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武夷山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武夷山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古以来,武夷山的茶叶就以优质而著称,成为了热爱茶文化的人们追逐的对象。
武夷山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
据传,当时一位名叫张君山的僧人发现了武夷山茶叶的独特风味,并将种植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
自此以后,武夷山的茶叶产业开始兴盛,茶农们通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
武夷山茶叶的种植采用了传统的红岩茶树种植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要求茶树的生长环境具备一定的海拔高度、山坡度和日照时间。
茶树栽种在石壁上,不仅可以利用石壁的微气候,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同时,茶树的根系和茎叶可以通过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吸收,使得茶叶呈现出独特的岩韵风味。
武夷山以其独特的岩韵风味而闻名于世。
岩韵是指武夷山茶叶中独特的矿物质味道,这种味道来源于茶树吸收的岩石中的微量元素。
岩韵风味醇厚浓郁,茶汤清澈明亮,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武夷山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备受推崇,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武夷山的主要茶叶品种有大红袍、水仙、铁观音等。
这些茶叶每年都会经过严格的采摘和制作工艺,保证了其优良的品质。
茶叶采摘一般在清晨进行,选取茶园中的嫩芽和嫩叶,这些嫩芽嫩叶饱满富有活力,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氨基酸,是制作高品质茶叶的关键。
制茶过程包括杀青、揉捻和烘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留茶叶的原始风味和特性。
除了白茶、红茶和乌龙茶,武夷山还以岩茶和寿眉茶而闻名。
岩茶是武夷山的代表茶叶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岩韵风味和多种生长环境的特点而受到茶叶爱好者追捧。
寿眉茶则是武夷山另一种重要的茶叶品种,它外形紧细、色泽褐黄,茶汤橙黄明亮,口感甘醇回甘,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武夷山的茶叶以其醇厚的岩韵风味和优质的品质享誉全球。
浅谈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38-
万方数据
基层园地
出现无序竞争、相互压价、恶性竞争、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
二、优势
1.环境优势 武夷山气候冬暖夏凉,年日均温度18.0-18.5℃,无霜期 长。年平均降雨量2000ra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 茶区土壤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风化形成,土层深厚,表 层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pH值5.0-6.0,并含有丰富 的矿物质元素。 2.政策优势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发展非常重视,编制了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对今后武夷山市茶叶产业发 展和结构调整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了发展重点。2005年6 月又颁发了《中共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委[2005]64号),进一步明确 了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标准和保障措 施。在资金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 种茶积极性,为武夷山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科技优势 武夷山市农业技术力量雄厚,1938年就设立了茶叶科 学研究所,现有高级农艺师19人,农艺师56人,助理农艺师 120人,技术员231人,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12人。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 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开展各项科技攻 关.并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武夷山茶叶产业各环 节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茶产业发展提供r强有力的科技支 撑。 4.资源优势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有丰富的茶树种质 资源。长期以来的茶树无性繁殖,形成了武夷山特有的武夷 名丛。极大地丰富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 茶树种质“基因库”。
基层园地
浅谈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叶元高徐斌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业局,354300)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侧,土地面积 2798km2,人口21.8万。茶叶产业是福建省武夷山市传统农 业主导产业之一。2007年全市茶园面积达l 1.6万亩,其中 当年新增茶园面积3982亩;茶叶总产量5568t。出口1580t; 茶叶总产值8.05亿元,其中毛茶总产值达1.95亿元。全市 涉茶人员达5万余人,在工商部门注册卺记的茶叶企业有
福建武夷山茶园

福建武夷山茶园福建武夷山茶园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片茶园不仅以奇峰秀水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世界闻名的武夷岩茶。
本文将为您介绍福建武夷山茶园的概况、香韵和文化底蕴。
一、茶园概况福建武夷山茶园占地面积广阔,茶树种植广泛。
茶园的地形多山地,有的山峦连绵不绝,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同时,茶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茶叶的品质因此得以保持和提升。
二、茶叶香韵福建武夷山茶园以生产武夷岩茶而闻名于世。
武夷岩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半发酵茶。
这种茶叶的制作工艺独特,采用了特殊的发酵和烘焙技术,使其产生了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在品茶过程中,人们往往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岩韵和果香,回味无穷。
三、茶文化底蕴福建武夷山茶园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使得武夷岩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园内还有许多茶文化的遗址和古建筑,充满了历史韵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同时,福建武夷山茶园也是茶艺师和茶叶爱好者的天堂,他们可以在这里沉浸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中,感受茶道的魅力。
四、文化交流与旅游观光福建武夷山茶园是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节和茶叶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爱茶人士。
