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读后
杨良宜先生出版书籍一览表-至2013年

书名作者出版社
期租合约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国际商务仲裁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国合约法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程租合约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信用证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国际货物买卖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海事法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禁令杨良宜/杨大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提单及其它付运单证杨良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杨良宜/杨大明法律出版社
船舶融资与抵押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船舶买卖法律与实务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杨良宜/莫世杰/杨大明法律出版社
装卸时间与滞期费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期租合同(修订版)杨大明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合约的解释杨良宜法律出版社
造船合约(修订版)杨良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英国海上保险条款详论(修订版)杨良宜/汪鹏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仲裁法--从开庭审理到裁决书的作出与执行杨良宜法律出版社
海上货物保险杨良宜法律出版社
国际货物买卖(修订版)杨大明法律出版社
损失赔偿与救济杨良宜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年1997年1998年1998年1998年1999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0年2011年2013年。
合同法通则比较研究

《合同法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合同法学》学分:3总课时:54开课时间: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教材: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或王利明房绍坤王轶《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必读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合同法的司法解释(目前主要是《解释》(一))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合同法概述-----------------------------3学时第二章合同的订立-----------------------------6学时第三章合同的效力-----------------------------6学时第四章合同的内容---------------------------- 2学时第五章合同的解释-----------------------------2学时第六章合同的履行-----------------------------4学时第七章违约责任-------------------------------6学时第八章合同的变更与转让-----------------------2学时第九章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的终止---------------3学时第十章合同的法律适用-------------------------2学时第十一章合同法分则----------------------------18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讲授我国合同法为主,适当介绍普通法系合同法、大陆法系合同法和国际统一的合同法规则,并对中外合同法作适当比较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我国合同法规则,初步了解我国合同法与国外合同法的主要差别,能运用我国合同法规则正确地分析、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并具备初步的合同法理论研究能力。
第一章合同法概述一、合同的概念、本质和特点合同定义上的允诺说、协议说、合意说、法律行为说。
合同是交易的法律形式,是必须实践的允诺,是特定民事主体间自愿设立变更、终止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
国际商务相关书籍读后感

国际商务相关书籍读后感When I read international business-related books, I am always struck by the vast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countries, cultures, and businesses is truly mind-boggling. Reading about the intricate networks of trade,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makes me appreciate the sheer magnitud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当我阅读国际商务相关的书籍时,我总是被全球经济的广阔和复杂所震撼。
各国、文化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阅读关于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复杂网络的描述使我意识到国际商务的规模之大。
Moreov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ooks often delve into the nuanc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As someon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I find it fascinating to learn about the various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negotiation tactics employed by businesses around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crucial in today's globalized economy, whe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an make or break a deal.此外,国际商务书籍通常深入探讨跨文化沟通和谈判中的微妙之处。
国际商务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国际商务读书笔记篇一:国际商务文化差异管理感想《国际商务文化差异管理》读后感09金融2班20XX221105袁金晶通过本书,我了解到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越发突显。
这体现在语言、宗教、社会习惯、政治哲学、社会结构、教育等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商务交往能力,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变迁,以此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晶。
不同的地域或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由此导致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千差万别。
