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水质模型分类

水质模型分类

/hhhbb/archive/2006/06/23/1681.html《QUAL 一 2 K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确定》S —P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他们认为水中溶解氧( DO) 随时问减少的速率与B OD的浓度成正比,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水中有机物在好气菌在分解中消耗水中氧气所引起的,并且与BOD降解具有相同的速度,即复氧的速度与氧亏成正比。

S - P模型只考虑了有机物降解和大气复氧对DO的影响,没有考虑有机物沉浮、底泥吸附等对DO的影响,因此其结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别。

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主要有以下3种模型:( 1 ) Thomas模型:对一维稳态河流,在S---P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因悬浮物的沉淀与浮所引起的BOD速率变化。

( 2 ) Camp—Dobbins模型:在Thomas的基础,增加了底泥释放BOD和地表径流所引起的BOD变化速率和藻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地表径流引起的溶解氧速率变化。

( 3 ) Oconnor模型:假定总的BOD是由含碳BOD(CBOI))和含氮BOD(NBOD)两项组成,模型不仅考虑了含碳化合物的耗氧,而且也考虑了含氮化合物的耗氧。

《W A S P水质模型在辽河干流污染减排模拟中的应用》WASP水质模型: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由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发的水质分析软件,可用来模拟常规污染物(包括溶解氧、生物耗氧量、营养物质以及海藻污染)和有毒污染物(包括有机化学物质、金属和沉积物)在水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是为分析池塘、湖泊、水库、河流、河口和沿海水域等一系列水质问题而设计的动态多箱模型。

WASP模型在中国渭河、苏州河、汉江等多个流域及水库已有成功的应用。

WASP模型由两个独立的计算机程序DYNHYD和WASP组成,两个程序可连接运行,也可以分开执行。

DYNHYD是一个简单的“Link—node”网络水力动态模型,产生的输出文件可为水质分析模拟程序WASP提供流量和体积参数。

基于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基于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基于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作者:杨宗宾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复州河复州城农业用水区位于大连市复州河下游,属于小型河流,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

采用河流一维模型,选取特征污染物COD,NH3-N作为分析评价因子,计算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关键词:一维模型,水域;纳污能力;复州河复州河复州城农业用水区(以下简称计算区)位于大连市复州河下游,河段常年平均流量小于15m3/s,属于小型河流。

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方法主要有模型计算法和污染负荷计算法等[1-2]。

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

选取特征污染物COD,NH3-N作为分析评价因子,计算纳污能力。

1;; 基本资料复州河流域面积1638km2,计算区上游是东风水库,区内自上而下主要有九道河、太阳河、珍珠河、岚崮河4条一级支流,下游入渤海。

以4条支流汇入后为节点划分为5个河段:东风水库出口到九道河汇入口、九道河汇入口到太阳河汇入口、太阳河汇入口到珍珠河汇入口、珍珠河汇入口到岚崮河汇入口、岚崮河汇入口到入海口段,河段长度依次为1.5km、6.1km、18.0km、14.5km、7.3km。

各节点断面以上流域面积依次为817.40km2、924.46km2、1144.75km2、1532.65km2。

复州河下游关家屯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071km2,资料年限50年以上,资料系列包含了丰、平、枯年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17mm。

[3]2;; 设计水文条件计算区属于有水利工程控制的河段,可采用河道内生态基流作为设计水文条件。

生态基流计算采用Tennant法,将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数作为短期生存本息地的最小瞬时流量。

[4]由于大连地处北方,属缺水城市,而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是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最小流量,故将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作为生态基流。

根据水文同步性,将关家屯水文站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与计算区间流域控制面积进行对比,进而同倍比放大得到区间径流量。

钦州市中小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钦州市中小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钦州市中小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熊健【摘要】以钦州市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为例,采用数学模型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论述了水质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定,为水功能区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编制提供依据,并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水质;数学模型;钦州市【作者】熊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X524钦州市中小河流众多,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和桂南沿海两水系,由于十万大山和六万山的纵横分割,形成了市境内南北水系的分水岭,成为境内多数河流的发源地。

属桂南沿海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还有南流江支流小江和武利江。

属西江水系的有武思江、沙坪河、罗凤河等。

辖区内有74条集水面积≥50km2的河流,其中:桂南沿海水系64条,西江水系10条。

河流总长2827km,河网密度0.26km/km2。

钦州市中小河流共划分有64个水功能区[1],涉及钦州市45条中小河流以及7座中型水库,属广西水资源分区中珠江流域的左江及郁江干流、桂南诸河2个水资源三级区。

本文以钦州市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为例,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分析。

