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形目

合集下载

珠海野生常见鸟类介绍

珠海野生常见鸟类介绍
鹭亚科 Ardeinae 白鹭属 Egretta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 )是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中型 涉禽,体形纤瘦,全身白色;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长羽,背、胸均披 蓑羽。分布范围广泛,从欧洲南部经欧亚大陆南方,包括南亚次大陆、 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一直到日本列岛,整 个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等。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
边啄食。或是彼此拉开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水边浅水中,一动不动
长时间的站在那里等候过往鱼群,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
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

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
10
珠海鸟类品种 7:小白鹭
“在珠海前山河以及淇澳红树林均能观察到”
学名:Egretta garzetta 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66) 英文名:Little Egret 别名:舂锄、雪客、白鹭鸶、鸶禽、白鸟、白鹤、极小白鹭、 丝琴、一杯鹭 分类位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鹭科 Ardeidae
虹膜黄色;眼先裸露皮肤夏季粉红色,冬季黄绿色;嘴黑色, 冬季下嘴基部黄绿色;胫与跗跖部黑色,趾黄绿色,爪黑色。 学术上一般称“白鹭”
12
珠海鸟类品种 8: 绿翅鸭
【中文名称】绿翅鸭 【中文别名】小凫,小水鸭,小麻鸭, 巴鸭,八鸭,小蚬鸭 【拉丁学名】Anas crecca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物种信息:体长约 20 厘米。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 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 多少随亚种而异。亚种 dukhunensis 及 ocularis 的颏及喉黑色, baicalensis 颏及喉灰色,其余白色。亚种 ocularis 有黑色贯眼纹。

白鹭属于什么鸟类

白鹭属于什么鸟类

白鹭属于什么鸟类白鹭,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通常也叫小白鹭(little egret),是厦门的市鸟,重要的湿地鸟类,是厦门数量最多的鹭科鸟类。

由于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是环境质量的指标。

是最具魅力的湿地观赏鸟类之一。

繁殖前期白鹭在繁殖期会换上漂亮的繁殖羽毛。

羽毛在春天和夏天繁殖,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夏羽。

此时的白鹭头上有两根编结的羽毛,脖子后面有细长的装饰性羽毛,背部和胸部有刺状羽毛。

脸部暴露的皮肤会从黄绿色变成粉红色。

巢区选择鹭类巢区的功能主要是栖息、交配、筑巢和哺育幼鸟。

选择的筑巢区一般位于湿地附近,人为干扰少的植被覆盖森林、竹林或灌木。

岛屿更好的满足以上条件,所以厦门很多岛屿都是白鹭的繁殖地。

厦门是沿海城市,台风经常经过,岛上风力大。

白鹭选择的巢区也必须避风,防止台风把蛋或雏鸟吹到巢下。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可以安心的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在白鹭进入繁殖地之前,它们会参观筑巢地。

