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视角下都市近郊村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城乡空间发展路——以灵璧县尹集镇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

学术论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城乡空间发展路径 ——以灵璧县尹集镇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吴问琦,孙大亮,张 茹(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本文以灵璧县尹集镇为例,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尹集镇依托现有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城乡融合,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镇村体系布局,发掘本土特色,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融合发展,探索城乡空间发展路径,通过对生态特色的营造、对三产的合理布局、对镇村体系的优化调整及对现状设施的完善,各个方面推进尹集镇镇域城乡空间合理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空间;发展路径1 研究背景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城乡空间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有了新的要求,城乡空间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1.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种方针。
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3 当前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乡村空间正在逐步瓦解,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空间布局形态发生改变,城乡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城乡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同时新时代对农村“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有了新的要求。
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一词已经成为了广大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主题。
而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通过正确的路径和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根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发展乡村产业经济除了农业,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要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可以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吸引外来投资和优秀人才。
同时,还需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和生产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的宜居性。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流转权的分离,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六、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和服务农业科技是推动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服务,推广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构建现代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农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加强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形成覆盖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
八、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2024年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前景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乡村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对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
2. 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环境。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挖掘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美丽乡村建设市场的机遇3.1 旅游需求的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寻求放松和享受自然的机会。
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3.2 乡村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强调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挖掘乡村传统工艺和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创造出新的市场机遇。
3.3 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这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相关产业链提供了市场需求。
4. 美丽乡村建设市场的挑战4.1 资金投入的压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
如何有效筹措资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4.2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逐渐严重,这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人力资源的压力。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4.3 乡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较快,而一些地区仍然面临发展滞后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因应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
在过去几十年,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和农业产业经营模式问题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乡村面貌逐渐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包括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要注重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意味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美丽的乡村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吸引更多人前往农村居住和休闲度假。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助于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有效推动。
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特点和居民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发展布局。
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五、优化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包括改善农村供水供电条件,提升农村道路和交通网络,以及增加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这些措施将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才回归乡村。
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
都市近郊的“田园之约”

华辰农耕园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张花村,东邻榆次,南接清徐,是太原市与周边地区农业合作的衔接区,也是农业技术、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
园区占地规模约666 667平方米,充分挖掘和整合了农林、科技、文化等资源,以展示现代都市近郊的 “ 田园之约 田野风情、乡村气息、童年回忆、回家的感觉,当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无缝对接,一种区别于都市休闲和景点观光的全新旅游形态很快便赢得了众多都市人的热捧。
以垂钓、餐饮、采摘等农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观光园区中,太原市小店区张花村“华辰农耕园”渐渐浮出地平线,走入人们的视野,为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想必很多人跟小编一样,在市区的钢筋水泥房里待久了,会特别想呼吸郊外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亲切气息。
本期生态庄园,一如既往,续走过去的“田园路线”,农耕园里农味很浓、乡味极香,只差你缓缓走近的脚步声。
农业科技、规划植物生态景观、传承农业文化为主线,构建了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科普、教育、培训、休闲观光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园区乡土特色浓郁,生态意境独特,是一个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良性结合的观光胜地。
园内珍汇编|郝丽霞池塘”稀树种林立,华北栾、黄金树、千头椿、白皮树、香花槐浓密盘根,加之果田繁多,叶抽芽、花怒放,香飘十里,清新弥漫。
若漫步其中,折一簇鲜花,满身留香,仿佛置身仙境而令人流连忘返;驻足池塘边,游鱼在“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兴趣所至,亲自垂钓,坐在湖边过一把“愿者上钩”的瘾也无妨,还可享受静心养生的别样情趣;若步入采摘区,瓜棚子、菜篮子和果园子应有尽有,亲手采摘中意的瓜果蔬菜,满载浓浓的乡气和农特产尽兴而归,在体验农家乐趣的同时,也品味自然人生。
