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基本结构简介之三板模
注塑模具三板模介绍

注塑模具三板模介绍注塑模具是一种用于注塑成型的工艺工具,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中。
注塑模具三板模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模具结构,由模座、模板及模腔组成。
下面将对注塑模具三板模进行详细介绍。
1.模座:模座是注塑模具的支撑结构,通常由铸铁或钢材制成。
模座上设有导柱孔和导套孔,用于安装模板和导柱导套。
2.模板:模板是模具的关键部分,承载着注塑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
模板通常由优质的合金钢制成,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
模板上设置有注塑孔和冷却孔,注塑孔用于将熔融塑料注入模腔,冷却孔用于散热和控制注塑过程中的温度。
3.模腔:模腔是模具中用于成型塑料产品的空腔部分,在注塑过程中起到定型、冷却和排气的作用。
模腔的形状和尺寸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尺寸精度。
模腔通常由模板上的凹模和凸模组合而成,凹模和凸模之间的间隙称为缝隙,能够容纳塑料在注射过程中的膨胀。
模腔的表面通常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
1.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维修。
由于模座、模板和模腔之间没有复杂的配合关系,因此容易加工和装卸,维修和更换零部件也较为方便。
2.成本相对较低。
与其他结构的模具相比,三板模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注塑生产中的大批量制造。
3.适用范围广。
注塑模具三板模适用于各种塑料制品的生产,尤其是中小型注塑设备,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4.注塑过程中的施工压力均衡。
注塑模具三板模结构相对稳定,能够均衡地承受注塑过程中的压力,减小了模具的变形和磨损,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总之,注塑模具三板模是一种常见且具有广泛应用的注塑模具结构。
它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并能保证注塑过程中的施工压力均衡,因此在塑料制品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模具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模具基本结构简介之三板模

三板模的特点在于其多了一块第 三板,可以方便地实现侧向分型 和抽芯,适用于复杂形状的塑料 件生产。
三板模的应用范围
三板模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制品的生 产,如家电、汽车、日用品等领域的 塑料零部件。
由于其结构特点,三板模适用于形状 复杂、有侧孔或侧向凸出的塑料制品 生产。
三板模的历史与发展
三板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三板模逐渐得 到广泛应用。
模具的顶出与取
顶出
当塑件冷却完成后,模具的上模部分开始向上运动,同时顶出杆推动中间板向上运动,将塑件从下模 中顶出。
取出
在顶出过程中,塑件会随着顶出杆从下模中移出。操作员可以轻松地取出塑件,进行后续处理或检查 。
04
三板模的制造工艺及要点
制造工艺流程
备料
根据模具设计要求, 准备所需材料,如钢 材、铝合金等。
粗加工
对备好的材料进行粗 加工,包括铣削、钻 孔等。
热处理
对粗加工后的模具零 件进行热处理,以改 善其机械性能。
精加工
对热处理后的零件进 行精加工,如磨削、 抛光等。
组装与调试
将所有零件组装成模 具,并进行调试,确 保其工作性能。
成型零件的加工要点
01
02
03
粗加工时留有余量
在粗加工阶段,应留有一 定的余量,以便后续精加 工时调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控制冷却时间
根据产品成型工艺要求,合理控制冷却时间,以确保模具及时冷 却到适宜的温度。
顶出系统的设计要点
合理选择顶出方式
根据产品形状和模具结构 ,选择合适的顶出方式, 如机械顶出、气动顶出等 。
确定顶出位置
根据产品脱模要求,确定 顶出位置,确保产品顺利 脱模。
塑模具三板模介绍

5.1拉料梢的作用
一. 将料头从母范本中 脱离
二.
在第一次开模时, 拉料梢之倒勾形成 上固定板与剥料板 分开的阻力
5.2设计要点
一.
在进胶点上方,排布拉料销
二.
对于料头长或有曲线变化时,每 隔一段距离在转弯处增加拉料 梢
三.
剥料板前端需有5°的斜度
四.
拉料梢头部应埋在剥料板内
(四)﹑常用三板模开模顺序
运动,运动到设定距离(大于料头长度)时,被小拉杆限位块挡住,由于母范本随注塑机动模侧继续向后运动,这样
小拉杆也被带动,它又带动剥料板运动一个设定距离(常为8mm),以便将料头打下.这个设定距离运动完后,小拉
杆和母范本都停止运动.
