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有似曾相似感的科学解释

人会有似曾相似感的科学解释
人会有似曾相似感的科学解释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记忆与知觉相互匹配的结果;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偶尔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沈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这得从知觉和记忆的“分类”说起。无论是知觉还是记忆,在人的脑子中都是分类进行的。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据沈教授解释,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三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此同时,这三个回路都处于颞叶的后半部分,相互比较接近。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为很多种类型。知识和概念的记忆被称作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另有不自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所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我们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来与之相匹配。这时候,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是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原因。”沈教授说,“就是因为人的知觉和记忆在大脑里面有‘分类’这么一个基本的特征,知觉将记忆中的一些内容激活,使其与知觉中的某一部分特征相匹配上了。”

“但是,仔细一想,再三确认,这还是一个新接触的场景,而并非原来有过的经历。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记忆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说。

对“似曾相识”的最初认识源于半个世纪以前,医学上对癫痫的治疗揭开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妙体验的探索之路。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是从医学上的癫痫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沈教授告诉记者,起初“似曾相识”引起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后来,经统计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据他介绍,50多年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教授潘菲尔德给癫痫病患者做脑手术,要切除患者的癫痫病灶或脑肿瘤。在切除过程中,由于切少了会使癫痫病复发,而切多了则会破坏相关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精细,在做手术以前,医生们就一定得对癫痫病灶或肿瘤周围脑组织的健康情况进行测试,以准确掌握脑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医生们用带有很弱的电流的探针在肿瘤旁边刺激一下,观察这些脑细胞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对稍远一点的脑细胞再进行同样的测试。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医生们正打算对其实施切除颞叶肿瘤的手术。当刺激到这个肿瘤周边组织的时候,老人突然以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歌,还叫着“爷爷”、“奶奶”和小狗的名字。在场的医生们大吃一惊,与他进行对话。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话中所出现的完全是童年生活的情景。医生们停止了对他的刺激,所有对话也随之中断。当被问起刚才在做什么时,老人竟然一脸茫然地说不出话来。在被告知当时令人惊诧的一幕时,老人反问:“我唱歌了吗?我唱什么歌了?”医生们继而又给他通上了电流,老人又接着唱歌;当来自电流的刺激再次停止,他对自己方才的行为一无所知。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患者能够完全体验到醒着的时候绝对回忆不起来的童年生活?这就是因为脑肿瘤压迫周围的脑细胞,使得它们兴奋性比较高,与此同时,和脑深部结构神经相联系着的相关回忆的‘网络’还保存完好,这时加上一点电刺激,就可以使这些记忆马上‘复活’起来。”沈教授说。

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它表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受意识控制,“似曾相识”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沈教授同时强调,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则属于一种病态,“具体来说是癫痫的前期症状,特别是颞叶癫痫的症状。”

他解释道,负责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脑组织,主要位于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等结构的神经回路。如果有癫痫灶或脑肿瘤在这部分的神经回路中,这部分的脑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表现得特别兴奋。因此,任何一个知觉出现,相关的记忆就都要往里插,也就会产生什么都好像见过,什么都是“似曾相识”

“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这就证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沈教授说。

据他介绍,在描写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着作里,“似曾相识”就被作为精神运动型癫痫或者颞叶癫痫的一种症状而加以记载。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沈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容易高;因为这时记忆会比较活跃。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沈教授说,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记忆。沈教授解释说,记忆大体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大类。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保存着。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无意识记忆自发地跑到现实知觉的情景中来,与现实情景中的某些特征相匹配上,我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2、地域结构 3、时间序列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的自然方面。 2、()、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作用,是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代地理学是与农牧业社会相适应的产物。 4、()院士率先提出并回答了“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5、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在其“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中将地理学的研究,抽象归纳为三种分析:()、生态分析和地域综合体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地域结构包括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 ( ) 2、地理要素结构是指某一地域与其它地域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 ) 3、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 ) 4、地理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语言有文学语言、地图语言和数学语言。 ( ) 5、只要发生在地球表层中的事物或问题就是地理科学的典型问题。 ( )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维度包括()。 A、科学研究维度B、价值研究维度

