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转型升级路径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主要景区的旅游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是指以农户为主体进行农家民宿、农家餐饮、农产品采摘、土特产销售等多项服务的旅游形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乡村民宅作为旅游接待场所,提供住宿、膳食和娱乐等服务。
农家乐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接触农村生活和乡土文化,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农耕文化,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食品。
同时,农家乐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田园度假模式田园度假是指以乡村田园为主题,提供度假、休闲、娱乐等多项服务的旅游形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乡村田园中建设度假村、温泉酒店、度假公寓等休闲场所,提供各种娱乐设施和旅游项目,比如农耕体验、野生动物观赏、网红打卡点等等。
田园度假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游客真正放松身心,体验城市的繁忙与乡村的宁静,还可以帮助当地农业发展和资源整合。
三、乡村生态游模式乡村生态游是指以乡村生态为主题,提供生态旅游、探险、户外运动等多项服务的旅游形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自然风光壮丽的乡村地区,开发各种生态旅游景点和体验项目,提供游客展开户外运动和探险之旅的机会。
比如说溯溪、漂流、徒步、自行车、云南包车等。
乡村生态游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带领游客探索虔诚自然的原始风光,享受乡村生态环境的静谧与纯净,增强游客对自然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独特优势。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加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形式迎合不同游客的需求。
西安市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西安市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有效激发文化旅游体育市场消费潜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文旅体产业育链补链强链,按照“做强主体、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做精产品、做实消费”的总体思路,顺应发展新趋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实施规上企业培育行动、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建立规上企业种子库,培育壮大一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文旅体企业。
设立“专精特新”文旅体企业服务平台,支持重点文旅体企业做强做大,打造文化“独角兽”“瞪羚”企业。
选育孵化文旅体企业上市,重点打造一批骨干领军企业。
加大“链主”企业扶持力度,鼓励通过共享资源、生产协作、开放平台等方式,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扩大文旅体企业数量质量规模,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做优做强、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大力发展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以及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综合服务和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体育媒体、体育赛事等业态,同时鼓励文物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
开展企业培育和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进一步优化西安文旅体产业结构。
支持世界500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企业20强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独立法人单位,推动产业规模质量层次提升。
大力招引线上旅行社、互联网媒体、演出经纪、赛事运营、票务平台等国内头部企业落户西安,不断完善文旅体企业结构布局。
三、加强园区基地建设。
依托景区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资源,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出口、数字出版、印包服务和公共服务等园区基地带动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持续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和承载功能。
围绕产业集聚加快市场主体培育,聚合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业态,重点打造一批动漫、电竞、传媒、影视、演艺、文创、艺术及文化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
西安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微

主导产品。而多彩多姿的民风民俗及能满足游客观 光、 购物、 掠奇 、 尝鲜 、 休闲、 度假、 参与等多种旅游需
求的旅游产品并未得到发展。同时, 由于乡村旅 游 供给尚处于卖方市场阶段 , 导致 乡村旅游开发者片 面追求眼前效益 , 忽视游客的满意度、 旅游形象塑造 和长远发展设计 。在配套不足、 服务落后的情况下 , 草草推出了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 缺乏 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 的乡村旅游产品, 且产品加 工 粗糙 、 经营也较粗放 , 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情感
摘 要: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地区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但从
目前的发展 现状看 , 主要采取 “ 家乐” 农 形式 , 停留在 “ 吃农 家饭 、 住农 家屋” 的层 次上 , 远远满足 不 了旅游 市场 的发
展需求。因此 , 乡村旅游应在地域发展模式 、 目开发模式 、 西安 项 经营管理模式 、 政策支持模 式方面有所 创新 , 这样 才能使西安地区乡村旅游形成特色 , 有吸引力 、 力 , 具 生命 形成 自己的发展体 系。 关键词 : 西安地 区; 乡村旅 游 ; 地域发展 ; 目 发 ; 项 开 经营管理 ; 政策支持
外国的专业 团体[ 。但开发 中人工雕琢 的痕迹较 4 l
通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 西安有 5 %以上的市民 0
不 了解 乡村旅 游 ; 有愿 望进 行 乡村旅 游 的也 多是 经
营销 渠道 不 畅 ( ) 三 乡村旅 游的 区位模 式有城郊型和景 低层 次上 模仿 和 重复得 较 多,
郊 型
城郊型主要是以西安市区居 民为目标市场发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研究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均衡,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路径和策略,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实施路径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大力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支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到位,从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制定并实施政策。
2.提高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振兴项目的资金投入,提高补贴力度,采取贴息、税收、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农民创业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项目。
3.推进工业化发展。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大企业进入乡村,打造高端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振兴乡村经济。
4.促进土地整合。
政府应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整合,增加农村经济效益。
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包括道路、水电和通信等各方面。
二、实施策略1.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针对不同地域、种植条件,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种植特色作物和养殖特色畜禽,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业,并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发展乡村旅游。
各地应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适应旅游的度假村、民宿、文化观光农庄、田园综合体等类型,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3.壮大县域农业龙头企业。
政府应该加强对县域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协作,壮大乡村经济主力军。
4.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水平,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经济动力。
5.推进生态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实现绿色化、有机化、节水化等生态化发展。
推广生物技术技术、有机肥制作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值。
总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工业化发展,土地整合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入手,同时应注重多元化助力,包括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县域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推进生态农业等。
乡村振兴战略5个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5个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政府的核心战略之一。
乡村振兴旨在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以下是五个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1.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建立科学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集约化。