首先,几只白鹭多次飞到岛上参观它们的筑巢地。

在前几年,它们经常在筑巢地的森林上空盘旋,然后返回。

有时候,它们会在树梢上停留一会儿,然后所有在沙滩上休息的白鹭都会飞过森林,在上空盘旋。

这样过了几天,几只白鹭生活在繁殖地的一片小树林里。

但后来又换了一个地方甚至几个树林,最后定居繁衍,然后其他的白鹭就分批迁徙了。

白鹭喜欢成群繁殖,种群数量从数百只到数万只不等。

它们也可以和其他鹭一起筑巢。

在厦门,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一起筑巢。

求偶和交尾白鹭栖息入后马上出现求偶交配行为。

此时飞离巢区觅食时间推迟,在巢区逗留时间较长。

有的个体几乎终日留在巢地,此间可见鹭群活跃在树冠顶部,且多成对活动。

白鹭常展开背部及前胸蓑羽不停地抖动,有时白鹭衔着树枝飞翔于树林上空,也有雌雄个体在枝间追逐并发出阵阵鸣叫声,同栖一树的个体常为争夺筑巢枝而发生争斗。

白鹭交配时雄鹭靠近雌鹭,雄鹭蓬松羽毛伸展翅膀在雌鹭附近发出鸣叫,然后与雌鹭喙互相交合。

交合4-6次随之雄鹭替雌鹭梳理羽毛向对方”求爱”。

中国湿地博物馆鸟类物种名录表

中国湿地博物馆鸟类物种名录表

中国湿地博物馆鸟类物种名录表含全部种类的湿地水鸟:潜鸟目、目、鹳形目、雁形目、鸻形目含部分种类的湿地水鸟:鹈形目、鹤形目、佛法僧目经常栖息在湿地的鸟类:鹃形目、鸮形目、鴷形目、雀形目序号中文名学名英文名潜鸟目GAVIIFORMES潜鸟科Gaviidae (4)1 红喉潜鸟Gavia stellata Red-throated Diver2 太平洋潜鸟Gavia pacifica Pacific Diver3 黑喉潜鸟Gavia arctica Black-throated Diver4 白嘴潜鸟Gavia adamsii White-billed Diver目PODICIPEDIFORMES科Podicipedidae (5)5 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 Little Grebe6 角Podiceps auritus Horned Grebe7 黑颈Podiceps nigricollis Black-necked Grebe8 凤头Podiceps cristatus Great CrestedGrebe9 赤颈Podiceps grisegena Red-necked Grebe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信天翁科Diomedeidae(2)10 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 Short-tailedAlbatross11 黑脚信天翁Diomedea nigripes Black-footed Albatross鹱科Procellariidae(8)12 暴风鹱Fulmarus glacialis Pacific Fulmar13 白额鹱Puffinus leucomelas White-frontedShearwater14 曳尾鹱Puffinus pacificus Wedge-tailed Shearwater15 灰鹱Puffinus griseus Grey Shearwater16 短尾鹱Puffinus tenuirostris Short-tailedShearwater17 钩嘴圆尾鹱Pterodroma rostrata T ahiti Petrel黑冠虎斑鳽小苇鳽栗苇鳽[黑头]白鹮彩鹮环颈鸻灰燕鸻。

东方白鹳保护研究

东方白鹳保护研究

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作者:朵华吕芳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4期摘要:东方白鹳属鹳形目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同时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

文章阐述了对白鹤的保护研究。

关键词:白鹤;保护;研究中图分类号:X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11)04-0097-021 生态特征及习性东方白鹳属鹳形目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同时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1-3]。

东方白鹳全长约120cm。

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

肩舆、翅覆羽、飞羽。

黑色,具光泽。

嘴长而粗壮,黑色。

腿脚红色。

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

性宁静而机警,飞行和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

东方白鹳三月份开始进入繁殖期,通常在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筑巢,每窝产3-5枚白色卵,由雌雄个体轮流孵化30天左右完成幼体孵化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

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2 分布及数量东方白鹳的繁殖地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在俄罗斯远东也有分布;越冬地包括长江中下游、河北、天津及山东等省份。

主要越冬地在江苏的洪泽湖、盐城、邵伯湖、高邮湖;上海的崇明岛;安徽升金湖;江西鄱阳湖;湖北龙感湖和洪湖;天津团泊洼和东七里海等地[4-6]。

有时也远到四川、贵州、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越冬。

估计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在3000只以上。

其分布与筑巢树及湿地的分布状况和面积大小相关,同时会随着人类对湿地的改造和环境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7]。

在江河冲积处形成的平原上,由于遍布低洼沼泽,为东方白鹳提供了丰富的水草和鱼饵,这些充足的食物资源为它们的繁殖和迁徙停歇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鸟类分类大全格式