这些活动为茶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福建武夷山茶园也是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之一,旅客们可以欣赏到茶园的美景,品尝到正宗的武夷岩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五、茶园的未来发展福建武夷山茶园在茶叶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叶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茶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福建武夷山茶园将继续加强茶叶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茶叶品质,拓宽茶叶的产业链,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福建武夷山茶园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茶叶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茶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作者:吴灰全万瀚仁周萌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12期摘要:利用武夷山市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对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光、温、水等气候因素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发育。
由于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影响,低温冻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是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不良因素,应加强科学管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促进茶产业发展。
关键词:茶叶;气候条件;影响分析;生产建议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1 武夷山茶叶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分析1.1 温度茶叶属喜温植物,处于N16°~20°的茶区茶树为全年性生长,N20°~30°地区茶树长季节性生长,N30°以北地区的茶树为短季节性生长。
当日平均气温≥10℃时,茶芽萌发,升至14~16℃时茶芽伸长,展叶。
新梢旺盛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7~25℃,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新梢生长量越大,温度偏低,则光合作用弱,茶叶生长缓慢,产量低,但叶芽幼嫩,富含有效化学成分,品质优良。
温度>25℃时,茶芽生长快,产量高,但易老化,纤维素多,茶叶品质差。
茶叶生长期间,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武夷山市位于N27°27′~28°04′,茶叶为季节性生长。
当地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递减0.44℃,同高度下,南坡较北坡偏高0.5~0.7℃,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0~18℃,全年≥10℃的有效积温为5000℃以上,均可种植茶叶。
1年中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7.1℃,3月中旬~4月下旬气温回升较快,4~11月平均气温在13.9~27.7℃之间,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3.0℃,7、8月份气温为全年较热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7℃、27.2℃,除7、8月武夷山气温偏高对茶叶生长有一定影响外,其余6个月份气温均适宜茶叶生长。
武夷山古树介绍

武夷山古树介绍1. 引言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其得名于山上的武夷茶,而武夷茶的特色之一就是栽培在武夷山上的古树茶。
本文将介绍武夷山古树茶的种植、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2. 古树茶的种植武夷山地理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茶树生长。
而武夷山古树茶的种植则更加严格。
首先,古树茶只能种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因为这个海拔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都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其次,古树茶的种植需要选择老树,一般来说是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
这些古树茶树生长缓慢,但茶叶质量更好。
3. 古树茶的特点武夷山古树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叶色古树茶的茶叶颜色呈现深绿色,通常比普通茶叶更加鲜艳。
3.2 叶形古树茶的茶叶形状规整,叶片完整,叶脉清晰可见。
3.3 香气古树茶的香气独特,清香幽雅,有时还带有花香或果香。
3.4 口感古树茶的口感醇厚,滋味浓郁,回甘持久。
3.5 茶汤颜色古树茶的茶汤颜色橙黄明亮,清澈透亮。
4. 古树茶的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古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武夷山古树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传承了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其次,武夷山古树茶被誉为“国之瑰宝”,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再次,武夷山古树茶有着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健康饮品。
5. 结论武夷山古树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种植条件和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品味武夷山古树茶,不仅可以享受茶叶带来的美妙体验,还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本文总字数为208字。
武夷岩茶的介绍

武夷岩茶的介绍
武夷岩茶,又称为武夷山茶,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脉的老牌大名小茶树茶。
它以其独特的茶叶质地、清新淡雅的茶香、出色的绿色色泽而闻名,并被誉为“福建五大名茶”之一。
二、历史
武夷岩茶的长期制作,始于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那时,武夷山县的茶叶栽培迅速发展。
明代福建省统治者李自成(1564—1632)曾在武夷山巡查,他深切喜爱武夷山茶,也曾在“霸王经”中提到“武夷茶为至品”,“武夷山茶”便一跃成为茶叶中的精品。
三、分类
武夷岩茶可以分为四大大类:新茶、老茶、新茶老化和老茶新化。
新茶:选用新鲜的茶树叶制作而成,茶叶特征比较清新淡雅,色泽偏淡,茶香有青香型和花香型。
老茶:主要选用成熟的茶树叶提取而成,茶叶特征比较淡涩,也有些味道比较浓厚,色泽发绿,茶香有果香型和烟香型。
新茶老化:是将新鲜的茶树叶经过适当发酵,以工艺使其变得比较成熟,茶叶特征比较清香,香气浓郁,色泽偏深,茶香有果香型和青香型。
老茶新化:是将成熟的茶树叶再经过适当烘焙,以工艺使其变得比较年轻,茶叶特征比较清淡,色泽偏浅,茶香呈青香型。
四、特点
武夷岩茶因其独特的茶叶质地、清新淡雅的茶香、出色的绿色色
泽而闻名,其品质居茶叶界较高的水准,具有香气、清新、杀菌的功效,是自古以来尊贵的佳饮。
武夷岩茶的产业发展趋势

武夷岩茶的产业发展趋势武夷岩茶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武夷岩茶作为中国特色的高品质茶叶之一,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铁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茶,享有盛誉于世。
