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一、《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产生、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
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当然,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内经》的形成与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关系更为密切。

1 .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
春秋战国时代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制度。

在思想战线上,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诸子蠢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借助于朴素的世界观解释自然界诸多现象。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和自然界斗争的记录,它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控制在逐步地深化和提高,自然科学有利于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御巫术等有神论思想的侵袭。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展开全文之前漏了第四课,今日补上现在我们学习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首先谈的是独特的医学理论。

所谓独特的,那当然是有参照物,现在最大的参照物就是西医,用西医作为参照来看的。

虽然西医是后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现在在研究《内经》的学术特点的时候,恐怕还是得考虑这点,这个方面的问题。

《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

思维方式上面我们涉及到了,而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以及疾病的防治观。

我们还是按这样几个题目来谈这样几个问题。

人体观,也就是怎么看人体,把人体是怎么看待的。

其实简单地说,有两个点是突出的,一、是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间来看,这是一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持生命的。

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运动这就是正常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运动着,这种运动规律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常的人体。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两条。

一条是把人看成整体,把人和自然社会作为一体来看待,而人自己也是整体。

二条就是把人看成是运动变化的气,或者是气机,正常运动变化的气,这就是正常人体。

升降出入,所谓的阴平阳秘也好,所谓的其它的东西也好,都是在讲的正常运动。

阴平阳秘也不是平平静静地呆着,它也是在那运动着的,它不是呆立不动的。

所以对人体观,怎么样看待这个人,这是一个特点。

现代医学新的观点是,把生物、社会看成是一个。

其实《内经》那时候,把人看成生物是没问题的,又看成是社会的,又看成是自然的,生物的、自然的、社会的一直是作为一体来看待,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这是人体观。

疾病观,疾病观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和谐,和谐观。

疾病观就是失于谐和了,失于和调了,那就是疾病,失调了那就是疾病。

正常的就是和调的,失调的就是病。

再具体讲,阴阳失调了就是病,阴阳和调了就是健康。

阴阳就包括气血,包括脏腑,包括很多的,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的。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主要介绍《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中医理论体系。

一、《黄帝内经》的形成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鼻祖之作,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由黄帝、岐伯等人的医学经验和智慧所汇编而成。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八十一篇。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包括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篇章有《阴阳应象大论》、《五运六气大论》等。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补充部分,共计八十一篇。

该部分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经络、脏腑、脉搏等方面。

《灵枢》较《素问》更为精细,具有更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1. 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注重阴阳五行的平衡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调、五行失衡所致。

通过调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综合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及其表现,辨别病因,进而找到治疗方法。

它主张“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就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

3. 望闻问切四诊法:《黄帝内经》重视四诊法,即望(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闻(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等)、问(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按摩患者脉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病情,以确定治疗方案。

4. 强调整体观念:《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自然与人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提倡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心的平衡。

5. 注重个体差异:《黄帝内经》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它提出了“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观念,注重针对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结语:《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中医经过从原始社会以来长期的经验积累,到战国开始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中医学的一次巨大飞跃。

《内经》书名首见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多数学者认为其成书年代在战国到秦汉,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有关。

书名以“黄帝”冠名是由于当时盛行崇古之风,实际作者非一时一人,而是众多不同年代的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各9篇。

《素问》传至唐代佚失了第7卷,唐宋人补之。

《灵枢》到宋也成残本,现在的通行本是宋高宗时史崧整理旧校证家的本子。

《内经》将阴阳五行从哲学领域引入医学领域,成为阐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思维方法和哲学基础。

《内经》系统而详细地阐释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组织、器官各有所司又彼此影响,协作完成人体机能。

人和自然也具有统一性,只有随四时气候、地理环境作息、饮食、修养,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整体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内经》重视脏腑经络。

脏腑即内脏总称,按功能特点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各司其职,同时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中十二经脉最为重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书中详细记述了人体经络的循行部位、走向交接、表里关系,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其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累积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中药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完成了。

后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整理、补充,结合两千多年的反复实验,《内经》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断得到证实,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内经》的学习。

到今天,《内经》已成为中医学习的基础,影响波及海内外。

《内经选读》概论

《内经选读》概论

(一)读通原文
读通《内经》原文,然后才能进一步理 解其精义,这是学习《内经》的笫一步。但 《内经》不仅文字古奥,而且同音假借的字 颇多。为此,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 还必须借助于工具书,才能避免穿凿字形, 妄说字义,错解经旨。
例:“能”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 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 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耐)冬不能 (耐)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 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耐)夏 不能(耐)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态)也。”
3)阴阳五行的辩证观。《内经》认为人体是 一个阴阳矛盾的统一体,由于阴与阳之间彼 此对立,相互制约,互根消长,相互转化, 并受自然界影响,维持着人体相对平衡。
4)形神和谐的生命观。中医认为形为神之 宅,神乃形之主。形神和谐是生命健康的最 佳状态。

