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2.探究一:科举制的创立背景(1)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创立背景。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部分。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

3.探究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知: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大业三年(605年)创立的。

4.探究三:科举制的影响5.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学到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它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板书设计1.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隋朝统一全国,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隋文帝杨坚,大业三年(605年)3.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科举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生:可能是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师: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选拔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2)师:科举制让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你们觉得这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可能让社会更加公平。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教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历史挂图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历史知识。

2、运用插图,训练学生识图、并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课堂探究一、导学达标同学们:每年的六月七、八号是什么日子?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实行高考呢?(选拔人才)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释疑(一)科举制的诞生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2、学生阅读P17内容,思考:(1)隋朝之前,我国怎样选拔官吏呢?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好不好?为什么?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或由高门权贵推荐,才能当高官。

(九品中正制)不好。

因为有真才实学但出身寒微的人就没机会做官了。

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2)展示隋炀帝人物图片,设问:a、在他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他是谁?b、在他之前是谁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3、学生自学、回答问题。

4、指导学生讨论分析:(1)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它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不经选拔就可以做官的捷径)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特殊地位失去,贵族专权削弱)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可以凭真才实学进入政府做官)朝廷得到了什么?(削弱了贵族专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缓解了社会矛盾)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时间分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讲解、提问、板书等)教学技能要素学生学习行为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

导入提问讲解引入、板书产生好奇心理,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听讲、做笔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

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

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沿用了1300多年,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封建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新”。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顺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我对本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力争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图片、历史文献进行展示,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又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历史学习情境,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3、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4、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说教法: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1、采用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尝试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尝试教学的效率。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课题: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一课,学习时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后来的历朝历代加以沿用、改革,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二、课程标准了解科举制的创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教师: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14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公务员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许多相同点,并且家喻户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春的萌芽---科举制的诞生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份简历:王有富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李学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讨论:他们两人谁能做官呢?为什么?学生:王有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出身低微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设计意图:用当时社会的两种阶层人作对比,更加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简述隋唐以后政府选拔官吏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省六部制。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理解科举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作用,认识科举制在当时的社会进步性,理解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的弊端,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及对世界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隋唐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难点:隋朝创建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导入新课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

(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

)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诞生学生阅读17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

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四、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发展 4、为日本.朝鲜等国所采用,为中外文化
交流作出贡献.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 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他们参加的武举、殿试考试最初出现在何时?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他把什么作为进士科考试的 主要内容?
唐玄宗: (1)诗赋成为进士 科主要考试内容; (2)曾8次面试科 举应试者 。
(京师及州县学馆)
(解试)
( 春 闱 )
( 选 试 )
童 试 ( 秀 才 )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科 举 看 榜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①③
例:中国古代社会中对血缘关系起到 否定作用的进步制度是
C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科举制
D.士族制度
“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
范进中举
——《唐摭言》
实行科举制初考取的名相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 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因玄龄善于谋 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 断】。
★孔颖达(574--648)唐朝经学家 ,隋 大业(605--616)初,选为“明 经”,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 标准。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 吏选拔制度。又名九 品官人法。
科举制的诞生
一、 科举制度诞 生 两件大事:
★在他统治时期科举制正 式诞生了,他是谁? ★在他之前是谁采用分科 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 式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
四、课前导学
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五、教学渗透点
1、通过科举制学习,知道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如状元、榜眼、探花等是如何排名的,以增加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唐诗繁荣、唐文化的绚丽、古文运动推动、传奇小说的发展都与科举制有密可不分的关系。

正是科举制使唐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层次。

3、科举制度也有弊端。

它使大批知识分子热忠于功名,不愿从事学术研究和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愿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进行潜心钻研。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极其长远。

六、教学资料
1、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

2、各种相关历史网站。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选拔方式。

那我们知
的读书人,
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举制对当时和后世
也隐含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