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无源定位的虚拟卫星算法
基于双星定位系统的无源定位方案研究

0 引
言
由用 户使 用 的设备 。 双 星 系 统 采 用 的是 主动 定 位 方 式 , 当用 户 需 要 定 位 时 , 有 用 户 终 端 主 动 向地 面 控 制 中 心 发 出 定 位 请 求 , 现
近年来 , 星导航技 术得 到越来 越广 泛 的应用 , 卫 日 益 显示 了卫 星 导 航 的 巨 大 优 越 性 和 其 在 经 济 军 事 领 域
的重 大 作 用 。卫 星 导 航定 位 系统 是 以 空 间 为 基 准 点 , 用
地面控制中心根据用 户请 求信 号 , 测量并计 算用户到 2
颗 卫 星 的距 离 , 将 计 算 结 果 上 星 广 播 , 并 由用 户 终 端 接 收 , 而 实 现 定 位 。 由 于 有 限 的 卫 星 数 目( 从 2颗 工 作 ,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 sv s to ng s u y o a a e lt o ii ni y t m s i e po ii ni t d n du ls t lie p s to ng s s e
Z a g Yi Z a a s n W a g Yo g h n h n h o Sh o o g n n s eg
分 析和仿真表 明 , 采用该方法 可以实现无源定位 , 并且 定位精度可 以达 到一般 的导航要求 , 以该方法 可行 , 所 为发展 我 国的卫 星定位 导航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思路 。 关键 词 :双 星定位 系统 ;伪 卫星 ;差分技术 ;仿真
中 图分 类 号 :P 2 28 文 献标 识 码 :A
our c unt . o y
Ke wo d :d a a el e p st n n y t m ; p e u o i s d fe e t lt c n lg ; smu a in y r s u ls t l t o i o ig s s e i i s d d l e ; ifr n i e h o o y t a i lt o
应用聚类方法的多卫星无源时差定位算法

应用聚类方法的多卫星无源时差定位算法双炜;吴巍【摘要】为了提高卫星定位系统的容错能力和鲁棒性,应用聚类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卫星的无源定位算法.依据三站时差定位原理,将每3颗卫星编成一组,用每组中的卫星分别对地面目标进行三站时差定位;再利用聚类方法融合估计目标的位置.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定位精度及稳定性优于传统的三站时差定位法和最小二乘法,可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定位效果.【期刊名称】《航天器工程》【年(卷),期】2015(024)002【总页数】4页(P140-143)【关键词】多卫星;无源定位;聚类分析;时差定位【作者】双炜;吴巍【作者单位】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670;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3利用卫星进行高精度测时,并用时间差来进行电磁辐射源的定位,是电磁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1-4],利用无源时差(TDOA)定位技术使多颗卫星协同工作,实现对地面电磁辐射目标定位的方法已被广泛研究。
目前,无源时差定位方法主要有三站时差定位法和最小二乘法等。
例如:文献[5]中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解算目标位置,在迭代过程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并不断修正目标高程。
文献[6]中分析了卫星群编队飞行时地面辐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分布规律。
文献[7]中提出通过对卫星过顶前后的两组弱观测数据进行综合、配对处理的非线性最小二乘(NLS)的三星座时差定位综合算法。
文献[8]中提出采用基于子协方差阵加权的最小二乘法来完成卫星时差定位。
文献[9]针对传统时差定位时往往会出现定位模糊的问题,提出应用独立测量数据融合的加权最小二乘法(SWLS)。
由以上可知,大多数的卫星时差定位算法都是基于三站时差定位法,以及为提高定位精度而提出的一些扩展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提高卫星无源定位精度提供参考,但在现代复杂电磁环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卫星测站被干扰或出现故障的情况,从而导致这些方法可能无法实现准确定位。
一种无源北斗/惯导闭环组合算法

Ke wo d : ed u n vg t n s t lt y t m ; I eta n V g t n s s e ; I t g a e n vg t n s ge ; Pa i e y r s B io a ia i el e s se o a i n r il a ia i y tm o n e r td a ia i y tm o s v
wo l mp o e t e p i o i g p e i o fe t ey wh n t e s tl tsi ih r s h n t ud i r v h o t n n r cs n e fc i l e h el e sg t s i i v a i n we el st a wo,rvs h ti d ro e e i t eatt e er r e u
