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8 忆秦娥·娄山关 |湘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8 忆秦娥·娄山关 |湘教版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本词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背景、注释,自主理解诗歌。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本词教学时,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有录音朗读,学生齐读、分男女生读,听读,读的样式多样化。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忆秦娥•娄山关》是九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毛泽东诗词中的第一首词,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诗词之美。

2.文本简析: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词句,体味诗词之独特美感。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所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诗词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句含义、词作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忆秦娥”词的基本格式。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同时感受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2、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照片,引出作者,通过回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引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毛泽东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其实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一生写下许多振奋人心的诗词,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词的格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感悟,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3. 思想目标:感受革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诵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a. 展示《忆秦娥·娄山关》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作者毛泽东,引导学生了解其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身份。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

c.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议论和抒情手法。

3. 情感体验a.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革命情怀。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诗歌对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鼓舞作用。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b. 学生背诵诗歌,加深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革命情怀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和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2.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3.文学写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步:导入(10分钟)1.介绍《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

2.分组讨论杜牧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三步:诗歌鉴赏(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忆秦娥·娄山关》,体验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2.全班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向学生介绍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文学写作(35分钟)1.让学生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段小说。

2.引导学生思考创作时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醒学生注意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

3.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表达方式。

2.全班共同评价作品,互相交流意见与建议。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音频:娄山关的图片和相关音乐。

2.课件:包括《忆秦娥·娄山关》的课文解析和相关的典故和意象。

3.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构思指导。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包括主题的贴切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互动评价: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包括讨论和评价的过程。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娄山关是一座位于安徽省舒城县的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关内有一座古老的关楼,该楼是明代晚期修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关楼高大雄伟,可以俯瞰关口,是学习、研究古代军事建筑的瑰宝。

娄山关地理位置独特,既山水相依,又易守难攻。

它高山环绕,狭窄的关隘道路简直如同天险,很难攻破。

关楼内有多个观察口,可以观察到关口外的一切动态,是古代军事防御的理想地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探索,让学生了解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份关于娄山关的教学设计,以探究为主的学科整合形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学习关于地理的专业术语,如地形、气候等;2.学习娄山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军事建筑的特点;3.学习娄山关的文化内涵,探究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分析:介绍娄山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2.历史沿革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娄山关的历史背景、修建、演变等;3.古代军事建筑特点分析:让学生探究娄山关作为军事要塞的特点,如关口设置、建筑结构等;4.文化内涵探究:通过相关文献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娄山关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娄山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娄山关的前期认知。

2.地理环境分析:通过展示相关地图和卫星影像,介绍娄山关所处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关隘的地理位置、周边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3.历史沿革解读:通过故事、史料和图片,给学生讲述娄山关的历史沿革,让学生了解关口的修建过程、重要事件和影响。

4.古代军事建筑特点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际观察关楼的建筑结构,探究关口的布局、城墙的结构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娄山关的防御特点。

5.文化内涵探究:利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娄山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娄山关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明代的辽阔关外文化、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等。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范本)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范本)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师:相同点是都是令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除蜗牛主题都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作品,不同是题材、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创作就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踊跃出大量的优秀爱国歌曲,大部分都是以歌颂祖国、赞美祖国为主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首曾经令人激情澎湃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

《娄山关》(出示课题)从歌曲的体裁形式上区分,大部分歌曲可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出示课件)师: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

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老师唱几句)。

艺术歌曲:源自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名人的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就属于一首艺术歌曲,他的歌词来源于毛泽东的一首诗词,作曲家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了这首独唱曲。

一起有感情的朗诵娄山关的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同学们朗诵的感情很充沛,有人知道这首诗词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师补充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娄山关是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毛泽东指挥红军攻打黔军,抢占川贵的要塞娄山关,这次战斗打了两天,歼敌两个师,攻克娄山关。

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表现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英勇杀敌的场面以及战斗必胜的顽强信念。

忆秦娥是词牌名,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陆祖龙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

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

看看音乐史如何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地战斗场景中的。

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以下三个音乐要素:旋律、力度、节奏不断上行的旋律,音量(力度)不断加强p—f,急促的节奏三连音(像重逢的号角声)和小附点(像急促的马蹄声)在前奏中找到号角声和马蹄声急促、阵阵响起(三连音、附点板书节奏,并练习)上片:(表气氛、情景))是大军过娄山关的场景。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案名称: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中词句的意境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把握其意境和意义。

3. 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教学准备:1.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

2. 相关诗歌赏析的教材和文献。

3. 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问题1.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秦始皇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与娄山关这个地名联系起来。

2.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诗人杜甫?他的作品有哪些你们了解的?Step2:课文欣赏1. 分发《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初步的猜测和分析。

Step3:诗歌赏析1. 依次分析诗歌中的每个章节,解释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境。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共同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提问:诗歌中的“娄山关”代表着什么意象?它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Step4:情感体验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展示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5:写作练习1. 提供几个诗歌写作的示范题目,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赏析方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6:课堂总结1. 汇总学生的写作成果,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娄山关的基本历史概况;2、学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美,领略伟人毛泽东的气魄和胆识;3、通过学习娄山关历史将自己心目中的娄山关通过书签的方式画下来。

活动重难点1、重点:掌握娄山关的历史概况,激发爱国之情2、难点:将自己学到娄山关历史用画画下来活动准备娄山关简介历史视频、《忆秦娥》诗词视频、书签、各种颜料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2)问:大家去过娄山关吗?(二)娄山关简介(3)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娄山关的介绍吧(5分钟左右视频)(4)问:娄山关在哪里?娄山关战役是什么时候?介绍娄山关战役(5)娄山关战斗是指1935年2月,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发生的一场战斗。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

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三)《忆秦娥》诗词学习我们指导我们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娄山关提了一首词(放娄山关墙壁词的照片)大家能看懂吗?那我们跟着视频来看一看这首伟人提的词吧(2分钟)如此优美的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介绍忆秦娥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

俘虏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性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吧,教师带读。

(四)娄山关战役小故事一封血信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广州三中马坤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看听背析四环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掌握间接描写和景物描写特征以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娄山关战斗片段;听王秀芬歌唱《忆秦娥·娄山关》。

二.朗读并理解词意、了解词牌特点。

1.指导朗读(语速、音高、重音、断句)
2.把握词牌特点(小令、两片、下片换头、一韵到底、押仄韵、韵脚密、第三句叠第二句后三字、)
三.合作生成,探究真知。

(一)小探微析,词意初见。

词作中,写没写到娄山关的战斗?如果说没写,那么它写了什么内容?如果说写了,那么它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没写:上片写凌晨行军场面,下片写登上并越过娄山关所见的景象。

写了:从“咽”字,可以预感到将要发生的战斗的残酷;
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不仅可以感受到敌军的强大,战斗的艰难,还可以感受到战斗的胜利结果;
从“血”字还可以感受、联想到战斗残酷,伤亡的惨重。

(二)穿针引线,勾勒感情。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词作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词来谈一谈。

明确:抒发了红军将士不怕困难、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正视困难、英勇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哲人的思想。

(三)剥茧抽丝,精雕细琢。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大家看,这三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词作中有哪些作用?
特点: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仰视、俯视相结合,色调凝重。

作用:交代时间;营造并渲染出一种苍凉、凝重的气氛;烘托红军将士的不畏严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结尾“残阳”照应。

四.指导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默写本词;请同学们合理想象,扩充词作内容,5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