走进园区,楼台亭榭,参差错落。
纯天然的瓜果蔬菜,满目青翠、美不胜收。
点一桌农家八大碗,聚三五亲朋,款待四方宾客。
信步湖畔,湖水中轻轻游动的鸭子状小游船,还有那12属相的石雕像,它们神态不一,活灵活现,舌头里吐着水,像是在恭候游客的到来。
近郊乡村发展调研报告

近郊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发展问题。
为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近郊乡村发展调研。
调研发现,近郊乡村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许多近郊乡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的主要作物和养殖的主要畜禽种类较为单一,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其次,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落后。
许多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在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中存在许多问题。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近郊乡村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许多近郊乡村的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都相对滞后,限制了乡村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应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郊乡村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增加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应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近郊乡村可以借助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推广机械化农业生产,引进科技人员和技术手段,培训农民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
另外,政府应加大对近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修复和完善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最后,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乡村发展。
可以提供财政支持、优惠税收、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近郊乡村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可行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可以推动近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城市郊区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即城市和农村通过合作、交流和融合,实现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一种有益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实施路径。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传统农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推动了城市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可以参与城市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农业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二、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通过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努力,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首先,合理利用农田、林地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广农业生态化种植技术和农产品有机认证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开展城市周边的生态修复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基础设施的升级。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并使之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
例如,提供优质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加强物流配送等。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的互动与交流。
实施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需要遵循以下路径:一、政策支持。
政府在规划和政策上给予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以支持和引导,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城市企业与农村合作,推动城市和农村资源的优势互补。
二、产业合作。
城市和农村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组织等形式,实现农资、农技、农产品、农业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和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人才培养。
加强城市与农村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培养农村创业者和创新团队,以推动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的实施。
四、文化交流。
探索“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

探索“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景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乡村地区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乡村的整体规划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景村融合”理念的内涵及意义所谓“景村融合”,是指将传统乡村和现代城市的建筑、景观、文化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具有传统乡村特色又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需求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这种理念的提出,旨在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换言之,实施“景村融合”理念将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提供全新的思考和方向,有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分析1. 传统乡村元素的保护与传承在实施“景村融合”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做好对传统乡村元素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这包括乡村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方面的保护与传承。
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转化与利用,使传统乡村元素融入现代城市的建设之中,成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传统乡村的自然环境往往非常优美,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要着重对乡村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与保护,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品质,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胜地。
3. 基础设施的提升与完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还需着重对乡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与完善。
这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可以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探讨——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周熊飞规划设计二所【摘要】都市近郊型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类型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这种变革的先锋,解决城郊型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他区域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都市近郊型村庄建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发展优势,一批村庄依托大城市,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创新农村发展模式,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但大部分都市近郊农村依然存在着缺乏经营思路,过分依赖政府扶持等问题,不能与大城市共同发展繁荣。
本文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美好乡村都市近郊乡村旅游1.新型城镇化对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要求。
都市近郊村庄由于区位特殊,与城市联系紧密,常常会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如作为产业集聚地、特色旅游区等。
近郊村的建设体现着该城市的城乡风貌、凸显城市特色。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近郊村的规划与建设。
对于都市近郊村庄的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宜居。
宜居是一个蕴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综合概念和综合发展过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抓发展促和谐的一条主线。