t e t id h tb c u a el e o ed u n vg t n s t l t y t m .Th lo i m u d c a g ewe n t e c s - p h hr o a k p s tl t fB io a ia i el e s se i o a i e a r h wo l h n e b t e h l el g t o o
Ab ta t A a s e l a in ag r h f r t e i tg a e a ia in s s e o ed u a d i eta n v g t n s se sr c : p s i c t lo t m o h e r td n v g t y tm fB io n n r i a ia i y t m v o o i n o l o
北斗无源定位原理和改造(含gps原理)

“北斗”系统可以实现无源定位吗?管理提醒: 本帖被大秦从图书资料移动到本区(2007-07-27)[编者按]“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主建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之一,与GPS系统相比,“北斗”系统有其优点,但也有一些差距,最通俗的表象之一就是不能像GPS那样,使士兵每人都有一部GPS接收机。
为什么呢?因为采用有源定位的“北斗”系统的用户不像采用无源定位的GPS用户那样,只接收信号,它们还需发射信号才能完成定位;这就存在隐蔽性差和用户数量受限制的缺点,那么——2003年5月25日,随着第三颗“北斗”1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式建成。
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主建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之一。
那么,这个系统有什么功能?它与我们熟悉的美国GPS系统的区别又在哪里呢?GPS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性能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星1号”。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追踪这颗卫星时发现,他们接收到的卫星发出的信号因卫星与地面的相对移动而产生了多普勒频移,即他们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与卫星发射信号时的频率有一定的频差,而且发现,多普勒频移曲线与卫星轨道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意味着,如果知道接收站的精确方位和某颗卫星通过其观测区域期间的多普勒频移曲线,就可以确定该卫星的运行轨道;反过来,如果确知卫星的运行轨道,那么只要能测得它在通过某观测点上空时的频移曲线,也能获得观测点的位置。
根据这一原理,美国海军于196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子年仪”系统,并于1967年向民用开放。
但“子午仪”系统存在着定位时间长、误差大、不能连续快速定位(两次定位之间平均时间间隔为1.5小时)等缺陷,美国从1973年开始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制,这就是GPS系统。
1993年,GP S系统达到了初始工作能力;1995年,GPS系统达到了完全工作能力。
伪卫星辅助的“北斗”双星系统无源定位方法

关 键 词 北 斗 双 星 定 位 系统 伪 卫 星 时 间 同 步 定 位 误 差 仿 真
1 引言
“ 北斗 ”双星 导航定 位 系统 ( 下文 简称 为“ 斗” 北 系统 ) 我 国 自主研 制 的卫 星 导 航定 位 系统 ,该 是
区域 性 定 位 系 统 。 j
“ 北斗” 系统缺 陷 的根本原 因在 于有 限的卫星 数 目,因而若 能增 加卫 星 数 目即可使 问题迎 刃 而 解 。本 文提 出一种使 用地 面伪卫 星来辅 助实 现 “ 斗” 系统无 源定 位 的方 案 ,给 出了定位原 理 ,简 北
要分 析 了系统 的时 间同步 问题 ,并 分别 对 “ 斗 双星 + 1颗伪 卫 星 ” 和 “ 斗双 星 + 2颗 伪卫 星” 北 北 的情 况进行 了定 位精度 分析 和仿真 ,讨论 了伪卫 星站 的布 局 问题 ,验证 了本 文方 案 的可行性 。
因 素 的 影 响 。 由式 ( ) 1 得
n — 一 C(3 f )一 口一 1 £一 1 1
( 2)
图 1 多球 汇 交 定 位 原 理
r 一 r 一 C(3 t) b 2 2 3 t一 2 一 — J
此时 再加 上高 程测 量值 ,三方 程联 立 :
 ̄ / =
2 定 位 原 理
采用 多球 汇交 定 位原理 ] ,伪卫 星发射 本站 伪码 扩频 的导航 电文 ,格式 与 “ 斗” 卫 星信号 北
相 同 。在用 户处 ,只需 对原有 接收 机的 软件部 分进行 一些修 改而 不必进 行硬 件改 动 即可定位 ,用户
可 以既接收 双星 的信号 又接收 伪卫星 的信 号进行 定位 。卫 星通过 地面控 制 中心来 控制 ,伪 卫 星接收 双 星 系统 的信 号实现 两者 的时 间同步 。 中心控 制站 经两 卫星转 发包 含时 间标志 的无线 电信 号 ,各 伪 卫 星也 向用户发 出类 似包含 时 间信 息 的 电磁 波 。用 户通 过 接 收 双 星 和伪 卫 星 的信 号 得 到伪 距 观 测 量 ,必要 时再加 上用户 高程 信息 以构造 足 够 的观 测 量 ,由用 户 终端 自身 携 带 的计 算 机进 行 解算 定
北斗_GPS双模卫星授时_无源定位一体化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1

