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立体主义,也被称作为“立方主义”,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之一,毕加索主张通过解析重构和错位等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意志,立体主义和立方主义中的“立体”和“立方”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体积感和纵深感,而是运用一定的绘画手法将对象做出改造。
它不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把多种视角的画面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包含原对象的诸多元素和成分的全新对象。
立体主义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艺术倾向,试图在二维的画布上从固定的视角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强调画布的二维性质,而不是创造深度的幻觉。
这种绘画方式并没有使用透视法,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对色调(光和影)的运用,将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平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展示不同的视角,既暗示了它们的三维形态,又指向了画布的二维平面。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形成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的牙马拉加,天才、任性、高产等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生。
他在绘画的方式上自始至终追求新鲜事物,不断地突破自我和传统理念。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长达79 年,他在绘画、雕塑、陶瓷、诗歌、写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20 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改变,他常在“蜕变”中寻求创新,这种蜕变即融合,他经常把各种绘画理念、手法、风格掰开揉碎再进行融合。
立体主义起源于1905 年,由巴勃罗·毕加索开创,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作为一个引起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带领许多艺术家从传统的透视画法转变到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但立体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更多的是必然结果下的产物。
一是受到当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去透过表面,去描绘肉眼未必能够看见的东西,艺术不再照搬照抄现实事物,而是去发现所描绘的物体的本质,借助这种洞察力来获取对物体的真实情况的掌握。
二是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迫使绘画风格开始变化,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很自如地运用了摄影的多种曝光,把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对象聚集到一起,引发自身对时间、空间的思考,这一特征在之后作品中也有体现。
探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

探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
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立体主义风格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之一。
立体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几何形状和透视原理来表现物体的三维效果。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在20世纪初期逐渐发展起来,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技法和风格。
毕加索运用了几何形状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三维效果,使得他的画作充满了立体感和空间感。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常常采用了多个角度的视角,让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画作。
他将不同的角度和视角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图像,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体验画作中的空间和形态。
除了几何形状和线条,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还采用了多种色彩和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
他运用了明暗对比和色彩对比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得画作充满了活力和表现力。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对20世纪的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绘画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对雕塑、建筑和设计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代表了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风格,它对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搞要:毕加索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本文以对毕加索生平简要介绍和立体主义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描述为前奏,通过重点分析毕加索对立体主义艺术的探索,从其立体主义作品中分析其创造思维和艺术特点,从而深刻地理解一个艺术家天才怎样创造并发展一种艺术风格。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现代艺术1.毕加索帕布洛路易兹毕加索(PABLO PUIZ PICASSO,1881-1973)1881 年10月25 日出生在西班牙南方海滨马拉加。
他是20世纪最富有,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他惊人的才智和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使他成为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毕加索以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为尺度,立足于立体主义创造的价值,成为塞尚的继承者和超越者。
他的艺术风格多变,在他的艺术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20世纪绘画的诸多风格的演变过程。
他不仅涉及西方的古典艺术的全部成果,而且深刻地研究了非洲艺术、埃及艺术和东方艺术中所包括的空间观念和结构观念。
他的一生创作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时期,他成为现代派美术的代表。
2立体主义艺术立体主义艺术是现代世界艺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它开创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
它的出现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现代哲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学等,甚至还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
其中最直接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
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方法影响了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和布拉克(Georgesth Barcelona, 1882-1963)。
艺术界一般认为,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维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布拉克看到这幅画之后,很快与毕加索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
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跨越时空局限,将描绘对象简化为几何平面,通过分解与重构,按照一定逻辑组建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效果,被称为“立体主义(Cubism)”绘画。
激情的斗牛士——从立体主义看毕加索探索绘画的道路

1 蓝 色 时 期 的 忧 郁 风 格
1 9 0 O 一1 9 0 4年 是 毕 加 索 蓝 色 风 格 的 形 成 时
期, 画面 主要倾 向于凄 凉 、 悲 哀 和孤寂 的 蓝色忧 郁
光线 主要集 中在 人 物 的脸 部 , 重 点 刻 画脸 部 的体
风格 到 突破 传统 的立 体 主 义和 综 合 立 体 主 义 , 成 为现 代 派美术 的标 杆 .
积、 结 构和五官, 看 出人 物 有 一种 沉 思 的精 神 状 态. 《 蓝色 自 像》 消瘦 的脸 庞 , 深 陷的 眼 窝 , 胡 子 拉碴 , 看 出毕 加 索 当时的 生活 困苦. 画面背 景的群 青色 和人物 衣服 的蓝黑 色 充分 体现 出毕加 索颓废 的精神 面貌 .