(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成果。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中小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进行全指标评价和双指标评价,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现状水质全指标评价和双指标评价基本成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按年均值法及分析推算法进行全指标评价和双指标评价,水质均达标。

(2)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

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计算主要考虑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源,不考虑只在丰水期有较大影响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用调查统计和估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基准年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六艮江六垠开发利用区、京塘水库开发利用区现状年废污水量及主要污染物估算成果见表2、不同污染源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对比图见图1。

河流水环境容量一维计算模型分析

河流水环境容量一维计算模型分析

河流水环境容量一维计算模型分析在一定水文设计条件和水质目标前提下,根据一维河流水质模型理论,探讨不同控制断面和排污口位置下的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水环境容量时,对于长度较短的河段,排污口均匀概化和中点概化差异不大;对于长度较长的河段,排污口均匀概化比中点概化更接近实际情况。

段首法最为严格,适于经济发达地区、水源地或旨在改善水质的区域;段尾法次之;功能区末端控制法要求达到的环境目标值更低。

标签:水环境容量;排污口概化;段首控制法;段尾控制法水环境容量是指某一水环境单元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也就是环境单元依靠自身特性使本身功能不至于破坏的前提下能够允许容纳的污染物的量[1]。

其大小与水环境功能目标、水体特征、污染物特性及排污方式相关。

通常以单位时间(如:一年)内水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表示。

水环境容量也可称为水域的纳污能力。

1 计算流程在计算水环境容量时一般按以下流程:(1)调查收集水环境功能区的基本资料并分析整理;(2)调查分析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状况;(3)调查分析沿河排污口的位置分布、排污负荷等具体情况;(4)调查水环境功能区水文参数;(5)确定水体的水质目标;(6)选用适当的计算模型,计算水域的环境容量;(7)分析、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 计算模型根据所采用的水质数学模型维数的不同,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可分为零维模型、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

其中零维模型主要适用于污染物均匀混合的小型河流及河网流域;一维模型主要适用于河道宽深比不大,在较短时间内污染物质能在横断面上均匀混合的中小型河流;二维模型主要适用于河道宽度较大,河流横向距离显著大于垂向距离,在横断面上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的河流,或者宽度虽然不大,但是存在如鱼类的洄游通道等特殊功能需求的河流。

以下将重点讨论河流非持久性污染物的一维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式中C1为排污口废水浓度,mg/L;q为废水量,m3/s;C0为上游河水浓度,mg/L;Q0为流量,m3/s;K为水质降解系数,1/d;x为距排污口的距离,m;u 为流速,m/s。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分析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分析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分析张文志(广东省水文局惠州分局,广东 惠州 516001)摘 要:分析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过程中,污染源概化、设计流量和流速、上游本底浓度、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等设计条件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讨论如何确定设计条件和参数,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纳污能力;一维水质模型;设计条件;参数;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T V1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9235(2008)0120019202收稿日期:2007202205作者简介:张文志,男,湖北大悟人,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水资源分析及评价工作。

纳污能力,是指水体在一定的规划设计条件下的最大允许纳污量。

纳污能力随规划设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特定水体水质保护目标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动态输入响应关系。

其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及污染物特性等有关,在实际计算中受污染源概化、设计流量和流速、上游本底浓度、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等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

东江干流岭下至虾村河段位于东江干流惠州市境内,全长36k m,水质目标为Ⅱ类。

本文以该段河段氨氮纳污能力计算为例,分析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纳污能力过程中设计条件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讨论如何确定设计条件和参数,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 一维水质模型概述对于宽深比不大的河流,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能在断面内均匀混合,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横向变化不大,可用一维水质模型模拟污染物沿河流纵向的迁移问题来计算纳污能力。

在稳态或准稳态的情况下,一维水质数学模型为:C (x )=C 0exp-kx u(1)式中 C 0———基准断面污染物的本底浓度,mg/L ;k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d-1(计算时换算为s-1);u ———断面设计流速,m /s ;x ———计算断面至基准断面的距离,m ;C (x )———计算断面污染物的浓度,mg/L 。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河流是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之一,它不仅为生物提供了生活所需的水源,还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研究河流的污染水平,我们需要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

河流的纳污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流可以容纳并稀释的污染物的数量。

纳污能力取决于河流的特性、水量、污染物种类等因素。

下面我们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影响系数法和水质模型法。

影响系数法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河流纳污能力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考虑一些参数来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

这些参数包括流速、流量、水深、溶解氧含量、有机物含量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河流的污染物限制浓度。

