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作者简介及 写作背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故乡》⼀⽂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与⼈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活的殷切希望,召唤⼈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活⽽努⼒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四课《故乡》教案 知识⽬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杨⼆嫂⼈物形象 能⼒⽬标 1、掌握从肖像、语⾔、动作的描写中分析⼈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章主题的鉴赏⽅法。
2、理解⼩说运⽤对⽐来刻画⼈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民⽣活艰⾟的根源,⽽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与⼈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民的同情和决⼼变⾰旧世界、创造新⽣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刻画⼈物的⽅法和对⽐⼿法的运⽤。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与⼈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
理清⽂章情节结构,谈谈对⼩说⼈物的印象。
第⼆课时 ⼀、导语设计: 好的⽂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篇很好的⼩说,曾被翻译成多种⽂字,被多个国家收⼊教科书中。
上⼀节课,我们读了⼀节课的课⽂,那么你能不能告诉⽼师你读了这篇课⽂后有怎样的⼼情? ⼆、研读,分析⼈物 1、在课⽂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常的⽓闷……⼜使我⾮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美不美,家乡⽔。
为什么⼆⼗年后的⼀次故乡之⾏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情?请⼤家看课⽂,找⼀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读课⽂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
第15课《故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 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 《坟》等。
写作背景
活动:你知道本文的相关背景吗?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
渡江汉
回乡偶书
唐·宋之问
唐·贺知章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亲到北京。他在故乡目睹了故乡人的冷漠、 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破灭,心中 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 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生字注音
活动:你能准确读出下列生字吗?
阴晦( huì ) 瓦楞( lénɡ ) 祭祀( sì )
装弶( jiànɡ ) 秕谷( bǐ ) 鹁鸪( bó gū )
活动: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其发挥怎样的作用。
(1)小说开篇对故乡村落的描写,展现了典型的落后、封闭的小镇 环境,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文中对月下的西瓜地的环境描写,营造出色彩明丽的画面,渲 染出愉快的气氛,烘托出少年闰土活泼的性格。
活动:小组探究,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
活动:文中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 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 比;“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 “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
14 《故乡》

7.第61段中的“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 “可悲”的?“厚障壁”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由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 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比作“厚障壁”。
它的“可悲”之处在于,这样的隔膜在现实生活中近乎合 理地存在着,而且在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和消除。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篇小说通篇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首先,人物形象自身形成鲜明对比,如少 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比较,年轻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比 较。其次,形象与形象之间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如闰土和 杨二嫂在思想性格和生活作风上的对比。
活泼刚健、动作利
动作 落、有智有勇、语
言朴质生动、热情
纯真
对“我”
友好热情、纯真、 平等友谊
分析 变化 原因
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 头、 谦恭又含糊、迟钝 麻木
恭恭敬敬、呼“我”老 爷
对生活
热爱生活、生活知 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寄托神灵
2.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 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回答,并理解这句 话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
11.试用简要的语言鉴赏小说中“我”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点。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二 十多年后“我”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 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 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优秀课件可编辑全文

状元贴士 省略号
省略号常见作用包括:(1)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 略;(2)表重复词语的省略;(3)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 数词语的省略;(4)表静默或思考;(5)表说话断断续 续;(6)表语言的中断;(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动作
终日坐着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
语言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
神态 作用
显出鄙夷的神色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 尖刻、贪婪、势利
闰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作者 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 的变化。请你细读课文,圈画、摘 录关键词句,概括他的变化。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 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 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 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 “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揭示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少年闰土与“我”的友谊 中年闰土与“我”的隔膜 揭示封建等级观念对人民的毒害
从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反映了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中年闰土
反映黑暗社会对人民的多重压迫
中年闰土与“我”的隔膜 水生与宏儿的亲密
反映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外貌
动作 语言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 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 圆实的手
鲁迅《故乡》PPT课件(完整版)

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文学成就《故乡》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鲁迅在创作《故乡》时,正值他由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亲眼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变革政治变革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农村社会也受到了波及和影响。
经济变革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农村经济逐渐衰落,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
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故乡》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闰土一个朴实、善良、厚道的农民形象。
他的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我”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描绘手法和意境营造描绘手法鲁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意境营造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鲁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使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社会问题。
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乡愁情怀表达对现代人启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下意义鲁迅在《故乡》中通过揭示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展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弊端,勇于揭露和批判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
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还鼓励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鲁迅《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一文库()〔鲁迅《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一、《故乡》原文故乡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1)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2)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3)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4),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5)。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6)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7)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8)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9)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ppt课件

文学成就
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 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他 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 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呐喊》 、《彷徨》等。
《故乡》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故乡》写于1921年,是 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
创作地点
鲁迅在创作《故乡》时, 身处北京,而小说的背景 则是他的故乡——浙江绍 兴。
鲁迅独特艺术风格在《故乡》中体现
讽刺与批判
通过描绘故乡的落后和人们的麻木,鲁迅对时弊进行了深刻的讽 刺和批判,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深度。
象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鲁迅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如“圆规”等,来暗示人物性格和命运 ,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
白描手法
鲁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他 高超的语言艺术。
跨时代影响:鲁迅精神在当代传承
鲁迅精神的内涵
包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独立的人格精神等方面,这些精神特质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鲁迅精神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繁 荣富强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奋斗。
充分体现。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故乡》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开篇回忆,接着描写现实与回忆 的对比,最后抒发感慨。
写作特点
运用倒叙手法,以回忆的方式展 现故乡的风土人情;通过刻画人 物形象,表现社会现实;语言简 练质朴,富有感染力。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闰土
朴实、善良、忠厚的农民形象, 通过对其外貌、语言、动作的描
创作动机
鲁迅通过《故乡》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 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落 后和农民的苦难。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第5课《故乡》教案 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第5课《故乡》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写作背景及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