武夷岩茶因其独特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制茶工艺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历史背景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明代正式成为名茶之后,武夷岩茶开始了其持续的发展之路。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武夷岩茶迅速成为江南一带的特色茶叶,深受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三、产业现状1. 武夷岩茶区域布局武夷岩茶主要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周边地区。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壤和气候资源,是武夷岩茶优质茶叶的主要产地。
2. 产品品质武夷岩茶的品质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种植、制造工艺的影响。
武夷岩茶所生产的茶叶具有特殊的岩韵和茶香,特别受欢迎。
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增加,武夷岩茶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武夷岩茶的销量不断攀升。
四、发展趋势1.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茶叶作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追求。
武夷岩茶具有独特的岩韵和茶香,成为高端市场追捧的对象。
由于武夷岩茶的品质和口感的卓越,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将会继续增长。
2. 国际市场拓展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的东传和西方文化中茶的受欢迎程度的提高,武夷岩茶及其他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了大量的关注。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茶叶品牌和消费者。
预计在未来几年,武夷岩茶的出口量将会继续增长,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3. 制造工艺的创新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离不开传统的制茶工艺,然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科技对于传统制茶工艺的影响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摸清我市茶产业现有状况,科学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茶产业发展大计,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茶业资源普查工作。
茶业局从2008年4月开始,牵头组织林业、统计、农业等部门对现有茶山分布、面积、品种、产量等情况以及茶企业(作坊)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商标、是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否获QS证书、是否办理工商执照、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加工能力、年产值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普查工作于12底结束,历时9个月,共组织市乡村干部及熟悉当地茶山茶农500多人。
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第一章茶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况一、基本情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南麓,闽赣交界处,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
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
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
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
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 级旅游区。
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3月,武夷岩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获准注册证明商标;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文化部授予的“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11月,武夷山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茶叶典藏国家博物馆;2008年9月,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9月,“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省著名商标。
二、农业基本情况武夷山市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492个村民小组、1398个自然村;至2007年底,全市总户数62458户、总人口22.37万人,其中农户41516户、农业人口15.76万人;耕地面积30.9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9.97万亩,旱地面积0.9538万亩;林地面积318.2万亩,其中竹山面积57.8万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转为以茶、竹、烟、优质稻、食用菌为主导产业,花卉、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新趋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安定繁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地貌、土壤、气候、溪流和林业资源等情况全境地貌为山地丘陵区,东、西、北区域是千山万壑,地势险峻,群山环抱,峰谷连绵,溪流迂回;中部、南部地势平坦,河谷山涧盆地众多,构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
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有38座,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最低为兴田镇南岸村,海拔仅165米。
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2 %,海拔500--800米的低山面积占46%,海拔250--500米的高丘面积占30.6%,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面积占11.40%。
全市基岩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等岩类39种之多,其中酸性岩类13种,中性岩类5种,砂质岩类16种,泥砂岩类10种。
全市土壤有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4个土类;黄红壤有9个亚类24个土属。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其中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60--800米,黄红壤分布海拔800--1900米,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158米的区域内。
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
全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月气温27.5℃,最高气温月平均值为33.3℃,极端最高气温41.2℃;冬季和早春不太冷,气温多数在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8.1℃,年平均气温18℃。
