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 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音乐鉴赏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忆秦娥娄山关》这首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和艺术特点。
分析和理解《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内容和音乐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诗词的认识,培养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步骤:引入活动:向学生介绍《忆秦娥娄山关》这首歌曲,并播放其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和情感。
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忆秦娥娄山关》这首歌曲的背景,包括词作者毛泽东、曲作者陆祖龙等。
解释《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包括对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反映。
歌词分析:分析《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内容,理解毛泽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读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探讨歌词对历史人物和场景的描绘。
音乐表达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忆秦娥娄山关》的音乐表达方式,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
解释歌曲中的情感起伏和音乐形式对歌词表达的衬托作用。
欣赏与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忆秦娥娄山关》的感受和理解,分享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体验和思考。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歌曲所传递的思想、历史意义和对个人的启发。
延伸活动:邀请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根据歌曲的主题或情感创作诗歌、绘画或音乐作品。
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合唱或舞蹈等形式的表演,展示对《忆秦娥娄山关》的理解和表达。
评价与总结: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歌词理解、音乐分析和创作表现等方面。
总结学习收获,强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
这是一份简要的《忆秦娥娄山关》音乐鉴赏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8 忆秦娥·娄山关 |湘教版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本词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背景、注释,自主理解诗歌。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本词教学时,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有录音朗读,学生齐读、分男女生读,听读,读的样式多样化。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忆秦娥•娄山关》是九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毛泽东诗词中的第一首词,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诗词之美。
2.文本简析: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词句,体味诗词之独特美感。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所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诗词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句含义、词作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忆秦娥”词的基本格式。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同时感受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2、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照片,引出作者,通过回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引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毛泽东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其实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一生写下许多振奋人心的诗词,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词的格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感悟,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3. 思想目标:感受革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诵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a. 展示《忆秦娥·娄山关》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作者毛泽东,引导学生了解其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身份。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
c.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议论和抒情手法。
3. 情感体验a.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革命情怀。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诗歌对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鼓舞作用。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b. 学生背诵诗歌,加深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革命情怀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和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

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第一篇: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杨子稳一、说教材《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冀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是精读课文。
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
全是描写了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反映出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功不克的战斗雄姿。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说教法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二、说学法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为此,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之后交流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三、说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二、激情诵读 1.生自由朗读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2.指名读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
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学生个别朗读)3齐读师:给我们大家的启示:要想读好词,先要品好词的情感,为提高效果,可以用音乐做辅助。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刚才的交流所得,男女同学先分组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在齐读中能够读出感情,那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教师领起,学生齐读。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2.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3.文学写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步:导入(10分钟)1.介绍《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
2.分组讨论杜牧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三步:诗歌鉴赏(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忆秦娥·娄山关》,体验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2.全班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向学生介绍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文学写作(35分钟)1.让学生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段小说。
2.引导学生思考创作时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醒学生注意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
3.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表达方式。
2.全班共同评价作品,互相交流意见与建议。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音频:娄山关的图片和相关音乐。
2.课件:包括《忆秦娥·娄山关》的课文解析和相关的典故和意象。
3.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构思指导。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包括主题的贴切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互动评价: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包括讨论和评价的过程。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范本)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师:相同点是都是令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除蜗牛主题都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作品,不同是题材、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创作就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踊跃出大量的优秀爱国歌曲,大部分都是以歌颂祖国、赞美祖国为主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首曾经令人激情澎湃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
《娄山关》(出示课题)从歌曲的体裁形式上区分,大部分歌曲可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出示课件)师: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
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老师唱几句)。
艺术歌曲:源自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名人的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就属于一首艺术歌曲,他的歌词来源于毛泽东的一首诗词,作曲家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了这首独唱曲。
一起有感情的朗诵娄山关的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同学们朗诵的感情很充沛,有人知道这首诗词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师补充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娄山关是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毛泽东指挥红军攻打黔军,抢占川贵的要塞娄山关,这次战斗打了两天,歼敌两个师,攻克娄山关。
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表现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英勇杀敌的场面以及战斗必胜的顽强信念。
忆秦娥是词牌名,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陆祖龙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
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
看看音乐史如何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地战斗场景中的。
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以下三个音乐要素:旋律、力度、节奏不断上行的旋律,音量(力度)不断加强p—f,急促的节奏三连音(像重逢的号角声)和小附点(像急促的马蹄声)在前奏中找到号角声和马蹄声急促、阵阵响起(三连音、附点板书节奏,并练习)上片:(表气氛、情景))是大军过娄山关的场景。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案名称: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中词句的意境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把握其意境和意义。
3. 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教学准备:1.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
2. 相关诗歌赏析的教材和文献。
3. 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问题1.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秦始皇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与娄山关这个地名联系起来。
2.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诗人杜甫?他的作品有哪些你们了解的?Step2:课文欣赏1. 分发《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初步的猜测和分析。
Step3:诗歌赏析1. 依次分析诗歌中的每个章节,解释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境。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共同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提问:诗歌中的“娄山关”代表着什么意象?它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Step4:情感体验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展示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5:写作练习1. 提供几个诗歌写作的示范题目,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赏析方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6:课堂总结1. 汇总学生的写作成果,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教师:DVD视频片段
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
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4名学生回答)
教师:是呀!毛主席是一代传奇的人物。
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
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
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
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
教师: 你们知道娄山关吗?
