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各部分的特点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也是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而形成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因其令人瞩目的特点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1. 特殊的建筑结构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是独特的,它的基本结构是歇山式建筑,即由两个坡度相同的“山顶”组成,有着屋脊相互交错的特殊构造。
2. 老辣的雕塑技艺徽派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其雕塑技艺。
徽派建筑的雕塑风格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风格鲜明、别具一格、极富个性。
3. 严谨的比例思维徽派建筑在比例思维方面,是很严格的,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墙装饰,都需要严格遵守一套比例规则,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美感。
4. 象征意义的意符徽派建筑装饰里的每一个雕刻、构件,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御花园下的鱼尾狮,具有镇宅合家之意,而蝙蝠图案则有着“福禄寿”之意,表达了强烈的美好愿望。
二、徽派建筑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宏观风格上,更在微观层面中,文化意蕴深刻。
以下是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一些内容:1. 家族文化的精神体现徽派建筑是江南地区富商巨贾所建造的,因此与家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建筑通常是一栋高大的青砖建筑,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集体住宿,因此建筑内的布局和功能需要体现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与体现。
2. 社交文化的体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住所,也是社会交际的场所。
因此,建筑布局在社交的方面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宴席厅、客厅、书房等,这些空间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交际,更是为了加强建筑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3. 道德文化的传承徽派建筑的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如厚德载物、孝亲爱人、贤能崇德、诚信守约等等。
徽派建筑的建造者认为,只有体现出这些道德价值,才能够将建筑文化真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道县,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
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
建筑风格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屋顶与墙体。
它的屋顶通常是由两条坡走向的,这种形式叫做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在徽州却是常见的。
徽州民居的墙体采用干挂砖墙面,这种方式通常是先在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然后再用砖头覆盖整个墙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潮气侵入房间内部。
空间布局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采用了排屋的建筑形式。
这种方式将多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庭院空间。
在徽州的民居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庭院通常会有半封闭的设计,这样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
徽州民居的庭院设计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庭院中通常有一些石灵墙和水池,还有一些长凳和椅子,这些都能增加庭院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度。
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木结构和石材。
在庭院中,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石灵墙,这些也是徽州历史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材料之一。
另外徽州民居的木结构也非常漂亮,却也非常实用。
徽州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耐用性、保温性和防震性等等。
这些特点为徽州的民居带来了长期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之后的建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筑样本。
结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保护。
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者建筑材料,都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和理念。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价值。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黄山一带的徽州地区为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
徽派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讲究的布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徽派建筑的外观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建筑屋顶、墙面和门窗的设计上。
首先,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的屋顶形式,屋顶低矮平展,并且靠近屋顶底部有一条向外伸出的飞檐,可以起到雨水避免流入室内的作用。
其次,徽派建筑的墙面多采用花岗岩砌成,这种石材坚硬,能够很好地抵抗外力的冲击,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
再次,徽派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横梁、窗框和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内部格局徽派建筑讲究内外相分离的原则,所以内部格局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一般分为前堂、正厅、后堂和厢房等区域。
