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洁诚信的小故事
崇清尚廉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选编

“崇清尚廉”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下面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廉洁故事供您参考:
1. 共同治国
楚国有两个国君,一个是楚庄王和他的弟弟共叔段。
两人坚持政治清明的原则,共同治理国家,实现了天下安宁,建立了和谐社会。
2. 秦穆公
秦穆公被称作“秦始皇”,他主张政治清明、崇尚节俭、实行节约,被称为廉洁自律的典范。
3. 西施献技
西施为了国家利益自愿为越王夫差献技,她的行为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典范。
4. 老子不拒礼
老子因为接受人民敬仰,拒绝了礼仪官赠送的礼物,表明了他的廉洁思想。
古代诚信的5个事例简短

古代诚信的5个事例简短一、《左传》中的管仲管仲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诚信为人处世的原则,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左传》记载,管仲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始终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他对待朋友和下属同样真诚待人,从不言而无信。
管仲的诚信行为,成为了古代中国诚信的典范之一。
二、《史记》中的蔡邕蔡邕是中国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诚信的行为而闻名于世。
据《史记》记载,蔡邕在官场上严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从不受贿赂,始终为人民谋福祉。
他对待朋友和同事一视同仁,从不言而不信。
蔡邕的诚信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古代中国诚信的典范之一。
三、《孟子》中的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者无敌”的思想,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诚信的行为而被后人推崇。
据《孟子》记载,孟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始终以诚信为根本原则,对待他人始终真诚待人,从不欺骗他人。
他主张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孟子的诚信行为,成为了古代中国诚信的典范之一。
四、《韩非子》中的韩非韩非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其才智和诚信的行为而被后人称道。
据《韩非子》记载,韩非在处理政治和法律问题时,始终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对待朋友和同事一视同仁,从不言而不信。
韩非的诚信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古代中国诚信的典范之一。
五、《论语》中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和“忠诚”的思想,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诚信的行为而被后人推崇。
据《论语》记载,孔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始终以诚信为根本原则,对待他人始终真诚待人,从不欺骗他人。
他主张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孔子的诚信行为,成为了古代中国诚信的典范之一。
古代中国有许多诚信的事例,这些事例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诚实守信的品质。
廉洁诚信故事

廉洁诚信故事
廉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是一些关于廉洁诚信的故事:
1. 子罕辞玉: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块美玉,他却拒绝了,并说:“我把不贪心当作宝,你把美玉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宝,不如各自拥有自己的宝。
”
2. 杨震拒金: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员,他为官正直,两袖清风。
有一次,他路过昌邑县时,县令王密为了报答他的举荐之恩,深夜送来了十斤黄金。
杨震拒绝接受,并说:“你我都曾身为官员,深知这金子是贪污受贿得来的,这样的金子我不能收。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却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
3. 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他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廉洁诚信的价值观,强调了廉洁正直、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它们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1.《廉洁官员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官员名叫张廉,他一直以廉洁自律著称。
他不收受贿赂,不徇私情,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他的廉洁家风影响了整个官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2.《孝顺子女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叫李孝的孩子,他对父母非常孝顺。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他都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孝顺的楷模。
3.《诚实商人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商人名叫王诚,他经营生意十分诚实。
他从不用假称量货物,也从不卖假冒伪劣产品。
他的诚实经营赢得了顾客们的信任,生意越做越红火。
4.《勤俭节约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刘俭的人,他一直以勤俭节约著称。
他从不浪费粮食、水源和资源,尽量节约使用。
他的勤俭节约精神影响了周围的人,也让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5.《公正法官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赵公正的法官,他一直以公正无私著称。
他在审判案件时,不受任何干扰,只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公正的判决。
他的公正态度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6.《友善邻里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友的人,他与邻居们相处得非常友善。
他时常帮助邻居们解决问题,热心参与社区事务。
他的友善邻里行为让整个社区充满了和谐与温暖。
7.《忠诚士兵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忠的士兵,他对国家忠诚无比。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平时,他都尽职尽责,保卫国家安全。
他的忠诚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8.《和谐家庭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王和的人,他与妻子、子女相处得非常和谐。
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和谐家庭成为了其他家庭学习的典范。
9.《仁爱医生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杨仁的医生,他一直以仁爱患者著称。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都以同样的热情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他的仁爱精神感染了更多的人,改变了他们对医生的看法。
10.《守信商人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商人名叫刘信,他一直以守信为宗旨。
他从不违背合同,不推卸责任。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许多古人都以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为人生的信条。
这些古人的廉洁小故事,既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也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名篇之一。
范仲淹在任职岳阳知州期间,为了解决洞庭湖水利问题,他亲自到岳阳楼观察水情,并发动民众修筑堤坝。
在他离任时,岳阳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送上礼物,但范仲淹却一一拒绝,他说:“我是为了解决民生疾苦而来,不是为收受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坚守道德底线。
2. 陆羽的“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权势所动。
有一次,皇帝要求他在书中为某位权臣捧场,陆羽坚决拒绝,他说:“我写书是为了传播茶文化,不应该为权势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3. 匡衡的“凿壁偷光”匡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读书。
为了学习,他决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廉洁自律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4. 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借钱。
杨震问他有什么用途,朋友说是要送给别人。
杨震听后坚决不肯借钱,他说:“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
你这是行贿赂之事,我不能答应。
”最后,这位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5. 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生病时,他为了让父亲吃到新鲜的鲤鱼治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捕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简短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榜样。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
一、包拯的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曾有一位亲戚来找他帮忙,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职位。
包拯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说:“我的地位是人民赋予的,我只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亲戚谋私。
”这位亲戚听后十分生气,便去找皇帝告状。
皇帝听闻此事后,十分欣赏包拯的品德,便下令表彰了他。
二、海瑞的故事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以刚正不阿、清廉公正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海瑞在审查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贿赂了官员,企图逃避惩罚。
海瑞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他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将那些收受贿赂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
这一行动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皇帝下令嘉奖了海瑞的品德和行为。
三、于成龙的故事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于成龙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于成龙听后十分同情老妇人的遭遇,他决定帮助老妇人。
于是,他假装成一位商人,前往豪强的家中谈判。
在谈判中,于成龙以诚恳的态度和清廉的形象赢得了豪强的信任,最终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赎回了老妇人的儿子。
老妇人对于成龙的帮助感激不尽,而于成龙也因为此事名声大振。
四、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郑板桥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当地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古代著名廉洁故事