鸟类分类大全格式

鸟类分类大全(鸟纲)1、古颚总目鸵形目:鸵鸟科:仅鸵鸟一种美洲鸵目:美洲鸵科:包括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鹤鸵目:鸸鹋科:仅鸸鹋一种鹤鸵科:3种鹤鸵无翼鸟目:无翼鸟科:也叫几维、鹬鸵,4种[共鸟]形目:[共鸟]科:分布于中南美的走禽,47种2、楔翼总目企鹅目:企鹅科: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部沿海和南极,18种企鹅3、今颚总目潜鸟目:潜鸟科:游禽,5种鸊鷉目:鸊鷉科:游禽,23种鹱形目:鹱科:大型海鸟,约70多种信天翁科:大型海鸟,14种海燕科:中型海鸟,21种鹈燕科:中型海鸟,4种鹈形目:鹈鹕科:大型游禽,8种鹈鹕鸬鹚科:游禽,39种军舰鸟科:大型海鸟,5种鲣鸟科:大型海鸟,9种蛇鹈科:大型游禽,4种鹲科:热带海鸟,3种雁形目:鸭科:种类最多一科游禽,包括鸭类、雁类和天鹅,约160种叫鸭科:分布于南美的游禽,3种鹳形目:(约115种)鹭科:中型涉禽,包括鹭类和鳽,约60多种鹳科:大型涉禽,17种鲸头鹳科:仅鲸头鹳一种锤头鹳科:仅锤头鹳一种鹮科:包括鹮和琵鹭,约30多种红鹳目:红鹳科:即火烈鸟,介于鹳和鹤之间的一类涉禽,过去置于鹳形目,5种鹤形目:(约204种)鹤科:大型涉禽,15种三趾鹑科:中型涉禽,16种秧鸡科:中小型涉禽,135种鸨科:是现存最大的能飞的鸟,25种;该目还包括鹭鹤科、喇叭鹤科、领鹑科、叫鹤科、日鷉科、日鳽科、秧鹤科等鸻形目:(约350种)鹬科:中小型涉禽,87种反嘴鹬科:中小型涉禽,包括反嘴鹬和长脚鹬,11种蛎鹬科:11种蛎鹬鸻科:包括部分鸻类和麦鸡,中小型涉禽,65种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燕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海雀科:中型海鸟,20多种该目还包括:瓣蹼鹬科、彩鹬科、石鸻科、燕鸻科、雉鸻科、鞘嘴鸥科等鸡形目:(约284种)松鸡科:陆禽,包括雷鸟、松鸡、榛鸡等,17种冢雉科: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的陆禽,20种凤冠雉科:分布于中南美的大型陆禽,50种珠鸡科:分布于非洲的陆禽,7种雉科:包括雉类、鹧鸪、孔雀、鹑类等,约170余种齿鹑科:分布于美洲的齿鹑类,31种吐绶鸡科:2种吐绶鸡麝雉目:麝雉科:仅麝雉一种,分类有较多争议,过去置于鹃形目沙鸡目:(约16种)沙鸡科:中型陆禽,过去曾置于鸽形目鸽形目:鸠鸽科:陆禽中的一个大科,约309种鸮形目:(约205种)草鸮科:草鸮、苍鸮等,16种鸱鸮科:鸱鸮类。

黑鹳

黑鹳

• 黑鹳数量如此之少了,我们
该如何保呢???????
如何保护
• 1.在黑鹳分布区内选择合适试点建立黑鹳保 护宣教基地。
增强对学生及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宣传, 强化市民的爱鸟的环保意识
• 2、整治河川,增加湿地
保护黑鹳的觅食场空间和,建立自 然保护区。
中文学名:黑鹳 拉丁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 中文别名:黑老鹳、乌鹳、锅鹳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鹳科 属:鹳属 种:黑鹳
•一、黑鹳的生活习性
•二、黑鹳地理分布及种群现状
•三、致危因素
•四、如何保护
黑鹳的生活习性
•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多在 山区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营巢(山
致危因素
(一)自身因数
(二)自然因素 (三)人为因素
(一)自身因数
• 黑鹳是一种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对繁 殖、迁徙和越冬期间的生活环境都有很高 的要求,尤其是觅食的水域,要求水质清 澈见底,水深不超过40厘米,食物比较丰 盛,冬季不能结冰。
(二)自然因素
• 1.近来连续多年干旱,湿地面积急剧减小
• 黑鹳食性较为单一,食物以鱼类为 主(占90%以上),其次是蛙类、软 体动物、甲壳类,偶尔有少量蝼蛄、 蟋蟀等昆虫和夹带吃入的水草等。
• 黑鹳觅食处水深5~40cm
• 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
地理分布
• 黑鹳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朝鲜半岛、 日本及印度、泰国和非洲的鸟类,是较常 见的大型涉禽,但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 其种群数量骤减,在瑞典、丹麦、比利时、 荷兰、芬兰等国已绝迹,在德国、法国、 朝鲜半岛已难见身影。
• 2.雪灾,导致黑鹳觅食困难

鸬鹚课文原文

鸬鹚课文原文

鸬鹚课文原文
摘要:
1.鸬鹚的基本信息
2.鸬鹚的形态特征
3.鸬鹚的生活习性
4.鸬鹚的分布地区
5.鸬鹚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鸬鹚,学名为Phalacrocorax carbo,是一种大型的涉禽,属于鹳形目、鸬鹚科。

它们广泛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其体型大小和羽毛颜色略有差异。

鸬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熟知。

鸬鹚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身体呈长椭圆形,长约50-60 厘米,翅膀展开可达1.2-1.5 米。

它们的羽毛颜色通常为黑色,嘴部呈弯曲的橙色,腿部为红色。

鸬鹚的头部呈圆形,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

鸬鹚的生活习性主要表现为群居,它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觅食和生活。

鸬鹚是捕鱼能手,善于在水中捕捉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捕食时,它们会潜入水中,用锋利的嘴巴捕捉猎物。

鸬鹚还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能够在空中长时间地滑翔。

鸬鹚的分布地区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我国,鸬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湖泊和河流等地。

