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背景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毛泽东经典诗词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经典诗词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现代:毛泽东【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原文】西风烈⑶,长空⑷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⑸,喇叭声咽⑹。

雄关漫道⑺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⑻。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⑼如血。

毛泽东另版《忆秦娥·娄山关》的手迹。

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

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

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注释】⑴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⑵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⑶烈:猛烈,强劲。

⑷长空:辽阔的天空。

⑸碎:细碎。

⑹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 名词。
霜晨月, 从听觉来写行军,强化寂静、 马蹄声碎,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喇叭声咽。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 低,显得悲壮深沉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以动写静、以有声衬 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 月。 霜晨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马蹄声碎,
残阳如血。 喇叭声咽。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 凉沉郁的气氛。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 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 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忧亦欢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学 习 目 标
一、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 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 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深入地感 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三、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 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1月在四川江津八宝山上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境内,进入陕北的壮丽场景,泛指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与胜利。

诗中的"秦娥"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秦娥,"娄山关"则是长征途中红军所经过的难关。

整首诗以娄山关的雄伟壮观为背景,与长征中的红军壮举相呼应,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红军战士的英勇赞颂。

毛泽东通过描写山势险峻、峡谷深邃、瀑布飞流的场景,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危机四伏的环境。

他用"月明千里织秋波"来形容红军壮丽的场景,表达了红军挺进敌人重重封锁,但仍然坚持斗争的决心和意志。

诗中还描绘了红军士兵的英勇和顽强,他们在峡谷中与"万箭穿心走马雕"的敌人搏斗,用血肉之躯赢得了长征胜利的道路。

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赞美和对革命斗争前途的坚定信心。

整首诗意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操,它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又表达了红军士兵的英勇与无畏,充满了对革命事业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忆秦娥娄山关知识点总结

忆秦娥娄山关知识点总结

忆秦娥娄山关知识点总结《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绘发生在古代汉代的故事使得作品情节一般,充分表现了作品悲凉、怅然和沉郁的气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老将军“受辱”的形象,体现了杜牧“感慨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愁绪。

本文通过对《忆秦娥·娄山关》的分析,探讨了其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诗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点,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背景知识《忆秦娥·娄山关》是杜牧创作的一首抒怀离别之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怀念和离别之痛。

娄山关是一处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南部的关隘,是古代长安通向蜀地的门户,也是诗人任职陇西时常去往长安的必经之地。

关于秦娥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汉代曹参的妻子秦娥为报仇而制止自己丈夫,以身殉国,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忠贞、勇敢的角色。

二、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唐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北幽州(今河北迁安),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代表诗人之一。

杜牧是唐代“五言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赤壁怀古》、《登科后》等。

三、内容概要《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古代故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怀念和离别之痛。

诗中首先描绘了长安的春日景色,然后通过对娄山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离愁。

最后,诗人以古代故事为比兴,表达了自己的忧伤之情。

四、艺术特色1.运用典故《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古代故事的描写和比兴,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含蓄、深远的意境,使得诗中的离愁更加深刻、悲凉。

2.描写景物诗中通过对长安春日景色和娄山关的描写,使得整个诗篇的氛围更加悲凉、怅然,增加了读者的共鸣感。

3.抒发情感诗中对妻子深情怀念和离别之痛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思和伤感,表现出诗人对家庭、情感的珍视和怀念。

4.气势滂沱整首诗的语言流畅、雄浑、大气磅礴,诗中语言的运用极富张力,语言的韵律优美,用词精练。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在娄山关的激战场景,以及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怀念。

下面将从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情感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对《忆秦娥·娄山关》进行探析。

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有关。

娄山关是中国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处重要关隘,毛泽东是湖南人,他曾在娄山关附近的湖南军校接受过军事训练。

毛泽东在长征中亲身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战斗,娄山关的战斗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志们的敬慕和深情。

诗中的情感表达是这首诗的亮点之一。

毛泽东通过描写长征途中的艰苦、困难和牺牲,以及伟大的战士们的英勇抗敌,表达了对革命烈士和革命事业的深情厚意。

他写道:“霜雪纷纷何所似,暴风雨里追寻你。

”这里“你”指的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战士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慕和怀念之情。

毛泽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感人之处。

这首诗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1935年,红军长征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和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正是在长征进行的关键时刻,诗中所描述的战斗激烈、残酷和血腥,体现了长征的艰险和人民军队的坚定意志。

