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言】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⑩西风烈:凛冽的西风很猛烈地吹着。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从头越:叠句,作用同上片“霜晨月”。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 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 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写的是汉朝陈汤向西的伐秦之战,讲述了女将秦娥因为爱情而死在娄山关的故事。

这首诗以优美流畅的词句,从秦娥的身世、爱情、抗争、牺牲等方面,展现了她为了爱情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全诗前两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是当时秋季的气候,借用自然景物与人情,突显出当前时代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霜晨月”与前两句的“烈风”、“长空”、“雁鸣”深刻地揭示了动荡时代的沉重氛围。

接着引入了秦娥,描写了其来自“豪门子弟”,不同于大多数妇女般柔弱,自幼就了解射箭、驾车之类的军事技能,对于执行任务的态度极为坚定。

作者叙述了她为救将领伯虎而战斗到娄山关,但终因缺水而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话用落花寓意对秦娥的赞美,其中也将对妇女刻板印象的颠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最后两句“勿谓言之不预也,时亦尚飨不能期。

”是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它通过情感的讴歌和历史的回顾,将娄山关之战渲染出深深的人文内涵。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述了秦娥在战争中的坚强和痛苦,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将对该诗进行一定的诠释和探析。

诗的题目《忆秦娥·娄山关》,将秦娥与娄山关紧密联系在一起。

娄山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其中一次战斗,深感其中人民的痛苦和牺牲,于是创作了这篇诗作。

通过以娄山关为背景,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上,进一步加深了诗作的现实色彩。

诗的开头两句:“秦娥夜遗簪纸帐,乱云疏雨愁如颗。

”两句诗通过描写秦娥在夜晚留下纸帐和雨簪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寂寞和愁绪。

这样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秦娥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助。

乱云疏雨的形象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为后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着,诗的第二段:“都护金牌十三响,幕府狐鸣何处哀?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

”这一段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金牌的声响代表着战斗的开始,而幕府狐鸣则是为了形容战场的凄凉和死伤的感觉。

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这两句则表达了战争造成的残酷后果,人们的生命和一切只剩下了一堆残骸。

在这段描写中,毛泽东用豪迈的词语和悲壮的意象将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深感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不勒长安百尺楼,纵是无朝千万寿。

”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长安是中国古代帝王都城,百尺楼是长安城的建筑。

作者表达了无论战局如何,即使失去最崇高的权力和统治,人民的苦难和生命的价值仍然无可替代,人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正义信念而奋斗和坚持。

纵是无朝千万寿则表明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人民贡献一生,为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这也是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种心态。

毛泽东通过《忆秦娥·娄山关》这篇诗作,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绘了秦娥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娄山关忆秦娥原文翻译 娄山关忆秦娥赏析

娄山关忆秦娥原文翻译 娄山关忆秦娥赏析

娄山关忆秦娥原文翻译娄山关忆秦娥赏析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词本是为乐曲所填的歌词,词作者最初依照曲谱填词,因而曲名就是词调名,也就是“词牌”。

后来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格律诗体,而词牌,也就成为一首词格律的标志。

历史上词牌数量多达一千六百多个,仅仅宋词中所用到的词牌就有八百多。

同一个词牌填词者众多,其中不乏名作佳篇,但在有些词牌的词作中,若是出了一首千古绝唱。

那么往往这首词几乎就成为该词牌的象征。

譬如说起《虞美人》,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说起《如梦令》,则首推李清照之作;说起《青玉案》,无人可出辛弃疾之右。

只因他们所作之词太过经典,故而也就成了这个词牌中的绝唱。

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绍的这个词牌同样有着经典绝唱,令其他同词牌之作黯然失色。

不过此绝唱却是两首,一首前无古人,另一首后无来者,二词颉颃难分高下!这个词牌就是《忆秦娥》,想必大家心中已然浮现出了两首《忆秦娥》经典之作。

咱们便一起来重温经典吧,且先欣赏《忆秦娥》的前无古人之作:忆秦娥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是词史中最早的词作之一,被后人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署名李白,后世常有争议,但毕竟难以断定否认,因而也无人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

这首词以气象取胜,境界极为阔大,写女子思夫之事,比拟寄托情怀,将意象与情感浑融在一起,由个人之忧愁始,以历史之忧愁收。

语调抑扬顿挫,气象悲凉浑厚,表达出一种历史盛衰、古今悲欢的、既悲且壮的情感。

读这首词令人新潮为之澎湃、震荡、沉思、为之惊心动魄。

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如天地初开,沉声切响,掷地有声,气象悲凉而宏大,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忆秦娥》,不惟年代上前无古人,而其气象境界也是前无古人。

甚至后代唐宋所有的《忆秦娥》都无法超越,千百年来几乎无人可与之一比高下。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西风烈⑶,长空⑷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⑸,喇叭声咽⑹。

雄关漫道⑺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⑻。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⑼如血。

*另版《忆秦娥·娄山关》的手迹。

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

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这首词,*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预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当时,*和红军由博古,*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

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注释】⑴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⑵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⑶烈:猛烈,强劲。

⑷长空:宽阔的天空。

⑸碎:细碎。

⑹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⑺漫道:莫道。

⑼从头越:重新跨越。

⑼残阳:夕阳。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鉴赏】*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
《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

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

“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

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

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忆秦娥·娄山关》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原诗及诗意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意: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附:全诗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
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
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
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

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蹄
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
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
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最后二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
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
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
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
到了身后。

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
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
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
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
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