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圣才出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圣才出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圣才出品】

第23章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

一、概念题

1.自动调节机制(automatic adjustment mechanisms)

答:自动调节机制指自动起作用消除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机制。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有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及利率机制等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货币—价格机制,也称“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其描述的是国内货币供给存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以及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一国处于逆差状态时,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物价下降,本国汇率也下降,由此导致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绝对或相对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入得到改善。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国民收入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从而进口需求也下降,进而改善贸易收支。

利率机制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供给存量减少,利率因此上升,这意味着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下降。这样,资金外流减少或内流增加,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得到改善。当国际收支顺差时,上述的自动调节仍然起作用,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2.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ies)

答:支出转换政策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只改变总需求和总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则专指汇率政策。

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在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国内总产出的同时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可以分为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两种,在总需求水平保持一定时,增加对国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并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服务的消

费既可以促进就业增长,增加国内总产出又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例如,贬值以及旨在促进把对国外的支出转向国内的进口限制都属于支出转换政策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与支出转换政策相联系的贸易保护措施往往会招致贸易对方国的报复,引起当事国之间的关系紧张。

3.实际贬值(real devaluation)

答:实际贬值指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实际汇率上升所引起的一国货币币值的下降。两国(A国和B国)货币之间的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式中,

为A国货币兑换B国货币的实际汇率,为A国货币兑换B国货币的名义汇率,为B 国的价格水平,为A国的价格水平。

当名义汇率不变时,若A国价格水平下降,则实际汇率上升,表明A国货币的币值下降了。例如,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是1美元=8元人民币,保持不变。当中国国内价格水平由100下降到90时(下降了10%),若美国国内价格水平不变,仍为100,则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是1美元=8×(100/90)=8.89元人民币,表明人民币实际贬值。当两国价格水平不变,而名义汇率变化时,名义汇率的上升也将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这样,一国由于名义汇率上升而使本币名义贬值,也意味着本币的实际贬值。

4.国际收支赤字(balance of payment deficit)

答:国际收支赤字也被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是指某一国在国际收支上支出大于收入。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如果该国政府采取措施干预,即抛售外币,买进本币,政府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本币的贬值。政府的干预将直接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

减少,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又将引起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

5.外部均衡(external balance)

答:外部均衡指国际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当国际收支平衡时,既无国际收支顺差,也无国际收支逆差。

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开创性地提出了“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

6.自我实现的预期(self fulfilling expectation)

答:自我实现的预期指可以引起一个变量以预期的方式变化的预期。如果足够多的人们预期一种通货将贬值,由他们的预期引起的资本流动将使它真的贬值。

当人们都预期某一经济状况将出现时,他们会根据这种状况采取行动,从而促使这种状况出现,他们的预期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这种现象在外汇市场尤其明显,当投资者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他们就会持有这种货币,从而可能促使其币值上升。既然预期有如此作用,它势必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当政策使人们形成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预期时,政策目标就更易实现;而当人们的预期与政策目标不相一致,他们的行动可能使经济形势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难度。

7.古典调整过程(classical adjustment process)

答:古典调整过程指政府不采取政策措施,经济自动地向着内外均衡调整的过程。它依

赖于价格调整和以贸易余额为基础的货币供应的调整。古典调整过程是有效的,但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并且经济可能会经历相当长时期的衰退。因此,各国政府在本国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常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干预经济,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推动经济更快地趋向平衡。

8.外汇市场干预(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答:外汇市场的干预指中央银行买卖外汇以影响汇率的行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3年期间,世界经济是在固定的美元汇率体系下运行的。各国的中央银行经常通过买卖外汇等干预措施,使汇率维持在国际协定的水平上。1973年后,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各国的中央银行为了缓和汇率的波动,也往往进行外汇干预。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也需要外汇干预。

9.投机泡沫(speculative bubble)

答:投机泡沫指资产的价格过度膨胀,超出由实体经济所决定的理论价格的现象。资产价格受到市场供求、投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当资产价格出现迅速上涨的预期时,吸引大量投机者介入,导致资产价格脱离理论水平而大幅度上涨,形成价格泡沫。一旦价格上涨,预期逆转,便会发生价格暴跌、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并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10.蠕动钉住(crawling peg)

答:蠕动钉住又称“滑动平价”或“爬行钉住”,指国家货币当局承担维持一个平价的义务,以使汇率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并允许平价进行经常的、小幅度的而非偶然的、跳跃性的变动。

这种汇率制度介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与管理汇率制度之间,因而它具有两种制度的

特点,主要包括:(1)规定货币平价;(2)货币平价可以调整;(3)货币平价调整是经常的、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区别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4)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如2%~3%)。

由于这种制度兼具约束和自由的特点,较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因此它成为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一种汇率制度。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相继实行了这种汇率制度。这些国家的政府可以经常地、按照一定时间间隔、以事先宣布的百分比对汇率平价作小幅度调整直至汇率达到均衡汇率为止。

11.滞后效应(hysteresis effects)

答: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即时的,而是存在滞后效应(时滞效应)。滞后效应包括两种: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另一种是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①认识时滞,是指经济扰动出现的时点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的时点之间的那段时间。一般而言,在要求政策扩张时,认识时滞较短,在要求政策紧缩时,认识时滞较长。②决策时滞,是指认识到要采取行动与政策决定之间的时间间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长短取决于其决策机制。③行动时滞,是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的间隔,当货币政策是公开市场业务和改变再贴现率(或再贷款利率)时,行动时滞为零,财政政策的行动时滞则有长有短。外部时滞是指一旦政策行为被采取,它对经济影响的传递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政策时滞。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是不同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在时滞较长,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外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在时滞较短,但它作

用比较间接,外在时滞较长。缩短政策时滞,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各种政策的时滞,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本章与汇率变化相关的特别含义:滞后效应在经济政策实施后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其作用。如果一种汇率变动后的确又发生逆转,却给贸易项目留下了长期影响,这种滞后效应就会出现。

当汇率变化的幅度很大并且持续的时间长,就会导致贸易类型发生相对的长久变化。一旦外国企业在本国建成,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于它们的产品,即使汇率逆转回到初始的水平上,也难以使本国企业重新占有其市场份额。与此相类似,当本国企业已经丧失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已经完全离开一些国外市场时,回复到初始汇率也不足以使本国企业返回原状。为了恢复原来的贸易类型,汇率就必须在相反的方向过度调整,使得开展出口业务以及与国外进口供应厂商竞争变得有利可图。

关于滞后效应的根据仍然是推测性的,不过这一思想确实也有些道理。进口品在本国市场上长期保持较高的份额,而美国外部平衡却无法充分自我校正。

12.溢出(相互依存)效应[spillover(interdependence)effects]

答:溢出(相互依存)效应指一国的政策变化或者供求冲击影响到其他国家就业和产出的现象。溢出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例如,美国的货币升值意味着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世界需求将从美国产品向其竞争对手的产品转移。因此,美国产出和就业下降。在国外,这些竞争对手从其货币贬值中获益,它们的产品变得更有竞争力,产出和就业因而会上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