前堂是一个开放的大厅,常用于接待客人,并且前堂往往布置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彰显主人的家族荣耀。
正厅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团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后堂是主人的私人区域,主要用于休息和居住。
厢房则用于其他功能,如存放物品或作为佣人的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
三、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讲究舒适、大气、精致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雕刻多以龙凤、狮子、花草等纹样为主题。
这些雕刻细腻精美,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派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喜欢采用红、黑、白、黄等颜色,这些颜色既丰富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彰显了徽派文化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包括门窗的涂漆、墙面的壁画等,这些精美的装饰使徽派建筑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它的建筑外观鲜明、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特色。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徽派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徽州、绩溪、歙县和浙西地区都有分布。
徽州的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中的天井合称“徽州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徽州三雕”,马头墙是徽州的标志性特色。
本期推送就带大家一睹徽州建筑风采。
“徽之为郡,于山岭川谷崎岖之地”,北亚热带的自然环境就决定了徽派古建需要具备通风、隔热、遮阳、避雨、防潮等功能。
此外,由于所处地区山峦叠嶂、气脉雄厚,水清澈明丽,以奇峰、怪石、清溪、流泉、飞瀑、古树、云雾称绝,因此,徽派古建也突出表现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关系,印证了“无山水不成居”的说法。
无论村落民宅、私家园林、祠堂庙宇、亭阁牌坊,都力图同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
1四水归堂在自然风光基础上,加上明清徽商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反哺,使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徽州村落的格局强调易经的阴阳调和和八卦理念,而不同于一般山地不规则的布局。
徽派古建筑结构上多为进院落式,一般为坐北朝南倚山面水的三进院式(也有五进院式,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老屋阁”古建)。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设置长方形状的“天井”采光、通风、排水,此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
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
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四水归堂,聚水、聚财、聚福气,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
徽派建筑的天井数量多。
徽州人也有大家族敬宗收族的传统,成了家一般不另立门户。
因此哪家公子娶了媳妇,将要添加的就不仅是儿孙,还有房屋,甚至还有天井。
在老房子边上添新屋,和老房连体,却自带天井,形成单体多井组合庞大建筑。
一套大户人家的老宅里,可以有许多天井,还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天井”的豪门大宅。
徽州建筑常识

徽州建筑常识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以其雄奇壮丽、精巧典雅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徽州建筑的常识。
一、徽州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徽州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减少了使用钉子的数量,使建筑更稳固。
檐角上翘,屋脊翘起,形成了独特的飞檐翘角和揭山盖丘的造型。
2. 建筑材料:徽州建筑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砖瓦、青石等。
其中,徽派建筑常用的木材是雪松木,因其质地坚硬、耐腐蚀而被广泛使用。
3. 建筑布局:徽派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和谐,一般以三进为主,前进为门厅,中进为正厅,后进为后厅。
建筑整体呈“回”字形或“品”字形,形成了宽敞的庭院和多个天井。
4. 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的精细和繁复,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雕刻、彩绘、壁画等。
徽派建筑的门窗、斗拱、楼梯等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二、徽州建筑的分类1. 客家楼:客家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徽派建筑与客家民居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客家楼通常为多层楼阁式建筑,外观庄严典雅,内部布局合理,起到了居住、防御和社交活动的功能。
2. 四合院:四合院是徽州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它以四面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周是厅堂和房间。
四合院的布局严谨合理,空间利用率高,同时也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古民居:徽派建筑中的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也是徽州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古民居通常由前厅、中堂和后厅组成,整体布局规整,建筑材料讲究,装饰精美。
三、徽州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以下是一些保护与传承的措施:1. 法律保护:加强对徽派建筑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对徽派建筑的保护责任和措施。
2. 维修保养:定期对徽派建筑进行维修保养,修复破损的部分,保持建筑的原貌和风格。
3. 传承与教育: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更多的传统建筑工匠和专业人才,保证技艺的传承。
徽派建筑特征资料

徽派建筑特征资料徽派建筑特点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渊源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美学。
