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孙致礼

合集下载

谈创造性叛逆与文学小说翻译——以《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谈创造性叛逆与文学小说翻译——以《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2502019年25期总第465期ENGLISH ON CAMPUS谈创造性叛逆与文学小说翻译——以《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文/徐甜甜大类:有意识型、无意识型和特殊型。

有意识型叛逆又分为:个性化翻译,节译与编译;无意识型叛逆分为:误译与漏译。

特殊型叛逆分为转译与改编。

下文中,笔者将就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五、翻译实例1.个性化翻译。

例1:And there was a norther and he was very cold. (Hemingway,2013).译文1:凄厉的北风吹过,他感到透心凉。

译文2:正在刮北风,他感到很冷。

分析:吴劳的译文更加中规中矩,达到了“三美”论中的“信”和“达”原则;而张白桦译文中的“死了都要斗”、“透心凉”分别借用了流行乐团信乐团大火的歌曲名和雪碧的广告词,这就很好地抓住了青少年读者的兴趣点,读过之后,总能留下一些记忆深刻的东西。

2.误译与漏译。

例2:One sheet. That’s two dollars and a half. Who can we borrow that from? (Hemingway,2013)译文1: “那就订一张。

一张两块五,我们跟谁借这笔钱呢?”译文2:订一张。

这要两块半。

我们向谁去借这笔钱呢?分析:例3就涉及中英文之间度量衡的翻译问题。

“dollars”在英文中指“美元”,而两位译者译为中国货币中的“块”,看上去是误译,实则是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读者内心早就明晰货币间的价值关系,不必过分拘泥于字面意思。

3.省译和增译。

例 3:There was no cast net and the boy remembered when they had sold it (Hemingway, 2013).译文1:其实已经没有渔网了,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卖掉的。

译文2:实在并没有渔网,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把它卖掉的。

分析:例4中,译文1中译者将“it”省略了,译文2则保留了“it”,译为“它”,笔者认为,是否省译“it”对译文影响不大。

语篇翻译视角下孙致礼翻译风格研究

语篇翻译视角下孙致礼翻译风格研究

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
(Halliday)提岀,语言的实际使用
单位是语篇这 的言语单位S而
翻译 一种语言际的
S
其实是用的语的语篇 来
语言与
对等的语篇
。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具有
指引用。
而从语篇翻译视角岀发的对
译者风 的研究正是 的一种
重要研究 <
分语篇翻
译视角 译 译者风 的
S
了译者风在翻译活动
中的 与用,
词造句S 同的译者往往采
同的译S这就导致读者在 阅读同的译时S感受到的
语间的情感色彩 理活动往往
是同的。
次S翻译
技巧的选
择是译者风的一种 < 在
进行翻译活动时S译者 根据自
己的
对译的理S选择
的翻译
技巧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现岀译者 同的个人风<
后S从翻译 的选 ・
实际
岀 同的译者风
<在选取翻译 S 是学
类的翻译 时S译者 个人 、 翻译 的
的 ,从篇章的角度对原文进
行了 好 处理与翻译工o
这里同样可以体现岀孙致礼
的个人风格’处译文的语言平
实但不失日常对 特的生动
性,读来通俗易懂但并不缺少趣
味’孙致礼的版本 好体现
岀了奥斯丁幽默细腻的笔法,这
好地展现岀了贝内特夫妇
二人完不的性格,以及贝内
特先生在面对己的一有消息
何为语篇。 翻译单位的一种,
语篇有
翻译单 而言

。语篇即是一系列
的段落 者句
的语句
<

的语
与 要求的语

S到
岀一个

从《老人与海》的译本说到孙致礼的翻译

从《老人与海》的译本说到孙致礼的翻译

从《⽼⼈与海》的译本说到孙致礼的翻译到⽬前为⽌,与《⽼⼈与海》译本有关的话题我早已不是第⼀次碰到了,⽽⽐较清楚的记忆也⾄少有两个:⼀个是2011年8⽉5⽇发表的博⽂《余光中译本强劲登陆:附论<</SPAN>⽼⼈与海>的中译本》,⼀个是2012年4⽉15⽇发表的博⽂《张爱玲译本争议登陆:附论<</SPAN>⽼⼈与海>的寓意》。

