气,灰为白色 有爆鸣声及闪光 紫红色烟雾 发生呛鼻烟气,粉末置白纸上,火烤即熔化, 发生呛鼻烟气,粉末置白纸上,火烤即熔化, 无扩散的油迹, 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 微有香气,冒黑烟, 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中药鉴定学各论第一节植物药鉴定知识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一)根类中药概述定义: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称为根类中药。
特点:无节、无节间、无叶或芽。
形状: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表面: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基,根茎俗称“芦定义:药用部位为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称为根茎类中药。
分类及特点: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有节间,节上常有叶、叶痕、幼芽或芽根。
白及为兰科白及的干燥块茎,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角质样。
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百部为百部科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纺缍形,表面黄白色,有不规则深纵沟。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块茎。
药材呈类球形,表面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布麻点状根茎。
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白术为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
于术,又名于白术、于潜术、烟术、产于浙江于潜地区,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
断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巴戟天为莤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
主产于广东,广西。
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药材为扁圆柱形,略弯曲,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
断面皮厚,易与木部剥离。
白前为萝藦科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干燥根茎和根。
药材质脆,断面中空,习称,习称“鹅管白前”。
中药鉴定学总论1

刘寄奴:破血通经,消肿止血
土茵陈:清热燥湿,退黄
“同物异名”
人参:
(古名):鬼盖、人衔、神草、人微、土精、地精 (产地):石柱参、高丽参、长白参 (加工方法):生晒参、白参(糖参)、红参 (野生和栽培):野山参、园参、林下参
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
四川:川芎、川牛膝、川贝母、川木香、川乌 (附子)、草乌、黄连、厚朴 江苏:茅苍术、薄荷(太仓县) 吉林:人参(抚松)、五味子、鹿茸 云南:三七、云木香、儿茶 青海:大黄、冬虫夏草 山东:北沙参、金银花 宁夏:枸杞 内蒙:黄芪 广东:砂仁(阳春县) 甘肃:当归(岷县) 福建:泽泻、乌梅 山西:潞党
(3)教材
1977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一版 成都中医学 院主编
1980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二版 成都中医学 院主编 198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三版 任仁安主编
1996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四版 李家实主编 2003年出版 《中药鉴定学》 第五版 康廷国主编
学科发展方向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发展三个阶段
古代(秦汉——清朝) 近代(建国前) 现代(建国后)
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 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 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 为“本草学”。
从古代本草沿革看中药鉴定的发展
名称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
中药资源存在的问题: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பைடு நூலகம்为《开宝重定本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中药鉴定学 总论

➢ 通过对中药商品的调查和药材资源的普查,采集标 本,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分类,澄清 混乱品种。
➢ 国家非常重视:《常用中药的品种整理与研究》。 ➢ 近年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取消地方标准、实行中药
品牌和批号等。 ➢ 中药指纹图谱是大力提倡的方法。 ➢ 由于中药来源的特殊性,解决中药品种真实性的问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著作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特点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本草纲目》
东汉 不详 365种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 别记载较为完善
精选课件
一 国外生药学的发展
➢ 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 ➢ 近代商品生药学时期 ➢ 现代生药学新时期
精选课件
二 我国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萌芽
性状记述
药图兴起
系统描述
1977年成 立
精选课件
重点内 容
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2、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 3、掌握中药、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定义。 4、熟悉中药材品种及质量鉴定的相关内容。 5、掌握重点本草的特点。 6、了解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7、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精选课件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 核心任务
2 基本任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基本任务
1 鉴定中药的品种与质量 2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
3 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4 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精选课件
1 内容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习题