ISSN 1009-3044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V ol.5 No.9, March 2009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2423电脑知识与技术北斗/GPS双模卫星授时/无源定位一体化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李鉴海, 易大江, 王浩(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73)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无源定位及授时的实现,并提出了对BD1+GPS无源联合授时方案,然后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北斗/GPS双模卫星授时/无源定位一体化处理模块,并对其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北斗一号GPS;授时;无源定位;卫星导航定位中图分类号:V4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9-2423-031 引言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它使用两颗地球同步卫星构成卫星参考网络,可以向中国用户提供区域性的定位、导航、通信和授时等服务。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工作方式明显不同于GPS、GLONASS及Galileo定位系统。
这种系统中地面站进行解算,并将用户位置信息播发给用户,致使系统容量有限,同时接收机要同时具备收发功能,实现复杂,隐蔽性差。
空间段的主要功能为转发地面控制指挥中心与用户机之间的双向信号,卫星载荷为变频转发器,用户可以对地面站到卫星和卫星到用户的总距离进行测量,如果用户可以获得地面站到卫星的上行延迟以及卫星的位置信息,则用户就可以进行无源定位。
北斗一号系统也确实通过电文广播了这些信息,基于北斗一号系统的无源定位接收机成为可能。
本文首先介绍“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无源定位及授时的实现,并提出了对BD1+GPS无源联合授时方案,然后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北斗/GPS双模卫星授时/无源定位一体化处理模块,并对其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进行了描述。
一种基于双星导航系统的无源定位方法研究及其实现方案

一种基于双星导航系统的无源定位方法研究及其实现方案吉春生;杨小小
【期刊名称】《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7)003
【摘要】为扩展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范围,针对双星导航系统双星定位时用户的有源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源导航定位方法,用户不必发射导航定位请求信号,直接接收就可完成定位.同时,结合差分技术来提高用户导航的定位精度.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吉春生;杨小小
【作者单位】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67.1
【相关文献】
1.一种无源双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组合的实现方法 [J], 孙国良;沈士团;丁子明;郑玉簋;李锐
2.一种基于概率的双星无源定位算法 [J], 徐昂;樊士伟;张勇
3.联合空战中一种基于双机配合的无源定位方法研究 [J], 赵星辰;吴军;彭芳;吴华
4.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源定位方法研究 [J], 张志远
5.基于双星定位系统的无源定位方案研究 [J], 张怡;赵少松;王永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斗卫星定位算法研究_廉保旺

a b
=
1/ 298. 257, h 为用户的海拔高度。
设( xd, yd, zd) 是接收机的精确位置( x , y , z ) 的估
计 值, ( $x , $y , $z ) 为估 计误差。在实际 定位解算 中, 将 x = xd + $ x , y = yd+ $ y , z = zd+ $z 带入
1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无源 定位算法
1. 1 “北斗一号”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
制管理部分以及用户终端 3 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 由 2 颗地球静止卫星、1 颗在轨备份卫星组成。工作 于卫星无线电定位业务频段, 上行为 L 频段, 下行 为 S 频段。
( 2) 式中, 并进行泰勒级数展开。
经过线性化处理后, 得到
(1-
f 2)
( Re
xd +
h) 2$x
+
(1-
f 2)
( Re
yd +
h)
2$ y
+
(
Re
zd +
h)
2$z
=
1 2
1-
xd2 + ( Re +
yd2 h)
2(
1
-
f 2) -
zd2 ( Re + h) 2
( 3)