尽管如此,但今天之所以⼜⼀次提及《⽼⼈与海》这本书,⼀⽅⾯在于我从旧书摊上淘得了梦寐以求许久的海观译本,因为这个译本是海明威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学奖后的第⼀个中译本;另⼀⽅⾯在于我在近些⽇⼦与书友的交流中⼜意外获悉《⽼⼈与海》的两个最新译本,⽽其中之⼀的译者就是《逃离》这部2013年诺贝尔⽂学奖得主门罗获奖作品的译者李⽂俊。

附带说明⼀下,【加拿⼤】艾丽丝·门罗著《逃离》,已由北京⼗⽉⽂艺出版社2009年7⽉出版,⽽【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与海》,则由浙江⽂艺出版社2012年2⽉出版。

说到这⾥,留给⼤家的唯⼀疑问应当就是上⽂所述《⽼⼈与海》两个最新译本的另外⼀个译者会是谁呢?他就是今天这篇⽂章所关注的主⼈公——孙致礼。

于是,藏⾝于⼤家中的某个热⼼⼈也许还会问我为什么会专门提到他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与海》的译本已“俯⾝可拾”的今天,孙先⽣仍以⾃⼰别具⼀格的翻译受到世⼈起码本⼈的青睐,关于这⼀点⼤家不妨从孙译本在正⽂之前所附《⼀切照原作来译:翻译<</SPAN>⽼⼈与海>》这篇⽂章中直接体会。

当我因为《⽼⼈与海》⽽获悉孙致礼先⽣的⼤名,进⽽开始对其学术尤其是翻译成果进⾏深⼊了解时,则愈加意外地学到了更多的新东西。

有鉴于此,为了能让那些新东西能有序地进⼊我的头脑,并⽅便我与他⼈在未来的分享,以下即以孙先⽣所翻译的全部外国⽂学的单⾏本,以相关品种⾸次出版的时间为序,予以简单罗列:《劝导》,【英】简·奥斯丁著,江苏⼈民出版社1984年2⽉出版,译林出版社1990年6⽉据以重印,系孙⽒与唐慧⼼合译;2009年1⽉,译林出版社将其与《诺桑觉寺》合刊;《姐妹俩》,【英】简·奥斯丁著,浙江⽂艺出版社1984年3⽉出版;译林出版社1996年11⽉修订重版,书名改译为《理智与情感》,时代⽂艺出版社2002年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6⽉先后据以重印;《狮⾝⼈⾯像》,【美】罗宾·科克著,江苏⼈民出版社1985年5⽉出版,译林出版社1992年2⽉据以重印,系孙⽒与宋佩铭合译;《诺桑觉寺》,【英】简·奥斯丁著,湖南⼈民出版社1986年5⽉出版,译林出版社1997年1⽉据以重印,系孙⽒与唐慧⼼合译;2009年1⽉,译林出版社将其与《劝导》合刊;《天才的编辑》,【美】A.斯科特·伯格著,陕西⼈民出版社1987年5⽉出版;《罗马⼥⼈:⼀个西⽅妓⼥的⾃⽩》,【意⼤利】阿尔贝托·莫尔维亚著,⼭东⽂艺出版社1987年12⽉出版,珠海出版社1996年7⽉据以重印,系孙⽒与尹礼荣合译;《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丁著,译林出版社1990年7⽉出版;吉林⼤学出版社2000年5⽉据以重印,附【⽇】富⽥彬⽇语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据以重印;《彭伯利》,【英】埃玛·坦南特著,译林出版社1995年7⽉出版;《呼啸⼭庄》,【英】艾⽶莉·勃朗特著,北岳⽂艺出版社1996年8⽉出版,花城出版社1998年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6⽉先后据以重印;《末代教⽗》,【美】马⾥奥·普佐著,译林出版社1997年3⽉出版,系孙⽒与⽯平萍合译;《苔丝》,【英】托马斯·哈代著,河南⼈民出版社1999年4⽉出版,书名题作《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北京燕⼭出版社2000年9⽉再版,书名改题《苔丝》;延边⼈民出版社2002年2⽉、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8⽉、北岳⽂艺出版社2011年12⽉先后据以重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6⽉重版,书名题作《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系孙⽒与唐慧⼼合译;《街头⼥郎玛吉》,【美】斯蒂芬·克莱恩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出版;《重罪》,【美】约瑟夫·法因德著,译林出版社2000年10⽉出版,系孙⽒与唐慧⼼合译;《爱玛》,【英】简·奥斯丁著,译林出版社2001年8⽉出版,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11⽉据以重印;《曼斯菲尔德庄园》,【英】简·奥斯丁著,译林出版社2004年9⽉出版;《塞拉斯·帕拉姆的发迹》,【美】W.D.豪威尔斯著,译林出版社2005年11⽉出版,系孙⽒与唐慧⼼合译;《永别了,武器》,【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译林出版社2009年9⽉出版,北京燕⼭出版社2013年10⽉据以重印,系孙⽒与周晔合译;《⾳乐之声》,【美】玛丽亚·奥格斯塔·特拉普著,周晔译,孙致礼校,译林出版社2012年1⽉出版;《⽼⼈与海》,【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民⽂学出版社2012年5⽉出版,上海⽂艺出版社2013年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6⽉先后据以重印;到此为⽌,关于我所知道的孙致礼的已出版译作也就是这么多了,在上述⼆⼗种左右的图书中,出⾃简·奥斯丁(注:这是⽬前国内的较通⾏译法,王科⼀则将其译为奥斯汀)笔下的就⾼达六七种之多,⽽孙⽒⾃称“我作为⽂学爱好者最喜爱的书是《傲慢与偏见》”,相关图书也在1990年初版后⼜经译者历⼗年之久,共进⾏了五次修订。