一种经营战略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十分成功,在另一文化中却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失败,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上屡见不鲜。
可以断言,实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如不重视文化差异问题,必将招致损失。
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既是一种风险,又是一种机会。
认真研究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不但是降低风险、免遭失败之必需,更是利用文化之不同创造更多经营机会之必需。
不同的文化,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在该文化的氛围里进行管理。
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是我们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取得跨国经营优异绩效的保证。
成功的跨文化管理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逐步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
也可以说,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交融,大批外国企业早已进入我国,同时我国不少企业也已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我国企业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除了反映在整体实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营销渠道等方面,还表现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读书笔记)对跨国经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仍然很不够。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企业更需要跨文化的管理。
为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促进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我们应进行国际性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专业培训,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
国际商务:案例、阅读材料和练习集的读后感

国际商务:案例、阅读材料和练习集的读后感我有一个学习国际商务的经历,阅读材料是一本《国际商务案例》的书籍,这本书中呈现了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研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阅读这本书籍,我深深感受到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微妙差别,不仅是品牌和质量的差异,还包括市场认知和文化认知等等。
案例中看到许多成功的公司,他们拥有优秀的文化认知、市场认知和灵活的业务模式,同时也有纵向贯穿其品牌的信誉。
在成功的案例中,我可以看到他们拥有坚定的计划和战略,始终对市场走向不懈追踪和研究,不断更新和改进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如果将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对比,生动的故事也就呼之欲出。
失败的案例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或是对国际商务的积极性不够,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刻理解其他跨文化和商业交流方面的复杂性。
这本书的阅读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学会了更深入地思考企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的角色和目的。
我理解到,仅仅依靠一个公司成本或者品牌优势并不足以在市场上立足,企业还需要同时有全球化的思路和长期的计划。
而且,与国际贸易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谈判和沟通会很关键,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需要确保其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在阅读《国际商务案例》这本书之后,我开始积极拓展我的商业思路,并不断深化我的知识。
我了解了更多的国际商务交流和业务合作的信息,对文化、市场和政治因素敏锐地观察和了解。
这些经验已经成为我未来商业管理和国际商务的宝贵资源,我相信它们将是我在未来实现我的商业目标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乐于和我的同学和教师一起学习和交流。
我们分享了我们的思路和观察,共同探讨如何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国际市场挑战。
这些讨论和交流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之间观点的多样性,这激发了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学习。
阅读《国际商务案例》是我未来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步。
我深刻认识到成功的企业是需要系统性的方法、战略性的决策和深入了解市场变化的精神。
海商法推荐书目

海商法推荐书目————————————————————————————————作者:————————————————————————————————日期:海商法推荐书目海商法书目杨良宜系列: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杨良宜,杨大明.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杨良宜,汪鹏南.英国海上保险条款详论.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杨良宜.提单及其付运单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杨良宜.期租合约.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杨良宜.程租合约.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合约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8.杨良宜.国际货物买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杨良宜.海事法.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杨良宜.外贸及海运诈骗-货物索赔新发展.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4.杨良宜.信用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杨良宜.滞期费.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教材系列司玉琢.海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於世成,杨召南,汪淮江.海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张湘兰,邓瑞平,姚天冲.海商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赵德铭.国际海事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张丽英,邢海宝.海商法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沈木珠.海商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蔡镇顺.