将 3 颗卫星提供的方程( 1) 式和( 3) 式联立之 后, 可以发现方程组中有 4 个方程, 并且有 4 个未知
2007年 2月 第2 5卷第1 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Jour nal o f No rt hw ester n P olyt echnical U niv ersi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斗无源定位的虚拟卫星算法
刘家兴, 陆明泉, 崔晓伟, 冯振明
( 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 北京 100084)
摘 要: 为 了解决 现有的 气压高度 计辅助 卫星定 位算法 计 算繁琐或者难于分析定位精度的问题, 该文提出虚拟卫 星定 位 算法。该算法 根据用户的 位置估计值 生成一颗 “虚 拟”卫 星, 对应的 “虚拟 ”伪距 由气压高度 计提供, 结合用 户的可 见 卫星和测得的伪距来更新用户的位置估 计值, 反复执行 上述 过程直至收敛。该算法计算步骤简单, 可直接进行定位 精度 分析。将该算法应用于北斗三星无源定位当 中, 仿真结 果表 明: 设定气压测高误 差标准差为 8 m, 则中 国及邻近地区 的 位置精度因子为 8. 8 至22. 4; 在清华大学校园 进行的静态测 试显示, 在各个历元上迭代过程只有 4~9 次, 定位均方 根误 差为 42. 7 m。
Key words: virt ual sat el lit e posit ionin g; b eidou pass ive posit ioning ; barometr ic alt im et er ; posit ionin g accuracy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 天候、区域性、具备较高精度的卫星定位系统[ 1] 。它 由 3 颗地球同步卫星、地面控制中心、标校系统和各 种用户机组成。它采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以双 向测距结合数字地图实现主动式的有源定位[ 2] , 定 位结果在地面控制中心完成, 然后通过卫星转发至 用户机。相比全球定位系统( GP S) 采用的被动定位 方式, 主动式 定位有如下缺 点: 用 户的数量有限; 用户的服务频度受到制约; 定位结果的实时性差; 定位精度不理想; 在军事应用中其用户更容易暴露 目标。如果利用气压高度计辅助已有的 3 颗北斗卫 星实现被动式定位, 则上述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关键词: 虚拟卫星定 位; 北斗无源 定位; 气压 高度计; 定 位 精度
中图分类号: T N ; T U 2 文章编号: 1000-0054( 2009) 01-0049-04
文献标识码: A
Virtual satellite algorithm for Beidou passive positioning
G=
( x^ u - x 1 ) / ^r 1 ( y^ u - y 1 ) / ^r 1 ( ^z u - z 1) / r^ 1 1
( x^ u - x 2 ) / ^r 2 ( x^ u - x 3 ) / ^r 3
( y^ u - y 2 ) / ^r 2 ( y^ u - y 3 ) / ^r 3
给出定位解估值 x^ = ( x^ u , y^ u , z^ u, c^ tu ) T , 可以求 出接收机到卫星的几何距离估值 ^r j 和伪距估值 ^ j 分别为
^r j = ( x^ u - x j ) 2 + ( y^ u - y j ) 2 + ( ^z u - z j ) 2 , ^ j = ^r j + c^t u ,
一次估值的差。
图1 中, U 为用户估计点, 假想在地球椭球表面 上有一颗“虚拟”卫星V , 它与U 的连线垂直于地球
椭 球 表面, 于 是对应的 “虚拟”伪距 为 H bar o。有了
图 1 气压高度计辅助定位示意图
新的卫星和伪距, 就可以参考式( 1) 和( 2) 建立线性
方程。由式( 2) 可知, x u 、 y u 、 z u 的系数分别是
ISSN 1000-0054 CN 11-2223/ N
清华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T singh ua U n iv ( Sci & Tech ) ,
2009 年 第 49 卷 第 1 期 2009, V o l. 49, N o . 1
w 13 http: / / qhx bw . chinajo urnal. net. cn
如果用户的大地坐标估值为(
^
B
u
,
^
L
u,
^
H
u)
(
分别
为纬度、经度和高度) , 那么准虚拟卫星 V 1 的估计坐
标为
x v = q cos( L^ u ) ,
yv = q sin( L^ u ) ,
( 3)
其中,
z v = 0.
q=
x^
2 u
+
y^
2 u
-
z^ u cot ( B^ u ) .
( 4)
某些时候 GPS 也需要气压高度计辅助, 用以解 决由遮挡造成的可见卫星数目不足的问题, 从而提 高可用性和连续性。
文[ 3] 给出一种气压高度计辅助 GP S 的定位算 法, 它基于本地用户( NED) 坐标系, 必须 对所有坐 标点反复进行从地心地固( ECEF) 坐标系到NED 坐 标系的转换, 计算的复杂度较高。文[ 4- 6] 介绍了北 斗无源定位算法。文[ 4] 利用气压测高增建一个关于 接收机的近似椭球方程, 该方法不适于计算精度因 子( DOP ) , 根源在于定位解算线性方程组的常数误 差量并不服从相同分布。文[ 5] 利用气压测高消去 ECEF 的 z 坐标, 因此给出的位置精度因子( PDOP ) ( 7~9) 略小于真实值。文[ 6] 则缺乏足够的定位精度 分析。
y^ u - y v ^r v
yu +
^z u - z v ^r v
zu +
0c
t u.