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A1、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是A.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B.研究中草药的栽培C.研究中草药的采集和加工D.研究中草药的运输和贮藏E.研究中草药的采收季节和品质2、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是A.《神农本草经》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植物名实图考》E.《本草纲目》3、下列哪项不是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A.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随机抽5件取样B.100~1000件,按5%取样C.超过1000件的,按1%取样D.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E.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4、中药鉴定的依据是A.《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B.《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C.《中国药典》D.药厂、医院制定的标准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中药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或使用单位,为保证中药的品种、质量和安全,以协议书形式申请药品检验机构进行A.抽查检验B.委托检验C.复核检验D.仲裁检验E.自检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药鉴定学最终通过我们的研究是要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该题针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植物名实图考》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药材取样法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①药材总包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②5~99件,随即5件取样;③100-1000件,按5%取样;④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
中药鉴定学总结.doc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包括新中药材、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老药 再评价等内容。
第四节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资源 ❖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 和矿物药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
(三)中药资源的保护
❖ 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354种。 ❖ 1987年公布了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400多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的捕采,我国的一些宝贵的天然中药资 源如野生人参、雪莲、石斛、贝母类和一些药用蛇类处于濒危品种。
❖ 为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 理条例》。条例规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分为三级。
❖ 一级为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 ❖ 二级为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 ❖ 三级为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 ❖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禁止采猎,二级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采猎,必须按
⑨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下,性效可变论; ⑩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 “真”即正品,凡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 ❖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
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③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 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 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它种蛇头后盘成小盘;也有用 其它带环纹的幼蛇或 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
❖ 三七 的伪品有: 竹节参、菊三七、莪术、水田七、藤三七、淀粉、树脂等伪制
品充三七销售。 ❖ 牛黄的伪品有: 其它动物的结石 或用淀粉加工。 ❖ 人参的伪品有: 商陆根、野豇豆根等; 人参 加工成西洋参出售。
❖ 三级保护物种(45种):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新疆贝母、 伊犁贝母、刺五加、黄芩、天门冬、猪苓、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坚龙胆、 防风、远志、卵叶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 北细辛、汉城细辛、细辛、新疆紫草、紫草、五味子、华中五味子、蔓荆、单叶 蔓荆、诃子、绒毛诃子、山茱萸、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铁皮石斛、
科等不同的植物。
③一药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造成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 沙参类有36种,石斛有48种,贯众达31种,而历代本草的记载也不
尽相同。
③一药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造成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 又如大青叶华南和四川地区习用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 ,甘肃习用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
❖ 《唐本草》首次记载了百合的特征,“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可以断 定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 var. viridulum Baker应是正品;宋代的《本草衍 义》中却将一种具紫色珠芽的种类即卷丹L. lancifolium Thunb.作百合的正品。现在《中国药 典》将两者均列为百合的来源。
❖ 同名异物:防己(防己科、马兜铃科、木通科)透骨草(多种) ❖ 药典收载品种:粉防已Stephania tetrandra ❖ 非药典收载品种:广防已 aristolohia fangchi
❖ 异叶马兜铃A. kaempferi f. heterophylla(汉防已)
②受历史条件所限,本草记载不详尽 ❖ “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 这样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
照县以上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同级野生动物、植物管理部门规定的计划,报上一级 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 一级保护物种(4种):虎、豹、赛加羚羊、梅花鹿。 ❖ 二级保护物种(27种):马鹿、林麝、马麝、原麝、黑熊、棕熊、穿山甲、中华
大蟾蜍、黑眶蟾蜍、中国林蛙、银环蛇、乌梢蛇、五步蛇、蛤蚧、甘草、胀果甘 草、光果甘草、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人参、杜仲、厚朴、凹叶厚朴、黄皮 树、黄檗、剑叶龙血树。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