海商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郁志轰,沈秋明.海商法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郭瑜.海商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何丽新,饶玉琳.海商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王千华等.海商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罗忆松.海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台湾学者:[台]张新平.海商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台]张特生.海商法实务问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台]张新平.海商法专题研究.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台]柯泽东.海商法修订新论.元照出版公司,2000.[台]尹章华,徐国勇.海商法.元照出版公司,2000.案例系列:司玉琢.海商法案例教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郑肇芳.涉外海事案例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何丽新,吴海燕.海商法案例精解.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金正佳.海商法案例与评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金正佳.中国典型海事案例评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沈秋明.海商法案例评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杨洪逵.海商法案例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高言,康军.海商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傅长禄.最新民商事海事海商案例评述.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冯辉.美国海商法案例选评.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冯辉.英美海商法.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案例集(1997-2002).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杨长春.国际航运欺诈案例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司法部律师司,青岛海事律师事务所.海事律师业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中国国际律师交流中心,北京市华通律师事务所.海事海商案例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裁判文书系列万鄂湘.全国法院优秀涉外商事海事裁判文书精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金正佳.海事裁判文书精选(1999-2003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金正佳系列金正佳.海事审判实务.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金正佳.中国海事审判的理论与实践.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金正佳,翁子明.海事请求保全专论.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金正佳.<海事审判>精选本.广州:广州海事法院,1999.金正佳.广州海事法院论文选.广州:广州海事法院,1999.金正佳.海事诉讼法论.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金正佳.广州海事法院调研与改革成果文选(1999-2001卷).广州:广州海事法院, 2002.金正佳.海事法专题研究-广州海事法院法官硕士学位论文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金正佳.中国海事审判年刊(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司玉琢系列:司玉琢,吴兆麟.船舶碰撞法.大连: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1.司玉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翁问答.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司玉琢.司玉琢海商法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司玉琢,胡正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建议搞条文、参考立法例、说明.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海上保险系列:张湘兰.海上保险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张湘兰.海上保险与索赔理赔.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汪鹏南.海上保险合同法详论(第二版).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汪鹏南.现代海上保险法的理论和实践.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魏润泉,陈歆.海上保险的法律与实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汪淮江.海上保险法律与实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李政明,贾林青.海上保险合同的原理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张永坚.英国海上保险问答.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陈梁.提单免责条款及其对海运货物保险的影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纪荣泰.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法研究.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0.提单系列邢海宝.海商提单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郭瑜.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信用证系列金赛波.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2002年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顾民.最新信用证操作指南.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李金泽.信用证法律风险防范.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船舶物权张辉.船舶优先权法律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李海.船舶物权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航运政策孙光圻.国际海运政策.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航运法>起草小组.欧洲航运政策法规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美国航运政策法规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 1.译著(加)泰特雷著,刘兴莉译,黄进校.国际冲突法:普通法、大陆法及海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樱井玲二著,张既义等译.