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

合集下载

大红袍研究进展

大红袍研究进展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全国茶类 巾唯一获此殊荣者『 l 1 。 生长在武夷 山九龙窠景 区的大红袍母 树仅有 棵 ,
大红袍 是武夷 山岩茶 的一个种类 ,被誉 为武夷 岩 茶之王 , 为历代贡 品。 大红袍 系武夷菜茶 品种 中的优 秀 单株 。所谓武夷菜茶 ,泛指武夷 山茶 树有性群体品种 , 菜茶 由原野生种演变而来 。古人诗 云 :“ 奇茗神话传古
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实施 大红袍 强制性 国家
标7 伟,全 国政协 委员 、国家茶叶质检 中心主任 骆少君认 之间 , 从鲜叶到毛茶 , 生化成分虽存在细微的差别 , 但基

2 1 年 第 1期 2 0 1 9
学 术 专 业 人 文 茶 趣
本是一致的 , 这种差异 的存在同环境因素有关 , 也是很正
径 3m左右 ,花瓣 6 ,萼 5 、化丝稀疏稍长 ,高低不 成 这种转化 , c 片 片 提高无性 繁殖大红袍 毛茶 的有效 氨基酸含 齐 ,二倍 体 ,茶果 巾等 。
量 。
大红袍芽梢 尚壮 ,萌芽 、开采期 比肉桂 品种迟 ,一 32 大红袍 及其无性繁殖后代的香气成分比较 . 般在 5 1 月 0日左右 。2 0 年中开 面采在 5 1 05 月 6H,高山 区5 1 月 8日后( 0 年 5 1 2 4 0 月 1日开采) 从采NU l 。  ̄ , 司上看 , 据林馥泉 14 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 制时间是 5 91 月
发展成为巾 国乌龙茶无性 系 良种之一 。经 专家鉴定 ,无 可 能 与 土壤 及 其 他 生长 条 件 和 茶 叶加 工 过 程 中具 体 工 艺 、
性 繁殖 后 代 大红 袍 保 持 了母 树 的优 良特 性 。 2 0 年 ,国 02 条 件 不 尽 相 同有 关 。 1 从 以 上结 果 的分 析 可 见 无性 繁殖 的 大红 袍 与 其母 本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茶文化介绍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

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

三教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

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故事,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

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

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

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

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

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武夷山茶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同时,武夷山也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武夷山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种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面向游客和当地居民,旨在了解他们对武夷山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评价。

实地访谈主要针对当地茶园和茶艺师,通过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揭示武夷山茶文化的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对武夷山茶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约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品尝武夷山茶,并且愿意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

然而,近60%的受访者表示对武夷山茶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他们更关注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通过实地访谈,我们发现武夷山茶文化在当地茶园的培育和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茶艺师们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叶的制作中,以提高其品质和独特性。

他们还通过茶艺表演向游客展示了武夷山茶的历史和传统。

实地访谈显示,茶艺表演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当地旅游业的收入和知名度。

四、调研结果分析尽管大多数受访者对武夷山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他们来说仍然模糊。

这可能是因为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够广泛和深入。

此外,当地茶艺师通过茶艺表演向游客展示茶文化,但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在景区内进行,对于不能亲身体验的游客而言,了解武夷山茶文化的机会较少。

对于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方面,武夷山茶文化在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收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叶种植和加工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茶艺表演也为旅游景点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由于对茶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游客可能只局限于茶叶的购买和口感的体验,对于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较少。

五、结论与建议本次调研表明,武夷山茶文化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对于游客来说,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了解仍然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夷山茶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向游客介绍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研究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研究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研究
目录
01 一、消费者特征
03 三、营销策略建议
02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04 参考内容
武夷山,这个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的地方,不仅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所 在地,更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武夷岩茶,以岩骨花香的独 特韵味,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如今,随着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业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武夷山,寻求品味这份深厚的茶文化。本次演示旨在探讨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消费者行为,以期为相关的旅游开发和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颖、富有深度的旅游体验。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茶 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技艺,游客可以获得全新的旅游感受。未来,随着科技的 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茶文化旅游的前景将更加广阔。让我们共同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参考内容二
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 旅游发展为例
3、支付方式与消费水平
消费者主要采用线上支付的方式购买旅游产品,消费水平则因个人需求和行程 安排而异。一般来说,每个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在1000-2000元之间。
三、营销策略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针对中老年人群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 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茶 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2、旅游资源整合
为了更好地发挥雅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协同效应,应加强跨行业、跨区域的资 源整合。例如,可以与当地的农业、林业、手工艺等行业合作,共同开发茶叶 美食、茶叶保健品、茶叶工艺品等特色商品,延长茶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同 时,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资源共享、 客源互送。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战略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战略