这首诗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通过个人经历的回忆、情感的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的渲染等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在娄山关的激战场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和革命事业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展现了他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更是一种对革命先烈和红军长征历史的深刻诠释。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写了在娄山关观赏秋景时怀念故国和亲人之情。

这首诗以秋景烘托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解读。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领袖人物。

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是一种文学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毛泽东的诠释中,他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揭示了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通过探析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美学特点和历史价值,以及毛泽东对文学的独特见解。

毛泽东的诠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学批评和创作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展现了其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更体现了其卓越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1.2 研究意义研究《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和文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对中国的革命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通过深入研究毛泽东诠释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的思想思路和文学审美,为解读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立场提供重要参考。

对毛泽东诠释的探析也可以为当代文学理论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帮助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深入研究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渊源。

2. 正文2.1 《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与主题《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词,描述了楚王项羽在娄山关与秦军作战时,想起心爱的妻子秦娥,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第8课 《忆秦娥-娄山关》 五年级上册

第8课 《忆秦娥-娄山关》  五年级上册

点明时间和环境。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造成 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 气氛。
诗句的意思: 西风吹得很猛烈,广阔的天 空传来群雁的叫声,霜降的 清晨,残月还斜挂在天边.
霜晨月, 从听觉来写行军,强化寂静、 马蹄声碎,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喇叭声咽。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 忽高忽低,显得悲壮深沉。 诗句的意思: 在残月点缀着寒霜的清晨,马蹄声急促 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 凉沉郁的气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 见所感。
加横线的词语 的特点:词牌 规定,上下两 阕的第三句必 须用叠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漫道”二字,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 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娄山关 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的 豪迈情怀,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决 心。“而今迈步从头越”暗示这场胜 利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还要坚持 不懈,争取新的胜利。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 形容太阳
诗句的意思: 从娄山关越过,放眼望去,连 绵起伏的苍翠山峦,好像翻腾着的大海, 彩色浓丽的夕阳好像一团殷红的鲜血. 精神与气概: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 乐观的革命精神,表现红军不怕困难的英 雄气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16日至18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 随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 面军会合。2月5日,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 毛泽东。毛泽东率军攻打失利,于是,他当机立断, 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 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 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 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 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两个师,取得了自 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 个大胜利。毛主席这首词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 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忆秦娥 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 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咏史作品。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国辽阔大地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以娄山关为背景,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秀丽的风景和关城上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文将从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娄山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东南部,是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交通要道。

它坐落在山岳之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在文章中,杜牧的描写给人一种亲身参观的感觉。

他写道:“门多欲寺曾寻绝,路处不闲人步频。

环回空碛蔓丛绿,望断层层稗米春。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娄山关的自然风光。

杜牧用“门多欲寺曾寻绝”来形容关城的繁忙,描绘了关中的热闹景象;用“路处不闲人步频”来形容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样子,使读者感受到关城中的繁华和热闹。

同时,他还用“环回空碛蔓丛绿”来描绘娄山关周围的田地,形象地表达了大地的繁茂和春天的气息。

关于娄山关的历史背景,文中提到了“会昌中州关”和“武昌御故关”。

会昌中州关是指娄山关的旧称,而武昌御故关则是唐代皇帝经过的关口。

这些历史的标志使得娄山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文化内涵。

在文中,作者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点缀,使得娄山关更加丰满而有内涵。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苏洵在娄山关病逝的故事,这不仅展现了娄山关的历史,也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此外,《忆秦娥娄山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中提到的秦娥是一个历史人物,她是秦始皇的后妃之一,因为她有一颗忠诚的心,为秦始皇守寡三年,后来被授予“秦娥”之号。

在文章中,杜牧通过对秦娥的赞美,表达出对忠诚和坚定的崇敬之情。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关城中唱忆秦娥的人们,这不仅展现了关城丰富的文化活动,也表达了对秦娥这一历史人物的传承和崇敬之情。

艺术特色是《忆秦娥娄山关》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给读者一种唯美的艺术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及作者简介
著名的古战场:娄山关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北距铜梓县城约13公里,地势险峻,为黔北门户,周围千峰万壑,层峦叠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在战略转移中,曾两次在娄山关打败黔军,为北上抗日开辟了道路。

从此,娄山关以著名的红军战斗遗址而名扬天下。

现在娄山关口建有一座高近14米的大理石诗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忆秦娥·娄山关》词。

在关口西侧广场上,还建有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
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字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

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

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

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天,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

下半阕“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

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
南宋慢词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