然后,我们可以将河流的纳污能力计算为:纳污能力=污染物限制浓度×流量水质模型法是一种更复杂但更准确的计算河流纳污能力的方法。

它建立了一个描述河流水质变化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污染物质量守恒定律,并考虑了河流的运动、扩散、降解等因素。

水质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初始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模拟河流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过程。

通过模拟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浓度分布。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为:纳污能力=河流长度×污染物浓度×断面积其中,河流长度是指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路径长度,污染物浓度是河流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断面积是河流横截面的面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河流的纳污能力并非无限大。

当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河流的纳污能力时,就会导致河流的污染水平上升。

这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进行工业和城市建设时,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

总结起来,河流的纳污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估算河流可以容纳并稀释的污染物的数量。

通过影响系数法和水质模型法等方法,我们可以计算河流的纳污能力。

然而,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合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持河流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汾河太原段纳污能力计算

汾河太原段纳污能力计算
表1 汾 河 太 原 段 水 功 能 区 划 成 果


该功能 区下断 面的污染 物浓 度为 :
水功能分区

水质现状 水质 目 标
二 级
C o e x p ( 一 詈 ) e x p ( 一 芸 ) 。

其 中, G 为河段控制 断面 污染物 浓度 , mg / L ; C 。 为河 段起 始
汾 河 太 原 段 纳 污 能 力 计 算
杨瑞 芳



王 鹏 杰
0 3 0 0 2 4)
( 太原理 工大学 水利科学与 工程学院 , 山西 太原
要: 选取 C O D 、 力计算 , 对 汾河太原 段污染情况进行 了分析并
包括 1 个 或间接排 入汾河 , 由于 丰水期 短且 环境 容量 有 限, 导致 河道 污染 针对汾河太原段 中太原运城 开发 利用 区的二 级功 能区 , 2个农业 用水 区 , 1个景 观娱乐 用水 区 , 1个过 渡 区, 严重 , 河流水质恶 化 。保 护汾 河水 资源 , 限制 污染 物排 放 总量迫 工业用水 区, 本次纳 污 能 在眉 睫 , 而定 量控 制排 污总 量 的基 本依 据是水 体 的纳 污能力 , 因 2个排污控制区。根据汾河水质 现状 及水 污染特 点 , 此对 汾河 太原段纳 污 能力 的定量评 价 至关重 要 。水体 的 纳污能 力计算指标选取化学需 氧量 ( C O D) 和氨氮 ( N H 一 N ) 。
第4 0卷 第 1期 2 0 1 4 年 1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 HI T E C T URE
Vo 1 . 40 No. 1
J a n . 2 0 1 4

一维水质模型对河流污染物扩散的简单模拟.

一维水质模型对河流污染物扩散的简单模拟.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年第9期水文与水资源HENAN□常建中(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利用一维水质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扩散情况,以此进行水质预报和预警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有效文中一维水质模型用LW-Lim进行离散,然后借助二维水质模拟软件,考虑一维扩散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揭示污地防治水污染。

染物扩散趋势和影响范围。

关键词:水质模型;数值模拟;一维对流扩散;逆风格式一、水质模型的概念及研究意义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

合理进行水环境规划管理、水污染综合防治是环境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水质数学模型(简称水质模型)是水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决策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水质模型,是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体中各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学等诸多方面变化规律和相互影响关系的数学方法。

研究水质模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描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水环境保护服务。

它可用于水质模拟和水质评价,进行水质预报和预警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工具。

二、水质模型简介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河流、湖泊等)水质要素(BOD,DO化学、生物等)作用下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等)在其他因素(物理、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经过近百年发展,水质模型已经相当成熟。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随水流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受水力学、水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气候等因素影响,引起污染物的输移、混合、分解、稀释和降解。

建立水质模型的目的就是力图把这些互相制约因素的定量关系确定下来,对水质进行预报,为水质控制和管理服务。

规划、水质模型按其建模方法和求解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按模型描述的系统是否具有时间稳定性可分为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按系统内参数的空间分布特性可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如果参数在3个方向上都均匀分布,水体处于完全混合状态,这种模型为零维模型;按水质参数的转移特性可分为随流模型、扩散模型和随流扩散模型;按反应动力学性质可分为纯转移模型、纯反应模型、转移及反应模型和生态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中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分析张文志(广东省水文局惠州分局,广东 惠州 516001)摘 要:分析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过程中,污染源概化、设计流量和流速、上游本底浓度、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等设计条件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讨论如何确定设计条件和参数,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纳污能力;一维水质模型;设计条件;参数;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T V1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9235(2008)0120019202收稿日期:2007202205作者简介:张文志,男,湖北大悟人,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水资源分析及评价工作。