(2)
注塑机动模侧继续动模侧向后运动,拉力不断增大,超过开闭器锁紧力.母模板与公模板分开.分开到设定距离时
进行简单介绍
DC 和FC TYPE是我们最常用,最典型的三板模 它比我们最常用的两板模
SC TYPE 多一块剥料板,多二次分型(共三次分型),在母模板与公模板之间 装有开闭器(分塑料与机械两种),这种装置必须在外加拉力达到一定值时 才会使公母范本分开,以保证在三板模中公,母范本不首先分开. DC(FC) TYPE比EC(GC) TYPE 多一块剥料板 EC (GC)TYPE也是一种常用的小水口模座,当用母模滑块或母模斜稍时常用这 种结构的模座,这种结构与大水口很相似, 多一次上固定板与母模板的分 型.
较大的成型机 五.成型过程中压力损失大 六.模具构造复杂﹐价格高﹐容易出故障。
开模过程:常用三板模(DC TYPE)有三次分型,第一次在剥料板与母范本之间,第二次在剥料板与上固定 板之间,第三次在母模板与公模板之间.
(1)
注塑模具结构及设计(三板模)

LKM EAH型模架
24
LKM EBH型模架
25
LKM EBI型模架
26
合模
LKM EBI型模架
动,定模分开
顶出
27
第一次开模
LKM EDI型模架
28
LKM ECH型模架
29
LKM EDH型模架
30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FAI型模架
31
合模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FAI型模架
LKM GCI型模架
38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GAH型模架
39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GCH型模架
40
三板模应用举例
产品
点浇口不能用于表面有
质量要求的产品,也不
能用于太大的产品
模具构想图
41
流道 走向
42
定模部分
43
定模部分第一次开模 在最细处拉断料把
44
定模部分第二次开模 把料把从拉料销上脱出
13
LKM DCH型模架
14
LKM DBI型模架
15
合模
LKM DBI型模架
第二次开模
动定模分开
顶出
16
第一次开模
LKM DDI型模架
17
LKM DBH型模架
18
LKM DDH型模架
19
LKM EAI型模架
20
合模 动,定模分开
LKM EAI型模架
顶出
21
第一次开模
简易细水口
22
LKM ECI型模架
45
动,定模分开 取出料把,顶出产品
46
三板模相关的尼龙锁模器, 限位螺栓,弹簧等零件
注塑模具结构及设计三板模

合模
LKM EBI型模架
动,定模分开
顶出
第1次开模
LKM EDI型模架
LKM ECH型模架
LKM EDH型模架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FAI型模架
合模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FAI型模架
第2次开模
动,定模分开
顶出
第1次开模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FCI型模架
简化型细 水口模架
LKM FAH型模架
3板模通常用于:
1,1模多腔点浇口进料的制品
1
2,1模1腔多 单 点浇口进料的制品
3,1模1腔要求侧浇口进料的中,大型制品
4,假3板模用于定模有滑块侧抽芯的机构和简 易细水口模具
2 缺点:
1,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和成本比两板模高
2,流道较长,废料率相对高
3,成型过程中压力损失相对高
3
3板模合模状态
3板模开模状态
合模
LKM DBI型模架ຫໍສະໝຸດ 第2次开模动定模分开
顶出
第1次开模
LKM DDI型模架
LKM DBH型模架
LKM DDH型模架
LKM EAI型模架
合模 动,定模分开
LKM EAI型模架
顶出
第1次开模
简易细水口
LKM ECI型模架
LKM EAH型模架
LKM EBH型模架
LKM EBI型模架
模具构想图
流道 走向
定模部分
定模部分第1次开模 在最细处拉断料把
定模部分第2次开模 把料把从拉料销上脱出
动,定模分开 取出料把,顶出产品
3板模相关的尼龙锁模器, 限位螺栓,弹簧等零件
尼龙锁模器
三板模具结构特点

三板模具结构特点
三板模具是一种特殊的模具结构,其特点包括:
1. 结构简单:三板模具由上模板、下模板和压花板组成,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修。
2. 易于操作:三板模具的操作相对容易,只需将上下模具合拢,压花板放在适当位置,便可进行模具压花。
3. 灵活性强:由于三板模具结构简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组合和改造,以适应不同的压花需求。
4. 成本较低:三板模具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一些项目预算有限的情况。
5. 操作安全性高:三板模具的操作较为安全,操作人员只需将上下模具合拢,无需直接接触热模具,降低了工作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三板模具虽然具有上述特点,但其压花质量相对较差,适用范围相对有限。
对于要求较高的压花需求,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模具来满足。
模具基本结构简介之两三板模

電器連接器
背后的隔熱墊圈 與母模板相連 1﹑支撐 2﹑隔熱
夾模槽
熱流板的背板
熱 流 道 系 統 的 組 成 部 分
:
分流板的板(母模背板) 壓線板 電線槽 碳化的可插入的頭部﹐采用特殊的材料 熱電藕(感應線)
上固定板
注口襯套
定位環 墊片(非鋼材﹐散熱慢的材料﹐中 空﹐作用是承受來自噴嘴的壓力 噴嘴的身體(主體) 氣缸
1. 不适用於加纤材料。
2. 价格较贵。 3. 浇口设计自由度较冷浇道模具为低。
4. 保养维护困难。
5. 阻塞清理麻烦。 6. 模具加工不易。
7. 模具结构较复杂。
8. 不适O
噴嘴
氣道 澆口
分流板
單只熱流道---HOT SPRUE
單只閥針熱流道---SINGLE VALVE
模具的基本构造可分為下列三种
1.热浇道模具(无浇道式模具)
优点 1. 原料成本较低,没有废料回收问题。 2. 成形材料浪费少. 3. 可缩短充填时间、冷却时间、开关模行程及成型周期。 4. 不必取出浇道,可自动分离浇口部(针点浇口),省去浇道取出时间。可控制制品痕迹及可控制塑胶 的流动. 5. 成型温度及压力较低,成品应力较小。 6. 可全自动成型。 7. 流道内的压力温度变化较小,成品品质较佳,凹痕及流痕较少。 缺点
2. 充填时间较长。
3. 射出压力较大。 4. 成型不易。
3.冷流道三板式模具 优点
1. 模具加工容易。
2. 换色成型方便。
3. 阻塞清理简单。
4. 保养维护容易。 5. 价格便宜。 缺点 1. 有废料。相比两板模具更浪费原料. 2. 充填时间较长。 3. 射出压力较大。射出压力损失较大.
三板模(拉带模具)结构与设计,搞懂这些真不难

三板模(拉带模具)结构与设计,搞懂这些真不难来源:掌⼯知随着电⼦产品智能化与⼩型化发展, 产品精密度越来越⾼, 三板模I/M⼯艺运⽤越来越普遍, ⽽传统的⼿⼯植⼊或ROBOT辅助植⼊效率不⾼, 拉带式I/M⼯艺越来越受欢迎, 本⽂主要对拉带式三板模(简称拉带模具)结构与设计规格做概述说明。
⼀常见三板模具结构介绍1.1 三板模模具结构图1.2 三板模模具运动原理常⽤三板模有三次分型:第⼀次在剥料板与母模板之间;第⼆次在剥料板与上固定板之间;第三次在母模板与公模板之间。
a、当公模侧起初受到注塑机的拉⼒时﹐公母模板之间由于装有开闭器﹐⽽剥料板与母模板之间没有任何连结和阻碍 (多数情况下⼩拉杆上还装有弹簧)﹐这时在拉⼒作⽤下剥料板与母模板⾸先分开﹐母模板随着公模板⼀起向后运动﹐运动到设定距离(⼤于料头长度)时﹐被⼩拉杆限位块挡住﹐由于母模板随注塑机动模侧继续向后运动﹐这样⼩拉杆也被带动﹐它⼜带动剥料板运动⼀个设定距离(常为5mm)﹐以便将料头打下﹐这个设定距离运动完后﹐⼩拉杆和母模板都停⽌运动。
b、注塑机动模侧继续动模侧向后运动﹐拉⼒不断增⼤﹐超过开闭器锁紧⼒﹐母模板与公模板分开﹐分开到设定距离时停⽌不动。
c、在顶杆的推动下﹐顶出板带动顶出机构(顶针﹑斜稍等)开始顶出动作﹐将成品顶出(⾃动落下或由机械⼿取⾛)。