它们喜欢在有丰富水生植物的
水域生活,尤其是在繁殖期间。

鸬鹚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特殊,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鸬鹚常被用来象征勇敢和智慧。

此外,鸬鹚还被用于捕鱼、守卫粮仓等实际用途。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鸬鹚的数量逐渐减少,已经成为了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7.黑颈鹤图片属于鹤形目鹤科,拉丁学名Grus nigricollis,英文名black-necked crane。

大型涉禽。

全长约120厘米。

体羽银灰色至近白色,羽缘沾棕色。

头顶暗红色,具稀疏黑色发状羽。

头、颈的三分之二为黑色,眼下有一白斑。

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延长而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

尾羽灰黑色。

嘴淡绿色,脚黑色。

雌鸟上背有淡棕褐色的蓑羽。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

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

每年3月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窝产卵l~2枚,孵卵期31~33天。

在四川、云南、贵州越冬,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繁殖。

68.黑颈长尾雉图片别名地花鸡、松毛鸡、哑巴鸡,属于鸡形目雉科,拉丁学名Syrmaticus humiae,英文名black-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中型鸡类。

全长55厘米左右。

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

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

翅羽暗褐色。

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

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

嘴、脚黄灰色。

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

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疏林内。

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

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

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69.黑长尾雉图片别名帝锥,属于鸡形目雉科,学名为Syrmaticus mikado,英文名T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Mikado Pheasa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鹮ZHU HUAN学名:Nipponia nippon英文名:Crested Ibis鸟纲鹳形目 科分布于中国陕西省洋县。

国外见于日本。

朱 (又名朱鹭)栖息于温带山林、丘陵近水处。

成对(繁殖期)或结小群,日行性,夜间栖于大树上。

性孤僻、沉静。

留鸟。

以小鱼、泥鳅、蛙、蟹、虾、昆虫、甲壳类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期3—5月,亲鸟前半部羽色涂抹为灰黑色,营巢于高树上,每产2—5卵,孵化期28—39天,晚成鸟,3岁性成熟,寿命可达17年。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黑头白HEI TOU BAI HUAN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鸟纲鹳形目 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

国外见于非洲、西亚和太平洋西南部(野生数量约8000只)。

黑头白 (又名白 )栖居在沼泽湿地、苇塘、河口湖泊边缘、海边等浅水水域,群居,日行性,常与白鹭混群,行动轻捷。

候鸟(或留鸟<南亚、东南亚>)。

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小鱼和两栖类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水边大树上或灌丛中,每产2—4卵,孵化期23—25天,晚成鸟,2—3岁性成熟,寿命可达17年。

中国Ⅱ级保护动物隐YIN HUAN学名:Geronticus eremita英文名:Hermit Ibis鸟纲鹳形目 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

隐 栖息在高原、草原及半干旱地区的水域,单独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善飞行,候鸟。

主要以鱼、蛙、蛇、鼠、昆虫、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繁殖期4—5月,营巢于水边的地面和岩隙,每产2—4卵,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28天,约50天离巢,寿命可达20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黑HEI HUAN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英文名:Black Ibis鸟纲鹳形目 科分布于中国的云南。

国外见于南亚和东南亚。

黑 栖居在河、湖、池、沼及水田地带,独居,日行性,性孤僻、宁静,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

留鸟。

主要以昆虫、蜗牛、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兼食植物种子。

繁殖期2—4月,营巢于树上,每产2卵,孵化期约28天,晚成鸟。

中国Ⅱ级保护动物白琵鹭BAI PI LU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英文名:White Spoonbill鸟纲鹳形目 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

国外见于欧洲、北非、东亚、南亚、西亚等地。

白琵鹭栖居在各种环境的滩涂湿地,集群、日行性,主要晨昏活动,性机警,善飞翔。

候鸟。

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甲壳类、蠕虫、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偶食少量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5—7月,成群营巢于树上,芦苇丛、灌丛或地面,每产3—4卵,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24—25天,晚成鸟,雏鸟1.5—2个月离巢,2—3岁性成熟。

中国Ⅱ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夜鹭YE LU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鸟纲鹳形目鹭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东南、华南等地。

国外见于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等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夜鹭栖居在平原、丘陵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结小群,夜行性,晨昏活跃,白天隐居在树丛中。

留鸟或候鸟。

主要以小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4—7月,集群营巢于大树上,每产3—5卵,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21—22天,晚成鸟,1个月后雏鸟离巢,2—3岁性成熟。