❖ 实际调查,考证本草。正本清源;如虎掌南星和天南星,虎掌南星实 为掌叶半夏 的块茎 。
❖ 解决中药品种异物同名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药名” ❖ 规范名称,尽量作到一药一名。
中药品种理论的新的论点,概括有:
①药材品种延续论; ②药材品种变异论(或变迁论); ③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 ④药材品种(基源)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论; ⑤解决中药品种异物同名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药名”论; ⑥优良品种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在因素论; ⑦解决药材真伪劣混乱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地道药材”论; ⑧品种相近,性效相似论;
❖ 矿物药属于不能再生的资源,更应该计划采掘,避免浪费,为子孙后代保留药源。
❖ 中药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资源教育是重要的国情教育。 ❖ 一些发达国家国土虽小,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但却精心保护本国资源,提高环
境质量。如日本日本每年需要大量生药和木材,其中80%靠进口,而对国内资源 严加控制和保护,其国内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英国国土面积仅24万km2, 人口就有5600万,却拥有超过国土10%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自然资源制 定了严格的保护条例,是世界上自然保护立法最早的国家之一。 ❖ 目前我国中药材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药鉴定学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杨瑶珺 yangyaoj002@
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定义
❖ 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①发掘民间草药(藏族、蒙古族习用的沙棘 ) ②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丹参、金银花 )。 ③以中药中所含 有效成分为线索,(麝鼠香 、雪胆 齐墩果酸)。 ④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枝唐松草抗的肿瘤活性 ) 。
⑤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资源 (今甘草有数种 )。 ⑥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剑叶龙血树)
④有的品种在历史沿革中有变化。
❖ ~唐:牛皮 ❖ 宋~明:牛、驴皮 ❖ 清~现代:驴皮
❖ 《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均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évl.)Rap.的块根(关白附),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作白附 子用(禹白附)。
❖ “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 “劣”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 中药的品种不真、质量低劣,不仅有损中医药的信誉,更会造成一切
生产、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失败,不仅误病害人,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一)中药材的鉴定
❖ 当前中药的真伪问题十分严重,不少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如半夏、三七、柴胡、茯苓、车前子、 牛蒡子、金钱草、冬虫夏草、羚羊角、血竭等。
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 ❖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药天
然资源。 ❖ 现有药材12807种,其中植物药占87%, 动物药占12%, 矿物药不足1%。
❖ 原因:中药资源的过度采收或捕猎 ,环境污染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一些地
道药材 需要量很大(茅苍术) ,有些药材产量小(麝香), 有些品种是国际、 国内公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品种,必须保护和尽快寻找代用品(麝香)。
❖ 对中药粉末的鉴定研究 ,为中成药的鉴定开辟了新路。《中 国药典》收载中药制剂有显微鉴别项 。
第三节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研究和制定规范化的中药标准 ❖ 目前中药质量标准仍不够完善,内在质量评价的方法、数量和水平还
存在差距,药典记载的某些中药材和中成药还缺少检测项目, 《中 国药典》中尚有一些中药材和中成药无鉴别或含量测定或检查等检测 项目,特别是中成药标准中,已建立鉴别或含量测定的药味,而与其 相应的药材却未收载本鉴别或含量测定。
(整理提高,保质寻新)Fra bibliotek研究对象❖ 中药:药材-饮片-中成药
任务
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确保中药质量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第一节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 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现象严重:
①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普遍存在,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 ②受历史条件所限,本草记载不详尽。 ③一药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造成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④有的品种在历史沿革中有变化。
金钗石斛、新疆阿魏、阜康阿魏、连翘、羌活、宽叶羌活。
❖ 对任何野生药材,都必须适度采猎,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以免资源增 长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
❖ 植物类药材一般应在种子成熟后采挖、动物类药材应在繁殖期后收猎;注意轮采、 轮育、采育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封山育药,给野生药材以恢复、再生之机。
❖ 运输时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 ❖ 贮藏引起的虫蛀、霉变、贮存时间等对质量也有影响 ❖ 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分,如柴胡、龙胆混入 地上茎 ❖ 中药经过化学成分提取 后再用,如人参、八角茴香、天麻、独活等。
(二)中成药的鉴定
❖ 目前《中国药典》常用的中成药鉴定方法,有显微鉴别、薄 层色谱鉴别、以色谱法和光谱法为主的含量测定、必要的检 查等。
❖ 中药的品种明确后,必须注意检查质量, 品种 正确, 质量不符合 标准 ,同样不能入药。
❖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中药栽培(牛膝、地黄的野生与栽培形状不同) ❖ 产地:如广藿香,产于广州石牌挥发油低,广藿香酮含量高;产于海
南者挥发油高,广藿香酮含量低。
❖ 不同采收季节(茵陈: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材烧)提出茵 陈的三个主要利胆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 、对羟基苯乙酮茵陈香豆酸 A.B以秋季的花前期至花果期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