( 6)
其中,
= bar o H baro - H^ u .
( 7)
线性测高方程结合 3 个线性测距方程可以构成
线性方程组,
其中:
= G x.
( 8)
= ( 1 , 2, 3 , ) baro T ,
( 9)
进而求出准虚拟卫星估计点 V 1 到用户估计点 U 的
距离估值为
r^ v = ( x^ u - x v) 2 + ( y^ u - yv ) 2 + ( ^z u - z v) 2 .
( 5)
于是参考关于卫星的线性测距方程, 建立关于气压
计的线性测高方程,
= baro
x^ u - x v r^ v
xu +
某颗卫星指向用户的矢量与坐标 x 、y 、z 轴的夹角
余弦值。如图1 所示, 对于虚拟卫星V 来说, 这3 个夹
角余弦值可以由 V 1( 点V 1 是 U - V 的延长线与地球
赤道面的交点) 加以替换求出。这种方式简化了运
算, 因为 V 1 的坐标比V 的坐标更容易求出。不妨将
V 1 称作准虚拟卫星。
1. 2 算法
基于ECEF 坐标系, 已知的量包括卫星j 的坐标 ( x j , y j , z j ) 和修正后的伪距 j 及其误差标准差 sv, 其中j = 1, 2, 3, 以及气压计的大地测高H bar o及其误 差标准差 baro。求解目标是接收机的位置坐标和时 偏向量 x= ( x u , y u, z u, c tu) T。
( 11)
GW =
( x^ u - x 1) / r^ 1
( y^ u - y 1) / r^ 1
( z^ u - z 1) / ^r 1 1
本文提出虚拟卫星定位算法。该算法计算简洁, 便于精度分析。在北斗三星无源定位的应用中, 提供 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仿真结果和静态测试结果。
收稿日期: 2007-10-16 作者简介: 刘家兴( 1981—) , 男( 汉) , 北京, 博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 冯振明, 教授, E-mail: fz m@ t singh ua. edu. cn
次迭代求解最终可以得到收敛的定位解。
2 定位性能分析
一 般来说, 伪距的误差标准差 sv 和测高的误差 标准差 bar o并不相等, 因此在定位性能分析中应该
刘家兴, 等: 北斗无源定位的虚拟卫星算法
适当地调整线性测高方程。方法是将式( 9) 和( 10) 分
别转换为:
w = ( 1, 2 , 3 , W bar o) T ,
( 1)
进而可以建立关于卫星 j 的线性测距方程
j=
x^ u - x j ^r j
xu +
y^ u - y j ^r j
yu +
其中:
z^ u - z j r^ j
zu +
c t u.
( 2)
j 为实测伪距 j 与预测伪距 ^ j 之差; x=
( x u, y u , z u , c tu ) T 为定位解的后一次估值与前
( ^z u - z 2) / r^ 2 ( ^z u - z 3) / r^ 3
1 .
1
( x^ u - x v ) / ^r v ( y^ u - yv ) / ^r v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z^ u - z v) / r^ v 0
( 10) 根据式( 8) 可以计算 x。每求出一次 x, 可以更新
一次定位解估值以及准虚拟卫星的坐标。经过若干
LIU Jiaxing, LU Mingquan, CUI Xiaowei, FENG Zhenming
( Department of El ectronic Engi 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 ing 100084, Chi na)
Abstract: Curr ent satell ite pos it ioning alg ori th ms t hat rel y on baromet ric alt imeters are eit her compl ex or have d iff icu lt y t o anal yze posit ioning accuracies. T his paper present s a virt ual s at el lit e posit ioning al gorit hm t hat gen erat es a “virt ual”s at ellit e based on t he user’s est im at ed posit ion us ing t he “virt ual”ps eudorange provided by t he baromet er. T he user’s est imat ed posit ion is it erat ively renew ed based on t he real and virt ual s at ellit e ps eud or anges unt il convergen ce. Th e alg or ith m s implif ies t he comput at ions and can accur at el y anal yze t he posit ioning. A p plicat ion of t he algorit hm t o passive pos itioni ng w it h t h ree Beid u geost at ionary sat ellit es show s t hat t he posit ion dilu tion of t he p reci sion f actor ranges f rom 8. 8 t o 22. 4 across China and near by regions if t he barometr ic alt it ude error is 8 m. A st at ic test on t he T singh ua U niversit y campus show s t hat only 4 t o 9 it erat ions are requ ired f or each ep och, and t hat t he root -mean-squ are pos it ion ing error is 42. 7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