苍鹭CANG LU学名:Ardea cinerea英文名:Grey Heron鸟纲鹳形目鹭科分布于中国的各地。

国外见于非洲、欧亚大陆、南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地。

苍鹭栖居在平原、丘陵的滩涂地带,集群,日行性,有时与白鹭混群,常一只脚矗立浅水中,静侯猎物,飞行缓慢。

留鸟或候鸟。

主要以小鱼、泥鳅、昆虫、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上或芦苇、水草丛中,每产3—6卵,孵化期约25天,晚成鸟,雏鸟40天后离巢,2—3岁性成熟。

大白鹭TA BAI LU学名:Egretta alba英文名:Great Egret鸟纲鹳形目鹭科分布于中国近乎全国。

国外见于温带地区。

大白鹭(又名白鹭丝)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的海滨、河湖、水田及沼泽地。

单独或结小群,繁殖期集上百只大群。

日行性,飞行时缩至背上,有别于鹳、鹤类。

部分夏候鸟,部分旅鸟和冬候鸟。

以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鱼、蛙、蝌蚪、蜥蜴等为食。

繁殖期6—7月,营巢于高大树上或芦苇丛中,每产3—6卵,孵化期25—26天,晚成鸟,2—3岁性成熟。

白鹳DAI GUAN学名:Ciconia ciconia英文名:White Stork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西藏、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

国外见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孟加拉、印度。

白鹳(又名东方白鹳)栖息于开阔平原、森林草原的河湖池沼的滩涂地。

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季节成群活动,性宁静、机警,遇异常时能用上下喙拍打出声恐吓。

候鸟。

以鱼、蛙、小型啮齿类、雏鸟、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4—6月,营巢于高大树顶,每产3—6卵,孵化期32—34天,晚成鸟,雏鸟2月龄后离巢,3—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48年。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黑鹳HEI GUAN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江西、台湾等地。

国外见于北欧、西欧、东欧、俄罗斯、朝鲜、南非、西非、东非及南亚。

黑鹳(又名乌鹳)繁殖期多栖居于森林、荒原、荒山、沼泽地带,迁徙越冬时多在开阔平原地区。

单独或成对,也结小群,日行性,感官发达,性机警、胆怯,善飞行。

候鸟。

以鱼、蛙、软体动物、甲壳类、小型爬行类、昆虫、雏鸟等为食。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悬崖或高大树冠,每产3—5卵,孵化期31—34天,晚成鸟,75日龄后离巢,3—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1年。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秃鹳TU GUAN学名:Leptoptilos javanicus英文名:Lesser Adjutant Stork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中国江西、四川、云南、海南等省。

国外见于南亚、东南亚地区。

相似种大秃鹳Leptoptilos dubius,喉部具一粉红色裸露悬垂大喉囊,在中国已灭绝。

秃鹳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地、平原近水处,独居或结小群,日行性,善飞翔,飞行时头缩至背上。

留鸟。

以鱼、蛙、软体动物、爬行类、甲壳类、雏鸟、昆虫等为食,偶食腐尸。

繁殖期春季,营巢于高大树冠或岩石上,每产2—4卵,孵化期28—30天,晚成鸟,3—4岁性成熟。

非洲秃鹳FEI ZHOU TU GUAN学名:Leptoptilos crumeniferus英文名:Marabou Stork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非洲秃鹳栖居在河流、湖泊、沼泽、草地等地带,甚至靠近人类居住区,集群,日行性,飞翔沉重、缓慢。

留鸟。

颈下部的膨胀肉垂(喉囊)用于求偶炫耀。

主要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食,也捕食昆虫、鱼、鼠和鸟等活猎物,有时会翻食垃圾。

繁殖期不固定,营巢于大树上,每产1—4卵,雌雄鸟轮流孵化,孵化期29—31天,晚成鸟,3—4岁性成熟。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Ⅲ鞍嘴鹳AN ZUI GUAN学名:Ephippiorhynchus senegalensis英文名:Saddle-billed Stork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鞍嘴鹳(又名凹嘴鹳)栖居在平原、半干旱地区的河流、湖泊、沼泽地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

用嘴在浊水中摆动,靠触觉捕食鱼、蛙、爬行动物、软体动物和昆虫。

繁殖期雨季,营巢于大树上,每产1—5卵,孵化期30—35天,晚成鸟。

3—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5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Ⅲ黄嘴 鹳HUANG ZUI HUAN GUAN学名:Mycteria ibis英文名:Yellow-billed Stork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于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

黄嘴 鹳栖居在河流、湖泊及滩涂地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

用脚、喙在浅水中探动,以煽动双翅协助,捕捉鱼、蛙、爬行动物、甲壳类及昆虫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

繁殖期雨季,营巢于树上,每产3—4卵,孵化期27—29天,晚成鸟,4—5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