汉堡规则的成立及其条款的解释.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张永坚.装卸时间与滞期.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G.吉尔摩.C.L.布莱克.海商法.杨召南,毛俊纯,王君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赵劲松,刘寿杰译.海事法律实务译文选.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海事法院系列饶中享.海事应用法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万鄂湘.中国海事审判论文选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汤能忠.海事司法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王延义.中国海商法理论与实践青岛海事法院论文选.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李守芹:海事诉讼与海事商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李守芹,李洪积.中国的海事审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傅旭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诠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厦门海事法院.第九届全国海事审判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海事法院,2000.海口海事法院.第十届全国海事审判研讨会论文集.海口:海口海事法院,2001.郭国汀系列:William Tetley 著,刘兴莉译.国际冲突法:普通法、大陆法及海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Paul Todd 著,郭国汀赖民译.现代提单的法律与实务.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Stewart C.Body等著,郭国汀译.SCRUTTON租船合同与提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Donald Omay ,Tulian Hill 著,郭国汀等译.OMAY海上保险:法律与保险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David M.Sassoon 著,郭国汀等译.CIF和FOB合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郭国汀.国际海商法律实务.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孟于群/杨运涛系列孟于群,陈震英.海运欺诈及其法律对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孟于群.国际货运代理法律及案例评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孟于群.中国外运法律论文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孟于群.国际货物运输物流案例分析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杨运涛,丁丁.国际货运代理法律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雅恩·拉姆伯格著,杨运涛等译.国际货运代理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学者其他著作郭瑜,尹东年.海上货物运输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郭瑜.海商法的精神-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邢海宝.海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尹东年.当代海商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郭萍.租船实务与法律(第二版).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贺万忠.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金涛.海商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沈达明.买卖法上的货物质量担保.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王义源.远洋运输业务(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王沐歆.水路货物运输合同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曲鹏程.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管敏正.国际货运与海商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刊物:北京大学法学院海商法研究中心.海商法研究(1-1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海商法协会.中国海商法年刊(1991-2004).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中国海商法协会.中国海商法协会通讯(总第45、47、48、49、50、51、53、55、56、57、59、62、63、65、66、68、70、71、73、74、75、76、77、78、79期)万鄂湘.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1-10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长江海商法协会.长江海商法协会通讯2002年刊.宁波海事法院.海事司法论坛[1999(4),2001(1),2001(3),2001(4),2002(1),2002(2),2002(3),2002(4),2003(1),2004(1),2004(2),2004(3),2005(2),2005(3)]大连海事法院.海事审判研究.[2000(3),2001(3),2001(4),2002(2),2003(1-4)]英文William Tetley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Admiralty Law.Indira Carr.International Trade Law,3rd.Cavendish Publishing Ltd ,2005. Christopher hill .Maritime Law,6th.Lloyd of London Press Ltd,2003.。
国际商务相关书籍读后感

国际商务相关书籍读后感最近读了几本有关国际商务的书,真的是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商人,坐在你对面,一边品着茶,一边给你讲国际商务的那些门道。
它把国际商务的各个环节,从市场调研、进入策略,到文化差异的应对、全球供应链管理,讲得那叫一个细致。
比如说讲到文化差异的时候,举了好多特别有趣的例子。
就像美国的企业去中东国家做生意,因为不了解当地宗教习俗,在广告宣传上犯了忌讳,结果闹得灰头土脸的。
这就像一个外来的客人,不懂主人家的规矩,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我这才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在国际商务里可不是个小角色,那是个能决定成败的大因素啊。
读这些书之前,我以为国际商务就是把国内的生意做到国外去,不就是换换地方嘛,能有多复杂?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是太天真了。
国际商务就像是一场超级复杂的国际象棋比赛,每个国家都是一个棋手,有着自己的规则、目标和策略。
你得时刻关注着棋盘上的每个棋子(也就是各种商业要素),还得小心别被对手的招数(贸易壁垒、汇率波动啥的)给算计了。
而且国际商务的人得像个“超级变形金刚”,既要懂经济,又要了解政治;既要熟悉法律,又要能应对文化的冲击。
就好比你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就得随时切换自己的模式。