纳污能力,是指水体在一定的规划设计条件下的最大允许纳污量。

纳污能力随规划设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特定水体水质保护目标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动态输入响应关系。

其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及污染物特性等有关,在实际计算中受污染源概化、设计流量和流速、上游本底浓度、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等设计条件和参数的影响。

东江干流岭下至虾村河段位于东江干流惠州市境内,全长36k m,水质目标为Ⅱ类。

本文以该段河段氨氮纳污能力计算为例,分析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纳污能力过程中设计条件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讨论如何确定设计条件和参数,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 一维水质模型概述对于宽深比不大的河流,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能在断面内均匀混合,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横向变化不大,可用一维水质模型模拟污染物沿河流纵向的迁移问题来计算纳污能力。

在稳态或准稳态的情况下,一维水质数学模型为:C (x )=C 0exp-kx u(1)式中 C 0———基准断面污染物的本底浓度,mg/L ;k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d-1(计算时换算为s-1);u ———断面设计流速,m /s ;x ———计算断面至基准断面的距离,m ;C (x )———计算断面污染物的浓度,mg/L 。

2 污染源概化影响分析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计算的复杂性和一般规划本身的要求,需要将河段内排污口的分布加以概化。

目前污染源概化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概化为均匀分布或概化为一个集中点。

2.1 均匀分布概化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概化为均匀分布即认为污染物排放在同一河段内沿河长均匀分布,并认为污染源源强在同一功能区内沿河长均匀分布,概化示意见图1。

此种概化实际上体现了污染物分布的一种平均状况,对某一河段也许存在一定偏差,但从统计、规划的特点来看,却综合反映了若干河段污染物排放的一种平均状态。

图1 均匀排放河段污染源概化示意图可以推导出均匀排放河段纳污能力的计算公式为:m =kQLuC s -C 0exp-k L u1-exp-kL u(2)式中 m ———纳污能力,g/s (结果表示时换算为kg/d );C S ———下游控制断面污染物的目标浓度,mg/L ;L ———计算河段的全长,m ;Q ———河段设计流量,m 3/s ;其它参数意义与公式1相同。

2.2 集中点概化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概化为一个集中点即认为污染物排放在同一功能区内集中在一个点,所有污染物由这个点源排入,概化示意见图2。

此种概化实际上体现了污染物分布的一种集中状况。

图2 集中排放河段污染源概化示意图可以推导出集中排放河段纳污能力的计算公式为:912008年第1期・PE ARL R I V ER 人民珠江m =QC s -C 0exp -k L uexp -kL 1u(3)式中 L 1———集中概化点距下游断面的距离,m ;其他各参数意义与公式(2)相同。

污染源集中概化点的位置确定在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污染源比较分散,可认为这个点在河段的1/2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段,计算更为复杂,要考虑到汇入支流的水质水量情况,计算公式要调整。

2.3 计算结果影响分析设计水文条件采用岭下站实测资料,设计流量和流速采用岭下水文站近10年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和相应条件下的流速,分别为流量166.2m 3/s,流速0.51m /s;上游本底浓度采用岭下站2006年水质监测平均值,为0.19mg/L;综合衰减系数借用相关研究成果,取0.07d -1。

按两种概化计算的纳污能力及比较见表1。

表1 均匀分布概化与集中点概化纳污能力计算比较kg/d均匀分布概化集中点概化L 1=1/4LL 1=1/2LL 1=3/4L4736466947374805显然,采用均匀分布概化和集中点为中点的概化计算出的结果相当,集中点越靠近下游计算的结果越小,但相差不大。

3 上游本底浓度影响分析根据不同的要求,计算时上游本底浓度的取值就不同,计算结果也有差异。

选取不同的上游本底浓度(其它条件同2.3),采用集中点概化(集中点为中点)计算的纳污能力见表2,上游本底浓度与纳污能力关系见图3。

表2 不同上游本底浓度所对应的纳污能力C 0/(mg L -1)0.100.200.300.400.50m /(kg d -1)5993459732021806411图3 C 0与m 关系图从表2和图3中可以看出,上游本底浓度的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大,纳污能力随上游本底浓度的增大呈直线下降。

4 设计流量和流速、综合衰减系数影响分析由于综合衰减系数受流量和流速影响,所以把设计流量、流速和综合衰减系数一起分析。

选取不同的流量(Q )、流速(u )(根据岭下站近年来的实测资料)和综合衰减系数(k ),其它条件同2.3,采用集中点概化(集中点为中点)计算的纳污能力见表3,不同综合衰减系数下纳污能力随流速变化关系见图4,不同流量、流速下纳污能力随综合衰减系数变化关系见图5。