C、伦理研究维度D、空间秩序研究维度 2、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维度包括()。 A、空间秩序维度B、时间序列维度 C、动因机制维度D、伦理价值维度 3、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层次有()。 A、具体分布B、分布格局 C、分布规律D、地图表达 4、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 C、人地关系地域系统D、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 5、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的根据主要有()。 A、历史的根据B、逻辑的根据 C、价值的根据D、伦理的根据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2、地理科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价值? 3、就你的理解,如何才能成长为地理学家? 4、地理科学有哪些主要的发展趋势? 5、地理科学应该怎样研究“区域系统或地域系统”? 6、你认为地理学的“区域公理系统”包含哪些公理? 六、论述题(每题23分,共23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你关注的某个现实问题,设计一个对该问题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

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 一.本质上的区别 脑科学是智能科学的本质基础。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是人类高级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所在,是人类智能的发源地。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受到了脑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大脑,让它来支配我们完成各种事务。脑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赋予机器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要着手于大脑的探究。?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体。诺贝尔奖的得主弗兰西斯?克里克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建立认知科学的激励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人自己的大脑和精神世界。顾名思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机理,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的中间体,它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反作用于脑科学,并未智能科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的区别

人类从三个不同层面全面的研究大脑。第一个层面是生物学家和精神网络专家的战场,第二个层面是脑波技术专家和系统论专家的战场,第三个层面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战场。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神经网络复杂构建中的单 个元件神经元以及神经元通信问题的研究。 2.脑科学对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 机制的研究。 3.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是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整合与认知的形成机 理;脑高级功能的功能定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大 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属性及其动态分析等。 5.脑科学的研究是实现超极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科学从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 病进行综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 原理。 认知科学研究目标旨在探索智力和智能本质,建立认知科学和新型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解决对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若干理论基础和智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下面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 2.思维、语言认知问题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生命新陈代谢基因组生物多样性 二、判断题 1、假说和理论没有明确的分界。( ) 2、自然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致性是自然科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 三、单项选择题 正确的生物结构层次是() A. 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 B. 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细胞器、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 C. 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器官、生物体、生态系统 D. 原子、分子、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体、生态系统 四、问答题 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蛋白质变性结构域碳骨架糖类 二、判断题 1、肌糖原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源。() 2、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三、单项选择题 1、每个核苷酸单体由三部分组成,下面哪项不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基团() A. 一个己糖分子 B. 一个戊糖分子 C. 一个磷酸 D. 一个含氮碱基 2、蛋白质的球形结构特征()。 A.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B.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C.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D.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或四级结构 3、蛋白质变性中不受影响的是()。 A、蛋白质一级结构 B、蛋白质二级结构 C、蛋白质三级结构 D、蛋白质四级结构

4、下列细胞器中,作为细胞分泌物加工分选的场所是()。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溶酶体 D. 核糖体 四、问答题 叙述提取DNA的常规操作及原理 第3章 一、名词解释 去分化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内膜系统染色质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检验点 二、判断题 1、细胞学说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1)所有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组成;(2)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产生。( ) 2、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也相应增大。() 3、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阶段和幼体发育过程中。() 4、生物体细胞与细胞之间是有各种连接的,它们对细胞的功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细胞都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 ) 三、单项选择题 1、细胞膜不具有()的特征。 A. 流动性 B. 两侧不对称性 C. 分相现象 D. 不通透性 2、下列()细胞周期时相组成是准确的。 A.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G1- S- G2-M C.G1- G2 - S - M D.M- G1-S -G2 3、下面()不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特征。 A. 核膜裂解 B. 染色质凝集 C. 核仁消失 D. 胞质收缩环形成 4、细胞膜不具有()的特征。 A. 流动性 B. 两侧不对称性 C. 分相现象 D. 不通透性 5、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 A. 端粒 B. 核小体 C. 染色质纤维 D. 着丝粒 6、下列细胞器中,作为细胞分泌物加工分选的场所是()。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溶酶体 D. 核糖体 7、生物体细胞种类的增加通过( ) 。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去分化 C. 减数分裂 D.细胞分化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灵魂研究科学家实验发现人死后有白光离开人体