异化、归化,何去何从--对翻译的再认识

异化、归化,何去何从--对翻译的再认识

收稿日期:2019-11-11作者简介:魏烨(1977—),女,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英语教学。

异化、归化,何去何从———对翻译的再认识魏 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势头会越来越强;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的翻译也会越来越注重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处理。

异化、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

本文试图在对异化、归化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异化、归化选择的根本决定因素,同时对三种特殊情境异化、归化的选择做了具体说明,旨在最终找出翻译处理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异化;归化;决定因素;特殊情境[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04-0169-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04.07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关于异化、归化,大家已不再陌生。

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论题都进行过详实的论述,比如,郭建中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离不开异化与归化(1998:12-18);孙致礼从翻译策略的角度,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2002:40-44);张南峰认为:归化的需要在整体上来说已经越来越小,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2004:23);他们有的主张翻译过程中应侧重归化策略,有的赞成异化为主,有的则是对“异化”“归化”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作出了全新的阐释。

这里笔者试图在引鉴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总结,同时加入笔者本人对该论题的一点看法和见解,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二、异化、归化发展综述西方对异化、归化的研究,根据王东风(2002:24),远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Cicero,Horace和StJerome等人所论及的word-for-wordtranslation和sense-for-sensetranslation,近可追溯到德国著名翻译家Schleiermacher的那句名言:“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发布时间:2023-01-15T01:46:07.52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6期第9月作者:郭婷[导读] 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郭婷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摘要]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包括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翻译名家的观点以及归化、异化翻译各自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实例,从而来论证文学翻译不应遵循“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指出归化、异化都是翻译的手段,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策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在文学翻译中,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到底是择一而从之,亦或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副”,或者反之“异化为主、归化为副”?1 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异化和归化概念。

他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注意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1]。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与区别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2]。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3 文学翻译者们的观点孙致礼主张文学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副” [3]。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孙致礼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本文准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对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翻译作一回顾,并对21世纪文学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笔者这次谈论翻译策略,不想再沿用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中外翻译界对这两个术语已经争执了两千多年,我们不如索性换一种提法.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总页数】19页(P326-344)
【作者】孙致礼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争在中国 [J], 孙艳
2.面向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策略——文化上的异化语言上的归化 [J], 涂文婷
3.从文学翻译的性质看异化和归化的价值取向--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二 [J], 彭开