表3 不同流量、流速和综合衰减系数所对应的纳污能力kg/dQ /(m 3s -1)u /(m s -1)k /d -10.020.050.070.100.150.200.250.301000.42276528982989312933723626389441761500.50412742934407458148805193551958582000.58548256735802600063406692705774353000.6682008451862188809322977910251107384000.7110918112281143811758123041286613444140405000.7513633140001424914626152691693016610173096000.8416329157211598617389180731877419492202298000.91217453322822553330462388424741256192651610000.98271532771228089286602962930618316293266112001.043255833190336153426035352364663760238761图4 不同综合衰减系数下m 随u 变化关系图图5 不同流速下m 随k 变化关系图从表3、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a)Q 和u 对m 影响相对较大,k 对m 影响相对较小。

b)对于相同的Q 和u,随着k 的增加,m 也相应增加;对于相同的k,随着Q 和u 的增加,m 也相应增加,但相对增幅逐渐减小。

(下转第43页)2其表面等效放热系数应达到β≤2.0kC AL/m2h℃要求,其保温时间至少为一个低温季节。

b)结构混凝土的永久暴露面,如泄洪中孔、表孔等部位,对于l1月份至次年4月份浇筑的混凝土,拆模后应立即进行保温;对于5-10月份浇筑的混凝土,应于11月初开始保温,其表面等效放热系数应达到β≤1.5kC AL/m2h℃要求,保温时间应为一个低温季节以上。

c)对于日平均气温在2-3d内连续下降超过(含等于) 8℃时,28d龄期内的混凝土表面、包括浇筑层顶面、侧面均必须进行表面保护,其表面等效放热系数应达到β≤2.0 kCAL/m2h℃的要求。

d)模板拆除的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定,且应避免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期间拆模。

低温季节,预计到拆模后混凝土的表面降温可能超过8℃时,应推迟拆模时间,如必须拆模时,拆模后应立即采取表面保护措施。

e)高温季节浇筑预冷混凝土时,为防止坝体混凝土温度倒灌,要求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以保温材料覆盖,待混凝土升至环境温度后再打开散热。

f)每年11月初后应将泄洪中孔、廊道及其它所有孔洞进出口进行挂帘保护,以防冷风贯通产生混凝土表面裂缝。

在坝体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混凝土表面及时进行养护,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减少表面干裂。

混凝土表面养护范围包括各坝段上、下游永久暴露面、各坝块左右侧面、水平面、孔洞及廊道的侧面、水平面等。

表面养护的一般要求如下: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一般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内即开始养护,但在炎热、干燥气候情况下应提前养护,早期应避免太阳光曝晒,应及时对其表面及所有侧面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

混凝土养护应保持连续性,养护期内不得采用时干时湿的养护方法。

7 封拱时间在低温季节进行封拱是很显然的。

锦潭拱坝由于施工进度的要求,要在高温季节对最底层拱圈实施封拱,即使在有保温板保护的情况下,坝体温度达到封拱温度时,坝面缝面张开度仍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接缝灌浆效果欠佳。

(责任编辑:郑 斌)(上接第20页) c)随着Q和u的增加,k对m的相对影响程度逐渐减小;随着k的增加,Q和u对m的相对影响程度逐渐减小。

5 设计条件和参数确定根据上述各设计条件和参数对纳污能力计算的影响分析,在实际计算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设计条件和参数。

a)污染源概化选择。

在实际计算中,采用哪一种概化要根据其实际的排污口的位置分布和污染负荷分布做出合适的选择,对于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河段可采用均匀概化或集中点为中点的集中点概化;对于污染源比较集中的河段可采用集中点概化,集中点要根据集中排放的位置来确定。

b)设计流量和流速的确定。

对于有流量和流速资料的河段,根据相关规范计算确定;对于只有流量资料的河段,可以根据流量和河流断面形状计算流速;对于无资料的河段,应根据相应条件推算。

由于流速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在确定流速时应尽量准确,减少人为性误差。

c)上游本底浓度的选取。

计算现状纳污能力时,可根据实际监测数据适当选取。

计算规划纳污能力时,可根据规划条件和相关规范,并结合现状水质状况来适当选取。

d)综合衰减系数的确定。

k的影响因子较多,受当地自然条件、水体污染程度、流速、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其值较难确定,迄今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公式可以借用。

对有实验资料的河段,可采用实验所确定的k值范围适当选取;对无实验资料的河段,可参考相近、相似流域的k值,如条件允许,可挑选某些河段对k值进行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