和德国人谈生意,得讲究严谨和效率;和巴西人做生意,可能还得有点热情奔放的态度,融入他们那种轻松的商业氛围。
这几本国际商务的书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看那些跨国企业觉得很牛,好像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生意做遍了全球。
现在知道了,那背后可是有着无数的知识、策略和应对挑战的智慧呢。
我现在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国际商务这个大舞台的幕布后面,虽然还没上台,但已经窥探到了一些精彩的表演秘诀,就等着有一天也能在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啦。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教学参考文献与法规目录1、[德]E—U彼得斯曼,何志鹏、孙璐、王彦志等译著:《国际经济法的宪法功能与宪法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法]克洛德·科隆贝:《世界各国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基本原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美]John H.Jackson:《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法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美]拉尔夫.H.费尔瑟姆、迈克.W戈登、约翰.A.史帕诺戈:《贸易与投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6、[美]米歇尔.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英]Clifford Chance法律公司:《项目融资》,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8、[英]埃利斯代尔·克拉克著:《产品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英]弗瑞迪·萨林格著:《保理法律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选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1、[英]施米托夫著:《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与实务》,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2、[英]马克·霍伊著:《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13、[英] MICHAEL BRIDGE著:《国际货物销售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安主编:《国际投资争端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陈安主编:《国际投资争端仲裁——“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菲利普·伍德:《国际金融实务与法律》,何美欢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7、高尔森主编:《国际税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读后杨良宜的《国际商务游戏规则》我在前些天的日志里已经谈到,这本书没有深奥晦涩的理论,有的是大量的案例规则,以及作者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经验与感受。
看了这本以及《国际货物买卖》(同样是杨的著作)之后,心里就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感受,整理出来,写在这里。
让我们先从一个笑话谈起,在《国际商务游戏规则》的最后,作者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犹太农夫带了一只鸡、一头牛去市集出售,途中渡河时突然遇上大风浪,船马上有覆没之危。
他于是马上祈祷,向上帝应许,如果救他一命,他将会把这头牛卖的钱捐给教会。
天上也有回应说“好吧”,于是,风浪随即平息。
去了市集,犹太农夫向他人出售,牛是卖10元一头,但条件是同时以1000元去买他的一只鸡。
看来,上帝订的救助合约不好,给犹太农夫钻了空子。
他应在出手搭救前,来一个“还盘”(还价),要求这头牛的出售价格必须是“合理的市场价”或者“最少900元”的价格。
我听这笑话的同时,有朋友说,如果这不是犹太人,而是中国(或亚洲)人,会有一半会把这头牛1000元卖了以后,不肯去捐给教会,或者只捐小部分,然后去自圆其说,上帝只是举手之劳,要去全部捐出不公道。
这样的做法自然是违约行为,而且最终也赖不掉,会面对索赔。
另一半中国人(亚洲人)会去咬紧牙根,把1000元全部捐出,以遵守诺言,但自己吃大亏。
这则笑话放在全书的最后,自然有其深意和道理,因为可以说,这则小小的笑话,凝聚了杨先生的所有意旨。
首先,合同的缔结不可随意,需要谨慎的考虑和严肃的态度。
因为,正如英国法谚所说:“合同一旦订立,便不得脱身。
”所谓合同(契约),其本质无非是“协议+债(法锁)”。
双方当事人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第一个重要界限就是“合同的成立”,因为,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就如同一把无形的法律之锁,“啪”的一声将双方锁在了一起。
在这之后,摆在任何一方当事人面前的就只有两条道路可走——履约,或者违约。
诚实信用、有约必守这些原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文明国家所公认的基本原则。
在这样一种大前提之下,如果想避免既不想承担违约的法律责任,又不想去履行自己当初轻易许下的诺言这样的尴尬处境(如笑话中所讲的亚洲人的两种做法),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当初缔结合同时认真考虑合同条款,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
合同,看似简单,其实远非外行所想像。
正如这则笑话所反映的那样,一个简单的交易,其中就蕴涵了如此之多的所谓“漏洞”,这些漏洞是必需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正是这些漏洞和空子,使合同关系能够充满张力和弹性。
也正是由于这些漏洞,才使得法律上研究这种合同关系成为必需。
我国的法学,深受大陆法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擅长从抽象规则出发,以演绎思维面对社会现实,因此,传统的合同法研究以及大学教育,往往只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宣扬的是规则与责任,重点分析的也只是概念与原理,对行为的评价也简化为违约与否。
这种研究、教学的思路对于社会生活中千变万化的具体合同关系视而不见,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区域,即介于违法与合法之间的灰色地带。
如那则笑话中所讲的犹太农夫的做法。
他并没有违反合同,也没有违反法律,道德上的评价也似乎是模糊的(有些谈不上道德不道德)。
在这个区域内,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缔结合同的技巧。
一个看似简单的合同关系中,包含着无穷的技巧——就看你是否知晓,能否掌握。
这是我读杨良宜的《国际商务游戏规则》和《国际货物买卖》这两本书之后的最大感受。
在《国际商务游戏规则》中,杨先生即认为,精于这种合同技巧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一纸合同中布下无数“地雷”,而假如对方对合同规则并不了解,这些“地雷”就可以轻松地致对方以“死地”。
他以一个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例,随手举出了可以夹杂进去的十几个“地雷条款”。
虽然,缔结合同的本质目的是牟利,但商场如战场,只有精于“兵法”才能百战不殆、占据主动。
精通这些合同技巧,至少说可以充分保护自己的权益,为自己带来履约的便利,防止对方的欺诈行为。
同时,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即属于前面所说的“灰色”地带,它在法律与道德评价上都是中性的。