侯 大 为 :武 夷 山 茶 文化 旅游 SWOT分 析 及 发 展 战 略
· 23 ·
“晚干侯 ”。之后 经 范仲 淹 、欧 阳修 、陆游 、苏轼 、朱 熹等 山茶 文 化底 蕴 ,茶 艺表 演者 又 缺少 武 夷 山旅游 常 识 ,
诸 多 人 的作 品宣 扬 ,赋予 了武夷 茶 深厚 的历史 文 化底 非 常不利 于推 广武 夷 山茶文 化旅游 产 品 。
劣 势 、机 遇 和 风 险 ,并 进 一 步 提 出促 进 武夷 山茶 文 化
1.地理优 势。武夷 山地处 福建 西北 部 ,毗邻 江西 ,
旅 游 发 展 的策 略 。
位 于长 江三 角洲 经济 带 和珠 江三 角洲 经 济带 之 间 ,这
一 带 区域 经 济 发 达 ,著 名 风 景 区林 立 ,武 夷 山市 交通
3.种 质 资 源优 势。武夷 山素有 “茶树 品种 王 国”之 总收入 为 2.9万亿元 ,市 场需求 庞 大 ,武 夷 山作 为 中国
称 ,蒋希 召 (公元 1884—1934年 )在 《蒋 叔南 游 记 》中记 仅 有 的 四个 双 世界 遗产 地 之一 ,无 论 是在 品牌塑 造 和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是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近年来由于大红袍和红茶市场看好开发了许多新茶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常不利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茶园面积超过10所以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最好还是要以原有的已开发的资源为主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开发综合性市场需求机遇产品市场机遇利用文化和自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产业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的生态茶园时在单位面积内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产业融合机遇利用政策优势政府提高服务意识业融合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就要在事前对施材料外观设计等方面制定周密的计划大的方向风险t应该是产品能够和环境相融合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一、从荼到茶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

《尔雅》说:“槚,苦荼也”;《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

”茶的含义明确了。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释),得荼而解之”。

茶的含义和用途完全明白了。

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群众造福,群众称为“天神”。

《神农本草》是战国时代杂家的著作,西汉增补为《神农本经》,东汉再增广为《神农本草》。

这三本药物书是三个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医药家。

历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尔雅》说:“槚,苦荼”。

西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尔雅》、《经典释文》以《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它或说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

东汉郑玄说是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后人说是始于周公,成于孔子,增益于汉儒。

东汉郑玄、宋邢呙《尔雅疏》、清郝懿行《尔雅注疏》、邵晋涵《尔雅正义》都没有与郭璞《尔雅注》的相反注释,可见郭璞注释是正确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释是错误的。

孟轲宗孔子之学,共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告子章句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孟子生于以荼为治病良药的战国,当然知道是贵重药物之一,孟轲所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中的槚应该是指《尔雅》的“槚,苦荼也”。

这样详尽地占有资料,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那么就可以推断我国茶叶生产的历史最少也有4000多年了。

茶字多名,古人所见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乱不一。

到了唐朝陆羽(公元733-804年)从《诗经》、《神农本草》历代《本草》的荼(荼字从“禾”,代表草本植物),从《桐君录》、《晏子春秋》的茗字,从《尔雅》的槚字,从《方言》的蔎字,从《凡将篇》的荈字,概括茶为五名。

武夷山古树介绍

武夷山古树介绍

武夷山古树介绍1. 引言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其得名于山上的武夷茶,而武夷茶的特色之一就是栽培在武夷山上的古树茶。

本文将介绍武夷山古树茶的种植、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2. 古树茶的种植武夷山地理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茶树生长。

而武夷山古树茶的种植则更加严格。

首先,古树茶只能种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因为这个海拔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都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其次,古树茶的种植需要选择老树,一般来说是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

这些古树茶树生长缓慢,但茶叶质量更好。

3. 古树茶的特点武夷山古树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叶色古树茶的茶叶颜色呈现深绿色,通常比普通茶叶更加鲜艳。

3.2 叶形古树茶的茶叶形状规整,叶片完整,叶脉清晰可见。

3.3 香气古树茶的香气独特,清香幽雅,有时还带有花香或果香。

3.4 口感古树茶的口感醇厚,滋味浓郁,回甘持久。

3.5 茶汤颜色古树茶的茶汤颜色橙黄明亮,清澈透亮。

4. 古树茶的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古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武夷山古树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传承了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其次,武夷山古树茶被誉为“国之瑰宝”,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再次,武夷山古树茶有着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健康饮品。

5. 结论武夷山古树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种植条件和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品味武夷山古树茶,不仅可以享受茶叶带来的美妙体验,还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本文总字数为208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1届毕业论文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学生姓名:暨芳学生学号:******** 年级:2008级专业:旅游管理指导老师:黄惠平职称:讲师2011年5月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本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2011年5月13日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内容摘要]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种植,制作,销售,鉴赏等方面的研究信息。

同时,还分为武夷山茶叶的辉煌历史,闪耀现状和灿烂未来三个部分阐述了武夷山茶叶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武夷山茶叶研究发展武夷山茶叶研究与发展一、武夷山茶叶的历史(一)中国茶历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

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1]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

”乃以今之茶为荼。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二)武夷山茶叶的源起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

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

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

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三)武夷山茶在历代贡茶中的辉煌地位及文人的诗赞1.唐及唐之前: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2]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3],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

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

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

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所撰,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

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得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2. 两宋: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

