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六大精髓

合集下载

简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简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简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

其精神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孝顺敬老:中华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孝道的传承。

尊重并照顾年长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 忠诚正直:中华传统美德认为忠诚和正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忠诚于国家、家庭、朋友等,保持诚实、正直的品质,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3. 仁爱和善心: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的是关心他人,以及乐善好施的态度。

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弱势群体,提倡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

4. 勤奋努力:中华传统美德强调勤奋工作和努力进取的精神,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5. 诚实守信:中华传统美德强调诚实守信和恪守承诺的品质。

诚实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而守信则是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

6. 礼貌谦逊: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礼貌和谦逊。

尊重他人并保持适当的社交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同时,谦虚谨慎的态度也被视为一种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博大精深。

这些美德所倡导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一、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

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二、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八大内容:1、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为根本,强调人兽之分,人无良知不如善,体现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价值。

主要有:刚正、谦耻、为善、笃学。

2、精髓是以义制利,人为人的价值应以道义为重,升华为“义以道生”的人生观。

3、崇尚律己修身,这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

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虚心、谈泊、大度。

4、精忠报国。

5、仁爱孝梯。

6、诚信好礼。

7、天下为公。

8、自强不息。

四、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流传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礼仪、艺术表达等综合体系。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传承和延续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着精髓,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1. 仁爱之道在传统文化中,仁爱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爱对应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社会底层群体的互助关系。

仁者爱人、爱人者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社会中的亲情是血脉相通、家庭团结的表现,友情是诚信、忠诚与信任的基石,爱情是彼此关怀、支持与激励的源泉,而社会底层群体之间的互助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2. 和谐共生和谐共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

传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与繁荣。

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提倡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崇尚公平正义、尊重他人和谐共处,通过互相包容、互助合作来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做到适度、均衡。

中庸即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追求平衡、避免偏见、极端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对待事物和人际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在做事、做人时,要把握好度,做到均衡。

4.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同时凭借对社会的贡献而获得尊重和敬仰。

尊老敬老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的礼仪,更体现在尊重老人的决策和关怀。

尊老敬老既是对个体老人的尊重和感恩,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

5. 知行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即在知识与实践之间达到统一。

知与行相辅相成,知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请谈谈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的内容

请谈谈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的内容

请谈谈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是指中国古代积淀下来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品德理念等。

以下是其中一些基本精神的内容:
1. 仁爱精神:即关爱他人,善良体恤,乐善好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

2. 忠诚精神:强调对国家、家庭、朋友及职责所在的组织和人的忠诚,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

3. 诚信精神:讲究言行一致,以诚待人,信守承诺,重视商业、工作、人际关系等领域的诚信。

4. 孝顺精神:儒家传统中非常注重的一种美德。

孝顺即尊重父母,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尽孝于祖先和长辈等。

5. 勤劳精神:认为勤劳是创造财富、实现美好人生的重要途径,注重勤俭节约,提倡不偷懒、不浪费。

6. 和谐精神: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不同文化、理念和背景的人,崇尚和平与协调。

7. 谦虚精神:认为自我放下、学习谦逊才能有更好的进步,不夸大自己,尊重
他人、不轻视贫贱。

8. 优雅精神:指不仅追求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同时要注意言谈举止、仪态容貌的优美,提倡以雅俗共赏。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以下是一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1. 孝顺:尊敬和孝敬父母、尊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顺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还包括照顾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2. 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从小事做起,言必信行必果,对人对事都要保持真实和诚信。

3. 忍让谦虚:在社会交往中,忍让和谦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要尊重他人,学会退让和容忍。

4. 义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讲究报国报民、舍己为人的精神。

勇敢、正义和无私的行为都被视为传统美德。

5. 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和尊重知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老师和学习,要有敬畏之心,学会守礼尊敬。

6. 和谐共处: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要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7. 勤劳致富:勤劳致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

8. 爱国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负责任。

以上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些内容,这些美德对于塑造个人品质、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简要说明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简要说明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的简要说明:
1. 仁爱之心: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仁爱之心是指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2. 诚信之德: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承诺。

诚信之德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隐瞒、不欺骗,履行自己的承诺。

3. 礼仪之行: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礼仪之行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谦逊、尊重和礼貌,遵守社交场合的规矩和传统。

4. 公正之道:公正是指在做事情时要坚持道义和正义,不偏袒、不歧视,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公正之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公正和公平,不以个人私利为先。

5. 勤劳之风:勤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重要美德,它强调了人们的劳动精神和勤奋精神。

勤劳之风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努力来获得成果和进步,不懒惰、不懈怠。

6. 团结之纪:团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团结。

团结之纪要求人们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保持平衡,维护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7. 忠诚之信:忠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它强调了对国家、家庭和信仰的忠诚和坚定。

忠诚之信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保持忠诚,不背叛、不变节。

这些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的六大精髓一直以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国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这样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一些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有哪些呢?1、责任西方把人看作单个的个体,因此其价值观强调权利;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生活于群体之中,因而强调责任。