古代著名廉洁故事《古代著名廉洁故事篇①《羊续悬鱼》在东汉时期,有个叫羊续的官员。
他被派到某地任职。
那地方呀,鱼可多啦。
一天,一个下属官吏为了讨好羊续,就拎着一条新鲜肥美的大鱼送给羊续。
羊续呢,哪肯接受这种贿赂啊,但他也没马上严厉拒绝,而是把鱼高高地悬挂在庭院之中。
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以为羊续收下鱼了,胆子就更大了,又拎着鱼来。
羊续把他带到庭院,指着那条已经风干得只剩下骨头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在那呢,我没有吃,这次的鱼你也拿回去吧。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羊续送礼了。
点评:这个故事中的羊续就像一只坚守自己领地的狮子一样,坚决守护廉洁的底线。
他不像那些贪心的狐狸,看到利益就忘记原则。
羊续悬鱼的行为告诉孩子们呀,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要坚守自己的操守,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要像羊续一样清正廉洁,拒绝那些不正当的好处。
篇②《子罕弗受玉》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贤士,他品德高尚。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想把它献给子罕。
这个人说:“这块玉可珍贵了,我觉得只有您这样的大贤才配拥有它。
”子罕摇摇头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
如果你把玉给了我,那我们俩都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还不如你留着你的玉,我守着我的不贪之宝。
”那个人听了,十分惭愧地带着玉离开了。
点评:子罕就像一只聪明的猫头鹰,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他不被美玉晃花眼睛,就像小鹿不和狐狸同流合污一样。
这教育孩子们啊,真正的宝贝不是那些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的良好品德,要像子罕一样,坚守自身的道德准则,不为财物所动。
篇③《杨震拒金》东汉的杨震是个非常有名的清官。
一次,他去东莱上任的途中,路过昌邑。
他当初举荐的王密就在昌邑做县令。
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在夜里偷偷怀揣着十斤金子去送给杨震。
杨震看到金子后就问王密:“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这金子我不能收。
”王密小声说:“夜里没人会知道的。
”杨震严肃地回答:“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十分羞愧,带着金子回去了。
古代关于廉洁的故事

古代关于廉洁的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廉洁故事:1. 杨震拒金的故事大家知道不?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途中,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礼。
杨震就很生气地说:“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还恬不知耻地说:“夜里没人知道。
”杨震立马反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瞧瞧人家杨震这一身正气,坚决不被金钱诱惑,这才是真正的廉洁典范啊!2. 你们听过子罕辞玉吗?春秋时期,有人得了一块宝玉,拿去献给宋国的司城子罕,子罕坚决不要。
那人就说:“这可是宝贝啊!”子罕却笑笑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你把玉给了我,咱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那多不划算呀!”哎呀呀,子罕真是太有自己的操守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学吗?3. 包拯的事迹那可是人人夸赞啊!他在端州当官时,那里盛产砚台。
以前的官员都会借着职务之便大肆搜刮,可包拯呢,到任后坚决不拿一块。
他的下属就有点纳闷,问他:“大人,别人都拿,为啥您不拿呀?”包拯一本正经地回答:“那是百姓的东西,我怎能据为己有呢!”看看,这就是包拯,清正廉洁得让人敬佩啊!4. 晋代的陶侃,你们晓得不?他可是个廉洁的好官。
有一次他部下送给他一坛咸鱼,他竟让人把鱼挂起来,直到鱼都臭了。
别人问他为啥这样,他说:“不能开这个受贿的先河啊!”这难道不厉害吗?他就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呀!5. 明朝的海瑞,那可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
他在淳安当知县时,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
有人笑他傻,他却不以为然。
有一次一个权贵想刁难他,他当面就怼回去:“我是为百姓办事,可不是为你这种人服务的!”他就像那坚硬的石头,不为权贵所动摇,廉洁得让人赞叹不已啊!6. 晏婴可是齐国的名相呢!他虽然身居高位,却非常简朴。
有一次齐王要给他盖大房子,他坚决拒绝了,说:“我的房子够住了,多了也是浪费。
”这多么让人感慨啊,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晏婴这样不贪图享受呢?总之,这些古代的廉洁人物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明白廉洁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廉洁诚信的小故事
导语:如果把廉洁比作成一颗繁茂的大树,那么诚信是每日滋润它茁壮成长的阳光;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古代廉洁诚信的小故事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廉洁诚信的小故事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
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
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
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
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