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

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

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

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

苏轼为之立传,并在传中曰:“上(汉帝)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宋朝为武夷茶的发展兴盛时期,以产“龙团凤饼”(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成为朝廷的贡品。

北宋文学家曾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3]的诗句3.元:武夷御茶园在“景泰年间(1450—1456)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

”元时,创焙局于四曲,曰御茶园,于是武夷茶独步入贡,名震朝野。

4.明清: 清代连横、袁枚赞语:"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不足待客";"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当代潘主兰诗云:"岩茶风韵不寻常,活甘清香细品尝"。

日本女作家佐能典黛亦深情感叹:"能喝到武夷岩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小种”茶名,见于陆廷灿《续茶经》“(武夷茶)其最佳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

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武夷岩茶,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岩茶的精妙所在。

[3]董天工《武夷山志》中亦有小种记载“(武夷茶)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这是小种红茶前身的“松萝茶”。

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说:“茶由名岩采摘焙制,远近买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

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

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这里指的是“江西乌”,掺入制造星村小种。

因为17世纪已有乌茶及松萝故作为假小种出售。

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先有武夷(红茶)绿茶(贡熙),18世纪以后,开始对茶类有明确认识,正式以红茶命名。

1784年在马萨诸塞州钮伯科港所印的传单,即其最著名者,原文如下:“本店新到上等贡熙、小种及武夷茶,品质极优”此时出现了红茶,并具备了绿茶、红茶、乌龙茶世界三大茶类的货色。

[4](四)武夷山茶叶的演变过程唐朝武夷茶以“腊面茶”(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已为上层社会的馈赠珍品。

宋朝为武夷茶的发展兴盛时期,以产“龙团凤饼”(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成为朝廷的贡品。

元朝为武夷茶的历史鼎盛期,朝廷设“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之第四曲畔,仍沿宋代的龙团饼状,是“所产之茶为天下之最”。

明朝武夷茶改为散茶(绿茶类),当时也是“茶出武夷,其品质最隹”。

明末清初武夷茶创制出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现称武夷岩茶)。

正山小种是红茶的始祖,清朝初期向北传播到安徽齐门和云南等地。

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等地。

明朝万历三十五(1607年),武夷茶开始销往欧洲;而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从武夷山到恰克图的万里“茶叶之路”和五口通商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18世纪,武夷茶成为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代称,19世纪是武夷茶风靡欧美的时期,也是武夷岩茶的历史兴盛时期。

[5]二、武夷山茶叶及茶业现状(一)近当代武夷山茶业的兴起1.明国茶业研究基地明国前期,武夷茶仍处于发展和走俏阶段,年销量达45万斤。

由于受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入侵的影响,战事频繁,销路不畅,严重影响了武夷茶的生产营销,武夷茶一度处于谷底状态。

抗战期间,随着“福建示范茶场”、“中国茶叶研究所”的内迁,武夷山成了中国茶叶研究和茶叶专业人士荟萃的胜地。

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记载,当代“中国十大茶人”就有其六在此从事茶叶工作,对武夷茶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当代武夷茶的新崛起建国初期,茶山以户经营,后以互助组形式生产制作,使武夷岩茶恢复发展很快。

1958年总产达30万斤,比建国前1948年增长20多备。

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左的路线影响,茶山疏于管理,有的废茶改田,1959至1978的20年间,年产最多的年份才65万斤,增长非常缓慢。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加强了领导,加大了对茶叶生产扶植,在出口和内销上加强引导,促进了武夷茶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之傲立于中国茶叶之林。

3.武夷茶的荣誉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其中武夷岩茶赫然在列。

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这次被收藏的藏品,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大红袍。

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二)武夷茶的种植加工过程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上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境内群山环抱,不仅土层深厚,而且多为风化岩残土,这正符合上者生烂石的条件,可以说,武夷山特殊的土壤结构为茶树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营养元素。

如果说立地条件是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那么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则是上好岩茶的催发剂。

山谷幽壑间时而云遮雾绕,湿润清风轻抚盆景状的茶丛,“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恐怕只有这样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才能养育武夷岩茶吧。

但是,要想茶叶的味道好,光有自然条件还不够,更重要是武夷山人工艺独特的制作技巧。

岩茶的做法,兼备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包括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敛、炭焙等十几道工序,是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也是最复杂的。

(三)武夷茶的分类与品鉴武夷茶和武夷岩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武夷茶是指从古至今所有生长在武夷山地区的用各种工艺方法加工的茶叶的总称。

以前的武夷茶大部分属于绿茶类,当今的武夷茶主要有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武夷绿茶、龙须茶等等。

武夷岩茶是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殖和栽培,并用独特传统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以下是一些知名茶种:矮脚乌龙:原产建瓯东峰,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

[6]武夷菜茶:原产武夷,有性系灌木型混生种。

武夷十大名丛(原产武夷山):大红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铁罗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白鸡冠: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水金龟: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半天妖: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白牡丹: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金桂: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金锁匙: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北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白瑞香: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其他武夷名丛主要有(原产武夷山):雀舌(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瓜子金(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玉麒麟、向天梅、大红梅、正太阳、正太阴、正柳条、醉贵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