4.中国文学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对策探求 [J], 赵荣斌
5.从文学翻译的性质看异化和归化的价值取向——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二 [J], 彭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文章内容:.42003(.96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①口潘敏对翻译教程,我们往往怀着一种又爱又怕的复杂心情.爱它,是因为我们爱翻译,都希望自己的翻译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能通过学习它得到提升.然而,现在的翻译教材良莠不齐,有的过于繁琐,有的比较深奥,还有的材料陈旧,人云亦云,让人望而生厌,因此,我们又怕它,怕读不懂,也怕读了没多大用处,浪费了时间.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久负盛名的孙致礼教授所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读来却让人倍感清新.它寓繁于简,深入浅出,引人人胜.和同类的综合性翻译教材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可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既秉承前人精华,又推陈出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以下简称《新编》)布局简洁明朗,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介绍翻译的基本原理,共有1章,既讲述了翻译的定义,标准,方法,技巧等最基本的理论,又利用理论定性地研究了翻译实践中的两大难点:克服翻译症以及翻译中的叛逆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部分提及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作者的提炼都简明可行,每一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该怎么做都一目了然,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第二编是英译汉练习,共有26篇短文,大都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效果较好的材料,按题材和体裁排列,没有划定哪篇文章对应第一编的哪一章,而且每篇文章后面只提供必要的注释,参考译文放在附录中,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和更大的发挥余地.第三编"实例与译文"包括5篇短文及其译文,大多数曾在《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栏目发表过,选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自行观摩比较.第二,三编的选文涉猎广泛,体裁上既有抒情散文(如,)和说明文(如—,—),也有论说文(如,.;,)和小说(如/,);题材上小到家务事(),运动(),父子感情('),个人经历(),大到经济(-),伦理()和恐怖主义(),面面俱到.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见解不凡,很能激发读者的翻译欲望.对任何翻译教材而言,翻译的讲解部分都是重头戏,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翻译观和翻译修养,而且决定了一本教材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应该说,《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继承了以前的翻译教材和传统译论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如它和张培基《英汉翻译①该书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77?__一11_=广外语界2003年第4期(总第96期教程》一样,主张翻译的标准是"忠实(而)通顺",翻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在翻译的单位上,它和纽马克()的《翻译教程》(—)都把句子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它的篇章分析,文化意识,语言对比,文体意识等思想在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和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中也早有体现.然而,《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开拓.首先,虽然许多教材在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基本标准的同时,也承认"叛逆"不可避免,但几乎都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它.是《新编》首次定性研究了叛逆的几种情况:权宜性叛逆,"系指译者由于翻译难度较大,自身能力有限,或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素,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权宜性处理方法",如跳译或减码(孙致礼2003:132);策略性叛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译人国的意识形态,"赞助人"的意愿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情趣等制约因素而作出的叛逆(孙致礼2003:133);关照性叛逆,指的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有时对艰涩难懂的原文作出某种形式的"明晰化"处理(孙致礼2003:136);创造性叛逆,主要指的是译者在语言层面上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如对原文文字游戏的处理(孙致礼2003:137);这四种叛逆的区分,宏观地解释了翻译表达阶段的大部分变通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其次,在翻译的定义上,以往的翻译教材不管如何措辞,都落脚在"语际转换"和"保留信息和/或风格"这两点上,而《新编》的定义还包含了翻译的目的:"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78.(孙致礼2003:6)这样,在"译什么"(如译本的选择)和"怎么译"(如在某些文化观念冲击过大之处)这两个问题上,《新编》的翻译定义就比其他教材更有指导意义.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作者文化的翻译观,与他后面谈到翻译的方法时提倡异化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翻译,做翻译,《新编》另辟第九章专讲翻译中的文化意识,指出了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再次,在我国出版的翻译教材中,《新编》首次区分了"翻译方法"(第三章)与"翻译技巧"(第六章),这与纽马克对和的区分非常相似.方法是有关文本全局的指导性原则,而技巧是句或比句更小的语言层面上的灵活处理.《新编》把翻译方法归纳为异化和归化两种,提倡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并指明了不能使用汉语成语的几种情况:"一是反映中华民族特殊习俗的……二是带有汉字特征的……三是含有中国地名的……四是含有中国人名的……"(孙致礼2003:43).主张"异化"者虽早有人在,如鲁迅就提倡译文要有"洋气",但体现在教材中的,《新编》还是首家.这种旗帜鲜明的主张不仅吻合了翻译的功能和目的,而且对翻译初学者而言不啻是一盏引路的明灯,使其面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时不致惊惶失措,莫衷一是.在谈翻译的基本技巧时,《新编&;没有搞烦琐的列举和分类,只是总结出了"转性与变态","增补与省略","正译与反译","抽象与具体","分句与合句"五种最常用的技巧.应该说,这五种技巧并无新颖之处,以前的翻译教材大都讲述过,但难得的是,《新编》是以语言对比规律做先导(第五章),并将对比的成果有机地运用到技巧的分析讲解中.另外,《新编》首次系统研究了翻译症.第七章"克服翻译症"首先说明了翻译症的两大表现:语言不顺和语义不通,接着指明了四大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_,[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8-86.[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Ⅶ."鱼""渔"兼顾,荫及后学--评孙致礼教授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Book Review: A New Coursebook on E/C Translationby SUN Zhi-li<<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04期作者: 孙会军,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探索近年来,中学阶段英语的教材编纂方向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