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
教师:据当年的红军战士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直插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关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2.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激情燃烧的1935年。
(播放DVD视频)
教师:看了视频短片,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
2,3名同学回答)
教师补充: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取消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挥师东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下午两三点,红军沿盘山道向娄山关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抢占了娄山关,这时已近黄昏。
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
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余人,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教师过度语:《忆秦娥•娄山关》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这首词是怎样追忆当时的情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视频,听一听专家是怎样读的?
3、教师播放DVD视频课文朗读短片。
四、细品词句,感悟意境
播放DVD,出示上阙
1、教师:请男同学一起读上阙,女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请女同学一起读上阙,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上阙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教师板书: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
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3、教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描写?
学生:(景物、环境、听觉)
教师:从这些描写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学生可能会说到天气寒冷、环境的艰苦或环境恶劣,红军的英勇。
)
教师:你是从哪个句子或者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说:
教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学生读:
(如果学生说体会的时候没有说道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教师可以追问: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红军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
)
4、教师:环境是这样恶劣,我们的红军战士却是如此顽强英勇……谁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学生读:
教师点评: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
“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如果学生读得达不到老师的
要求,教师给学生示范第一遍.)
5、教师:(模仿西风声)西风正在猛烈的吹着;(模仿雁叫声)辽阔的天空中传来大雁阵阵凄厉的叫声;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
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紧张地向娄山关挺进。
崎岖险峻的山道上,(模仿马蹄声)红军的马蹄声急促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教师:同学们能用一个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生说:(凄凉、苍凉、悲壮、沉重、肃穆、凝重)
教师板书:上阙-----凄凉、悲壮
6、教师:西风烈可以这样这样读(教师示范读);也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还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
其实,一篇文章的句子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
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读一读,只要能读出苍凉、悲壮,怎么读都可以。
7、学生创新朗读
教师:叫同学再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如果大家觉得他读出了苍凉、悲壮,就给他点掌声好吗?
学生创新读:
教师点评:
播放DVD,出示下阙
1、教师:上阙同学们学得很好,读出了苍凉、悲壮。
下阙又是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词中是怎样描写娄山关的?
学生: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谁能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学生: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
教师: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你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能!
教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点评:真如铁!(或铁的味道不见了,谁能读出铁的味道?)
教师:还有同学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读:
教师点评:钢铁!(教师伸出大拇指)
教师:同学们一起读出真如铁。
学生齐读:
教师:坚固如铁的娄山关;敌军重兵把守的娄山关,能抵挡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吗?
学生:不能!(坚定的大声的)
教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来得?
学生:(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
而今迈步从头越)
教师:是呀!一个小小的娄山关怎能抵挡得住英勇红军前进的步伐呢?而今学生齐读:而今迈步从头越。
(自豪的喜悦的)
教师:从头越,说明了
学生:说明了红军。
说明了娄山关战役胜利了!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说:(高兴喜悦激动振奋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教师板书:喜悦
教师:毛主席当时的心情也非常激动喜悦。
他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他看见了学生齐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教师: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只见起伏的山峦向远出铺展开去,好象大海翻腾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夕阳挂在天边,将万里山河浸染得更加壮丽。
教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短短8个字,大家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苍山夕阳的图画,真美!毛主席不愧是一代大文豪。
看到这样美丽的图画,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123:(喜悦、欣喜、豪迈、壮丽、雄浑、美丽。
)
教师板书:喜悦、壮丽
4、学生创新朗读,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下阙,读出喜悦壮丽。
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下面老师叫同学来读一读下阙。
学生读:
教师点评: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朗读感悟能力真高;(如果同学读得达不到老师要求,老师带这位同学读一遍。
)
五.全文朗读,感悟意境。
1、教师:每当我给我的学生讲这一课时,我总喜欢给大家诵读这首词。
今天在这里要不要诵读呢?
学生:(颇有兴致)要!
教师:我诵读的时候,你们做什么?
学生:听,想,感悟。
教师诵读:(诵读结束,掌声响起,教师鞠躬感谢。
)
教师:我知道,大家的掌声是献给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学生笑了)。
因为他的词写得大气磅礴,太有激情了。
学生:但也是献给老师的,您读得太好了。
2.教师:现在,我们把词的上阙和下阙连起来,同学们愿不愿意站起来朗读给大家听?(要求:上阙是凄凉、悲壮,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声音要低沉一点;下阙是喜悦、壮丽,我们可以读的)
学生:(朗读全词)
3、教师:《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全词,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坐着读,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同学齐读)
六.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忆秦娥.娄山关》,你们觉得毛主席词写得怎样?
学生说:
教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大气磅礴、
豪迈奔放。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