农村地区应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应当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2.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现代化。
政府应当推进“城乡融合”战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加强城乡环境协调管理。
3.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应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农家乐、采摘园、生态农庄等多种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规划,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4. 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应建设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清理村庄垃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建设乡村文化休闲广场。
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农民保障制度,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就业。
5. 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应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农业的高效、智能、绿色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力度,防止过度开垦和破坏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是中国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
以上5个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该研究制定更为细致的策略和措施,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成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升级路径

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升级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产业升级与转型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升级路径,旨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乡村产业技术含量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乡村产业要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投入,提供科研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科技项目,培养技术骨干。
同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得到加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推动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引导资金和技术向农业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削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农业政策信息等,帮助农民做出决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农民素质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政府应重视农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同时,还应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实现就业转型。
五、推动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乡村产业升级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市场需求。
政府应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提升乡村发展的软环境和硬件条件。
同时,还应加大对乡村产业的市场开拓力度,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的资源开发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区依靠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其他地区由于资源有限或者开发不力,导致乡村旅游发展滞后。
对策一:加强资源整合与利用为了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强各地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合作。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并进行规划和开发。
同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问题二:农民收益不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收益普遍不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农民对旅游业的不熟悉和经营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无法从旅游业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一些旅游企业垄断了市场,将大部分利润占为己有,农民的收益被削弱。
对策二:加强培训和转型升级为了提高农民的收益,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
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旅游经营和管理技能,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旅游业中。
同时,可以推动农民转型升级,引导他们从传统农业转向乡村旅游服务业,提高收入水平。
问题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一个制约因素。
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交通不便、住宿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缺乏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也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对策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水平,需要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强对交通网络的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的状况,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同时,建设更多的住宿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问题四: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不到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与模型

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与模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出、农业发展困难等问题。
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讨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和模型,并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乡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设施。
同时,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文化,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模型之一。
通过组织农民共同经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和管理,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四、促进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模型之一。
通过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城市产业和技术,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应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
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城市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兴业。
同时,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和交流,促进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互学互鉴。
五、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引导农民合理选择营销模式。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与模型多种多样,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转型升级路径作者:石斌孙萌李俊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24期摘要:在对西安乡村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经典模式,并剖析了西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域旅游的理念,提出了西安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路径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10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达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更是超过22亿人次,占国内接待游客总量的50%以上,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但必须注意到,乡村旅游在高速发展,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乡村旅游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现实问题。
1西安乡村旅游现状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灞桥、雁塔、未央、闫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面积99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0.56万。