——特色。
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避免“千城一面”,体现城市和地域特色。
——保障。
从都市近郊村庄所处的区位出发,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如何完善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以及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环境。
2.案例研究——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2.1 规划背景2012年9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并下发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合力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2 发展条件分析依据包河区村庄布点规划,该自然村庄为永久保留村庄,为保留提升发展型村庄。
村庄北侧紧邻东大圩水果采摘、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都市农业公园,南侧紧邻滨湖(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
大圩都市农业公园: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农业。
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那个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现有林地面积10250亩,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景观,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游湿地森林公园一睹安徽版的“西溪湿地”风采,体验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
2.3 规划定位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与中转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
2.4 规划性质大圩都市农业示范园、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生态乡村。
2.5 规划构思——让村庄成为景点:大圩4A级旅游景区,建议将磨滩、新河、晓南、圩西、沈福、前杨村作为一个美好乡村主题景区体系联合打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塑造“一村一景。
并利用绿道串联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滨湖森林湿地公园、以及美好乡村主体景区,沿圩西河而下接自环巢湖金项链。
(1)结合两大主题公园,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随着大圩都市农业园和滨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塘拐村的功能区位与交通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迫在眉睫,将打造塘拐村为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和参与区。
(2)随形就势,因地制宜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安排人文景观的建设。
通过构建环水、水街两条步行系统,步随景移,结合游者心理过程,在区内形成一条环状“流动的绿色”,串联起整个规划区的旅游动线。
同时,结合地形高差和现状村庄建设肌理,形成自由式和规则式两种村庄布局模式,体现村在园中,景在村中的村庄建设风貌。
(3)保护环境、合理布局反对单纯以赢利为目的而破坏完整的自然风貌景观的做法,保护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
在建筑环境要素中,乡村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合理布局,将建筑环境融于自然景观内,将景观融入项目内,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2.6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特色塑造(1)园在水中:在把水环境转变为景观水体的同时,沿河岸适当规划了以亲水为主题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驻足观水赏花创造了条件,增加亲子乐园(水上拓展)、垂钓带、湿地水草园、水车坊间等游乐设施,结合亲水景点和游乐设施新规划了部分环湖景观步道,强化滨水游步系统,串联村庄内部景观系统,极大增强了区域的特色旅游氛围。
(2)景在村中:建议民居农舍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旅舍”,注入了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
形成了以原住民为依托的农民新村,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
在两排农舍中间结合水系,建设滨水景观带,设置游船码头、观景亭、滨水广场、文化墙、石拱桥、水街;同时结合水系建设亲子乐园、鱼趣园、水车坊间等旅游景点项目。
(3)村在园中:结合现状农舍散落布局的特点,充分利用台地、水面、宅前屋后空地等现状布局特征,规划见缝插绿,建设院落核心绿化;景观节点;绿化景观带;景观廊道。
使得绿化景观串联每家每户。
农舍整治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餐厅”,为游客提供吃农家菜的场所。
(4)农耕文化展示:划分5个停车组团,每个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将江淮地区的田园文化和农耕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凝固下来,每组雕塑都包含一个趣味的生态故事;在美化大地艺术的同时,提醒和警示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人们,保护环境生存环境,爱护生态家园,引起游客深思。
2.7 交通组织规划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各个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
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法则。
道路系统的组织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规划道路分为车行道路、绿色交通路径及步行路径,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游览、绿道四大功能的和谐统一,形成多类型交通体系,丰富游览流线。
重点考虑通过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与绿道建设的结合,丰富了绿道的使用功能。
2.8 村庄整治规划构建“生态村落旅游乡村”的旅游形象。
根据现场踏勘,近期本次规划提出“四整治”的村庄整治措施:庭院空间与农宅整治;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整治;饮用水生活污水整治。
2.9项目策划(1)旅游服务点(绿色农品展示馆、饮品酿造生活馆、餐饮、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餐饮、旅游商品购物、绿色农品展示、饮品酿造展示馆等空间场所。
(2)农家旅舍整治前整治后结合水街的建设,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功能。
形成各自特色的农家旅舍。
(3)旅游商品一条街结合农家旅舍,沿水街原住民可自主销售农资农具工艺品及绿色生态蔬果等旅游商品。
(4)鱼趣园此项目是见效快的、参与性、趣味性强的娱乐活动,老少皆宜。
供给游客自由观赏抓摸,就近农家进行烧烤或者制作。
(5)亲子乐园设立“凌波微步”、“水上漂”、“水上行走球”、“鞍马桥”等适宜于家庭团体的水上拓展设施组合项目,让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难题,携手完成任务,通过体验式的水上活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生态化。
(6)水车坊间打造景观水车坊间,设置水磨、水转纺车、榨汁机等器具,让游客打打糍粑、推推石磨、纺纱作线,亲身深度体验传统农事活动,获得自己劳动的果实,是休闲身心,体验农趣的绝好乡村旅游项目。
(7)农耕文化雕塑园结合生态停车场,在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
(8)景观花海一个临近水面的开放式的花卉带,位游客提供观赏花海的场所。
(9)农家餐厅结合自由布局的农舍,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农家乐功能。
形成各自特色的农家餐饮店。
(10)音乐果圃在农舍的间隙适宜栽种小金橘、葡萄、桃树等本地易活果树,可修剪为各种雕塑造型的果树景观。
可配合在不同区域的音乐系统的设置营造音乐果圃。
2.10 开发模式“公司+农户”开发模式:这类具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这种开发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开发还可演化成“公司+社区+农户”开发,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3.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体会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充分结合绿道建设、村庄环境特色、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终决定依托水、田、园、村落、周边旅游景点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体验乡村游。
积极拓展节庆旅游活动,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合理的生态乡村空间。
为增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结合合肥市的实际,对于近郊村的规划建设重点关注一下问题:(1)充分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体现人本、宜居、特色的建设。
由于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当前城乡发展态势,是以人本、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因此,近郊村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2)基于近郊村与城市联系密切的特点,关注城市建设与村庄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民生问题。
例如,配套设施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经济生产的分工与互补、风貌特色的差异化建设与地域特色的凸显等方面。
同时,着重考虑未来村庄发展的动力问题。
对于村庄的发展动力的研究,应紧扣市场需求,强化城乡发展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方向的判断,在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经济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