如属实,是震惊世界的超级发现!问题在于是否属实?? 科学家实验发现人死后有白光物质离开人体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此外,也产生了许多令人解之谜,吸引着国外许多科学家对“死亡学”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企图来解开许多令人难解的谜团。 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发现,人体死亡以后,从尸体中发放出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人们尚不知道。如果这种物质有灵性的话,可能就是“灵魂”。科学家们尚未得到证实之前,只能是假设,而不能肯定。我们正在追踪,探索此物质到底是什 两年前,日本的外科医生本田贺志教授的儿子因车祸受重伤,他亲自参加抢救,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本田贺志老夫妻一直很悲伤,常常思念长子。有一次老夫妻俩带着儿子和女儿4人驾车春游,在长子发生车祸的西海岸富岗山麓悼念长子过后,全家照了合影。照片冲洗出来后,老夫妻来一看惊呆了:照片上多了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们死去的长子!本田贺志教授执医40多年,见过无数人的死亡,又亲手解剖过无数的尸体,他从不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在日本,以前就出现过人死后影像又出现在和亲人一起的照片上,本田教授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这一下他亲眼看到了事实。他拿着照片对一些医学专家说:“看来,我们要重新认真探索,研究‘死亡学’。现代医学对人体未能查明之处,实在太多了…”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克里斯多夫是位物理学家。3年前,他的妻子死于白血病,他一直怀念着妻子,一个人过着孤独忧伤的生活,平时闷闷不乐,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兴趣索然。最近,他突然精神振奋,性格转变,对事业,生活充满活力。别人以为他有了新欢而忘了旧愁。谁知他仍是一个人生活,并无新欢。他家里原来是乱七八糟,现在是井井有条。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对友人说:我的亡妻卡娜丽娅每晚都来看望我,替我盖被子,收拾房间。”友人们认为他精神有毛病,产生了幻觉,而他本人却坚决否认。他说,自己是物理学家,难道还分不清幻觉与真实吧?并说自己与亡妻相会没有一点恐怖感,而是亲切感。 克里斯多夫教授一本正经地说:“我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索死亡学,追踪思维空间的来访者。”克里斯多夫教授在房间里安装了录像机,录音机,微波探测仪,等待亡妻的“幽灵”到来。到了午夜,“幽灵”来了,这些设备全部自动打开。结果,录音机有音,录像机空白,微波探测仪受到电磁波讯号:发现有物体在室内移动。教授信心十足,他决定做更深入的探索,他将最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安装在一家大医院的太平间里,对每具死亡不久的尸体进行检测,终于发现:人在死亡后的几小时里,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离开人体,大约持续四五分钟的时间。克里斯多夫和俄罗斯的人脑研究所得出同样的结论。他认定是“灵魂”离身,标志着人的真正死亡。他还惊奇的发现年轻人的尸体磁电波讯号强,老年人尸体磁电波讯号弱。克里斯多夫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了《生命·灵魂》一书,成为美国研究“死亡学”方面最畅销的书。 可里斯多夫在美国几所的大学举办了死亡学讲座,座无虚席,连教室外的走道里都挤满听众。他告诉听众,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追踪“灵魂”的去向。他要求美国科学界,打破旧框架,把“死亡学”作为真正的科学探索。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历年试题 修订版

生导07期末考题) 名词解释: 化学渗透学说 细胞全能性 半变态 半保留复制 双受精 限制性内切酶 阈刺激的全或无定理 伴性遗传 简答题: 连线:植物动物种类和代表生物 生命的特征 图表说明五界学说,列表比较五大分类系统的特点以及其代表生物 达尔文进化论内容与主要证据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 yc08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名词解释一共十个其实还蛮简单,ppt上都有的貌似回忆不全了,求强人补全 选择,比较难的一个是光呼吸的底物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内脏机能的重要调控中枢是什么 判断,原核生物是否都只能进行无性繁殖,还有一个细胞分裂的M期和S期分别代表什么期被我弄反了 连线,难度在于水稻和苹果哪个是单子叶哪个是双子叶植物 05 1免疫与免疫应答 2卡尔文循环 3突触与神经元 4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5生态系统和生态演替 2008年06月25日 名词解释:(5*3) 氧化磷酸化 减数分裂 全或无定理

