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一)直接Coombs试验
检测红细胞上抗体 不完全抗体
21
(二)间接Coombs试验 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游离不完全抗体。 先将受试的血清加入等量5%正常红细胞 (Rh阳性的O型红细胞),在37℃温育30~ 60分钟,以促使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结合 于红细胞上(致敏),将红细胞充分洗涤,以 后同直接试验。如果红细胞发生凝集而正 常对照(未经与受检血清温育的正常红细胞) 不凝集,即为阳性,表明受试的血清中存 在不完全抗体。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 尽早发现和避免新生儿溶血。
31
免疫比浊方法分类
透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 免疫胶乳比浊法
32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浓 度梯度,在二者比例适当的地方形成肉眼可 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一、单向扩散试验 (一)试管法 将混有抗体的琼脂糖溶液倒入试管,待其 凝固后在凝胶上面加入待检标本,如标本中 有相应抗原,会从上向下扩散,在浓度比例 合适的地方形成沉淀环。
示意图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抗原浓度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相应抗原浓度
35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7
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预先吸附或偶联在 与免疫无关的大小合适的颗粒上,与相 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参与 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 反应。 一、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1、正向间接凝集试验: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 相应抗体;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 相应抗原;
14
原理图
混 合 SPA IgG SPA- IgG
SPA- IgG待测抗原 凝集颗粒
待测抗原
15
二、间接血凝试验 以红细胞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人的“O”型血红细胞 或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制成致敏血红细胞,与 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参与下, 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不需要特殊 设备,结果也比较稳定。但其灵敏度比不上标记 免疫,需要手工操作。
19
第五节
抗球蛋白试验 (Coombs试验 )
诊断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方法。 目的: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不完全抗体:能与颗粒抗原牢固结合,但一般不 出现可见反应,多为7S的IgG。 (一)直接Coombs试验 测定患者红细胞上有无附着不完全抗体。在洗涤 过的红细胞悬液加入含抗人球蛋白的试剂,混和后 离心一分钟促进凝集。如果肉眼或显微镜下能见到 红细胞凝集,即为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有不完全 抗体。 新生儿溶血、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 某些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溶血性贫血。
6
二、试管凝集试验 半定量试验。 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出 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多用于测定抗体效价,出现明显凝集的最高稀 释度为待测血清抗体的效价和滴度。 为避免应反应条件不适当(如pH、电解质、 温度等)引起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试验 中必需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 Weil-Felix reaction、Widal reaction 。
28
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 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高剂量钩状反应(high dose hook effect):当抗原 过剩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容易离解,浊度 反而下降。 用抗体检测抗原,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在一 定范围内,IC的形成量与抗原量的递增正比,当 抗原量递增至抗原抗体最佳比例时,IC的形成到 达高峰。如再增加抗原量,IC的形成量反而减少。 因此,如检测时抗原过量则得出错误的检测结果。 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24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沉淀反应分为两个阶段: 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2、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 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断结果,称为终点法 需要几十分钟到数小时; 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 称为速率法。
25
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一、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 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状沉淀。 形成絮状沉淀物。 (一)抗原稀释法 将抗原作系列稀释,与恒量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反应 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量的变化而不同。抗原抗体比例适 当时,形成的沉淀物最多。 (二)抗体稀释法 将抗体作系列稀释,与恒量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反应 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体量的变化而不同。 (三)方阵滴定法 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将抗原抗体同时稀释,找出最佳比 例。
22
(二)间接Coombs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
23
第六章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 条件下,两者比例适合,即可有沉淀物出现,叫 沉淀反应。 1898年Kraus首次发现毒素-抗毒素的沉淀现象; 1905年Bechgold 发现沉淀可以在明胶中进行; 1965年Mancini发明单向免疫扩散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免疫浊度法出现。 上述技术的发明发展,使得沉淀反应向快速、准 确、微量、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
8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1)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诊断试剂:抗原致敏的颗粒载体、相应的抗体; 目的检测物: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检测过程:标本+抗体→抗原致敏的颗粒→阳 性(不凝集);阴性(凝集)。 (2)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诊断试剂: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相应的抗原; 目的检测物:与致敏抗体相同的抗体。 检测过程:标本+抗原→抗体致敏的颗粒→阳性 (不凝集);阴性(凝集)。
