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茶文化美篇文案

武夷山茶文化美篇文案
武夷山,素有“福建之魂”之称,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而武夷山的茶文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如同一首精致的乐章,将人们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武夷山是中国最有名的产茶地之一,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气候多雨,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而且,武夷山的茶树大多是野生的,根深蒂固,品质出众。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自然条件,武夷山茶才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茶之一。
武夷山的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竹编,茶具制作和茶艺表演等方面独具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茶礼,品尝到各种口味独特的茶叶,还能亲手学习茶艺,体验属于武夷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夷山茶的品种也非常丰富,其中以大红袍、水仙和肉桂等最为著名。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武夷山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助于消除疲劳,调节身心,提高免疫力,被誉为“养生圣品”。
在武夷山,你可以漫步在茶园间,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茶树葱茏的绿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光,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而茶农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新鲜的茶叶,他们的勤劳和付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无论是品茗还是品茶器,武夷山的茶文化都是无可比拟的,它
独具一格的风格和品质,使人们无法抵挡其魅力。
武夷山茶文化美篇文案,带您领略中国古老文化的卓越魅力!。
武夷茶文化

武夷岩茶是“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武夷山是“乌龙茶发源地”,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2003年武夷山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1.悠久的历史:武夷茶最早被人传颂,见于苏轼的《叶嘉传》,文中有汉武帝赏用武夷茶的传说,距今已二千多年。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全唐诗》,载有唐乾宁(894—897)进士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
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2.独特的岩韵:(1)环境优越,武夷岩茶驰名中外,其优异品质首先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2)品种优良,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品种树的优良。
武夷岩茶品种很多,目前主要有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梅占等,各具特征。
大红袍享“茶王”之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广为流传。
其实大红袍主要以其“嫩叶显紫红色而得名”。
大红袍见之于清初,已300多年。
生于九龙窠之崖中,共6株,年产量约600—700克。
经过科技人员长期的实验,于90年代初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品质与母树相当,且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
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已有小批量上市销售。
(3)工艺精湛,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三个因素是制作工艺精湛。
其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工艺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得以显露。
3、品茗的艺术:武夷茶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武夷山人们对岩茶不仅注重物质享受,而且十分崇尚其文化享受。
品饮岩茶这一赏心乐事,进一步趋向艺术化,因而品茶讲究环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品赏艺术。
环境:品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明净。
茶具:武夷山区品茶茶具有白瓷茶盏、白瓷壶杯、紫砂壶杯,等等。
水质: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
武夷山青水秀,环境无污染,水自上乘。
若用自来水最好陈放上半天时间,让氯气挥发,微粒沉底。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茶文化介绍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
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
三教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
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故事,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
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
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
福建武夷山茶文化胜地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

福建武夷山茶文化胜地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福建武夷山以其独特的茶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武夷山,是中国五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的故乡。
这座山脉环绕的茶园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茶文化传统。
云雾缭绕的武夷山茶文化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茶叶爱好者。
一、武夷山的自然风光武夷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属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这座山脉峻峭险峻,被誉为“中国东南第一山”。
山峰陡峭,群峰叠嶂,峰峦相连,峰高岭峭,峡谷纵横交错。
无论是从山顶俯瞰,还是在山脚徜徉,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美妙。
而武夷山的云雾缭绕更是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武夷山常年被云雾环绕。
这些云雾缭绕于山脉间,犹如一条丝带,给整个山区笼罩了一层薄纱。
走在茶园中,游客仿佛置身于仙境般的环境中,尽情享受这份与众不同的景致。
二、武夷山的茶文化武夷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茶园中种植的武夷岩茶被誉为“中国天然人造遗产”。
这种茶叶生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备受推崇。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松香和鲜爽的口感而闻名。
茶叶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其独特的品质。
武夷山的特殊气候、高海拔和丰富的水源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茶农们采用传统的制茶工艺,使得茶叶的味道更加醇厚,回味无穷。
茶园中的茶树在云雾的滋润下生长茂盛,这也成就了武夷山茶叶的特色。
云雾的滋润给茶树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气候条件,使得茶叶品质更加优良。
在武夷山的茶园中,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采茶的过程,了解茶叶的制作工艺,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魅力。
三、武夷山的旅游观光项目除了茶文化的魅力,武夷山还有各种各样的旅游观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中,有些可以将茶文化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体验。
游客可以参观武夷山的茶博物馆,了解茶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
这里展示了武夷岩茶的各个环节,从采摘到处理再到制作,游客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增加对茶文化的认知。
武夷山的茶的赞美