正 面都表现 出来 , 在一个 平 面上表 现全 方位 的 空 间, 解放 了人被 动 的作 画限 制 , 随 心所 欲地 组 合新 的 画面
图形 .
[ 关键词] 毕加 索 ; 立体主义 ; 格 尔尼 卡 [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O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6 . 0 3 0 [ 中图分类号] J 2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l 0 6 -0 1 0 9  ̄0 5
2 0 1 3年 1 2月 第3 3卷 第 6期
郧 阳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毕加索 立体主义的鼻祖

文化·生活 西方艺苑文:寒一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的鼻祖毕加索是划时代的绘画巨匠。
他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23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然而,这个“绘画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
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他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毕加索的母亲听了觉得无脸见人。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但他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他经常忘记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他却很高兴。
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
毕加索开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
举个例子:比如画肩膀的那一笔,他就觉得老师教的那个弧度一笔画下去简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却都那么画,不知道这帮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等等,诸如此类,让他觉得西班牙简直没办法呆下去,前后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决定去世界艺术中心——巴黎。
23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40《相对论》,这些尖端的领域,可能是另外的专业完全无法了解。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创新的绘画风格和多元的艺术实践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并探讨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早期风格与蓝色时期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蓝色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冷静的蓝色调为主,充满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他的画作中常常描绘出孤独、忧郁和悲伤的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敏感和关注。
二、立体主义与新角度的呈现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在巴黎的立体主义运动中达到巅峰。
立体主义强调通过多个角度和视角来呈现对象,使观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运用了大胆的几何形状和折叠的面部,使人物和物体同时展示出多个角度的特征。
这种新颖的视觉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抽象主义与形式的解构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的绘画风格逐渐转向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通过对现实形象进行简化和变形,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毕加索开始将物体解构为几何形状和线条,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刻板的表现方式。
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奇特的图形和形状,使观者感受到形式和色彩的自由。
四、立体构造与雕塑艺术除了绘画,毕加索还涉足雕塑领域。
他以创新的方式将绘画和雕塑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立体构造艺术。
立体构造艺术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在平面作品中展现出立体感。
毕加索通过剪纸、拼贴和雕塑等手法,使他的作品变得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通过形态的变化来诠释他对人体和物体的理解。
五、影响与遗产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对整个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绘画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实验性的发展。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展示在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通过创新的风格和多元的实践,为现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他的画作以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立体构造艺术等风格闻名于世,并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艺术史:立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

西⽅艺术史:⽴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体主义的艺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ol Picasso,1881-1973)西班⽛画家、雕塑家。
从⼗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直持续到⼆⼗世纪七⼗年代最具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
⼆⼗世纪艺术中最引⼈注⽬的现象,⼆⼗世纪的⼤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
⼀⽣画法和风格迭变。
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度转⼊写实。
1930年⼜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艺术流派有很⼤的影响。
《亚威农少⼥/亚维农少⼥》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张被认为有⽴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街”所见的妓⼥形象为依据。
这条街以妓院林⽴⽽闻名。
画上的⼥⼈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们。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个⾓度去看待⼈或事物,所画的只是⽴体的⼀⾯。
⽴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式展现事物,他们从⼏个⾓度去观察,从正⾯不可能看到的⼏个⾓度去观察,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现出来。
在《亚威农少⼥》中,五个裸⼥的⾊调以蓝⾊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物是由⼏何形体组合⽽成的。
画家把这五个⼈物不同侧⾯的部位,都凝聚在单⼀的⼀个平⾯中,把不同⾓度的⼈物进⾏了结构上的组合。
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的⾝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了组合,形成了⼈体、空间、背景⼀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个建筑物⼀样。
⼥⼈正⾯的胸脯变成了侧⾯的扭曲,正⾯的脸上会出现侧⾯的⿐⼦,甚⾄⼀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
画⾯上呈现单⼀的平⾯性,没有⼀点⽴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物形象都通过⾊彩完成,⾊彩运⽤的夸张⽽怪诞,对⽐突出⽽⼜有节制,给⼈极强的视⾓冲击⼒。
浅析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浅析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发布时间:2021-05-18T07:18:17.09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20期作者:宋文晓杜洁[导读] 毕加索风格多变,具有非凡的创造性。
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亚威农少女》的立体主义的作品欣赏与往常的传统审美方式是不同的,立体主义绘画主要强调绘画的单一平面性,最重要的是注重形式和内在的联系,以多视点,多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画面中的人物主体,整体给人很强的生命力。
在塞尚绘画和非洲原始雕刻的影响下,毕加索于1906那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画风。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亚威农少女》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诞生了。
宋文晓杜洁临沂大学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 276002摘要:毕加索风格多变,具有非凡的创造性。
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亚威农少女》的立体主义的作品欣赏与往常的传统审美方式是不同的,立体主义绘画主要强调绘画的单一平面性,最重要的是注重形式和内在的联系,以多视点,多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画面中的人物主体,整体给人很强的生命力。
在塞尚绘画和非洲原始雕刻的影响下,毕加索于1906那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画风。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亚威农少女》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诞生了。
关键词:立体主义;艺术特色;亚威农少女正文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1.出现《亚威农少女》就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立体主义与传统的绘画是不同的,并不是像传统一样把真是的物体再现出来,而是通过分割,支解,然后重新组合起来,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的主观想象。