全能干细胞 双受精 问答:(5*5) 三种RNA在蛋白质翻译中的作用 种群的特征及具体举例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题中两个哪个是人的DNA,哪个是病毒的单链DNA,并说明理由 影响微管和微丝的毒素对细胞分裂分别有什么影响 06生导题 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3*10 中心法则,种群,移码突变,静电位和动作电位,完全变态,生物多样性,能障,流动膜蛋白结构 第二大题是选择题,2#17 反正书后练习看下,提纲背背就可以了 第三大题是问答题,4+8*4 1.配对,就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它们作用等的配对 2.简述磷酸化降解和无氧降解的区别 3.举出3种以上动物王国决定性别的机制 4.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内容,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有什么区别? 5.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分裂以及意义 07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选择(1*40)不难。例如: DNA中如果有30%是T,则() A有70%的嘌呤,B有30%的胞嘧啶,C有30%的腺嘌呤,D有20%的尿嘧啶(差不多这个意思) 判断(1*20)不难。例如: 类病毒是只有蛋白质没有RNA。 也有偏一点的: 天花是由病毒引起的。 名词解释(3*5)答准不容易 同义突变和无义突变 同源染色体 中心法则 双名法 生态多样性 问答(5*5) 酶催化的特点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观点: 例外主义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中国生态文化区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A E C C E B B D H F G G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每个核苷酸单体由三部分组成,下面哪项不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基团() A. 一个己糖分子 B. 一个戊糖分子 C. 一个磷酸 D. 一个含氮碱基 2.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多糖() A. 纤维素麦芽糖 C. 糖原 D. 淀粉 3.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 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 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 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E. 以上都不是 4.下面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以缩短反应时间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C. 许多酶还需要非蛋白的辅助因子和辅酶才能完成催化功能 D. 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5.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能够() A. 与酶的底物结合,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C. 与酶的特殊部位结合,破坏酶的活性 D. 同时和酶与底物结合,使酶无法和底物直接结合 6.糖酵解的最终产物是() A. ATP B. 葡萄糖 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7.下列对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可以改变反应的方向酶的变构位点经常和反应抑制有关 D. 酶的催化专一性通常比化学催化剂的专一性差 8.Griffith和Avery所做的肺炎链球菌实验是为了() A. 寻找治疗肺炎的途径 B. 筛选抗肺炎链球菌的药物证明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蛋白不是遗传物质 D.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9.1952年Hershey和Chase利用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的噬菌体实验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A. PCR技术 B. DNA重组技术 D. 密度梯度离心技术10.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A. 细胞核核糖体 C. 线粒体 D. 类囊体 11.蛋白质的合成是直接以()上的密码子的信息指导氨基酸单体合成多肽的过程() A. 单链DNA B. 双链DNA D. tRNA 12.如果黄色果实(Y)对绿色果实(y)为显性,矮株(L)对高株(l)是显性,那么YyLl 基因型的植株和yyll基因型的植株杂交,则() A. 所有后代都是矮株,黄果 B. 3/4是矮株,黄果 C. 1/2是矮株,黄果是矮株,黄果 13.在DNA复制时,序列5′-TAGA-3′合成下列()互补结构。 ′-TCTA-3′ B. 5′-A TCT-3′ C. 5′-UCUA-3′ D. 3′-TCTA-5′14.反密码子位于() A. DNA B. mRNA D. rRNA 1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等基本功能动物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性,而植物则几乎没有 C. 动物与植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分化而来的 D. 生物进化遵循着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16.Darwin《物种起源》问世于() A. 1831年 B. 1836年年 D. 1953年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 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 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 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 要素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 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以及答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五界分类系统: 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魏泰克在已区分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又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病毒:病毒由核酸芯子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酸芯子为DNA或RNA分子。不是真正的生物。无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分为细菌病毒和真核细胞病毒两大类 类病毒:是一类仅由裸露的RNA组成的颗粒,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单链环状或线性RNA分子。 遗传漂变:是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的个体容易因为有的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可能(在经过一个以上的世代后)因此在这个族群中消失,或固定成为唯一的等位基因。这种现象就叫“遗传漂变”。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种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1866年德国人海克尔(E. Haeckel)在《普通形态学》中提出“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树:根据古生物学、比较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按亲缘关系将所有的生物门类排列成一个树形图。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含两个单链RNA分子侵染哺乳动物的T细胞和其他杀伤细胞,使寄主的免疫能力丧失 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细胞学说: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自身既有生命,又能与其他细胞协调结合构成生命整体,按照共同规律发育有共同生命进程。3新细胞可以由老细胞产生。 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题