2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 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 相互靠拢,聚集在一起。 当抗体的分子太少或分子量小,不能克服 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 集。在凝集反应中IgM的作用远大于IgG。 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蛋白质和电解质,缩短颗粒间的距 离;2、增加溶液的黏稠度;3、用胰酶和 神经氨酸酶处理;4:以离心的方式克服颗 粒间的排斥力。
26
二、免疫浊度测定
将现代化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分析 系统相结合,用于沉淀反应,定量检测微 量抗原抗体。
27
经典的沉淀试验有四个缺点无法克服:操 作繁琐;灵敏度低(10-100μg);时间长;难 以自动化。 微量免疫沉淀法--免疫浊度测定,包括免疫 透射浊度测定、免疫乳胶浊度测定、免疫 散射浊度测定。 原理: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比 例适当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快速形成一 定的免疫复合物,引起液体介质浊度发生 改变,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 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速率比浊法和终点比浊法。
第五章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在适当 的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 象,称为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形成致 敏颗粒后,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也 能发生凝集反应。
1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抗原抗 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2、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现象。 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负电荷,周围吸引 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 一层松散的负离子,构成一个双层电子云。 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 溶液中负离子强度越大,Z电位也越大,Z 电位使颗粒间互相排斥。
相应抗体作为诊断
试剂,用于检测标
致敏颗粒
本中是否存在与致
敏载体相同的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无凝集颗 粒为阳性 12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无结合
抗 原 抗 体 分 散
致敏颗粒 有凝集颗 粒为阴性
13
4、协同凝集反应 也是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只是所用载体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含A蛋白,可以 和IgG的Fc段结合,而两个Fab段暴露在 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然保持正常的抗体 活性。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将特异性IgG结 合在菌体上,形成致敏颗粒,与特异性抗 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的凝集现象。
9
载体
可溶性抗原
致敏
致 敏 颗 粒
用特异性抗 原致敏载体, 检测标本中 的相应抗体
待测抗体 凝 集 颗 粒
10
载体
已知抗体

用特异性抗体 致敏载体,检 测标本中的相 应抗原的方法
凝 集 颗 粒
致敏
致 敏 颗 粒
待测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11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用抗原致敏载体及
特异 结合
抗 原 抗 体 复 合 物
agglutination test)
来自百度文库
(direct
•直接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在有电解质的
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
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 原
•凝集素(agglutinin): 凝集反应的抗体
5
一、玻片凝集试验 在玻片上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定性试验,简便、快速,灵敏度低。此法 在临床上常用于分离培养阳性的细菌鉴定、 ABO血型鉴定等。
29
钩状效应时分析浓度与检测信号关系图:
抗体过剩带 检 测 信 号
抗原过剩带
抗原分析浓度
30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高,无交叉反应; 效价高,避免低效价抗体引起的非特异性浊度; 亲和力高,免疫复合物形成快,结合牢固; R型抗体,等价带宽,亲和力强。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 最适pH6.5-8.5;在一定范围内,离子强 度大,IC形成快。 4、增浊剂 PEG,tween-20。消除抗原抗体周围的电子云和 水化层,促进加速IC的形成。
18
第四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 红细胞。主要试剂材料为抗人O型红细胞的 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能与各种血型的红 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 与另一特异性抗体连接成的双功能抗体可 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如与特异性抗原 连接,则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反应 中的标本为受检者的全血。 检测标本为全血,检测速度快。 灵敏度低,不能用于HIV抗体和HBsAg检测。
33
(二)平板法 将混有抗体的琼脂糖溶液制成平板,在平 板上打孔,加入标本,如标本中有相应抗 原,会向四周扩散,在浓度比例合适的地方 形成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或面积的大小与 抗原量有关,但不是直线相关,而是对数相 关,可通过相关公式计算。
34
1.抗体混于凝胶中
2.抗原加入孔内 3.抗原自由扩散
(沉淀环直径)2
16
红细胞
抗原
致敏 待测抗体
致 敏 红 细 胞
红 细 胞 凝 集
17
三、乳胶凝集试验 以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 胶乳颗粒的均一性、稳定性好于红细胞。 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力及凝集能力不如红细胞。 灵敏度不如血凝实验。 白色乳胶凝集时反差不大。 彩色乳胶实验,提高灵敏度。 四、明胶凝集试验 以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与明胶凝集试验都已逐渐被淘汰。
3
定性检测:以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来判别 结果的阴阳性; 半定量试验:将抗体标本对倍稀释后检测, 出现阳性的最高稀释度为待测抗体的效价 和滴度。 在免疫学技术中,根据参与反应的颗粒不 同,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自身红细胞凝集反应和抗球蛋白参与的凝 集试验是两种特殊的凝集试验。
4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36
Mancini曲线
Fahey曲线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48h以 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t1 为16~24h;t2 为24~48h;t3 为48h 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37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一)试管法 将混有抗体的琼脂糖溶液倒入试管,待其 凝固后在凝胶上面加入凝固后中间加一层普 通琼脂,凝固后将抗原加到上层待检标本, 抗原从上向下扩散,抗体从下向上扩散,在 浓度比例合适的地方形成沉淀环。 (二)平板法: 将抗原与其相应抗体放在凝胶(如琼脂)平板 的邻近孔内,使它们互相扩散,当扩散到两者浓度 比例合适的部位相遇时,即出现沉淀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