1.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以洁白如玉的粉墙与深沉稳重的黛瓦为主色调,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寓意着“白壁无瑕”的儒家伦理观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文化追求。
2. 『马头翘角』:徽派建筑屋顶的独特设计——马头墙,高耸翘起,形态优美。
它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盗的功能性作用,更富含警示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象征意义。
3. 『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并称徽派建筑三绝,细腻繁复、栩栩如生,尽显工匠精神。
它们巧妙地融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展示了徽州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赋予建筑深厚的人文内涵。
4. 『四水归堂』:徽派民居布局讲究“四水归堂”,即四周房屋围合成天井,雨水从四面八方流入庭院,寓意财源广进,家族繁荣昌盛。
这种布局形式既符合地理环境特点,又体现了古代徽州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中轴对称』:徽派建筑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原则,彰显出庄重、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对秩序、均衡、和谐的崇尚。
6. 『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杰出代表。
它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结合,通过对自然、人文、伦理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情操,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和生活哲学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抹亮色,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闪耀着永恒的艺术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建筑各部分的特点- 基础理论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1)门楼
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
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
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玩重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
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2)穿堂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一明堂,二个房间。
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3)大厅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4)大屋脊吻
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
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
“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
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
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
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
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
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
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5)宅内空间布局
民居按徽俗内涵,技术原则,采用梁枋纵横木构架,组成各种功能
完善的立体空间。
以大堂屋,小卧室的格局,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使用之需,并形成一种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空间艺术。
①门厅:迈进大门的空间部位称门厅。
它由大门、屏风(中门)与天井有机结合在一起。
中门平时紧闭,只走耳门,遇贵客高朋才打开中门迎接。
因厅堂与大门贯通。
设中门遮挡厅堂内主人活动其私密性,这也体现徽州人的儒雅风味。
②天井:究其宅内设天井之由:因“徽州地窄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
徽人常出外经商,即使务农者农闲时也常外出打工,很少在家。
家中只留妇孺老少,为防盗、防火,民宅多以高墙封闭,很少开窗或只在楼上开尺宽瞭望小窗。
就靠内设天井采光通风。
天井布局随面阔方向呈长方形,伸到两卧室的窗中线,长宽比约5:1。
这种天井的采光效果与北京四合院天井不同。
北京天井面积大、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天井是厅堂空间的扩充,厅堂向天井一面都不设门,在太师壁处能望到“一线天”。
可“晨淋朝霞,夜观星斗”。
古徽风水歌中道:“何知人家有福份。
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浴日无忧愁。
” 由于宅内上下厅及连廊都围天井布局,其屋面雨水都从四方流入天井明塘内,称“四水旺堂”。
徽商谓之“聚财气”,肥水不外流,故有天井屋称“聚财屋”。
并利用天井透进光照和蓄积的雨水,盆载花卉,聚水养鱼,以备防火。
③厅堂:民居明间为厅堂,由于在厅堂内活动比较频繁,所以厅堂是居宅中主体建筑与内宅联系方便的中心部位。
《释名》曰:“厅,听事也,堂者当事也”。
古徽民居之厅堂也有雷同之处,作为迎宾会友,
练艺读书晏乐的活动场所。
厅堂体量比较高大宏敞,厅内三面装有“门”形木鼓门或板壁。
中间称太师壁,这是北方少见之做法。
厅内陈设富丽豪华,以供陈列鉴赏而布置。
如太师壁处上挂匾额,匾下挂宗庸(容)祖宗肖像。
太师壁前摆长条卡画桌,桌上陈设长鸣钟(谐音:长命终),置东瓶西镜(谐音:终身平静)。
还有八仙桌、太师椅、家具多为楠木、红木等高贵木材制作而成、古色古香。
这些家具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
两边板壁上挂字画、柱上还有泥金木对联,其内容或言志、或抒情,贯穿对家庭的赞颂,自勉对后代的启迪。
如古黟“桃花园里人家”中挂的楹联有:“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含义深刻,给厅堂添色增辉。
④楼厅:民宅多为两层,偶有三层,楼层与底层平面布局基本重复对称,徽称“重屋”。
因江南水乡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古徽人有住楼上的习俗,把楼厅亦作为主要活动场所。
在明初楼层高于底层。
为使楼厅内活动方便,采用“跑马楼”形式,用“穿廊过厅”的做法。
天井两侧设回廊阁道,连廊多做成“暖廊”,靠天井一面有隔扇,冬可避风保暖,夏季四季洞开,凉风飒爽。
也有做成“半廊”,在柱间天井一面安半截拦杆或拦板,另一面是墙顶这一虚一实显得活泼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