《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黄帝内经》的组成。

《黄帝内经》由《素问》9卷,《灵枢》9卷组成。 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基本内容: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 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1)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


2)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
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1)天人相应的这个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 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也是统一的整体。
2)升降出入的恒动观。物质世界处在不断运 动变化中,《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在不 断地运动变化,具体则表现为气的运动变化, 既升降出入。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则是其恒 动规律的表现。

中医教育思想史——《黄帝内经》神秘的经典

中医教育思想史——《黄帝内经》神秘的经典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良”实际 上指的是我们神方面的东西。
四、中医学——心健康的标准
案列——骑驴的故事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1、传后世济群生 —— 论医学教育的目的 医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医学知识的传承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利济群生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2、上工、圣人、天下师—论人才目标
多知多能 上工知“道” 心怀“慈悯” 神必清,诊必审 为天下师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2、运用多学科来研究医学,构建天地人“三 才”的医学模式
3、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所特有的疾 病诊疗体系。
四、《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 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 个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 "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 说"等学说。
二、中医理论的象思维
所以现代西医也认识到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可能更加重视我们的个体化治疗、更加重视我 们的心理因素、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环境 因素。而这些东西我们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解。 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医学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 的趋势,现在人多人都在提“精准医学”、“ 精准治疗”。什么叫“精准治疗”根据个体的 情况去实事求是的治疗,就是中医学的辩证论 治。
也有人叫“藏象理论”。包括藏象和经络两个 部分,包含有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这些都 属于病机。二是讲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基础是 什么?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社 会学等,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其 他学科都作为医学的基础而存在的。哲学是医 学的重要基础。

内经选读篇目十四五48学时

内经选读篇目十四五48学时

内经选读篇目十四五48学时总学时:72学时理论:72学时学分:4.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前言《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的基础学科之一。

《内经》课是培养中医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

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思想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同时,受到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加强教育的科学性,按本学科的界定范围及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理论和思维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造就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医临床工作者。

《内经》是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

前期应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从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的教材为《内经选读》(邢玉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根据内容需要,可以采用指导阅读和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

要注重每一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适当介绍本学科发展动态。

本课程为考试课。

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即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闭卷考试为主,结合课堂提问、专题作业、平时测验、评定成绩。

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分为《内经》概论、《内经》原文选读以及《内经》与医学相关专题研究三部分。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上篇概论第一章《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第一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体系,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基本上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窠臼,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体系。

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及至现代,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学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依据。

《内经》学术体系究竟由哪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容或部分所组成?其形式如何?过去,中医界普遍认为,古代医家对《内经》的类分研究即体现了学术体系的框架结构。

延至近代,有的学者将阴阳五行学说归入医学方法学或学术思想类。

据有关概念,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应当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论及形成这些理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学基础。

毫无疑问,《内经》学术体系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展开研究,形成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将《内经》学术体系结构划分为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一、医学理论1、藏象“藏象”是《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来的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专用术语。

在古代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基础上,《黄帝内经》完成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命名和分类,并借助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通过整体思维、意象思维,而相继建立了天地阴阳、王朝职官和四时五脏阴阳等藏象模型。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核心和基础。

2、经络经络是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的总称,《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了十二经脉和督、任、冲三脉的起止及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对跷脉、带脉和维脉的部位和功用也有粗略的描述。

络脉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

经筋、经别、皮部各分十二,皆有一定的部位和功用。

经中称俞穴三百六十五个,实际提出穴名为二百余个,三百六十五不过是与一周年的日数相合之数。

3、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中明确地提出了邪和正的概念。

邪为致病因素,正即为存在于人体内的正气,疾病是邪正斗争正不胜邪的结果。

经中深入讨论了风、雨、寒、暑、湿、燥等外邪,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劳伤、跌扑等多种因素的致病性和所引起的疾病。

阐述了疾病的发病过程,并论证了证候的机理。

经中除《素问·至真要大论》举出病机十九条作为示例外,各篇所载病证都蕴含着一定的发病机理,从而为疾病的论治提供切实的依据。

4、病证《黄帝内经》言病多用“疾”、“病”和“候”等字,“证”字仅见一处,“症”字晚出,不见于经,病名与证(症)名多未严格分开。

经中关于病证的记载丰富而翔实,其中专题讨论的有风病、热病、寒热病、疟、咳、痹、痿、厥、诸痛、肿胀、消渴、积聚、癫狂、痈疽、官窍病和外伤等数十种(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据统计病症名称多达三百余个,其中许多病名沿用至今。

5、诊法《黄帝内经》中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已经具备,从其记载上看又以望诊和切诊为详。

望诊重在五色诊和颜面分部望诊,对身形体态、眼等官窍的察验也有一定的记述。

切诊内容最为丰富,提出了切脉、诊尺肤、扣按局部等多种方法。

切脉又分全身经脉遍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寸口诊法及寸口人迎合诊法,其中以诊寸口应用最为普遍,脉象累计已有浮、沉、迟、数、滑、涩等二十多种,还形象地描述了五脏气绝、胃气全无的各种“真脏脉”。

