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8忆秦娥娄山关
语文版《忆秦娥_娄山关》课件

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来,呼呼的响, 吹动了红军战士那单薄的衣裳。在 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 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 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 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 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 答。
写景
下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从 头 越雄 ,关 苍漫 山道 如真 海如 ,铁 残, 阳而 如今 血迈 。步 从 头 越
马 蹄 声西 碎风 ,烈 喇, 叭长 声空 咽雁 。叫 霜 晨 月 。 霜 晨 月 ,
一 九 三 五 年 二 月
忆 秦 娥 娄 山
关
上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拂晓时刻 时间: 气候、境: 西风凛冽, 天空辽阔,雁声 嘹唳,寒霜铺地, 残月如钩(凄冷)
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雄姿。
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写 作 背 景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 军攻占遵义,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 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 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 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占领 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 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 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碎”: 表现出在铺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
跑,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
“ 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 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咽”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 号声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 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 困难的英雄气概。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

忆秦娥1•娄山关西风烈3,长空雁叫霜晨月4。
霜晨月5,马蹄声碎6,喇叭声咽7。
雄关漫道真如铁8,而今迈步从头越9。
从头越,苍山如海10,残阳如血11。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1-2]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言】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⑩西风烈:凛冽的西风很猛烈地吹着。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从头越:叠句,作用同上片“霜晨月”。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近现代: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
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lǎ)叭(ba)声咽。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课堂PPT)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
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
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
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
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
十分悲壮深沉。“咽”字除了客观描摹军号的声
音外,还充溢诗人的主观情感。红军自从第五次
13
喇叭声咽。 “咽”形容晨风中军号 的声音断断续续。
14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
时间:残月天边明 的拂晓时刻; 环境:西风凛冽, 天宇辽阔,雁声嘹 唳,寒霜铺地,残 月如钩。
15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 听觉 方面来写行军,并进一步 强调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 着承转与推进作用。
16
一二两句描写了哪些景? 西风 长空 雁群 晨霜 冷月
17
作用 烘托出凄清的气氛,让 人感受到战地形势的严峻。
18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侧面描写。既写出红军 艰苦的斗争生活,又渲 染庄严肃穆的气氛。
19
词人继承古典诗词的特点,以西 风、霜晨、残月、雁叫等几个意象构 成一幅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 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 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永往直前 的红军队伍。
8
长空雁叫霜晨月。 长空雁叫衬托出红军行 军时的无声无息和紧张 气氛。
9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点明了行军的 季节时间。 冬季 拂晓
10
碎
• “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日平’, 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 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 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 ,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忆秦娥·娄山关》ppt课件

毛泽东
自然环境 • 西风烈, 点明季节(秋), • 长空雁叫霜晨月。时间(清晨) • 霜晨月, 描写红军出征的情景 • 马蹄声碎,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 喇叭声咽。
在声音的描绘中自然刻画了红军的 英雄形象和精神面貌
通过对行军中独有的两种声音的形象描绘 渲染 进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上阕: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 雄关漫道真如铁, 全词 ——写娄山关之险要 中心 • 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间:傍晚 • 从头越, 苍山如海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残阳如血。
—————————————————————————— 写实+象征
反衬红军 英勇豪迈的气概 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了 遵义会议这来自伟大的 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写红军跃上娄山关,放眼望去, 展示在眼前的一幅 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
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 面临更多的困难
下阕:写战斗结束后红军越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 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主题
• • • • 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敢于战胜一切困哪、压倒一切敌人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丘龙【设计理念】1、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
本词教学让学生结合背景、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后与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成果,共享学习成果。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本词教学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有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学生指读,听读,读的样式多样化。
3、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忆秦娥•娄山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第二单元第五课毛泽东诗词中的第一首词。
本单元学习的是现代诗词,重点于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2.文本简析: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词句,诗词之独特美感。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但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所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诗词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忆秦娥娄山关全文鉴赏翻译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忆秦娥娄山关全文鉴赏翻译《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4]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的文风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第二个特点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
第三个特点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
第四个特点是个性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作品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白话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写作背景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诗词,再现伟人的心境。
3.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曲折,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2.体会祖国江山壮美,诗人乐观热情的激动心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影视剧,认识时代背景与长征概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语感上体会诗词的精炼。
3.通过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诗词,观见其诗词的宏大气概和精湛文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大意。
2.通过朗读,体会红军不畏艰险、勇于战争开创胜利局面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1.红军长征影视片断。
2.多媒体课件。
3.收集毛泽东在长征中所作的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点出“词”的文体。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体裁。
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变化多端,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就是词的优秀作品。
二、习读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一)课件出示词文。
1.红军影视《长征》片断。
2.简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
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解决生字。
娥娄蹄咽
(三)自主学习,理解全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雄关、苍山、残阳、漫道、从头越”等词语的意思。
3)划出这首词的中心句。
4)从文中找出描写红军行进时的自然环境的词语。
5)借助工具书逐句理解诗词的意思。
6)读诗词,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汇报交流。
1.重点指导自学提示中的第5点,(借助工具书逐句理解诗词的意思。
)1)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教师点拨:大风猛烈地刮着,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战友们在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地、紧张地身娄山关进发。
2.师范读第二句。
1)提示:因词牌规定,上下两阕的第三句必须用叠句,所以又出现了一上“霜晨月”。
2)学生体会读一读叠句的语气速度的不同。
3)全班齐读第二句。
4)进一步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
(课件出示红军战士策子行进在险峻山路上的情形)
提示;作者用“碎”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咽”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
5)指名说说上阕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
1)揣摩中心句,品读领悟。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
(提示:不要说守备森林的雄关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
)4)小组讨论: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4.全班齐读第四句。
1)“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2)这句话体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3)讨论、交流。
三、小结与训练。
1.总结全文。
根据课文中的所听所感所想,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本课你对红军长征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怎样去做?
2.感情朗读指导。
要求前阕读得慢,语气凝重,表现战斗的艰难。
要求后阕读得稍快,语调轻松,表现胜利后的愉快与展望前途的壮志。
四、拓展延伸。
1.选读一两首毛泽东诗词。
2.请你根据“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画一幅画,并在画上题上这首词。
五、作业。
1.课后搜集你喜爱的毛泽东诗词。
2.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