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916.4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28日,终霜日期平均在2月22日。
全市内水系密布,长短不一的溪河纵横贯穿,水力资源丰富。
主要八条河流分别是东溪、西溪、黄柏溪、九曲溪、汀浒溪、潭溪、崇阳溪和梅溪,其总长度为374.55公里,流域总面积达2931.0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124.33平方公里。
全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闽浙赣山地常绿种类,半常绿栎类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5.3%。
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
四、茶叶生长环境情况武夷岩茶主产区分布于境内以风景区为核心的周边乡镇;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产区则位于千峰崔嵬,万木葱茏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因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武夷山西北面高拔的地势,群峰阻挡北部寒流,岩茶主产区内的气候特点是温暖、寒暑界限不分明。
崇阳、九曲、黄柏等溪流环绕罗织于峰岩、丘陵间,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山间常年云遮雾绕,空气湿润。
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与谷底岩壑之中,构筑“盆栽式茶园”,长年雨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以山为屏,日照较短,多雾而形成大量散射光,既无冻害,又无风害,少虫害,是喜温湿的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武夷山茶品质优良的有力保证,更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韵”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茶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茶发源地。
武夷山产茶的历史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兴盛于宋,元代正式成为贡品。
到了元朝大德六年(即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俗称“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贡品。
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废贡茶制度,御茶园经历了255年。
明朝中期武夷茶逐步从蒸青团饼茶改为散茶制法,后改进为炒青绿茶;明朝后期,武夷山桐木、星村一带制作出了红茶。
到清朝初期(1717年),武夷山茶农又创新了一种新型制茶工艺——乌龙茶制作工艺(清时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
民国时期,赤石、星村是武夷茶的主要集散地,仅赤石就有茶庄、茶行30多家。
民国前期,武夷茶有所发展,茶叶产量约5000多担,红茶出口量约3000多担。
民国后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交通受阻,武夷茶产量减少,外销受阻。
茶叶产量仅130多担,红茶产量更少。
从总体上说,民国时期茶叶生产、销售虽然不景气,但是在科研上却得以机遇。
原先设在沿海福安的福建省茶叶改良场,由于躲避沿海南下日寇的侵扰,于1938年10月,迁往崇安县的赤石,更名为“示范茶厂”,由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张天福任厂长。
1942年7月崇安示范茶厂被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管,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任所长。
1946年又改由国民政府农林部接管,改名“农林部中央实验所茶叶试验场”,又由张天福任场长,至新中国成立。
此外,蒋芸生、叶作舟、汤成、王泽农、庄任、陈舜年、俞庸器、林馥泉等一批专家孜孜不倦地奉献,取得了重要成果。
如建立品种园、无性剪穗扦插、茶叶成份分析、揉茶机试制、桐木村红茶生产合作组织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
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茶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茶叶总产仅2800多担。
此后的十多年,茶叶产量缓慢增加,至1978年底,全市茶山面积只有24600亩,总产量6400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特别丰富。
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称为武夷菜茶,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由于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为选育,使“菜茶”形成了许多形态及品质特征等各异的茶叶名丛(品种)。
据林馥泉1943年的调查结果,武夷山有名丛(品种)千余种,仅当时武夷慧苑岩茶厂就记录了茶树花名280种。
新中国成立后,经我市几代茶叶科技工作的辛勤工作,现在还较好地保存了70多个名丛(品种)。
在现代茶叶品种科研上,科技工作者多年反复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育实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成功,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确认其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特征,现广为种植,成为了武夷山当家品种。
武夷肉桂也繁育成功,由名丛上升为品种,品质优异,也成为武夷山的当家品种。
我市在保护和发展本地优良名丛(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良且适宜当地的外来品种,逐步改善品种结构。
二、茶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借助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持续组织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深圳、香港、福州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促销活动,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了茶产业良性发展。
至2007年底,全市茶山面积115473亩,各乡(镇)、街道、场都有种植、加工茶叶,种茶的行政村有86个,占行政村数的74.78%;有种茶农户4398户,占农户数的10.59%;种茶农户比例数为2位数的乡镇有星村、武夷和洋庄(详见武夷山市种茶村、农户情况统计汇总表)。
有茶企业305家(在工商部门注册255家),茶叶加工作坊769家,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为南平市级龙头企业;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通过QS 认证的有127家;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闽北知名商标26个(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加工企业(含家庭作坊)基本情况汇总表)。
年总产量5161吨,出口1580多吨,全市涉茶产业总产值7.15亿元,其中茶叶生产加工产值4.15亿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建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4个及会员店36家,有大红袍茶叶销售网点3600多个。
第四章茶业资源普查成果第一节全市茶业资源总体情况通过普查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茶山115473亩,其中大红袍32636亩,占总面积的28%;肉桂24210亩,占总面积的21%;水仙48805亩,占总面积的42%;奇种9822亩,占总面积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