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笔记地理科学导论部分?? 1.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3. 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4. 地球演化的特征 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8. 地域分异规律 9. 纬度地带性 10. 海陆梯度地带性 11. 垂直带性(2011 年真题) 12. 非地带性 13. 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4. 产业区位论 15. 农业区位论 16. 工业区位论 17. 市场区位论 18. 中心地理论 19. 区域的特征 20. 区域研究的视角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劳动地域分工 23. 产业集聚理论 24. 点轴发展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区域演化理论以及意义 27.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 28. 区域经济集团化 29. 中国的地缘战略;(2011 年真题) 30. 人地关系理论 31. 共生理论 32. 环境容量思想 33.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010 年真题) 37.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38. 可持续发展实质:据龚胜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3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 40. 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2. 文化与文明

43. 文化发展与环境 44. 文化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45. 文化迁移与环境(2011 年复试真题) 46. 中国生态文化区 47. 文化整合(2011 年真题) 48. 现代地理学 49. .统一大地理学思潮 50. 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 51. 简述现代地理学信息革命所包含的内容? 52.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010,2011 年真题) 53. 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表现 54.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011 年真题) 55.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空间学派(2011 年真题); 56. 简述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57. 论述大地理学思潮产生的背景 58. 钱学森地理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59. 论述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 60. 地理科学的特征 61.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2011 年复试笔试真题) 62. 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维有哪些,各自有哪些表现 63.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4. 分析地理科学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 65. 论述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66. 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 67. 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和土地科学研究 68. 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69. 区域发展研究 70.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 年真题) 71.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 年真题) 72. 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 《地理科学导论》75个重点、考点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 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 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 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 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 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 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 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 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在这篇 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 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 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 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 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 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对狄尔泰来说, 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他 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 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 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 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 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表达”在他那里也 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狄尔泰以为,正是通 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 的方法。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 技巧学。”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 学的“转向”。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概念和范 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 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 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 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 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

揭秘人临死前的十三种神秘感受,胆小者勿进

揭秘人临死前的十三种神秘感受,胆小者勿进按照宗教的观点,死亡只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由于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死后的世界,因此死亡一直是一件神秘而让我们恐惧而着迷的事。濒死体验(NDE)在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而诸如“我的一生在眼前闪过”以及“见到天堂的灵光”等说法,是人们对于一些人在弥留之际所经历的那些奇异的、看似超自然的体验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后得出的。 然而,濒死体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们是幻觉吗?是精神体验?是存在来世的证据?甚或仅仅是临终前发生在大脑和感觉器官中的化学反应?虽然我们不知道死后的世界,但是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人类在死亡前却有如下13种神秘的感受: 1.明知死讯: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2.体验愉悦:“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进入黑洞: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

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4.灵魂脱体: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5.语言受限: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6.时间消失: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7.感官灵敏: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8.孤独无助: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9.他“人”陪伴: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10.出现亮光: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1.回望人生: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一般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

