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初中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初中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词的格式。
2.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 思想目标:通过诗词的学习,感受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忆秦娥·娄山关》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书法美。
二、作者简介介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指导人,同时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词具有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发奋。
三、简介写作背景回顾1935年娄山关战役的历史背景,红军在撤离土城后,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这场战役是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成功,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了宏大的影响。
四、诗歌赏析1. 朗读诗歌,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词的意象,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3.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气概。
4. 体会诗词的感情,分析诗词中的抒情和议论,理解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五、讨论与思考1. 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如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思考诗词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六、总结与拓展总结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诗词的魅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忆秦娥·娄山关》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通过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受到作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生活的启示。
然而,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有待提高。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2、学习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一、课前预习1、了解毛泽东在历史事件长征、遵义会议中的作用,体会其人格特征。
2、了解文学常识:《忆秦娥》:词牌名,相传始自李白《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语,抒写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为该词牌所抒感情定下调子。
3、背景简介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15 日到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
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忆秦娥 娄山关 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难点: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复习词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二、教学内容1.介绍作者作者简介(投影显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作品欣赏(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正音(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毛泽东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粤教版必修二)学案

毛泽东词两首之《忆秦娥娄山关》学案◎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基本解读】《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
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识记积累】1.注音百舸( gě)寥廓(kuò)方遒(qiú)遏(è)橘子洲(jú)浪遏(è)飞舟娄(lóu)山关霜(shuāng)晨(chén)月,马蹄声碎(suì),喇(lǎ)叭声咽(yān)。
2.名句诵背“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3.词的常识①名称:词,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
如“沁园春”、“忆秦娥”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
如“长沙”、“娄山关”等。
④阕、片: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⑤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课文初探】填空:纵观《沁园春长沙》全词,上阕写;下阕追忆往事,表现。
上阕由到“看”再到“”,下阕由“忆”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
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师:相同点是都是令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除蜗牛主题都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作品,不同是题材、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创作就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踊跃出大量的优秀爱国歌曲,大部分都是以歌颂祖国、赞美祖国为主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首曾经令人激情澎湃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
《娄山关》(出示课题)从歌曲的体裁形式上区分,大部分歌曲可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出示课件)师: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
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老师唱几句)。
艺术歌曲:源自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名人的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就属于一首艺术歌曲,他的歌词来源于毛泽东的一首诗词,作曲家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了这首独唱曲。
一起有感情的朗诵娄山关的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同学们朗诵的感情很充沛,有人知道这首诗词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师补充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娄山关是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毛泽东指挥红军攻打黔军,抢占川贵的要塞娄山关,这次战斗打了两天,歼敌两个师,攻克娄山关。
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表现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英勇杀敌的场面以及战斗必胜的顽强信念。
忆秦娥是词牌名,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陆祖龙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
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
看看音乐史如何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地战斗场景中的。
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以下三个音乐要素:旋律、力度、节奏不断上行的旋律,音量(力度)不断加强p—f,急促的节奏三连音(像重逢的号角声)和小附点(像急促的马蹄声)在前奏中找到号角声和马蹄声急促、阵阵响起(三连音、附点板书节奏,并练习)上片:(表气氛、情景))是大军过娄山关的场景。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含备课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有关词的知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乐歌唱。
盛行于_____代。
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
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
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也有一阕或三阕的。
从字数上看,又可分为(59字以下)、(59-91字以下)和(91字以上)。
曲调(即词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
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往往在标出词牌后再加上一个标题。
例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________,“长沙”是标明所吟咏的内容。
(答案 3、诗余乐府长短句宋小令中调长调词词牌名)【课堂展示】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九年级(新版语文版)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1 词二首 第一课时 学习《忆秦娥

第一单元1词二首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忆秦娥·娄山关》【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执行了王明的错误路线,红军处处被动,遭受了巨大损失,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军越过娄山关,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急忙集结重兵拦截。
由于毛泽东果断决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两次在娄山关一举歼灭和击溃敌人。
娄山关战役是毛泽东指挥的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胜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忆秦娥·娄山关》就是毛泽东在指挥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之后写下的。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将生字字音和重点词语词义整理起来。
2.作者名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代表诗词作品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
3.背景资料本词写于1935年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形。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1)上阕:写红军在________战斗中________的情景。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案名称: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中词句的意境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把握其意境和意义。
3. 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教学准备:1.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
2. 相关诗歌赏析的教材和文献。
3. 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问题1.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秦始皇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与娄山关这个地名联系起来。
2.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诗人杜甫?他的作品有哪些你们了解的?Step2:课文欣赏1. 分发《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初步的猜测和分析。
Step3:诗歌赏析1. 依次分析诗歌中的每个章节,解释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境。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共同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提问:诗歌中的“娄山关”代表着什么意象?它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Step4:情感体验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展示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5:写作练习1. 提供几个诗歌写作的示范题目,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赏析方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6:课堂总结1. 汇总学生的写作成果,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了解作者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
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93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作品欣赏
(1)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学生读、背文
(3)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
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
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
他深感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
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
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也只有经历血
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二、
展示交流
、背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三、反思测评
、归纳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写霜晨行军的情形,渲染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阙:写过娄三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四、巩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