说来,这套合同法上的游戏规则和技巧,其发展过程与西方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可以说,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系统化的。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影响扩大,这套游戏规则也迅速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杨良宜对这些规则有一个精辟的评价:“这些是戴着文明面具,其实是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
”这句话一下子点出了合同法本质的两面性。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恰恰是只重视法律的良善性,忽略了任何法律规则都具有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不仅仅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一定还是平等主体之间“恃强凌弱”的工具,这里的强弱看的就是你对合同法规则技巧的掌握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knowledge is power!在我们大谈契约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这些大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切不可忘记所谓的自由、自治都是有前提、有条件的,而这个前提条件或者说假设就是双方要具有equal knowledge和equal bargaining power(来自杨《国际商务游戏规则》一书)。
这个重要假设往往被我们中国研究、学习合同法的人所忽略。
民事领域,表面上强调当事人双方的地位平等,但需注意,这种平等,只是“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并不代表双方在其他方面,尤其是知识、信息方面的平等。
经济学理论早就揭示出了交易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是这一重要现象似乎并未引起我们合同法领域的足够重视。
法律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交易过程依赖的是你的资源和能力。
假如你在 knowledge和bargaining power方面处于劣势,你就注定无法摆脱在合同领域被对方鱼肉的后果——更可怕和可气的是,这会是一种窝囊的哑巴亏。
如何来避免呢?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改变原有的观念。
杨良宜在他的书中谈到多起他所接触过的一些案件,通过这些案件我总结,大陆的一些做对外贸易的人有以下两点不足:第一,缔结合同有些随意,没有能够把握合同成立这个重要的分水岭,以至于轻易许诺之后,导致自己的被动(或被诉)。
第二,对合同法知识的无知。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自己无知还以为有知。
可举书中的两个真实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一家美国公司与中国公司谈一笔大买卖,谈判时美方拿出了一份准备好的合同草案,在这份合同中,隐藏了不少“地雷条款”,为此,美方格外重视,专门聘请了一个律师团来中国参加谈判。
而中方的表现似乎很“澹定”,没有聘请任何律师和专业人士。
在看完整份合同之后,中方领导问了一个让美方意想不到的问题:卖方为什么要承担“第三方不能提出对货物的权利要求”这项义务!美方原以为中方会发现合同中的“地雷”,可是万万没想到中方会追究起一个各国合同法都公认的、基本的、理所当然的普通条款。
案例二:一家中方的公司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一份糖的买卖合同。
到了合同履行期美方违约不交货。
此时,国际市场上糖的价格上涨。
整体计算下来,中方为准备履行合约花费为70万美元(依赖利益损失),而整份合同的价格与市场价相比,相差了1000万美元(期望利益损失)。
中方准备提出的索赔数额是70万美元。
作者找到中方公司的领导说,不应当是这个数,应当索赔1000万才对,可是这位领导却回答说:“我们中国公司做生意要诚实,我们只损失了这么多(70万),不能夸大。
”任凭作者怎么给这位领导解释国际商务游戏规则,最终仍然是以70万索赔。
这两起案子在让作者感叹的同时也让我在想,有些法律问题并不是想当然,跟着感觉走,这两个案子除了折射出无知的问题外,还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制。
领导,一言堂,这些与公司法精神、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格格不入的东西,在目前的中国还是普遍存在的。
它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如果是个人的,可以理解为商业风险、交学费了,但是如果是国有公司,这种损失又当如何追究责任呢?由这个案子出发,如果追根溯源,深入追究,我们还能看出,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与西方确实是两个概念,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才结晶出这一套法律制度和游戏规则,而作为法律上的后进国家,加之长久以来的重农抑商和政治基础决定经济,导致我们对于舶来的民商事法律“消化不良”。
还是那句话,无知并不可怕,关键要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这两起案子如果推而广之,就有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仅就合同领域而言,就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没有equal knowledge and equal bargaining power。
对此,同样研究国际经济法的陈安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团结一心,与发达国家国家抗争,改变导致贫富差距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只有如此,发展中国家才能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
以前,我对陈教授的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但现在我的看法有些改变。
抗争是需要的,但过度强调就有点阶级斗争的味道,从而偏离问题的实质了。
既然目前的国际格局(经济秩序)已经形成,在可以看见的未来似乎没有改变的希望,那么,我们不如放弃乌托邦似的理想,回到现实中来。
正如前面所说,源自西方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具有“弱肉强食”的一面,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文明的一面。
作为落后国家,我们应当以务实的态度,通过努力学习,认真改造,来改变自己在世界分配体系中的地位。
(这方面,日本的发展值得学习。
)小小合同,真是蕴涵了无穷的道理啊!附一:杨良宜关于上帝与农夫笑话的结语:在今天的国际商务游戏规则看来,犹太农夫才是高招,既守诺言(合约),又钻了空子。
但在道德上就很难说了,我不大相信上帝会自怨自艾地怪自己忘了去还盘。
照说,上帝会喜悦的人应当是全部捐出1000元的人,但这也很难说。
上帝是看总帐的。
总帐很可能会是,这捐出1000元的中国人,回家后发觉靠出售一只鸡的10元,连旅费都不够,只好去欺侮自己人,例如要工人下岗,高压去要其余的人勒紧肚皮,这会是上帝所喜悦的吗?相反,犹太农夫有余钱可去对自己人好,也有智慧了解对自己人好才会有长远利益。
所以,这总帐怎样算得清?!附二:书中结尾部分的这些话让我心有戚戚,摘抄于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我经常告诫自己要水平比一般西方人高,工作比他们勤力(不是劳力,这方面勤力也没有用,而是指在脑力,如阅读好的书本),但生活比他们俭朴。
这些年来,我总算能做得到,进而保持自己在世界性的竞争力,这也是我觉得有面子的事。
但有一部分香港同胞竟然以香港有最多奔驰车与罗尔斯罗伊斯车为荣,感觉有面子。
我以为,香港如果拥有一大批其他地方没有的高水平专门人才,这才是有面子。
以我自己来说,已是一个老香港,这几十年来香港机会曾经不少,例如买了房子就可以发一笔大财。
但我可惜都错失了,亲友有时候善意地取笑我是一个笨蛋。
记得香港有一著名地产经纪在电视公开说买不起房子的人是无能无用,所以,我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素质算是高还是低,自己也有点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