各篇一致强调四诊合参,“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6、论治《黄帝内经》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确立了“法天则地”、“从容人事”和治求中和的治疗思想,提出了治病求本、标本先后、协调阴阳、因势利导、攻邪养正、早期治疗等治疗原则和在这些治则指导下的寒热温清、虚实补泻、正反逆从、表里异治等治疗大法。

所记载的疗法包括砭石、针刺、灸焫、药物、熏洗、药熨、敷贴、按摩、导引、手术、饮食和精神等多种,其中针刺疗法所占比重最大,刺法已发展至二十余种。

书中对药性理论和制方法则也有初步的论述。

7、养生《黄帝内经》在古代养生家特别是在老庄等道家代表人物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

主张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全面摄养形与神。

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惔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思想情绪的安定。

其养生术除具体规定了四季养生方法外,还涉及导引(气功)和房中术等。

所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蕴含着预防医学思想。

8、运气运气即五运六气。

运气学说是探讨自然界天象、气象变化规律与人群疾病发生及流行关系的一门学问。

运气学说贯穿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思想。

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日月星辰的环转、气象的变化,对生物界特别是人身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试图用宇宙节律来探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疾病发生与流行,其说理推演工具是干支甲子和阴阳五行。

于是逐步形成了以五运、六气、三阴三阳为理论核心的,以大气运动、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生物生化、疾病流行为基本内容的五运六气学说。

《黄帝内经》中有关运气学说的内容,集中载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

此“七篇大论”,可能是唐代王冰整理《素问》时据古代运气学著作移入书中的,以补足《素问》所缺之篇卷。

此部分内容虽非《黄帝内经》原书所有,但其理论体系、学术水平与《素问》其他篇章基本一致,有些文句甚至在此重出。

因此,多数学者仍视七篇大论为古医经的一部分,将运气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医学基础战国至秦汉的大型学术著作,多广涉人文和自然科学多个领域,探讨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发出纵横八极的议论。

《黄帝内经》就是这样的著作,由于作者将人的生命活动、人的健康疾病置于廖廓的宇宙和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灵枢·逆顺肥瘦》),因此必然运用中国古代卓有成就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

无论是《素问》还是《灵枢》,都富含文史哲、社会学、教育学和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生物、农学等学科的内容,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思想家的影响亦昭然于两书之中。

《黄帝内经》除被奉为医学经典、“医家之宗”外,还受到历代文史学者及当今哲学史家、自然科学史家的高度重视。

(一)人文科学1.哲学哲学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古代哲学围绕天道观、天人观、形神观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

所提出的哲学范畴主要是气、阴阳、五行,思维方式有意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

辩证思维又包括整体思维、变易思维和相成思维。

天道观:《内经》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与殷周时期有意志、有目的的天不同。

“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具有宇宙时空无限的意思。

天人观:在天人关系上,《内经》主张“天人合一”论,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人与天地相参”,“与天地如一”,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与天地自然相统一。

气:也称精气。

《内经》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另外,气可表示为气体状态的物质以及物质运动的状态及功能。

气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体用一源,微显无间。

阴阳: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阴阳”主要指事物相对、相反但又合和、统一的属性。

阴阳概念的产生,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至迟在西周末年,已经使用阴阳来说明地震、陨石等自然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都普通使用“阴阳”概念。

将“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达到空前水平的是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

《易传》将“阴阳”提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并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内经》全书充分地运用了阴阳学说,说明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内经》还有某些独创性,如三阴三阳理论。

五行:“五行”的最初意义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基本的物质材料。

作为哲学概念,“五行”主要指“五性”,即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五种基本功能属性,这是《尚书·洪范》首次规定的。

后世对五行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偏离《洪范》的这种属性规定。

归纳五行的基本意义为:水,表示有润下、寒冷属性和功能的事物或现象;火,表示具有炎热、向上属性和功能的事物或现象;木,表示具有生发、条达、曲直属性和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金,表示具有清静、肃杀、从革属性和功能的事物和现象;土,表示具有生养、化育属性和功能的事物和现象。

五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等。

和阴阳学说一样,《内经》也广泛运用了五行理论,说明人体的常、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及其治疗。

《内经》多篇使用的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合流之后的理论。

“气—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宇宙生命现象的思维模型,《内经》在藏象、经络、病因病证、诊法、论治、养生,特别是运气学中,皆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模型。

注:《黄帝内经》与诸子之学《黄帝内经》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学说的精髓融会于医学理论之中。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九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诸子之言,“可以通万方之略”,正在此期撰著及成编的《黄帝内经》,受其影响,与之相通,亦势所必然。

观《黄帝内经》多篇内容,确与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及兵家关系相当密切。

这是由于《内经》诸多作者能“观览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素问·示从容论》)使然。

或许《内经》许多篇章正是由那些通百家之学的医家所撰著。

2.文学、史学对于《内经》的文章笔法,宋人程颢说:“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