1.3 三板模模具零件介绍1.3.1 导向机构-----导柱OR导套(导正模具⽅向)1.3.2 定位机构-----定位块OR定位柱(精确定位模具相对位置)1.3.3 注塑引流系统-----引料接头(将熔融塑料从机台导流⾄模腔)材质⼀般使⽤硬度较⾼的SKD61或HRC51~531.3.4 开闭器系统-----塑性开闭器&刚性开闭器&磁性开闭器(依顺序延迟开模)1.3.5 定距拉杆系统-----定距拉杆及拉板(限制开模距离)⼆拉带模具导⼊条件2.1 拉带I/M模具端⼦基本要求2.1.1 料带端⼦间Pitch应使产品之间有⾜够空间(a >1.5),以保证模仁强度(如图)2.1.2 料带Pitch孔设计可符合现有模座及拉带机构设计标准 (如图)A:料带Pitch孔Φ1.30 +/-0.02﹔ B:Pitch距 a=5.00﹔ C:料带宽度 c >3.502.1.2 料带端⼦有梳⼦&封胶位的位置 (如图)A:端⼦封胶尺⼨宽度保证+/-0.02公差管控﹔B:模具有梳⼦的位置﹐端⼦位置度0.062.2 拉带I/M产品的基本要求A.产品⾁厚,不⼩于0.25B.封胶占位符0.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基本结构简介之三板模
主讲:吴会清
三板模或细水口模(3 PLATE MOLD,PIN-POINT GATE MOLD)
有两个分型面将模具分成三部分,比两板模增加了浇口板,适用于制品的四周不准有浇口痕迹的场合,这种模具采用点浇口,所以叫细水口模,这种模具相应复杂些,启动用山打螺丝或拉板。
三板模(小水口DC type)结构形式
大拉杆
上固定板
剥料板
母模板
导柱
公模板
垫块
复位杆
顶针固定板
顶针推板
下固定板
顶板导柱
三板模(小水口DC type)运动过程
典型的三板模(小水口DC type)运动过程:
开模过程:三板模有两次分型,第一次在剥料板与母模板之间,第二次在母模板与公模板之间
1.当公模侧起初受到注塑机的拉力时,公母模板之间由于装有开闭器,而剥料板
与母模板之间没有任何连结和阻碍,(多数情况下小拉杆上还装有弹簧)
这时在拉力作用下剥料板与母模板首先分开,母模板随着公模板一起向后运动,运动到设定距离时,被小拉杆限位块挡住,由于母模板随注塑机继续向后运动,这样小拉杆也被带动,它又带动剥料板运动一个设定距离,以便将料头打下.个设定距离运动完后,小拉杆和母模板都停止运动.
2.注塑机继续向后运动,拉力不断增大,超过开闭器锁紧力.母模板与公模板分
开.分开到设定距离时停止不动.
3.在脊杆地推动下,顶出板带动顶出机构(顶针,顶杆,斜稍etc)开始顶出运动,将
成品顶出(自动落下或由机械手取走)
合模过程:当顶出板上有拉回机构时,在合模前,顶出板被注塑机强制拉回.
(1)在注塑机地推动下,公模侧向母模侧运动,若顶出板没有被预先拉
回,RP最先接触母模板,在反作用力下,顶出板在RP的带动下回位.
(2)公模板压向母模板和剥料板,最后完全合紧,注塑机上的喷嘴与模具上
的注口衬套密合,开始注塑.
这样就完成塑料模具的整个运动周期.
小拉杆设计方法
A:直径确定
300×300以下Φ16
300→450 Φ20
450→600 Φ25
600以上Φ30
B:通常取四支两支,注意是否影响料头取出位置C:小拉杆行程=料头总长+20~35mm
D:注意小拉杆上端T形套安装时需加装弹簧垫圈E:在剥料板与母模板间加弹簧, 弹簧行程取20左右.
三板模设计
大拉杆设计方法
A:大拉杆直径计算
B:大拉杆位置
D1=大拉杆直径+5mm
C.大拉杆行程=小拉杆行
程+剥料头行程(8mm)+
安全值(2mm)
D. 400以下的模座可以不需要GP﹐
上固定板的厚度一般为LP的直径的
1.5倍。
注口衬套设计方法
定位环与注口衬套一体,材质为S45C﹐头部热处理.
拉梢斜的设计方法
1.拉料梢的作用a.将料头从母模板中脱离;b.在第一次开模时,拉料梢之倒勾形成上固定板与剥料板分开的阻力
2.设计要点a.在进胶点上方,排布拉拉梢;b.对于料头长或有曲线变化时,每隔一段距离式在转弯处增加拉料梢
顶出系统顶出系统简介
1.顶针设计时应尽量排在成品垂直之壁厚之正下方,可获得较大之顶出力量
2.当在斜面或曲面上配置顶针时,需考虑沉头定位问题及顶出时顶针先端会有顶滑现象
3.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内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标准规格品,相对也需考虑顶针(异材质)散热问题否则将来成品表面会留痕迹
4.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否则加工时需频频换刀既浪费时间及易出错
5.顶针孔配合公差模仁孔为(ψXX.XX +0.02,+0.01) ,XY方向位置度±0.1内即可(见附图顶管X.Y 方向位置度公差需在±0.02--±0.05内.