认知神经科学解读

认知神经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 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 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 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 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 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 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 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 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 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 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生命科学导论部分名词解释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 生命元素:生命必需元素是指活的有机体维持其正常的生命功能所不能缺少的那些元素。 糖类化合物:凡是分子结构具有“多羟基醛或酮”的特征的都成为糖类化合物。 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生成更小分子的糖类物质。 脂质分子:不溶于水,而融于丙酮、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脂溶性溶剂)的分子。 生物大分子:由一些有相同的或相近功能基团的单个有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蛋白质:数十个或者更多的氨基酸组成的有确定构象的多肽。(C、H、O、N、S)空间结构: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 二级结构:部分肽链发生卷曲和折叠,这种卷曲和折叠是靠肽链中的羟基和氨基间的氢 键维持的,包括 三级结构:整条肽链盘绕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形状。 四级结构:各条肽链之间的位置和结构,四级结构只存在于由两条肽链以上组成的蛋白质。 分子杂交:利用核酸分子的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来源不同的DNA(或RNA)片段,按碱基互补关系形成杂交双链 分子。 糖:2个至10多个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称为寡糖,20个以上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多糖, 细胞链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密切相关、彼此协调一致的统一体(紧密接触的细胞间形成的特殊结构) 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酶促反应 代谢:生物体内全部化学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代谢的途径:前一个酶促反应的产物,就是后一个酶促反应的底物,若干个酶促反应前后相连,完成一段相对独立的代谢过程。 能量的耦合:一个代谢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储存在ATP中,ATP所储存的能量供另一个代谢反应所需。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合成ATP,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地理科学导论考劵答案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有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地域结构 地域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及其非最末级的地域子系统的下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3、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是空间秩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节律。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自然地理学 2、地理环境 3、古 4、吴传钧 5、空间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

2分,共10分) 1、√ 2、× 3、× 4、√ 5、×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A、B、C 2、A、B、C 3、A、B、C 4、D 5、A、B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 白光润教授从认识论的角度正确地蒋认识地理空间的历史划分为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形态空间认识阶段和系统空间认识阶段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角度和认识程度是不尽相同的。(2分) (1)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在地理学产生之初,人们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是关于的分布问题,即使是对所关注的具体分布的回答,其答案中也有很多猜测臆想的成分。(2分) (2)形态空间认识阶段:近代地理学时期,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不仅寻求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而且寻求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同时,明确地注意到自然、社会的区域差异,弄清了地表的地带性结构等问题。(2分) (3)系统空间认识阶段: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分布规律以及成因的认识则借助于空间结构模型。同时,借助有关的模型,地理学开始了对地理事物的未来状况的认

解释学

解释学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文本”的概念“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它作为一种哲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释义学"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解释学”一词的词根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之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文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豪色的著作中。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亦泽“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局部解释学泛指任何本文注释(包括备往今来的法律、《圣经》、文学、梦和其他形式的本文解释的规则和方法的理论体系。从古希腊人解释荷马的史诗和其他诗作开始.欧洲的古典学者就有注释古代文献的传统。中世纪后期形成了有关《圣经》经文和法律条文解释的“古典注释学”和考证古代典籍的文献学。一般解释学是对本文的理解和解释的—般方法论研究。它不同于各种局部形式的解释学,其目的在于建立以连贯—致的理解哲学为基础的一般而普遍的方法论。代表人物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意人利哲学家埃米里奥·贝蒂。埃米里奥贝蒂为了响应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发表《作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的释义学》和《普遍解释是人文科学的方法》(1967)两书,试图建立以考察多学科中解释的模式为基础的普遍“理解”方法,规定一套解释的标准。哲学解释学泛指对理解和解释的现象的各个层次和各种情况的研究,它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对方法沦、对理解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对不同形式的解释的范围和假定等的哲学“反思”。哲学解释学有两种形式;(1)分析的解释学。涉及理解和解释、思维机器和日常语言等问题。它均一般解释学不问,虽然也涉及方法论,但是主要属于哲学性质。(2)人文主义的哲学解释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和德里达等人。他们根据现象学的传统及其对客观知识的批判,对本文解释的条件进行反思。伽达默尔和德里达根据海德格尔对存在——神学传统的批判研究,力图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具体情况中理解解释。利科与前两入不同,试图调和德国的解释学传统和语言分析哲学、心理分析学、结构主义思潮,认为本休论只存在于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