西安的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截至2016年6月,西安市拥有国家级农业示范点10个、国家级旅游特色名镇1家、省级旅游特色名镇9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3家、省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名镇4家,市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名镇2家。
从2012年到2015年,西安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48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乡村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达到39.6亿元,同比增长25%。
通过这几年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近5万人脱贫致富。
2西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1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是西安乡村旅游发展最早,也是最初级的模式。
其核心是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乡村资源,以周边城市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住宿、游览、娱乐、购物等一系列服务的旅游形式。
其产品形式可归纳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
西安除新城、碑林、莲湖三区外,其他10个区县都在不同规模地发展农家乐,其分布呈现出近郊(城市郊区)、近景(旅游景区附近)、近路(公路沿线)的特点。
典型代表有长安区上王村、祥峪沟村、户县东韩村、临潼区秦俑村、灞桥区西张坡村、蓝田汤峪镇关上村等。
2.2民俗依托型模式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是通过挖掘乡村所在地独特的民俗和有代表性的文化,并以这些民俗文化为依托和吸引物打造的集休闲、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点)模式,其典型是当前的各类民俗村和旅游小镇。
如蓝田白鹿塬民俗文化村、周至沙河水街景区等。
相对于农家乐模式,民俗依托型模式起步较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乡村旅游新模式。
如周至沙河水街是2014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营业,而蓝田白鹿塬民俗文化村是2016年五一正式营业。
这种模式在产品形式和经营模式上与农家乐模式有很大不同。
在产品形式上,其核心产品是餐饮,共同特点是均有小吃一条街,并且是景区内最核心、最吸引游客的部分,而文化、民俗、住宿、购物等则成为辅助产品。
在经营模式上,大多为市场化运作,即由专业的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作,景区建成后,由公司对外招商,商铺利润由开发商、商家按一定比例分成,当地村民则通过出让土地、提供劳务、入股分工等获得报酬。
典型代表有周至沙河水街景区、蓝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2.3采摘型模式采摘型乡村旅游模式是通过大面积种植农产品,将生态旅游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它以成熟的果园为功能区,让游客入内采摘,享受田园之乐。
主要面向群体是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居民,或相邻村镇居民、学校师生,回头率不定,停留时间短,有一定的季节性,市场相对稳定。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游客参与程度高、体验性强,缺点是季节性强、易受天气等环境的影响,比较脆弱。
典型代表有白鹿原万亩樱桃园、葡萄园,长安区草莓采摘园、户县户太8号采摘园等。
2.4现代农业观光型模式现代农业观光型模式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
西安的现代农业观光模式主要是观光农园,即在西安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典型代表有沣东农博园、曲江薰衣草庄园等。
3西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1文化挖掘不够,同质化严重无论是农家乐模式、民俗依托型模式还是采摘型模式和现代农业观光模式,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农家乐模式和民俗依托型模式,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农家乐各经营户提供的餐饮产品基本都是烤鱼、烤兔、土鸡、辣子锅盔、野菜等,娱乐产品也仅仅是简单的爬山、打麻将、钓鱼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项目匮乏。
而各类“民俗村”基本都是模仿袁家村和马嵬驿的模式,打着民俗文化的幌子,实则成了彻头彻尾的小吃一条街,各类小吃成为了旅游开发商打造的重点,民俗、文化仅仅成了吸引游客的噱头,从而造成千村一面的尴尬现状,游客回头率和重游率极低。
3.2过度商业化、“乡村性”被淡化出于融资、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等需要,西安的乡村旅游目前普遍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进大量的外来商户经营。
这种运作模式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导致乡村旅游的经营过于商业化,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乡村性”被淡化。
比如:最开始的农家乐提供的原材料都是由农家饲养、种植而来,而现在为了满足经营需要,商家用“采购+放养”的“伪农家”模式将农家乐快餐化、庸俗化。
另外,外来文化强势进入也使当地文化向其靠拢,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原有的独特性和本真性逐渐失落,“乡村性”也加快消失。
3.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乡村旅游由于发生在乡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通信、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先天不足。
由于缺乏能够直接到达乡村旅游地的公共交通工具,现阶段西安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仍然是城市的自驾游游客,但西安大多乡村旅游目的地缺乏足够数量的规范化的停车场,道路标识不清晰。
厕所、银行等设施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游客需要。
3.4服务质量不高一方面,西安乡村旅游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欠缺、服务质量不高。
另一方面,景区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由于对当地村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相对缺失或者不足,导致当地村民不得不通过私建停车场,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欺诈游客获得自身收益,从而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4西安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4.1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民俗,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格,避免陷入“同质化”怪圈。
同时,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魅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2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景区由休闲型向度假型升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的六大要素,丰富现有产品体系,尤其要增加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的项目,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的住宿、娱乐、购物等功能。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完善景区设施、产品和服务,引导景区逐渐由初级的休闲观光型向更高层次的度假型升级。
4.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旅游景区完善景区内外道路、停车场、厕所、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并通过与交通、水利、农业、林业、金融、通信等部门的协调,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
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4.4创新发展模式,全民共建共享旅游成果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兼顾、协调好旅游开发商、经营商、政府、当地村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要重视当地全体村民的利益,不能使村民出让土地以后便游离于旅游开发之外,更不能将村民视为旅游开发的障碍。
而应创新发展模式,通过诸如“公司+农户+合作社”等的商业模式,使村民真正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收益,能够分享旅游成果,从而提高村民参与共建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4.5发挥互联网+功能,打造智慧旅游景区一方面,在景区内实现WIFI全覆盖,建成免费电子讲解系统,景区商户能够使用微信红包、支付宝等新形式完成支付。
另一方面,与携程、美团、饿了吧、百度外卖、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网络营销平台合作,使游客能够在网上实现购买,为游客提供便捷、快速、精准的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从而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6构建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乡村旅游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破除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
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参考文献[1]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22亿人次[EB/OL].http:///n1/2016/0509/c1001-28334395.html,20160509.[2]董宪民.新版陕西导游[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2:3233.[3]杨明.西安迎来乡村旅游发展春天[N].西安晚报,20160601.[4]田际遥,游澜波.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不足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5458.[5]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国家旅游局官网,201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