6.顶针在配置时需考虑顶出时力量分布是否平均成品深度是否一致若不一致需考虑增方梢在侧面咬花或局部增加顶出
7.在排气不良场所可考虑加顶针以利排气。
例如:十字肋下方
8.在凸出模仁排布顶针需注意其模仁强度之限制.
顶出系统
一、模具中模脚的摆放形式
(1)、传统模座设计时
模脚均在左右侧
天侧
地侧反操作侧
操作侧
(2)、若为KO拉回机构时可考虑将模脚移至上下侧以利模具装夹
天侧
尺
寸
参
考
成
型
机
装
夹
规
格
地侧
拉回机构常用于大型模具中保护顶出板顺利回位
上顶出板
下顶出板
下固定板
射出机顶出杆
(3)、由于大型模具,因成品所需顶出力很大,上下顶板上装有斜,顶出机构,为保护其回位的顺畅装有多组拉回机构,故将顶板做成十字形
天侧
地侧
操作侧
反操作侧
二、顶出行程
(1)、顶出行程一般规定被顶出的制品脱离模具5~10mm,如下图所示:
(2)、在成型一些形状简单脱模角度较大的桶形制品也可使顶出行程为成品深度的2/3如下图所示:
三、顶出位置的设定:
1、冷却后由于塑料会产生收缩的应力,而有抱紧的现象,在靠破孔两边成品肉厚强度最弱,应设置顶针顶出。
2、在成品垂直之壁厚之正下方应设置顶针以利于顶出
3、在十字肋下方常排布顶针,既可顶出又可排气。
4、模仁中顶针,顶管及顶针,顶管孔配合公差,位置度公差。
顶针,顶管的配合公差及位置度公差。
顶针,顶管的配合公差
5、当在斜面或曲面上配置顶针时,需考虑沉头定位问题及顶出时顶针会有顶滑现象。
6、在凸出模仁排布顶针需注意其模仁强度,顶针边缘到模仁边缘最小值为1mm
7、顶针在配置时需考虑顶出时力量分布是否平均成品深度是否一致,若
不一致需考虑增加片顶针作局部顶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进行咬花处理。
此处侧壁较深均分在PL 以下不易脱模
此处侧壁较深
均分在PL 以下
不易脱模此处侧壁较浅均分在
PL 以上易脱模
8、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内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标准规格品,也需考虑顶针(材质)散热问题否则将来成品表面会留痕迹。
9、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会。
四、顶出装置的种类
1、顶针孔的配合深度钻孔规格
单节顶针配合深度及钻孔规格
双节顶针,与顶针配合深度及钻孔规格
2、片顶针
在成品内部有RIB时,若用圆顶针,顶出面积较小易顶伤成品,故采用片顶针来顶出。
在深肋下排扁顶针,以利于成品顺利脱模
3、套筒顶针
水平靠破面脱模角度参见成品注意事项
定位珠
4、顶出块及其使用场合
(1)、在一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的侧壁太深,容易包裹模仁产生很大脱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脱模使用顶出块配合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的磨损。
对于此类框架成品,不易排顶针,当顶出力不均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体式顶出块
5、特殊式两段顶出
因成品很深,采用顶块顶出,由于顶块上装有成型型芯入子,为了使其与成品脱模采用特殊式顶出方式。
第一步:射出成型完毕状态
第二步:成品第一段顶出状态
第三步:成品第二段顶出状态
6、气顶:
气顶出方式不论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顶出都很方便不需要安装推板,在顶出过程中整组制品的底部均受同样地的压力,所以即便是软的塑料,也可以在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脱离模具,通常气顶出要求脱模斜度最小大于2°,所以对于形状复杂需要较大脱模力的制品,则无法满足其要求。
弹簧
密封圈
空压
五、急回机构
在某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结构决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顺利合模,改善种状况必须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无法合模
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顺利合模
(1)、利用弹簧片组合件急回机构
(2)摇摆式急回机构
(3)铰链急回机构
六、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项
(2)顶针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撑柱、公模仁、公模板锁回螺钉及有拉回机构之K.O孔相干涉
(3)顶管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撑柱、停止销、K.O孔,上下顶板锁回螺钉、公模板锁回螺钉相干涉
回位杆
螺钉
弹簧
拉回机构停止销
公模仁
公模板
支撑柱
顶出导杆
上顶出板
下顶出板
下固定板顶管螺钉顶针
顶针防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