武夷山的茶的赞美
武夷山是中国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名茶的发源地之一。
武夷山风景秀美,
山峦起伏,溪流潺潺而过,这里出产的武夷岩茶更是名扬中外。
武夷山的茶,不仅是口感
上的享受,更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一份无形的大礼。
首先,武夷山的茶制作历史悠久、传统技艺高超。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武夷山就已经
开始以制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特殊,武夷山的茶产出量不高,
制法也非常繁琐,需要多次加工才能完成。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制茶技艺,使得武夷山茶
的口感独特、香气四溢,自古至今备受追捧。
其次,武夷山的茶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
民间传说,武夷山的茶菁要经过“万泡百汤”才能制成茶,其中的汤汁提取了大自然的营养精华。
因此,武夷山的茶具有降低血压、调
节血糖、抗氧化、抗菌等功效,在养生保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后,武夷山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武夷山的歌舞、传说、风情,都与茶密
不可分。
武夷山茶文化的历史深厚,茶道与儒家思想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茶道讲究道心、
礼仪、品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武夷山的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结合体,承载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价值。
无论是品饮武夷山的岩茶、祁红、白牡丹等,还是参观武夷山的梨园景区、大红袍博物馆等,都会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武夷山的茶更是一份无形的大礼,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品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
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民国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
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
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
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
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
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
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
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
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
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
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
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被誉为中国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之一。
这里不仅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还因其悠久的茶文化和与道家修行相结合的独特氛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武夷山的茶文化和其作为道家修行之地的意义。
一、茶文化的渊源与发展在武夷山这片土地上,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南宋时期,当时便已经有人种植并制作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最著名的茶叶之一,它生长在高海拔、气候湿润的独特环境中,因此在口感和香气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世代研制和创新,武夷岩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茶叶品牌,备受茶客们的喜爱。
二、武夷山的道家修行之地武夷山不仅在茶文化上独树一帜,也是道家修行的理想场所。
道家修行强调与自然共同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的生活状态。
武夷山的山间清泉、林间古树以及清新的空气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合修行的环境。
那么,武夷山是怎样成为道家修行之地的呢?首先,武夷山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提倡质朴纯粹的生活方式,并用茶文化作为媒介,营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其次,武夷山的山脉纵横,峰峦叠嶂,山中有许多著名的道观和寺庙,如九曲溪观音寺、天心岩禅寺等,供道家学习修行之用。
最后,武夷山的人文环境也极具吸引力,当地的居民秉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道家的思想相契合。
这一切都使得武夷山成为了追求道家修行的人们的理想之地。
三、茶文化与道家修行的息息相关茶文化与道家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喝茶可以袪除杂念,使人心静。
茶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茶香飘溢的环境和静谧的氛围有助于人们冥想和修行。
其次,泡茶过程本身也有一种禅修的感觉。
从选茶、洗茶、煮水、沏茶,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和耐心,这与道家修行中注重的“自知”和“定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茶水的煮沸、冲泡和品饮都显示了生命流动的变化和感悟,这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四、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家修行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目前,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家修行之地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福建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
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从唐代开始就被大量种植,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
为贡茶。
此次来到武夷山,除了充分汲取茶艺方面的知识外,在游览武夷山的过程中刘媛媛还积极的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新歌《武夷茶香》、《我要吃茶去》的采风收集素材。
武夷山当地盛产800多种
岩茶,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出名,已经被国家博物馆郑重收藏,是
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顶级奢侈品。
此次来到武夷山,充分了解到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受益良多。
识茶、品茶、懂茶,对修习心性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意义,人就应
该像一杯茶一样,不仅外表光鲜,丰富的内涵及品性才是一个人本
质的体现!此外,此行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民俗人情、秀丽风景等等对我在新歌创作上面有很大的启迪,让我更加了
解歌曲的生命力是需要这些养分才能孕育的。
相传乾隆帝好饮茶,大臣曾献一茶,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
乾隆帝
《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五)
宋人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对花的香气有独特的研究,曾
为不同的花作了《十八香词》,从不同的花香特质给予拟人格的不
同称呼,其中他称菊为“傲士”,因为菊的香是“冷香”。
事实上,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研究菊花的话,相信初次闻它的香气,不会令人感觉到可亲可爱人。
它是一种冷艳、不向世俗讨好的香气,凛凛然像剑士所发出的森冷剑气,令人敬畏。
不同的菊花会散发不同的香气,菊花作为香料应用在生活之中,且有相当的经济价值的,特此举例如下:
万寿菊:也叫金盏草,可提炼香精油,具有浓厚的水果气味,稀释之后,类似苹果香。
大波斯菊: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秋樱,原产于墨西哥,有淡淡的甜香。
茵陈蒿:在我国江南所产的茵陈蒿气味极其芬芳,俗名“龙脑薄荷”,而产于荷兰、匈牙利、北美的茵陈蒿则具有强烈的茴香气味,可作食品或化妆品香料。
苦艾:苦艾分布于北美、南亚洲,叶及花穗具有草质性特异香气,可用蒸馏法获得从暗绿色香油。
罗马甘菊花:分布于比利时、匈牙利、英国,具有独特的芳香,可蒸馏得淡蓝色精油,作为医疗、洋酒、化妆品等的香料。
德国甘菊花:分布于德国、匈牙利、捷克、俄国、北美,精油可作药用及沐浴香料,可防止皮肤发炎。
其实菊花除了香气之外,它的美是令人难以形容的,在日本世界文化社所出版的《茶花历.菊、照叶》一书中,菊花的风姿各异,有
着让人不敢轻视、凛然的气韵。
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武夷山茶文化》,被誉为“国茶”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
攀升。
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红袍的价格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古今中外素享盛名。
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绰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载记
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品后诗兴大起,发出
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
业内人士分析,大红袍大红起来,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开的。
古今武夷山人视岩茶如珍宝。
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每年必定要下挖土、平山、锄草三道工夫,
那时没有化肥,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
草药喷洒。
如今,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过去那些办法是
很难行通了,但茶农在施化肥、喷农药时,大都讲究科学,特别是
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
而且,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不盲目追求产量,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多则二次,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保护茶树良好生长;科
学施肥,以减少化肥、农药残留。
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
生态、卫生、放心的饮品。
武夷岩茶工艺独到,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
传统的工艺有倒(也叫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
关键的制茶师傅要会“看
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
所以,其工艺
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武夷山茶厂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机制原理仍和传统工艺相承、相通。
目前,武夷大红袍茶园仅十万亩、产量六千吨,涉茶产值将近四亿元人民币。
受产量的限制,作为大红袍产地的武夷山市提出,
“以提升茶产品质量为核心,努力使武夷大红袍成为集先进性、科
学性、营养性为一体,引领消费的高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