这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

在实际生活中,责任意识具体表现为角色责任。

如,在家中,要尽子女、丈夫、妻子、父亲或母亲的责任。

进入社会,处不同岗位,有不同职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是讲士。

士应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再具体说,史官的责任是忠实记载史实,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培养学生成长等等。

即使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古代许多商家也不以赢利为唯一的、最高的目标,而是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以商业活动为造福社会的手段。

不同职业的角色责任也为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所要求,但传统的角色责任又不仅限于职业道德。

对于中国人来说,尽人生之责,是做人的本分,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背弃人生的责任,即不配做人;责任甚至重于生命。

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所杀。

太史的两个弟弟接着照实写,都被杀。

第三个弟弟又写,崔杼终于不敢再杀。

邻国有一史官闻讯,带着竹简赶往齐国,准备接着写。

听说已经如实记载下来,才返回本国。

汶川地震,老师们为尽教师职责,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视死如归。

这与上述史官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出中国人责任重于生命的价值观。

对人生责任的自觉担当,集中地表现于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都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的核心。

以天下为己任不是抽象的,它通过具体的实际的责任而落实、体现。

忠于职守,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具体行为。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是基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自觉担当的责任,是中国人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这样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随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取新的时代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2、理想(志气)重志气是中国的一大传统。

自古以来,无论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还是商贾农工,白丁之家,对子女的家教,无不以立志、有志气为先。

志气,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志于道,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志于道就是“居仁由义”,就是要追求道义而不贪利禄,立志作好人而不是一意求富贵。

现代人谈理想,多数有两种情况。

一是要赚大钱,作大官,改善物质境遇;一是证明自己,实现个人价值。

“志于道”超越了所有这些,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境界——不是从个人的需求谈个人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追求普遍的做人之道,先做人,后做事;在做人的基础上求个人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二,讲理想、讲志气,也是说人要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上》)志于道的方向,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

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一般人的追求;成圣成贤,青史留名,永垂不朽,是最高的境界和追求。

3、忠恕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前一句是说恕,后一句是说忠。

两句话意思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就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

这两个方面,前者是对自己的约束,后者是对别人的责任。

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叫做推己及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这也是实行仁道,践行爱人精神的起点。

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志愿者服务遍及所有角落,这是忠恕之道在今天的高度发扬和升华。

4、知耻(良心)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人信上帝,相信做了坏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为了不受上帝的谴责,就会约束自己。

而中国人不信宗教,就没有约束,所以做坏事无所顾忌,道德状况不好。

其实,中国人虽不信上帝,对自己的行为也是有约束的。

中国人不是靠上帝,而是靠知耻,靠羞耻心,靠良心。

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忧羞耻心,从而自觉走上正道,是孔子为政治国的基本思想。

他提出“行己有耻”应是做人的准则,人不可以无耻。

“行己有耻”,用民间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良心。

孟子也说过,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就走在正道上。

而羞恶之心是义之端。

有羞耻心,才知道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

所以羞恶之心是走上正道的开端。

5、气节(骨气)中国人重气节。

要求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是中国传统很重要的一面,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道义高于生命,精神生命重于物质生命。

这是儒家生死观的集中体现。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此类论述表达了追求至上人格的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绝笔。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天祥感到无憾和欣慰,因为,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和个人人格的完成就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国有无数气节之士。

正如钱穆所说: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

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

6、守礼(恭敬辞让)“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在西方没有礼这个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钱穆:《湖上闲思录·礼与法》)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用礼来规范。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礼的规范之下。

礼是治国的纲纪,也是立身之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知耻,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二者配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安定。

礼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礼的功用,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古代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

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以达到和的目标。

爱和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别的。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在我们许多人也爱讲平等。

认为礼的规范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一概要不得。

平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

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与人平等,等级制下的贵贱尊卑关系、家长制、把子女看作私有财产等等,应该废除,这是对的。

父子、师生、上下级都应成为朋友,也是对的。

然而,父子、师生、上下级的关系毕竟各有不同,也不能等同于同学间的关系。

父母把子女当朋友,与子女平等相处是好的,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有教育抚养和受教育受抚养的关系,如果子女把父母只看作和同学一样的朋友,就不会有对父母师长的敬爱和接受教育的自觉,那就有害了。

只讲平等,不讲差别;没有礼的规范,不讲恭敬、礼让,不可能有社会和谐。

礼的精神是恭敬、辞让。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礼是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

古代社会建立在个体农业基础之上。

古代的礼,主要也只是局限于古代五伦的私人生活的领域,而缺乏公共生活领域的规范。

建立现代的礼,在公共生活领域建立规范,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上六点,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也是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

这六点又贯穿着两点基本精神:一是追求高尚,精神生命重于物质生命,义以为上;二是把个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小生命溶入群体的大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