毕加索不仅继承了西方古典艺术的法则,而且深刻的研究了其他艺术所包含的观念和结构方式,全新的表现手法带给现代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2.立体主义绘画多以直线或曲线构成了物体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形成光线的趣味。
立体主义观念也经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它在发展历程中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907-1909年的塞上时期;1909-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学号:2009107010714班级:油画0904班姓名:张欢欢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搞要:在艺术这条长河中,倾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
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一生的风格多变,他的女人也难以形容,他的作品与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从不满足于现状,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对于作品,他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他就是毕加索。
毕加索令人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对艺术那种狂热的追求,而令我想去深入了解这个人的是他创作的立体主义。
因此,本文就以毕加索的生平简要介绍和立体主义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描述为前奏,通过重点分析毕加索对立体主义艺术的探索,从其立体主义作品中分析其创造思维和艺术特点,从而深刻地理解一个艺术家天才怎样创造并发展一种艺术风格。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1.毕加索帕布洛·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他以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为尺度,立足于立体主义创造的价值,成为塞尚的继承者和超越者。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2.立体主义艺术立体主义艺术是现代世界艺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它开创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
它的出现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现代哲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学等,甚至还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
其中最直接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
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方法影响了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哈德史·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87页)。
艺术界一般认为,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维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布拉克看到这幅画之后,很快与毕加索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
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跨越时空局限,将描绘对象简化为几何平面,通过分解与重构,按照一定逻辑组建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效果,被称为“立体主义”绘画。
这也是立体主义绘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立体主义一旦出现,立即为艺术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人们把这种分析与重构的绘画方式称之为分析立体主义。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综合立体主义。
它除了对物体的分解重构外,还加入其他非绘画材料,如报纸、金属丝等,拼贴出不同现状的平面拼贴技术的引入,丰富了平面绘画的艺术语言,成为立体主义绘画的另一特点。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的画家为代表的。
因此,在913年后,立体主义阵营中逐渐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开始不再只是强调对物体局部的分解,而是注重画面整体效果。
色彩也渐渐丰富起来,事物本身的形态又重新被重视。
1918年,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了后立体主义宣言,主张最大限度地简化物体形态,摆脱具象。
虽然在以后仍有展览,但还是标志着立体主义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主流。
3.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绘画探索和发展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
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父亲也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这时期的的作品充满了早熟的忧郁。
1900——1904年蓝色时期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与巴黎之间,经济上很拮据,住进了当时著名的“洗衣船”。
生活条件艰苦,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士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忧伤主义,画面上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充满了孤独和绝望、灾难和不幸的感觉。
在1903年完成作品《人生》。
1904—1906年“粉红色时期”1906年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并与费尔南德·奥利维叶相爱并在蒙马特区同住,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
这段期间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但用色变为轻快地粉红,并不令人感到孤寂。
1906年,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画的《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主体主义”的跳板。
1906——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时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亚维农少女》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
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
毕加索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
”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
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
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但画家们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进入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
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
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
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
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1922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1932年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59年创作仿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4.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及分析《亚维农少女》(另附图片)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
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
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
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
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
我们看见,画面中间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
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
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
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
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
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
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
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
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像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
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
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
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
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
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
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
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格尔尼卡》1937年毕加索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风云激变的20世纪,战火连绵不断,专制和残暴在特定时期成为社会的流行病。
1937年4 月26 日,西班牙马斯克省的格尔尼卡被德军战机轰炸三个半小时。
毕加索得知后义愤填膺。
内心激荡不已,同年便完成了《格尔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